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讀(stress)和重音(accent)在語言學中有時是接近同義的概念,皆指某音節在單字中或單字在句子中相對突顯(prominent)的意思,不過在一些特別區分上,重音(accent)常常被應用在聲音聽覺上相關的概念。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是輕讀(unstress,又稱弱讀)和輕音。[1][2]
重音 | |
---|---|
ˈ◌ | |
IPA編號 | 501 |
編碼 | |
HTML碼(十進制) | ˈ |
Unicode碼(十六進制) | U+02C8 |
次重音 | |
---|---|
ˌ◌ | |
IPA編號 | 502 |
編碼 | |
HTML碼(十進制) | ˌ |
Unicode碼(十六進制) | U+02CC |
過去的研究曾認為,輕重音的區別主要是在音強上。現在的研究表明,認為重讀在客觀上會抬高音階,擴大音域,延長音長或增加音強,還會使音色對比更加飽滿;同樣,輕讀在客觀上會減縮音高、音長、音強以及音色的對比程度。輕重音可以認為是音強、音色、音高和音長的綜合表現,聽覺所感知的響度是這四個方面的複雜綜合體。
不同的語言在突顯輕重音時側重面不同。例如,中文輕音的主要徵兆是音節音長的縮短;音強的作用不大。而在英語中,除了音長之外,音高也有較大的作用,基頻高的音節比基頻低的音節容易聽成重音,基頻上升或下降的音節比基頻平直的音節容易聽成重音[2]。
詞重音是具有區別詞彙意義的重音。
多音節詞中各音節的輕重往往確定不變。例如英語「begin」[bɪˈgɪn]中,第二音節必須讀重音。
詞的輕重音有時候有和語義有關。普通話中,「東西」讀成「中強」表示「東西方向」,讀成「強弱」則表示「事物」;英語中,[ˈrekord]表示名詞義,[reˈkord]表示動詞義。輕重音有時候和語法也有關,普通話中的助詞「了、着、過、的、地、得」在語流中都讀成輕音,這是其語法功能所確定的[2]。
在不同的語言中,詞中的輕重音位置不同。漢語詞以單音節和雙音節為主,雙音節主要只有「中強」和「強弱」兩種模式[3],重音的作用不明顯。
在以多音節為主的語言中,重音的作用較為明顯,可以分為固定重音和自由重音。固定重音指有的語言中重音總落在詞的同一位置上,如捷克語重音總在詞的第一個音節上,波蘭語總在倒數第二個音節上,法語和維吾爾語的大多數詞則在最末一個音節上[4]。自由重音指有的語言中重音不限定於落在詞的某一個音節上,不同的詞重音位置各不相同,稱為自由重音,如英語中的詞重音。
根據詞重音的突顯程度,可以分出主重音和次重音。主重音的突顯程度最高,次重音低於主重音但高於非重讀音節。英語次重音一般只在詞單說或在句尾才比較明顯,在語流中和非重讀音節差別不大[2]。漢語中的詞重音分級,有的學者認為沒有必要[2],有的則分出了重音、中音、次輕音、最輕音四等[5]。
句重音是在一個語句中突顯程度最高的重音。句重音的分類在研究界沒有統一意見,但一般至少有語法重音和邏輯重音兩種。
語法重音是指由句法結構和語義特點決定的重音,即不表現特殊的思想感情的自然重讀。常念語法重音的如一般短句的謂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修飾語,動詞後由形容詞或其他動詞充當的補語,表示指代、詢問或任指的代詞等[4]。
邏輯重音是表現特殊的思想感情的強調重讀。邏輯重音重於語法重音。有的學者認為邏輯重音是對比重音,有的學者認為邏輯重音是強調重音,有的則認為邏輯重音包括對比重音、強調重音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