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弗雷德·艾根(德語:Manfred Eigen,1927年5月9日—2019年2月6日[1]),德國生物物理化學家,曾任位於哥廷根的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所主任。他因在測量快速化學反應方面的工作成就[2]而獲得1967年諾貝爾化學獎[3]。
艾根的研究幫助解決了物理化學中的主要問題,並有助於理解生物體中發生的化學過程。
在晚年,他探索了生命和進化的生化根源。 他致力於在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建立一個多學科項目,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的基礎。 他的工作因開創了一門新的科學技術學科而受到讚譽:進化生物技術。
教育和早年生活
艾根於1927年5月9日出生在德國波鴻[4][5],是海德薇(Hedwig)(費爾德 Feld)和室內音樂家恩斯特·艾根(Ernst Eigen)的兒子。 作為一個孩子,他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熱情,並學習了鋼琴。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了他的正規教育。 十五歲時,他被徵召到德國的一個防空部隊服役。 戰爭快結束時,他被蘇聯人俘虜。 他設法逃脫(他後來說逃脫相對容易),並步行數百英里穿越戰敗的德國,於1945年抵達哥廷根。他缺乏大學入學所需的文件[6], 但他在一次考試中展示了他的知識。 他進入了哥廷根大學戰後的第一個班級。
艾根想學習物理,但由於以前註冊的回歸士兵優先,所以他註冊了地球物理學。 他獲得了學士學位,並進入了自然科學的研究生學習。 他的導師之一是不確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的著名支持者維爾納·海森堡。 他於1951年獲得博士學位。
事業與研究
1951年他哥廷根大學在阿諾德·歐肯 (Arnold Eucken) 的指導下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之後,在該校的物理化學研究所從事科學研究工作。1964年,他在倫敦法拉第學會的一次會議上介紹了他的研究結果。 他的發現首次證明,可以確定在短短幾納秒的時間間隔內發生的化學反應速率。
1953年進入卡爾·弗雷德里希·彭霍費爾研究所從事物理化學研究工作。1957年他成為研究所主任。1958年他當選為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會員,1964年成為馬普所首席科學家。1967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同年任馬普學會會長至1970年。1971年彭霍費爾研究所擴建並更名為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他是布倫瑞克工業大學的名譽教授。 從1982年到1993年,艾根擔任德國學術獎學金基金會(German: Studienstiftung des deutschen Volkes, 縮寫: Studienstiftung)主席。 艾根是《原子科學家公報》的贊助委員會成員。
艾根由於對極快化學反應研究的突出成就,與英國的羅納德·喬治·雷伊福特·諾里什和喬治·波特共獲196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艾根的主要貢獻是他和合作者發展了研究溶液中半壽期在毫秒以下的極快反應動力學的弛豫技術。這種方法可以對在10秒內完成的極快反應進行觀測和研究。此後,艾根將研究興趣轉入自組織系統和生物進化研究。1979年他和彼得·舒斯特闡述了超循環理論。
艾根創立了兩家生物技術公司,Evotec和Direvo[7]。
1981年,艾根成為世界文化理事會的創始成員[8]。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