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從地面發射,打擊空中目標的飛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面對空導彈(英語:Surface-to-Air Missile,縮寫:SAM),專指由陸地或是艦艇上發射,攻擊空中目標,通常是飛行器或者是導彈。另外一個常見的通稱是防空導彈。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4月13日) |
面對空導彈的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已經展開,主要發展的國家當中最積極的莫過於飽受戰略轟炸機之苦的德國。
第二次大戰結束以後,攜帶原子彈的轟炸機的威脅遠超使用傳統炸彈的轟炸機,除了研發速度更快的攔截機以外,防空導彈也成為許多國家取代高射炮的對空火力。這個發展趨勢不僅影響到地面防空需求,也逐漸延伸到水面艦艇的防空作戰上。
二次大戰期間飛機對於水面艦艇的破壞效果以及高射炮威力非常有限的情景,對許多海軍來說仍是餘悸猶存,由艦艇發射的防空導彈逐漸取代甲板上林立的火炮網,也讓現代船艦的外觀呈現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型態:大量的火炮被少數的導彈發射器取代,大量的雷達充斥在船椲高處,提供遠距離的警戒情報。
面對空導彈主要可以區分為中長程的區域面對空(防空)導彈,短程的點防禦面對空(防空)導彈以及輕型的肩射面對空(防空)導彈。在中長程面對空導彈當中,還有一類是專門或者是設計上兼具對付彈道導彈的系統,又可以稱為反彈道導彈(ABM)。
面對空導彈發射的地理環境型態有二大類,分別是陸地(地上(地面)、地下)與水中(水上(水面)、水下)。
陸地發射載具又分成固定/拖曳/自走/便攜式防空導彈四類。以船舶作為載具的面對空導彈又以水面艦艇為大宗,在潛艇上配備的系統並不多見。
中長程的區域面對空導彈都採用雷達制導,短程面對空導彈則採用雷達與紅外線制導,肩射面對空導彈絕大多數採取紅外線制導,只有極少數採用無線電指揮或者是雷射制導。
目前公開的資料當中已經見不到早年使用的核子彈頭。早期的中長程面對空導彈有部分配備核子彈頭以消滅攜帶核子彈的轟炸機。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