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倫(1917年6月6日—2001年10月19日),回族,中國指揮家,被譽為「中國交響樂之父」,也被中國交響樂界人士及樂迷尊稱為「李大爺」。[3][4]李氏曾歷任中國交響樂團顧問,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原中央樂團(中國交響樂團前身)藝術指導、常任指揮,北京交響樂團顧問等職。
生平
李德倫出生於北京鷂兒胡同[5],少年時期學習鋼琴及小提琴。在北師大附中念書時,曾決心學習畫畫,但後來發現自己是色盲,興趣便轉移到了音樂上。[6]在輔仁大學讀書時曾組成學生管弦樂團,並參加演奏。1940年考入國立上海音專,先後師從舍夫佐夫(I. Shevtzov)及杜克生(R. Duckson)學習大提琴,師從弗蘭克爾(W. Frankel)學習音樂理論。
1942年在上海與同學組成「中國青年交響樂團」參加演奏。1946年音專畢業後到延安任中央管弦樂團指揮和教師。1949年在北京擔任中央歌劇院指揮。
1953年起,作為著名指揮家尼古拉·阿諾索夫(N. Anosov)教授的研究生,在前蘇聯莫斯科音樂學院指揮系學習,1957年秋回國,任中央樂團指揮。
除了在北京及全國各地指揮演出外,李德倫還率領中央樂團交響樂隊到日本、朝鮮、香港、澳門演出,並帶領室內樂團去西班牙的20多個城市演出。作為客席指揮,他曾先後指揮過前蘇聯列寧格勒、莫斯科等20多個樂團,並去芬蘭、捷克、古巴等國指揮。自1959年起,他曾多次指揮數百人的大型樂隊演出,1987年在北京「交響樂之春」大型音樂會上,他指揮了800人的聯合樂隊,為規模最盛大的一次。
1985年後,李德倫曾先後到盧森堡、西班牙、德國、葡萄牙、加拿大、美國等地演出,1995年曾去台灣參加了「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的演出。
他曾先後指揮了賀綠汀、馬思聰、羅忠榕、吳祖強、陳培勛等中國作曲家數十首交響樂作品的演出,並在國外演出《黃河大合唱》、《山林之歌》等20餘部中國作品,曾與國際著名演奏家大衛·奧伊斯特拉赫、耶胡迪·梅紐因、艾薩克·斯特恩、馬友友、塔季揚娜·尼古拉耶娃、施塔克曼(Stackman)及中國的傅聰、劉詩昆、沈湘、郭淑珍、胡坤、呂思清、薛偉等數十位音樂家合作演出。
1985年,李氏在巴黎任「國際梅紐因小提琴比賽」的評委,1986年在莫斯科任「柴科夫斯基國際比賽」的大提琴評委。
多年來,李德倫致力於交響樂的普及與發展,他在北京、天津、廣州等20多個城市組織樂隊訓練演出,促進一些地方如北京市、山東、內蒙樂隊的建立及北京音樂廳、廣州音樂廳的興建。併到全國各地大學,工廠及機關團體舉辦「交響樂講座」。
1999年11月19日在北京世紀劇院舉行的第二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閉幕式音樂會上,李德倫與艾薩克·斯特恩時隔20年後再度合作演出莫扎特《G大調第3號小提琴協奏曲》,這場演出被傳媒稱為「世紀絕唱」,同時也是李德倫的告別演出。[4][7]
獲獎
- 1980年獲中國文化部授予的「指揮榮譽獎」。
- 1986年獲匈牙利政府文化部授予的「李斯特紀念獎章」,獲文化部授予「指揮榮譽獎」。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