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社川鐵橋又稱為鯉魚潭橋,是位於台灣(中華民國)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跨越大安溪支流景山溪鯉魚潭水庫後池堰上的一座舊山線鐵路(已廢線)停用橋樑。
內社川橋 | |
---|---|
座標 | 24.340169°N 120.766455°E |
承載 | 台鐵舊山線鐵路 |
跨越 | 景山溪(大安溪支流) |
地點 | 中華民國(臺灣) 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 |
官方名稱 | 內社川橋[1] |
其他名稱 | 鯉魚潭橋 |
維護單位 |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
上游橋樑 | 龍門橋 |
下游橋樑 | 龍門三號橋 |
設計參數 | |
橋型 | 上部結構:上承式華倫式桁架橋與鋼鈑梁橋 下部結構:鋼筋混凝土橋墩、沉箱基礎 |
全長 | 173.7米(570英尺)[2] |
闊度 | 單線橋樑 |
高度 | 36米(118英尺)[2] |
橋墩數 | 4 |
歷史 | |
施工單位 | 第一代橋:大倉組[3] 第二代橋:今道組[2] |
開工日 | 第一代橋:1904年10月 第二代橋:(不詳) |
完工日 | 第一代橋:1907年10月30日 第二代橋:1938年7月[4] |
開通日 | 第一代橋:1908年2月20日 第二代橋:1938年7月15日 |
關閉日 | 第一代橋:1935年4月11日 第二代橋: 1998年9月24日 |
地圖 | |
沿革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自1899年起興建縱貫鐵路。1903年5月,開始興建最困難的三叉河(今三義)—葫蘆墩(今豐原)路段的舊山線鐵路,並在跨越哆囉固溪(今景山溪)之處架設「內社川橋」[7]。
由於工程所需材料多且雜,其供給與搬運關係着施工進度和完成期限,於是該年(1903年)11月在設立三叉河建設事務所(所長:稻垣兵太郎技師)的同時[註 1],於三叉河—伯公坑建設搬運線(伯公坑線),該線於伯公坑附近再分出兩線材料搬運線,一線沿內社川、一線沿大安溪北岸,運送建材到內社川鐵橋與大安溪鐵橋工地[7]:192-196[8](p. 276)。
而受1904年起日俄戰爭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即將東來的影響,於隔年5月緊急建成伯公坑—葫蘆墩複線輕便鐵道,名為軍用速成線,與三叉河—伯公坑搬運線共同擔負三叉河—葫蘆墩縱貫鐵路竣工前的交通聯絡[7]:399-403[8](p. 277)。
建築設計
第一代內社川橋原設計構想為9孔跨徑18.3公尺鋼鈑梁再加上南端1孔5.5公尺紅磚半圓拱,後來變更為8孔18.3公尺及南端1孔24.4公尺鋼鈑梁橋,全長185.5公尺,單線橋樑無彎道,橋面坡度10‰,橋台與橋墩基礎為混凝土造,8座橋墩本體以紅磚砌築並附有石材[7],猶如馬雅階梯金字塔般向上支撐[4];另由於第3號至第5號橋墩落在河道主流中,所以墩體底部面向上游側有三角形分水尖設計。此外,為加強制震,於橋墩內部置入鐵棒補強[7]。
第一代橋在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中震毀無法使用[註 3],必須重建。本橋重建時,先將原舊橋修復至勉強可通行的程度,再於舊橋墩之間建設新墩,待新橋(二代橋)完成後再拆除舊墩與舊梁。
二代橋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建設改良課技師坂本敏一設計、今道組承包施工,使用耐震性佳的橢圓形中空鋼筋混凝土橋墩,上部結構則採用4孔39公尺上承式桁架梁與1孔16公尺鋼鈑梁,橋長略短縮為173.73公尺。由於第二代橋的建築設計是以的桁架梁為主體,成為當時台鐵鈑梁橋浪潮下的一個特例,更是現今台鐵唯一建於二戰前的上承式桁架橋 [2][4][16]。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