太平洋颶風是指國際換日線以東、赤道以北太平洋形成的熱帶氣旋,達到一定強度後就會獲得命名。如果這些風暴之後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將來再用相應名稱為氣旋命名可能會有不好的效果,世界氣象組織就會把這些名稱除名,今後不再用來為這片海域的熱帶氣旋命名。形成太平洋颶風的海域分東太平洋和中太平洋兩部分,東太平洋是指西經140°以東的太平洋,中太平洋是指國際換日線到西經140°之間的太平洋。截至2014年太平洋颶風季,共有17個熱帶氣旋名稱除名,這其中最致命的天氣系統是1997年10月吹襲墨西哥的颶風寶蓮,在當地奪走超過230條人命;造成損失最大的則是2013年的颶風曼紐,經濟損失數額超過42億美元。2015年10月,颶風帕特里夏造成嚴重破壞,其名稱因此成為最新除名的太平洋颶風名稱。2023年朵拉
背景
1950年,一個對夏威夷州構成影響的熱帶氣旋獲名「雅貝爾」(Able),在此以前,夏威夷已有多年沒有經歷過熱帶氣旋的衝擊。這一天氣之後以颶風希基之名廣為人知,「希基」(Hiki)在夏威夷語中意為「雅貝爾」。[1][2]1952年的颱風歐莉芙和1957年的颱風德拉雖然是在中太平洋發展形成,但卻是在橫過國際換日線進入西太平洋後才達到足夠強度獲得命名[1][3]。1957年,夏威夷軍事氣象部門將另外兩個在中太平洋發展出來的熱帶氣旋分別命名為「坎諾亞」(Kanoa)和「蓮娜」(Nina)[3]。經過研究決定,之後將從西太平洋熱帶氣旋的命名名單中借用名稱來為中太平洋的風暴命名[4]。東太平洋盆地的熱帶氣旋從1960年開始獲得命名,一共採用4組女性名字,每年輪流使用並循環往復[5][6]。1965年,已經有兩組名稱用來給風暴命名,但命名方式再次調整,改為從第2份名單開始,每年使用1份名單,4年完成一次循環[6][7]。此後,多個女權組織對熱帶氣旋採用女性人名命名表示抗議,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對此決定放棄選擇名稱的主控權,由世界氣象組織區域委員會選擇新名單[8]。世界氣象組織選出6套名單,其中也有男性人名,每6年完成一輪循環[8]。該組織還決定,新的颶風名稱從1978年開始啟用,比大西洋早一年[9]。從1978年開始,氣象機構會依次將6套名單中的1套用來命名,6年完全一次輪換,造成重大影響的氣旋名稱從名單中去除,以新名稱代替[6]。
到1979年時,為了給中太平洋形成的熱帶氣旋命名,氣象機構已經從西太平洋命名名單中借用了10個名稱,到此命名方式再度調整,恢復採用夏威夷語名稱[7]。起初人們還用夏威夷語的12個字母編制出5份名單,計劃每年採用1份並循環往復[7],但由於1979至1981年間中太平洋都沒有足夠強度的風暴形成,這些名單又被廢棄,改用4組名單連續使用[7][10]。2007年太平洋颶風季開始前,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和夏威夷州民防部門要求世界氣象組織颶風委員會將東太平洋命名名單中的11個名稱除名[11]。但委員會沒有接受這一請求,指出除名名稱的標準有「明確界定並且非常嚴格」[12]。委員會認為,雖然這些天氣系統都對夏威夷群島有顯著影響,但這些影響都還沒有大到足以將名稱除名的程度[12]。同時,委員會之前沒有除名的部分名稱代表的風暴比這11個名稱代表的風暴影響更大[12]。經過同夏威夷大學夏威夷研究系合作,中太平洋颶風中心遞交了新的夏威夷語名稱,以期確保每個名稱都有適當的含義和歷史、文化意義[11][13]。
1954年,大西洋颶風卡羅爾、埃德娜和黑茲爾吹襲美國東北部並構成嚴重破壞,美國國家氣象局於1955年將這3個名稱除名,為風暴名稱除名立下先例[14]。根據原本的計劃,所有除名的名稱只是之後10年不再使用,10年後還是可以重新啟用,但世界氣象組織1969年的跨部門颶風會議決定,今後所有造成重大影響颶風的名稱將永久性除名[14][15]。除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外,有多個風暴名稱是因政治原因或是與其它名稱發音過於類似等原因除名[16][17][18]。
東太平洋除名名稱
東太平洋位於西經140°以東、赤道以北、北美洲以西,自1960年該海域風暴開始獲得命名以來,共有13個名稱除名[16]。1978年啟用現代名單前有黑茲爾(Hazel)和阿黛爾(Adele)兩個名稱除名,但具體原因無從得知[16]。1978年,颶風菲喬對夏威夷州構成影響,其名稱也因此除名,下一個除名的名稱則是1987年的「克努特」(Knut),但其除名的具體原因仍然不明[16]。1988年使用過的「艾娃」(Iva)於1989年除名,但這場風暴並沒有對陸地產生影響,而是因為名稱與1982年的中太平洋颶風愛娃(Iva)發音過於相似,颶風愛娃的名稱當年因對夏威夷產生嚴重影響而除名[18]。20世紀90年代初,颶風費法和颶風伊斯梅爾分別對夏威夷和墨西哥北部構成影響,兩個名稱也相應除名[16]。1997年,吹襲墨西哥的颶風寶蓮奪走230餘人的生命,至今仍是最致命的太平洋颶風,其名稱也予除名[16]。
2001年太平洋颶風季過後,「阿道夫」(Adolph)和「以色列」(Israel)出於政治因素考量除名[17][19][20]。颶風肯納的名稱於2003年除名,是有紀錄以來除名的最強太平洋颶風之一。2008年,熱帶風暴阿爾瑪成為有紀錄以來形成位置最偏東面的東太平洋熱帶氣旋,並沿中美洲太平洋海岸登陸,其名稱於2009年除名[21]。2013年,颶風曼紐成為有紀錄以來第1場在海上成形並升級成颶風后登陸墨西哥本土的東太平洋熱帶氣旋,其名稱也在2014年除名[22]。2014年的颶風奧迪爾成為25年來首場吹襲下加利福尼亞州的大型颶風,其名稱在2015年颶風委員會大會上宣告除名[23][24]。同時除名的還有原定在2016年使用的名稱「伊西斯」(Isis),因為其英語原名和伊斯蘭極端叛亂團體的縮寫相同[23]。
名單 | 活躍周期 | 最高強度級別 | 持續風速 | 最低氣壓 | 影響地區 | 損失(美元) | 致死人數 | 來源 |
---|---|---|---|---|---|---|---|---|
黑茲爾 | 1965年9月24至26日 | 熱帶風暴 | 每小時95公里 | 986毫巴(百帕,29.12吋汞柱) | 墨西哥 | $1000萬 | 6 | [25] |
阿黛爾 | 1970年5月30日至6月7日 | 一級颶風 | 每小時140公里 | ≤992毫巴(百帕,29.29吋汞柱) | 無 | 無 | 無 | [26] |
菲喬 | 1978年7月9至28日 | 四級颶風 | 每小時220公里 | 955毫巴(百帕,28.2吋汞柱) | 夏威夷州 | $20萬 | 無 | [27] |
克努特 | 1987年8月28至30日 | 熱帶風暴 | 每小時65公里 | 無 | 無 | 無 | 無 | [28] |
艾娃 | 1988年8月5至13日 | 二級颶風 | 每小時165公里 | 968毫巴(百帕,28.59吋汞柱) | 無 | 無 | 無 | [29] |
費法 | 1991年7月29日至8月8日 | 三級颶風 | 每小時195公里 | 959毫巴(百帕,28.32吋汞柱) | 夏威夷州 | 無 | 無 | |
伊斯梅爾 | 1995年9月12至16日 | 一級颶風 | 每小時130公里 | 983毫巴(百帕,29.03吋汞柱) | 墨西哥北部 | $2600萬 | 116 | [30] |
寶蓮 | 1997年10月5至10日 | 四級颶風 | 每小時215公里 | 948毫巴(百帕,27.99吋汞柱) | 瓦哈卡州、古里路州 | $4.48億 | 230-400 | [31] |
阿道夫 | 2001年5月25日至6月1日 | 四級颶風 | 每小時230公里 | 940毫巴(百帕,27.76吋汞柱) | 墨西哥西部 | 無 | 無 | [32] |
肯納 | 2002年10月22至26日 | 五級颶風 | 每小時270公里 | 913毫巴(百帕,26.96吋汞柱) | 墨西哥西部 美國西南部 |
$1.01億 | 4 | [33][34] |
阿爾瑪 | 2008年5月29至30日 | 熱帶風暴 | 每小時100公里 | 994毫巴(百帕,29.35吋汞柱) | 尼亞加拉瓜 | $3300萬 | 9 | [35] |
曼紐 | 2013年9月13至19日 | 一級颶風 | 每小時120公里 | 983毫巴(百帕,29.03吋汞柱) | 墨西哥西部 | $42億 | 123 | [36] |
奧迪爾 | 2014年9月10至18日 | 四級颶風 | 每小時220公里 | 918毫巴(百帕,27.11吋汞柱) | 下加利福尼亞半島 | $12.2億 | 15 | [24] |
帕特里夏 | 2015年10月20至24日 | 五級颶風 | 每小時345公里 | 872毫巴(百帕,25.75吋汞柱) | 中美洲、墨西哥、德薩斯州 | $4.6億 | 13 | [37] |
14個名稱 | 來源[注 1][注 2] | $65億 | 564 |
中太平洋除名名稱
中太平洋位於赤道以北,西經140°到國際換日線之間,自1979年開始啟用命名名單以來共有4個名稱除名[7]。颶風愛娃和颶風伊尼基因對夏威夷州構成嚴重影響導致名稱除名,颱風柏加和颶風伊歐凱則是因重創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多個島嶼致使名稱除名[注 3]。
名稱 | 活躍周期 | 最高強度級別 | 持續風速 | 最低氣壓 | 影響地區 | 損失(美元) | 致死人數 | 來源 |
---|---|---|---|---|---|---|---|---|
愛娃 | 1982年9月19至25日 | 一級颶風 | 每小時150公里 | 968毫巴(百帕,28.59吋汞柱) | 夏威夷州 | $3.12億 | 4 | [39][40][41] |
伊尼基 | 1992年9月5至13日 | 四級颶風 | 每小時220公里 | 938毫巴(百帕,27.7吋汞柱) | 夏威夷州 | $18億 | 6 | [39][42] |
柏加 | 1997年11月28日至12月23日 | 五級颶風 | 每小時295公里 | 920毫巴(百帕,27.17吋汞柱) | 馬歇爾群島、關島、馬利安納群島 | $5.84億 | 無 | [43] |
伊歐凱 | 2006年8月20日至9月9日 | 五級颶風 | 每小時260公里 | 915毫巴(百帕,27.02吋汞柱) | 約翰斯頓環礁、威克島 | $8800萬 | 無 | [44] |
4個名稱 | 來源[注 3][注 2] | $27.8億 | 10 |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