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饅頭韓語:만두饅頭 mandu),是韓語中餃子類和包子類的通稱。饅頭是一種包餡的麪點,可以放在湯內煮熟又或者煎熟,通常用做餡,也可以加上泡菜或者粉絲等其他配料。饅頭在現代以前屬於朝鮮王朝宮中料理韓語조선왕조 궁중음식,然而現代作爲一道親民料理可以普遍見於布帳馬車與餐廳所售之「粉食韓語분식」中[1]

快速預覽 韓語名稱, 諺文 ...
饅頭
Thumb
饅頭
韓語名稱
諺文만두
漢字饅頭
文觀部式mandu
馬-賴式mandu
關閉

語源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但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後世蕭子顯在《齊書》中亦有言,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餅」可視為中國最早的饅頭。 三國時,饅頭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稱,謂之「蠻頭」。明郎瑛在《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以漢語「饅頭」爲語源的食物也可見於維吾爾飲食、哈薩克飲食、烏茲別克飲食等,即突厥饅頭。與現今中國不同的是,在這些文化飲食中的「饅頭」均指有餡(一般爲肉餡)的麪點,而在中國有包餡的「饅頭」自宋代後已改稱爲包子[2][3]

在韓國,만두(即所謂的「饅頭」)既可以作成餃子的模樣(韓語亦稱교자,即「餃子」),亦可以作成包子(韓語亦稱포자,即「包子」)的模樣,而饅頭一詞可以通指二者[4]

歷史

有觀點認為韓國的饅頭最初是14世紀由中國元朝傳入朝鮮半島高麗王朝[5]

高麗歌謠韓語고려 가요霜花店韓語쌍화점》(쌍화점,亦稱「雙花店」)就是有關包餡麪點店的。쌍화(霜花)指的是包餡麪點。점則是店鋪,歌謠中經營店鋪的可能是來自中亞地區的人。[5][6]

圖像

參見

引用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