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17(北約代號:CH-SA-15)[1]是一種從道爾-M1衍生而來的全天候、中低空、近程地對空導彈系統。[2] [3]
發展
1996年,中國從俄羅斯訂購了14套道爾-M1飛彈系統,並於1997年交付給中國。1999年,中國和俄羅斯簽署了另一份購買13套道爾-M1飛彈系統的合同。並在2000年交付給中國[4]
紅旗-17於2013年初左右進入解放軍陸軍服役,[5]在2015年中國軍隊首次公開該飛彈系統。[3]在2018年的珠海航展上展示了一種名為FM-2000的出口型號。 [6]
設計
紅旗-17對道爾-M1系統進行了多項改進。紅旗-17結合了國產全地形履帶式火箭運載車、並安裝了位於搜索雷達頂部的新型敵我識別(IFF)天線以及相控陣雷達以提高抗干擾能力,並能夠與其他車輛進行數據交換。[7][6]
一個典型的紅旗-17防空連由1輛指揮車、4輛飛彈發射車、2輛NG-80裝填車、2輛NG-80彈藥運輸車和其他保障車組成。[8]雖然紅旗-17經常不使用動力車依靠自身電池運行,但它也可以從監視雷達接收敵方目標數據。[2]
紅旗-17旨在跟隨機械化部隊以提供防空掩護,並保護重要的軍事設施。[3]
紅旗-17飛彈在外觀上與道爾-M1相似,重量約 165 kg,長度約 2.9 米,彈體直徑約 0.23 米。攔截目標的射程則是1.5km到15km,相比道爾-M1的飛彈射程略長,射高為10m到10km。[6]飛彈制導系統包括通過跟蹤雷達、電視瞄準和發射車上的熱瞄準器進行半主動雷達制導。每輛車攜帶2×4導彈筒,共8枚導彈,隨行的 SX2306 裝填車一次可裝填4枚導彈。 [9]
每輛發射車攜帶一台PESA搜索雷達和一台AESA制導雷達。紅旗-17的PESA搜索雷達比原來的道爾-M1系統的雷達探測距離更遠,探測距離可達45公里。該系統最多可以同時監視48個目標,跟蹤24個目標,並同時與2個目標交戰。其他輔助設備包括激光測距儀、熱跟蹤瞄準器和電視跟蹤瞄準器。
紅旗-17發射車將飛彈和雷達系統集成在一個底盤上,能夠在沒有其他輔助車輛的情況下獨立運行。履帶式發射車重約 32 公噸,長 8 米,高 3.2 米,寬 4 米。根據報道,它由約750-800馬力的柴油發動機提供動力,最高時速約為65公里/小時,續航里程為600公里。[2]輪式發射車由東風生產,類似於白俄羅斯的MZKT-6922 6x6 輪式底盤。車重約30噸,長約 9.7 m,高 3.1 m,寬約 3.7 m。車輛包括一個全輪驅動變速器、一個中央輪胎充氣系統和一個擁有少量裝甲的車體,可以抵擋輕武器射擊和炮彈碎片。據報道,它由大約400馬力的柴油發動機提供動力,最高時速為80公里/小時,續航里程為800公里。[10] [9]輪式車輛的一個主要改進是可以使車輛在行進間開火。
變體
使用者
參考文獻
另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