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亨索倫王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霍亨索倫王朝,也稱霍亨索倫家族(德語:Haus Hohenzollern)[註 1],為勃蘭登堡-普魯士(1415年-1918年)、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及羅馬尼亞王國(1866年-1947年)的主要統治家族。霍亨索倫家族起源於士瓦本公國境內的黑興根附近,其始祖布爾夏德一世在11世紀初葉受封為索倫伯爵,領地在今上內卡河、士瓦本山和上多瑙河之間。
霍亨索倫王朝 | |
---|---|
![]() | |
國家 | ![]() ![]() |
創立 | 11世紀初(索倫) 12世紀初(霍亨索倫) |
創立者 | 布爾夏德一世(索倫) 索倫伯爵腓特烈三世(霍亨索倫) |
現任領袖 | 德國和普魯士: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親王(1994–) 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 瑪格麗塔王儲 |
末代君主 | 德國和普魯士: 威廉二世(1888–1918) 羅馬尼亞: 米哈伊一世(1927–1930,1940–1947) |
頭銜 | 索倫伯爵 勃蘭登堡侯爵 普魯士公爵 紐倫堡城堡伯爵 拜洛特侯爵 勃蘭登堡-安斯巴赫侯爵 普魯士國王 德意志皇帝 納沙泰爾親王 羅馬尼亞國王 |
地產 | 德國、普魯士、羅馬尼亞 |
被推翻 | 德國和普魯士: 1918年德國革命 羅馬尼亞: 1947年共產黨奪權 |
分支 | 霍亨索倫黑興根(斷絕) 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 霍亨索倫-海格爾洛赫(斷絕) 羅馬尼亞 |
索倫伯爵腓特烈三世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和亨利六世的忠實支持者,1185年腓特烈三世與紐倫堡伯爵康拉德二世聯姻,前者娶了後者的女兒索菲亞,因康拉德二世沒有男性繼承人。1192年康拉德二世去世後,腓特烈三世成為紐倫堡伯爵腓特烈一世,此後該家族在索倫前冠以「霍亨」(字面意為「高的,高貴的」)字樣,稱為霍亨索倫家族。他的兩個兒子於1218年將領地重新分配:長子康拉德一世繼承紐倫堡,弟弟腓特烈四世繼承索倫。腓特烈四世的後裔成為了信奉天主教的士瓦本系,而康拉德一世的後裔、歷代紐倫堡伯爵則改為信奉新教的法蘭克尼亞系[2]。法蘭克尼亞系曾統治紐倫堡城堡領地,後發展為勃蘭登堡-普魯士分支。士瓦本支系則統治霍亨索倫-黑興根與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兩個侯國直至1849年,此後併入了普魯士管轄的霍亨索倫省,且其家族成員於1866年至1947年間統治羅馬尼亞王國。
法蘭克尼亞系成員於1415年成為勃蘭登堡藩侯,1525年擔任普魯士公爵。自1618年起,勃蘭登堡藩侯國與普魯士公國以共主邦聯形式聯合統治,被統稱為勃蘭登堡-普魯士。1701年,腓特烈一世在此基礎上建立普魯士王國。普魯士在歷代君主的勵精圖治下迅速發展,先後獲得西里西亞、波蘭西部、西普魯士和萊茵蘭等地,最終領導德意志走向統一,並於1871年擊敗法國建立德意志帝國,霍亨索倫家族由此成為世襲德意志皇帝。然而隨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1918-19年革命爆發,威廉二世被迫退位,民主制的議會國家威瑪共和國建立。二戰後,羅馬尼亞王室於1947年被共產黨推翻,羅馬尼亞建立起社會主義共和國;在德國境內,普魯士被盟軍廢除,士瓦本地區的霍亨索倫省則被盟軍取締,於1952年併入了新成立的巴登-符騰堡聯邦州。
現今格奧爾格·腓特烈親王為前普魯士王室分支的現任家主,而霍亨索倫親王卡爾·腓特烈則是原士瓦本親王分支的現任家主。[2]
家族起源


索倫(Zollern),自1218年起稱為霍亨索倫(Hohenzollern),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伯國,其後期的首都是黑興根。霍亨索倫家族以其位於士瓦本阿爾卑斯山脈的霍亨索倫城堡命名其領地。霍亨索倫城堡坐落於一座高達855米的山峰霍亨索倫山上,該城堡至今仍屬於該家族所有。
該王朝最早在1061年被文獻記載。根據中世紀編年史家萊赫瑙的貝爾托爾德的記載,布爾夏德一世(de Zolorin)出生於1025年之前,卒於1061年。[3]1095年,伯爵阿達爾伯特(Adalbert)在黑森林地區創建了本篤會的阿爾皮爾斯巴赫修道院(Alpirsbach)。
1111年,索倫家族從皇帝亨利五世處獲得伯爵(德語:Graf)稱號。作為士瓦本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忠實封臣,該家族得以大幅擴張其領地。腓特烈三世(約1139年 —約1200年)於1180年隨紅鬍子腓特烈皇帝出征反對獅子亨利,並通過聯姻於1192年由亨利六世皇帝授予紐倫堡城堡伯爵領。約在1185年,他迎娶了拉布斯堡的索菲亞,後者是康拉德二世(紐倫堡的城堡伯爵)之女。[2] 康拉德二世去世後無子嗣,腓特烈三世以紐倫堡的城堡伯爵腓特烈一世身份獲得該地。
1218年伯爵領由腓特烈的長子康拉德一世繼承,從而成為霍亨索倫法蘭克尼亞支系的始祖,該支繫於1415年獲得勃蘭登堡選侯國。[2]
- 卒於1061年:布爾夏德一世[2]
- 1125年之前:腓特烈一世[2]
- 約1125年-1142年: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一世長子[4]:XLI
- 約1143年-1150/1155年:布爾夏德二世,腓特烈一世次子[4]:XLI
- 約1150–1155年/1160年:齊默恩的戈特弗里德,腓特烈一世第四子[4]:XLI
- 1171年前後 – 約1200年:弗里德里希三世(腓特烈二世之子,同時也是紐倫堡的城堡伯爵)
腓特烈逝世後,其子分割了家族領地:
法蘭克尼亞系
霍亨索倫-法蘭克尼亞系始祖腓特烈三世是康拉德三世的長子,他通過繼承獲得拜羅伊特和庫爾姆巴赫,其曾孫腓特烈五世在1363年被皇帝查理四世封為帝國伯爵。
在第一階段中,家族逐步擴展其領地,最初是在法蘭克尼亞地區的小規模擴張:
在第二階段中,家族更大規模擴張其領地,控制了勃蘭登堡與普魯士地區:
這些擴張最終使法蘭克尼亞霍亨索倫家族從一個德意志地方諸侯家族,轉變為歐洲最重要的家族之一。自1701年1月8日起,勃蘭登堡選帝侯頭銜與在普魯士的國王頭銜合併,自1772年9月13日起改為普魯士的國王。


- 1192年–1200/1204年:腓特烈一世(亦為佐倫伯爵腓特烈三世)
- 1204年–1218年:腓特烈二世(其子,亦為佐倫伯爵腓特烈四世)
- 1218年–1261/1262年:康拉德一世/三世(其兄弟,亦為佐倫伯爵)
- 1262年–1297年:腓特烈三世(約1220年–1297年),其子
- 1297年–1300年:約翰一世(約1279年–1300年),其子
- 1300年–1332年:腓特烈四世(1287年–1332年),其兄弟
- 1332年–1357年:約翰二世(約1309年–1357年),其子
- 1357年–1397年:腓特烈五世(約1333年–1398年),其子
1398年1月21日,腓特烈五世去世,其領地被其兩子分割:
- 1397年–1420年:約翰三世/一世(其子,亦為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藩侯)
- 1397年–1427年:腓特烈六世/一世/一世(其兄弟,亦為選帝侯、勃蘭登堡藩侯、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與庫爾姆巴赫藩侯)
1420年6月11日約翰三世/一世去世後,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與庫爾姆巴赫短暫統一於腓特烈六世/一世/一世名下。他自1398年起統治安斯巴赫,自1420年起統治庫爾姆巴赫,自1411年起擔任勃蘭登堡攝政,後加冕為選帝侯與藩侯(即腓特烈一世)。1440年9月21日去世後,其領地由諸子繼承:
1427年,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一世將紐倫堡城堡與其作為紐倫堡伯的權利售予紐倫堡帝國自由市。安斯巴赫與庫爾姆巴赫兩地則仍屬霍亨索倫家族,原為紐倫堡伯領之一部分。

- 1398年-1440年:腓特烈一世(亦為庫爾姆巴赫藩侯)
- 1440年-1486年:阿爾布雷希特三世(阿爾布雷希特一世/一世/三世,腓特烈之子,亦為庫爾姆巴赫藩侯與勃蘭登堡選帝侯)
- 1486年-1515年:腓特烈二世/二世(阿爾布雷希特之子,亦為庫爾姆巴赫藩侯)
- 1515年-1543年:格奧爾格一世(虔誠者)(腓特烈之子,亦為勃蘭登堡-耶格恩多夫公爵)
- 1543年-1603年:格奧爾格·腓特烈一世(格奧爾格之子,亦為庫爾姆巴赫藩侯、耶格恩多夫公爵及普魯士攝政)
- 1603年-1625年:約阿希姆·恩斯特(1583年–1625年),約翰·格奧爾格之子
- 1625年-1634年:腓特烈三世(1616年–1634年),約阿希姆·恩斯特之子
- 1634年-1667年:阿爾布雷希特二世,腓特烈三世之兄
- 1667年-1686年:約翰·腓特烈(1654年–1686年),阿爾布雷希特之子
- 1686年-1692年:克里斯蒂安一世·阿爾布雷希特,約翰·腓特烈之子
- 1692年-1703年:格奧爾格·腓特烈二世(克里斯蒂安·阿爾布雷希特之弟,後為庫爾姆巴赫藩侯)
- 1703年-1723年:威廉·腓特烈(生於1686年前–1723年),格奧爾格·腓特烈之弟
- 1723年-1757年:卡爾·威廉·腓特烈(1712年–1757年),威廉·腓特烈之子
- 1757年-1791年:克里斯蒂安二世·腓特烈(1736年–1806年),卡爾·威廉·腓特烈之子,亦為庫爾姆巴赫藩侯
1791年12月2日,克里斯蒂安二世·腓特烈將其藩侯國主權讓渡予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

1604年後改稱勃蘭登堡-拜洛特藩侯。
- 1398年-1420年:約翰一世(約1369年-1420年),腓特烈五世之子
- 1420年-1440年:腓特烈一世(亦為安斯巴赫藩侯)
- 1440年-1457年:約翰二世(1406年-1464年),腓特烈一世之子
- 1457年-1486年:阿爾布雷希特三世·阿基利斯(阿爾布雷希特一世/一世/三世,亦為安斯巴赫藩侯與勃蘭登堡選帝侯)
- 1486年-1495年:齊格蒙德(1468年-1495年),阿爾布雷希特之子
- 1495年-1515年:腓特烈二世/二世(亦為安斯巴赫藩侯)
- 1515年-1527年:卡西米爾(1481年-1527年),腓特烈之子
- 1527年-1553年:阿爾布雷希特二世(1522年-1557年),卡西米爾之子
- 1553年-1603年:格奧爾格·腓特烈一世(亦為安斯巴赫藩侯、耶格恩多夫公爵及普魯士攝政)
- 1603年-1655年:克里斯蒂安一世(1581年-1655年),約翰·格奧爾格之子
- 1655年-1712年:克里斯蒂安二世·恩斯特(1644年-1712年),埃爾德曼·奧古斯特之子
- 1712年-1726年:格奧爾格·威廉(1678年-1726年),克里斯蒂安·恩斯特之子
- 1726年-1735年:格奧爾格·腓特烈(先前為庫爾姆巴赫藩侯)
- 1735年-1763年:腓特烈四世(1711年-1763年),格奧爾格·腓特烈之子
- 1763年-1769年:腓特烈五世·克里斯蒂安(1708年-1769年),克里斯蒂安·海因里希之子
- 1769年-1791年:卡爾·亞歷山大(亦為安斯巴赫藩侯)
1791年12月2日,卡爾·亞歷山大將其藩侯國主權讓渡予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

耶格恩多夫(Jägerndorf,今捷克克爾諾夫)公國於1523年由霍亨索倫家族購得。
- 1541年-1543年:格奧爾格一世(虔誠者)(亦為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
- 1543年-1603年:格奧爾格·腓特烈一世(亦為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藩侯及普魯士攝政)
- 1603年-1606年:約阿希姆一世(亦為普魯士攝政與勃蘭登堡選帝侯)
- 1606年-1621年:約翰·格奧爾格
1622年,該公國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三世查封。
勃蘭登堡-普魯士系
勃蘭登堡-普魯士系源自法蘭克尼亞系。1415年,腓特烈五世的幼子腓特烈六世成為勃蘭登堡選帝侯,稱為選帝侯腓特烈一世。1473年,其第三子阿爾布雷希特·阿喀琉斯為選帝侯時立下規約:勃蘭登堡選帝侯稱號屬於直系繼承,非長子也有繼承權,領地不得分割。據此,其長子約翰·西塞羅成為選帝侯。因此勃蘭登堡的霍亨索倫家族(選帝侯系)在1618年通過繼承得到普魯士公國統治權。自16世紀起,該支系皈依新教加爾文宗,並通過聯姻與購地擴大領土。
在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統治時期(1640年-1688年),勃蘭登堡-普魯士日趨強盛,1701年,普魯士公國升為王國,為避免哈布斯堡領有的波西米亞國王頭銜,腓特烈一世在哥尼斯堡加冕,稱「在普魯士的國王」(König in Preußen)。在腓特烈大帝時期,普魯士通過對奧地利的戰爭,得到了西里西亞地區;後通過多次瓜分波蘭,獲得了大片的疆土,躋身歐洲列強之列,遂於1772年改稱「普魯士的國王」(König von Preußen)。
霍亨索倫家族統治下的普魯士成功領導了德意志統一運動,對外擊敗了丹麥、奧地利和法國。1871年,普魯士國王的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建立德意志帝國,霍亨索倫家族因而獲得德意志皇帝頭銜。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後,霍亨索倫家族的統治被推翻。



1411年,富裕但領土較小的紐倫堡伯爵腓特烈六世被任命為勃蘭登堡的總督,以恢復該地的秩序與穩定。在1415年的康士坦茲大公會議上,國王西吉斯蒙德冊封他為勃蘭登堡的選帝侯與藩侯,稱腓特烈一世。1417年,腓特烈選侯以40萬匈牙利金幣的價格從皇帝西吉斯蒙德手中購買了勃蘭登堡的主權。
肖像 | 姓名 | 家族地位 | 在位時間 | 出生 | 逝世 | 配偶 |
---|---|---|---|---|---|---|
![]() |
腓特烈一世 | 亦為紐倫堡伯腓特烈六世 | 1415年-1440年 | 1371年 | 1440年 | 巴伐利亞的伊利沙伯 |
![]() |
腓特烈二世 | 腓特烈一世之子 | 1440年-1471年 | 1413年 | 1471年 | 薩克森的嘉芙蓮 |
![]() |
阿爾布雷希特三世 | 腓特烈二世之弟 | 1471年-1486年 | 1414年 | 1486年 | 巴登的瑪格麗特 薩克森的安娜 |
約翰·西塞羅 | 阿爾布雷希特三世之子 | 1486年-1499年 | 1455年 | 1499年 | 圖林根的瑪格麗特 | |
![]() |
約阿希姆一世 | 約翰·西塞羅之子 | 1499年-1535年 | 1484年 | 1535年 | 丹麥的伊利沙伯 |
約阿希姆二世 | 約阿希姆一世之子 | 1535年-1571年 | 1505年 | 1571年 | 薩克森的瑪格達萊娜 波蘭的海德薇 | |
約翰·格奧爾格 | 約阿希姆二世之子 | 1571年-1598年 | 1525年 | 1598年 | 萊格尼察的索菲 安斯巴赫的薩賓娜 安哈爾特-采爾布斯特的伊利沙伯 | |
約阿希姆·腓特烈 | 約翰·格奧爾格之子 | 1598年-1608年 | 1546年 | 1608年 | 勃蘭登堡-屈斯特林的卡塔琳娜 普魯士的埃莉諾爾 | |
![]() |
約翰·西吉斯蒙德 | 約阿希姆·腓特烈之子 自1618年起兼為普魯士公爵,勃蘭登堡-普魯士共主 |
1608年-1619年 | 1572年 | 1619年 | 普魯士的安娜 |

短命的勃蘭登堡-屈斯特林藩侯國是霍亨索倫家族設立的次子繼承領地(secundogeniture)。
- 1535年-1571年:「賢者」約翰,勃蘭登堡-屈斯特林藩侯(約阿希姆一世之子)。他無嗣而終。1571年,該藩侯國併入勃蘭登堡選侯領地。

儘管自1688年起被承認為霍亨索倫家族的一個支系,勃蘭登堡-施韋特藩侯國始終隸屬於選侯統治之下,且從未成為獨立的諸侯國。


1525年,普魯士公國作為波蘭國王的封地建立。普魯士的阿爾布雷希特被選舉為最後一任條頓騎士團團長,也是普魯士的第一任公爵。他出自霍亨索倫家族的安斯巴赫支系。該公國將新教定為官方國教。
稱呼 |
生平 |
統治始 |
統治終 |
註釋 |
王朝 |
肖像 |
---|---|---|---|---|---|---|
阿爾布雷希特
|
1490年7月8日 – 1568年3月20日 (77歲) | 1525年4月10日 | 1568年3月20日 | 條頓騎士團大團長,授予普魯士公爵頭銜 | 霍亨索倫 | ![]() |
阿爾布雷希特·腓特烈
|
1553年5月7日 – 1618年8月28日 (65歲) | 1568年3月20日 | 1618年8月28日 | 阿爾布雷希特之子 | 霍亨索倫 | ![]() |
約翰·西吉斯蒙德
|
1572年11月8日 – 1619年12月23日 (47歲) | 1618年8月28日 | 1619年12月23日 | 阿爾布雷希特·腓特烈堂兄弟,勃蘭登堡選帝侯 | 霍亨索倫 | |
格奧爾格·威廉
|
1595年11月13日 – 1640年12月1日 (45歲) | 1619年12月23日 | 1640年12月1日 | 約翰·西吉斯蒙德之子,勃蘭登堡選帝侯 | 霍亨索倫 | |
腓特烈·威廉
|
1620年2月16日 – 1688年4月29日 (68歲) | 1640年12月1日 | 1688年4月29日 | 格奧爾格·威廉之子,勃蘭登堡選帝侯 | 霍亨索倫 | ![]() |
腓特烈一世
|
1657年7月11日 – 1713年2月25日 (55歲) | 1688年4月29日 | 1701年1月18日 | 腓特烈·威廉之子,勃蘭登堡選帝侯 | 霍亨索倫 | ![]() |
自1701年起,「普魯士公爵」稱號併入「普魯士國王」稱號中。


1701年,普魯士公國雖未被波蘭國王正式升格為王國,卻經神聖羅馬皇帝認可獲得「普魯士國王」的頭銜。自此普魯士公爵與勃蘭登堡選侯頭銜均與普魯士國王稱號一同繼承。
由於部分普魯士領土仍為波蘭王國的藩屬,因此腓特烈一世僅稱「在普魯士的國王」(König in Preußen),而非「普魯士的國王」(König von Preußen)。在勃蘭登堡和帝國其他霍亨索倫領地中,他依舊為選侯,名義上仍受神聖羅馬皇帝管轄。然而至此時哈布斯堡皇帝對帝國內諸侯的控制已大多名存實亡。
勃蘭登堡與普魯士雖法律上屬共主邦聯,但實質上兩者逐漸視為一體。國王在帝國內仍為勃蘭登堡藩侯,直至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在君主專制時代,許多君主都力圖模仿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的奢華統治。
1772年,普魯士公國正式升格為王國。

腓特烈·威廉一世的繼承人腓特烈二世通過西里西亞戰爭獲得西里西亞,使普魯士成為一個歐洲列強。這位國王深受法蘭西文化影響,偏好使用法語。
1772年在第一次瓜分波蘭中,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吞併了鄰近的王室普魯士,即波蘭的波美拉尼亞(今格但斯克波美拉尼亞或波美雷利亞)、馬爾堡省、海烏姆諾省以及瓦爾米亞主教區,從而連接了其位於普魯士的東、西領土,並截斷了波蘭與波羅的海的出海口。
瓦爾米亞被納入舊普魯士公爵領內,並於1772年1月31日通過行政命令更名為「東普魯士」。而維斯瓦河以西的原波蘭波美拉尼亞(包括馬爾堡、庫爾姆)則於1773年組成西普魯士省,省會設在馬林韋爾德(Marienwerder)。
波蘭議會於1772年9月30日批准割讓此地,隨後腓特烈正式稱號改為「普魯士的國王」。自此普魯士公爵與勃蘭登堡選侯的頭銜恆與普魯士的國王頭銜一同持有。
1871年,普魯士王國成為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的核心成員,其國王亦成為德意志皇帝。
稱呼 |
生平 |
統治始 |
統治終 |
註釋 |
王朝 |
肖像 |
---|---|---|---|---|---|---|
腓特烈二世
|
1712年1月24日 – 1786年8月17日 (74歲) | 1740年5月31日 | 1786年8月17日 | 腓特烈·威廉一世之子 | 霍亨索倫 | ![]() |
腓特烈·威廉二世
|
1744年9月25日 – 1797年11月16日 (53歲) | 1786年8月17日 | 1797年11月16日 | 腓特烈二世之侄 | 霍亨索倫 | ![]() |
腓特烈·威廉三世
|
1770年7月3日 – 1840年6月7日 (69歲) | 1797年11月16日 | 1840年6月7日 | 腓特烈·威廉二世之子 | 霍亨索倫 | ![]() |
腓特烈·威廉四世
|
1795年10月15日 – 1861年1月2日 (65歲) | 1840年6月7日 | 1861年1月2日 | 腓特烈·威廉三世之子,艾福特聯盟主席(1849-1850) | 霍亨索倫 | ![]() |
威廉一世
|
1797年3月22日 – 1888年3月9日 (90歲) | 1861年1月2日 | 1888年3月9日 | 腓特烈·威廉四世之弟弟,腓特烈·威廉三世之次子。 兼任北德意志邦聯主席 (1867–1871) 及德意志皇帝 (由1871-1888) |
霍亨索倫 | |
腓特烈三世
|
1831年10月18日 – 1888年6月15日 (56歲) | 1888年3月9日 | 1888年6月15日 | 威廉一世之子,兼任德意志皇帝。 唯一普魯士君主在位少於一年 |
霍亨索倫 | ![]() |
威廉二世
|
1859年1月27日 – 1941年6月4日 (82歲) | 1888年6月15日 | 1918年11月28日 (遜位) [6] |
腓特烈三世之子,兼任德意志皇帝。 末代普魯士國王及末代德意志皇帝 |
霍亨索倫 | ![]() |


1871年,德意志帝國正式建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登上新設立的帝國皇位,從此「普魯士國王」、「普魯士公爵」與「勃蘭登堡選侯」等頭銜恆與「德意志皇帝」這一稱號綁定。時任普魯士宰相的奧托·馮·俾斯麥勸說威廉採用「德意志皇帝」(Deutscher Kaiser)這一稱號,而非「德國皇帝」(Kaiser von Deutschland)[註 2],以示該皇位為諸侯之首(primus inter pares),而非主宰所有德意志邦國。
威廉二世意圖建設一支強大的德意志帝國海軍以抗衡英國皇家海軍。隨着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於1914年6月28日遇刺,歐洲列強間的聯盟體系被激活,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結束後德意志帝國、沙皇俄國、奧匈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相繼瓦解。1918年德國爆發革命,帝國被威瑪共和國取代。皇帝威廉二世與皇儲威廉簽署退位聲明,霍亨索倫王朝的統治宣告終結。

該國的官方宗教體制為「信仰雙軌制」。選侯約翰·西吉斯蒙德(Johann Sigismund)的最重要舉措之一是自路德宗改宗為加爾文宗。此前,他已在波蘭國王的壓力下,在普魯士公國境內實行了天主教徒與新教徒的權利平等。
約翰·西吉斯蒙德或許是在1606年訪問海德堡時受到加爾文宗影響,但直到1613年12月25日,他才正式按加爾文禮儀領受聖餐。然而,其在勃蘭登堡的大多數臣民,包括其妻子普魯士的安娜(Anna von Preußen)在內,仍堅定地信奉路德宗。1614年2月,選侯與其加爾文派廷臣制定計劃,欲依教隨君定(Cuius regio, eius religio)原則將全體臣民轉為加爾文宗,引發強烈抗議,其妻也公開支持路德派。安娜本人亦帶來了普魯士公國的繼承權,成為勃蘭登堡-普魯士國家形成過程中的關鍵。
在巨大壓力下,約翰·西吉斯蒙德於1615年放棄強制改宗政策,改為容許臣民依良心自由選擇信仰——路德宗或加爾文宗。自此,勃蘭登堡-普魯士成為一個雙信仰制國家,而霍亨索倫王室則保持加爾文宗信仰。 [7]這一制度一直持續至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時期。該君主致力於統一新教教會,以實現禮儀、組織架構與建築風格的標準化。他的長期目標是將普魯士所有新教教會置於王權之下。
路德宗與加爾文宗於1817年合併為「普魯士福音教會」(Evangelische Kirche in Preußen),這一過程伴隨着大規模反對運動。國王空前激進的教會整合政策成為普魯士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通過數次敕令,普魯士聯合教會宣告成立,集合了大多數路德宗信徒與少數改革宗信徒。其主要影響是普魯士政府自此全面掌控教會事務,國王本人被尊為最高主教。 [8]


1926年6月,關於不補償徵收德國前統治王室財產的公投失敗,霍亨索倫家族的經濟狀況由此大為改善。國家與家族達成的和解協議將采琪蓮霍夫宮劃歸國家所有,但保留了王儲威廉及其妻的居住權。家族還保有位於柏林的蒙比茹宮、西里西亞的奧萊希尼察宮、賴因斯貝格宮、施韋特宮以及其他一些不動產直至1945年。
自德國廢除君主制以來,根據1949年施行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霍亨索倫家族不再享有任何帝國或王室特權的法定承認,該法明確保障共和體制。蘇占區的東德共產黨政府對所有大地主和工業家實施徵收,霍亨索倫家族幾乎失去全部資產,僅在西德保留少量公司股份及霍亨索倫城堡。而其在西里西亞的財產被波蘭政府沒收,荷蘭政府也接管了原皇帝流亡地多恩宮。
然而在德國統一之後,家族得以依法要求歸還動產,例如藝術收藏與舊王宮的內部陳設。目前關於部分財產返還或賠償的談判仍未最終達成。昔日德國皇室的住所柏林宮,於2020年完成重建。柏林宮及其中的洪堡論壇位於柏林市中心。
繼承順序如下:
-
威廉二世,最後一任德國在位君主
該家族家主擁有名義上的普魯士國王與德意志皇帝稱號,並歷史上主張對奧蘭治親王頭銜擁有權利,該支系成員以「普魯士親王」自稱。
現任霍亨索倫普魯士支系家主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親王於2011年8月27日迎娶伊森堡的索菲公主。2013年1月20日,索菲在不萊梅誕下雙胞胎兒子卡爾·弗里德里希·弗朗茨·亞歷山大與路易·斐迪南·克里斯蒂安·阿爾布雷希特,年長者卡爾·弗里德里希為推定繼承人。[9]
士瓦本系
霍亨索倫-士瓦本系於16世紀在德意志西南部聲勢頗盛。1535年,伯爵卡爾一世獲奧地利的伯爵領地西格馬林根與費林根施塔特,1552年統轄凡爾施泰因。卡爾一世死後,1576年其二子分割領地,又形成霍亨索倫-黑興根系和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系;1623年,兩系都被列為帝國諸侯等級。
1849年兩系均臣服於普魯士。1869年霍亨索倫-黑興根系斷嗣。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系的卡爾·安東,獲霍亨索倫親王稱號。其長子利奧波德1870年成為西班牙王位候選人,利奧波德對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問題是普法戰爭的近因之一。次子卡爾在1866年起先後為羅馬尼亞親王、國王,稱卡羅爾一世,直至1914年去世。其侄斐迪南及其後裔統治羅馬尼亞直至1947年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
- 艾特爾·腓特烈四世,1576年-1605年
- 約翰·格奧爾格,1605年-1623年
1850年後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被普魯士管轄,親王僅為名義上的頭銜。1866年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的卡羅爾親王被選為羅馬尼亞聯合公國的親王,並於1881年加冕為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一世。
卡羅爾的哥哥利奧波德一世曾在1870年被提議為西班牙國王候選人,此前伊莎貝爾二世於1868年因政變而流亡。儘管俾斯麥鼓勵他接受這一王位,但在法國的反對下,利奧波德最終婉拒。然而俾斯麥修改並公開發布了法德兩國討論這一問題的埃姆斯電報,藉此製造一個「戰爭藉口」,刺激法國首先對普魯士宣戰,法國最終在普法戰爭中被俾斯麥領導下的德國擊敗。
目前西格馬林根支系(霍亨索倫家族士瓦本分支中唯一現存的分支)的家主是卡爾·腓特烈一世,其尊稱為「霍亨索倫親王殿下」,他的官方居所為西格馬林根城堡。
- 克里斯托夫(Christof von Hohenzollern-Haigerloch,1576年-1592年)
- 約翰·克里斯托夫(Johann Christoph von Hohenzollern-Haigerloch,1592年-1620年)
- 卡爾(Karl von Hohenzollern-Haigerloch,1620年-1634年)
1634年霍亨索倫-海格爾洛赫絕嗣,由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繼承爵位。
1681年二次分封如下:
- 弗朗茨·安東(Franz Anton,1681年-1702年)
- 斐迪南·利奧波德·安東(Ferdinand Leopold Anton,1702年-1750年)
- 弗朗茨·安東·克里斯托夫(Franz Anton Christoph,1750年-1767年)



羅馬尼亞聯合公國於1862年建立,此前作為奧斯曼帝國附庸的瓦拉幾亞與摩爾達維亞於1859年合併,並由亞歷山德魯·約安·庫扎以親王(Domnitor)身份統治,形成聯合統治。1866年,庫扎被羅馬尼亞議會罷黜。
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的卡爾親王於1866年被邀請成為羅馬尼亞親王。1881年,他加冕為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一世。卡羅爾一世的獨生女早逝,於是其兄利奧波德的次子斐迪南親王繼承王位,於1914年成為國王。其後裔改宗東正教後繼續統治,直至1947年君主制被廢止。
肖像 | 姓名 |
王朝地位 | 在位時間 | 出生 | 逝世 | 婚姻 |
---|---|---|---|---|---|---|
![]() |
卡羅爾一世 | 霍亨索倫的卡爾·安東親王之子 1881年前為親王 |
1866年-1914年 | 1839年 | 1914年 | 維德的伊利沙伯 |
![]() |
斐迪南一世 | 卡羅爾一世的侄子 | 1914年-1927年 | 1865年 | 1927年 | 愛丁堡的瑪麗 |
![]() |
米哈伊一世 第一次在位 |
斐迪南一世的孫子 | 1927年-1930年(攝政) | 1921年 | 2017年 | 波旁-帕爾馬的安娜 |
![]() |
卡羅爾二世 | 斐迪南一世之子 | 1930年-1940年 | 1893年 | 1953年 | 齊齊·蘭布里諾 希臘和丹麥的埃列娜 瑪格達·盧佩斯庫 |
![]() |
米哈伊一世 第二次在位 |
卡羅爾二世之子 | 1940年-1947年 | 1921年 | 2017年 | 波旁-帕爾馬的安娜 |
1947年,國王米哈伊一世退位,國家改制為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米哈伊本人並未繼續主張王位,但他在流亡半個世紀後作為私人公民受邀回國,並得以使用若干王室財產。然而他的王位繼承權並未獲得後共產黨時代的羅馬尼亞政府承認。
2011年5月10日,米哈伊一世宣佈與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家族斷絕王室與血統上的聯繫。[10]米哈伊一世於2017年去世後, 米哈伊一世的長女、瑪格麗塔公主,以及卡羅爾二世長孫、保羅王子,均自稱羅馬尼亞王室家族首領。[11]
地圖
居所
紋章
-
霍亨索倫家族家徽
-
佐倫伯爵(1340年)
-
佐倫伯爵的完整紋章(Achievement)
-
紐倫堡的城堡伯爵(1340年)
-
霍亨索倫家族的紐倫堡城堡伯爵紋章
-
士瓦本分支王子級紋章(1605年)
-
勃蘭登堡藩侯的紋章(1465年)
-
普魯士公爵的紋章
-
普魯士國王的紋章
-
普魯士國王的完整徽章(Achievement)
-
德意志皇帝徽章(1871–1918)
-
德意志帝國皇帝的大徽章(1871–1918)
-
羅馬尼亞國王的大徽章(1922–1947)
對於王子(非長子)而言,在紋章中若做區分,霍亨索倫家族常使用不同顏色的邊框或邊框組合:
-
德意志帝國皇儲的紋章,在德皇徽章上加紅色邊框(bordure gules)
-
普魯士的亨利親王的紋章,附金羊毛騎士團勳章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