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語ᠬᠣᠰᠢᠭᠤ漢語拼音字母Hôxûû 或 Hûxûû鮑培轉寫qosiɣu西里爾字母хошуу圖瓦語кожуун羅馬化:kozhuun)是目前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行政區劃,為其特有的縣級行政區行政地位相同。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內蒙古境內有52個旗,其中3個自治旗。而在俄羅斯聯邦的圖瓦共和國,「旗」用來表示其「」級行政區,漢語中也將其一律翻譯為「區」。

快速預覽 旗, 分類 ...
Thumb
分類縣級行政區民族自治地方
位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
創建法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創建時間1630年代(後金末期 [1]
數量52個
應用範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治區
適用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
本級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旗人民政府
上級省級行政區
下級鄉級行政區
關閉

後金皇太極時期,仿照滿洲的八旗制度,對漠南蒙古實行劃定牧場、編設札薩克旗的管理策略。清代蒙古在其後形成盟旗制,而隨着蒙古諸旗管轄的牧地的固定,旗逐漸成為整個蒙古族分佈地區的基層行政區,清朝滅亡後大多廢止,僅內蒙古個別地區沿用至今。

favicon
1 sources

沿革

favicon
1 sources

詞源

在蒙古語及相關突厥語中,「hoxuun」一詞(蒙古語ᠬᠣᠰᠢᠭᠤ(ᠨ)察哈爾音:xɔʃʊː(n)~xʊʃʊː(n);托忒文ᡍᡆᠱᡇᡇᠨ hoxuun圖瓦語кожуун羅馬化:qožuun [k̠o̞.ʒuːn];維吾爾語قوشۇن‎,拉丁維文:qoshun;吉爾吉斯語кошу(у)н羅馬化koshun,阿拉伯字母:قوشۇ(ۇ)ن‎)本指「鄂拓克」的軍事組織,在今天的胡都木及西里爾蒙古文中,該詞與「」(本意為「突出部、尖頭」)一詞同形同音,昔日與「旗幟」一詞(禿克,tug)並無關係,可能源自意為「先鋒」的蒙語詞「hoxunûci」(ᠬᠣᠰᠢᠭᠤᠴᠢ)。清朝統一內外蒙古後,取消了原本的「土綿」、「鄂托克」制度,在地方行政方面啟用盟旗制度,將「豪袖溫」一詞與滿語「固山」(滿語ᡤᡡᠰᠠ穆麟德轉寫gūsa)一詞對應起來並漢譯為「旗」,「鄂托克」被「豪袖烏」(旗)所取代。

「hoxuun」有時會被音譯為「和碩」,但其與滿語宗室封號「和碩」(滿語ᡥᠣᡧᠣ穆麟德轉寫hošo,意為「一方」)及衛拉特蒙古「和碩特」部及和碩縣蒙古語ᠬᠣᠱᠤᠳ hôshûûd)語源完全不同。在喀喇沁音的蒙古語文讀中,和碩(特)縣之「碩」與豪袖烏之「袖」聲母不同,「ᠱᠤ」為翹舌的「su」,「ᠰᠢ
(-ᠤ)
」為齶化的「xu」。然而,「和碩特」一詞實為胡都木蒙文自衛拉特托忒蒙文的借入,而托忒文(及中國境內的絕大多數當代蒙語方言使用的回鶻式蒙古文)無法區分此二音,且和碩特之語源似乎是「hoxuun」,只不過借回胡都木蒙古文時沒有按語源寫回「hošuud」(ᠬᠣᠰᠢᠭᠤᠳ)。

俄羅斯聯邦的圖瓦共和國像內蒙古一樣仍使用hoxuun(旗)作為行政區劃單位,按照與俄語中同等級的市政區一樣同樣翻譯成「區」。在維吾爾語烏孜別克語中,豪袖溫是軍旅的意思。今天,維吾爾族羅布人的最主要的支系之一即是「喀拉豪袖溫部」(標準維吾爾語قارا قوشۇنلۇقلار‎,拉丁維文:Qara-Qoshunluqlar,羅布方言:قارا-قوشۇللۇقتار Qara-Qoshulluqtar),他們來自羅布泊東南一個叫喀拉豪袖溫(Qara Qoshun)的地方。柯爾克孜語豪袖溫指一種軍隊組織,但其使用範圍已退化至僅局限在《瑪納斯》等史詩中。

清代

清朝崇德年間,漠南蒙古僅存在「旗」這一軍政合一的行政機關,各個扎薩克旗在需要時率領旗內箭丁從征,參與清軍入關等役。順治年間「蒙禁」政策被嚴格執行,皇帝曉諭諸部蒙古王公:「我國家世世為天子,爾等亦世世為王,享富貴於無窮,垂芳名於不朽」[2]。康熙年間開始,漢人開始零星流入到內扎薩克各盟旗內,雍正乾隆時期,隨着移居漢民的增加,農牧並營的現象日漸增多。清廷在封禁漢族移民失效的情況下,對蒙漢雜居區實行一地兩屬、「蒙漢分治、旗廳並存」的政策,蒙古族居民由旗治理,漢族居民由廳治理。

favicon
1 sources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整個中國蒙古族聚居區的當地札薩克統治權得到保留並有沿襲。北洋政府時期,全國行政區有過多次調整,而取代府州廳,成為基層最普遍的行政區劃。旗廳並存由此變為旗縣並存。而自清末以來,隨着漢族移民和牧地開墾,內蒙古地區的漢族人口不斷增加。牧地開墾更直接衝擊蒙古族民眾的生活方式。自1900年代起,反開墾即成為獨貴龍運動的主題。在此背景下,國民政府延續了清末「蒙不歸縣、漢不屬旗」的管理方式,滿洲國政府亦予以保留,如敖漢旗新惠縣分別管轄同一區域的蒙古族和漢族民眾。

另一方面,蒙古王公及札薩克對國民政府將旗中漢族居住區劃出,成立新的行政區持反對態度。綏遠省政府在1940年代初將伊克昭盟達拉特旗鄂托克旗杭錦旗的漢族居民區劃出,成立達拉特旗組訓處桃力民辦事處。直到綏遠省政府消亡,仍未成為正式的行政區。

而在已經獨立建國的原外蒙古地區,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際就廢除了作為封建領地的旗組織,只保留了艾馬克蘇木,僅併入俄羅斯聯邦的圖瓦保留了旗的稱呼,成為次於共和國級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中共政權國民政府開始爭奪,包括今內蒙古自治區在內的東北地區。中共的部隊與黨政幹部開闢內蒙古與蒙漢雜居區。1948年時,中共政權基本已管轄東北全境。與國民政府相比,中共政權更為強勢。在蒙古王公、札薩克喪失統治權的因素下,中共政權得以用聯合政府的名義解決旗縣並存的問題。如在敖漢旗和新惠縣,成立「敖漢旗-新惠縣聯合旗縣」政府。1949年3月新惠縣併入敖漢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至1950年代,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通過行政區劃調整,陸續解決旗縣並存問題。類似這樣的情況還有:

內蒙古自治區各旗

更多資訊 上級行政區, 旗名稱 ...
上級行政區 旗名稱 蒙古文 拉丁轉寫 總人口
(2010年人口普查)[3]
蒙古族人口 蒙古族比例
呼和浩特市 土默特左旗 ᠲᠦᠮᠡᠳ
ᠵᠡᠭᠦᠨ
ᠬᠣᠰᠢᠭᠤ
Tümed ǰegün qosiγu 312,532 33,793 10.8%
包頭市 土默特右旗 ᠲᠦᠮᠡᠳ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Tümed baraγun qosiγu 276,453 8,439 3.1%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ᠳᠠᠷᠬᠠᠨ
ᠮᠤᠤᠮᠢᠩᠭᠠᠨ
ᠬᠣᠯᠪᠣᠭᠠᠲᠤ
ᠬᠣᠰᠢᠭᠤ
Darqan muumingγan qolboγatu qosiγu 101,486 14,127 13.9%
赤峰市 阿魯科爾沁旗 ᠠᠷᠤ
ᠬᠣᠷᠴᠢᠨ
ᠬᠣᠰᠢᠭᠤ
Aru qorčin qosiγu 272,205 103,284 37.9%
巴林左旗 ᠪᠠᠭᠠᠷᠢᠨ
ᠵᠡᠭᠦᠨ
ᠬᠣᠰᠢᠭᠤ
Baγarin ǰegün qosiγu 327,765 113,854 34.7%
巴林右旗 ᠪᠠᠭᠠᠷᠢᠨ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Baγarin baraγun qosiγu 175,543 76,489 43.6%
克什克騰旗 ᠬᠡᠰᠢᠭᠲᠡᠨ
ᠬᠣᠰᠢᠭᠤ
Kesigten qosiγu 211,155 26,381 12.5%
翁牛特旗 ᠣᠩᠨᠢᠭᠤᠳ
ᠬᠣᠰᠢᠭᠤ
Ongniγud qosiγu 433,298 63,045 14.6%
喀喇沁旗 ᠬᠠᠷᠠᠴᠢᠨ
ᠬᠣᠰᠢᠭᠤ
Qaračin qosiγu 293,246 126,118 43.0%
敖漢旗 ᠠᠤᠬᠠᠨ
ᠬᠣᠰᠢᠭᠤ
Auqan qosiγu 547,043 27,541 5.0%
通遼市 科爾沁左翼中旗 ᠬᠣᠷᠴᠢᠨ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ᠳᠤᠮᠳᠠᠳᠤ
ᠬᠣᠰᠢᠭᠤ
Qorčin ǰegün γarun dumdadu qosiγu 514,741 378,775 73.6%
科爾沁左翼後旗 ᠬᠣᠷᠴᠢᠨ
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ᠶᠢᠲᠤ
ᠬᠣᠰᠢᠭᠤ
Qorčin ǰegün γarun qoitu qosiγu 379,237 275,544 72.7%
庫倫旗 ᠬᠦᠷᠢᠶ᠎ᠡ
ᠬᠣᠰᠢᠭᠤ
Küriy-e qosiγu 167,020 96,646 57.9%
奈曼旗 ᠨᠠᠢᠮᠠᠨ
ᠬᠣᠰᠢᠭᠤ
Naiman qosiγu 401,509 149,141 37.1%
扎魯特旗 ᠵᠠᠷᠤᠳ
ᠬᠣᠰᠢᠭᠤ
J̌arud qosiγu 279,371 136,796 49.0%
鄂爾多斯市 達拉特旗 ᠳᠠᠯᠠᠳ
ᠬᠣᠰᠢᠭᠤ
Dalad qosiγu 322,101 12,651 3.9%
準格爾旗 ᠵᠡᠭᠦᠨᠭᠠᠷ
ᠬᠣᠰᠢᠭᠤ
J̌egünγar qosiγu 356,501 25,905 7.3%
鄂托克前旗 ᠣᠲᠣᠭ ᠤᠨ
ᠡᠮᠦᠨᠡᠳᠦ
ᠬᠣᠰᠢᠭᠤ
Otoγ-un emünedü qosiγu 68,282 18,189 26.6%
鄂托克旗 ᠣᠲᠣᠭ
ᠬᠣᠰᠢᠭᠤ
Otoγ qosiγu 148,844 24,629 16.5%
杭錦旗 ᠬᠠᠩᠭᠢᠨ
ᠬᠣᠰᠢᠭᠤ
Qangγin qosiγu 111,102 22,673 20.4%
烏審旗 ᠦᠦᠰᠢᠨ
ᠬᠣᠰᠢᠭᠤ
Üüsin qosiγu 124,527 27,679 22.2%
伊金霍洛旗 ᠡᠵᠡᠨ
ᠬᠣᠷᠣᠭ᠎ᠠ
ᠬᠣᠰᠢᠭᠤ
Eǰen qoroγ-a qosiγu 226,752 12,426 5.5%
呼倫貝爾市 阿榮旗 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Arun qosiγu 278,744 6,986 2.5%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ᠮᠣᠷᠢᠨ
ᠳᠠᠪᠠᠭ᠎ᠠ
ᠳᠠᠭᠤᠷ
ᠦᠨᠳᠦᠰᠦᠲᠡᠨ ᠦ
ᠥᠪᠡᠷᠲᠡᠭᠡᠨ
ᠵᠠᠰᠠᠬᠤ
ᠬᠣᠰᠢᠭᠤ
Morin dabaγ-a daγur ündüsüten-ü öbertegen ǰasaqu qosiγu 276,912 6,627 2.4%
鄂倫春自治旗 ᠣᠷᠴᠣᠨ ᠤ
ᠥᠪᠡᠷᠲᠡᠭᠡᠨ
ᠵᠠᠰᠠᠬᠤ
ᠬᠣᠰᠢᠭᠤ
Orčon-u öbertegen ǰasaqu qosiγu 223,752 7,991 3.6%
鄂溫克族自治旗 ᠡᠸᠡᠩᠬᠢ
ᠦᠨᠳᠦᠰᠦᠲᠡᠨ ᠦ
ᠥᠪᠡᠷᠲᠡᠭᠡᠨ
ᠵᠠᠰᠠᠬᠤ
ᠬᠣᠰᠢᠭᠤ
Evengki ündüsüten-ü öbertegen ǰasaqu qosiγu 134,979 26,424 19.6%
陳巴爾虎旗 ᠬᠠᠭᠤᠴᠢᠨ
ᠪᠠᠷᠭᠤ
ᠬᠣᠰᠢᠭᠤ
Qaγučin barγu qosiγu 58,244 24,757 42.5%
新巴爾虎左旗 ᠰᠢᠨ᠎ᠡ
ᠪᠠᠷᠭᠤ
ᠵᠡᠭᠦᠨ
ᠬᠣᠰᠢᠭᠤ
Sin-e barγu ǰegün qosiγu 40,258 29,409 73.1%
新巴爾虎右旗 ᠰᠢᠨ᠎ᠡ
ᠪᠠᠷᠭᠤ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Sin-e barγu baraγun qosiγu 36,356 26,495 72.9%
巴彥淖爾市 烏拉特前旗 ᠤᠷᠠᠳ ᠤᠨ
ᠡᠮᠦᠨᠡᠳᠦ
ᠬᠣᠰᠢᠭᠤ
Urad-un emünedü qosiγu 293,269 10,363 3.5%
烏拉特中旗 ᠤᠷᠠᠳ ᠤᠨ
ᠳᠤᠮᠳᠠᠳᠤ
ᠬᠣᠰᠢᠭᠤ
Urad-un dumdadu qosiγu 134,204 21,825 16.3%
烏拉特後旗 ᠤᠷᠠᠳ ᠤᠨ
ᠬᠣᠶᠢᠲᠤ
ᠬᠣᠰᠢᠭᠤ
Urad-un qoitu qosiγu 65,207 14,005 21.5%
杭錦後旗 ᠬᠠᠩᠭᠢᠨ
ᠬᠣᠶᠢᠲᠤ
ᠬᠣᠰᠢᠭᠤ
Qangγin qoitu qosiγu 257,943 2,631 1.0%
烏蘭察布市 察哈爾右翼前旗 ᠴᠠᠬᠠᠷ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ᠡᠮᠦᠨᠡᠳᠦ
ᠬᠣᠰᠢᠭᠤ
Čaqar baraγun γarun emünedü qosiγu 164,434 4,127 2.5%
察哈爾右翼中旗 ᠴᠠᠬᠠᠷ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ᠳᠤᠮᠳᠠᠳᠤ
ᠬᠣᠰᠢᠭᠤ
Čaqar baraγun γarun dumdadu qosiγu 149,483 3,063 2.0%
察哈爾右翼後旗 ᠴᠠᠬᠠᠷ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ᠬᠣᠶᠢᠲᠤ
ᠬᠣᠰᠢᠭᠤ
Čaqar baraγun γarun qoitu qosiγu 150,174 8,752 5.8%
四子王旗 ᠳᠥᠷᠪᠡᠳ
ᠬᠣᠰᠢᠭᠤ
Dörbed qosiγu 176,818 13,968 7.9%
興安盟 科爾沁右翼前旗 ᠬᠣᠷᠴᠢᠨ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ᠡᠮᠦᠨᠡᠳᠦ
ᠬᠣᠰᠢᠭᠤ
Qorčin baraγun γarun emünedü qosiγu 299,834 143,720 47.9%
科爾沁右翼中旗 ᠬᠣᠷᠴᠢᠨ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ᠭᠠᠷᠤᠨ
ᠳᠤᠮᠳᠠᠳᠤ
ᠬᠣᠰᠢᠭᠤ
Qorčin baraγun γarun dumdadu qosiγu 251,461 209,767 83.4%
扎賚特旗 ᠵᠠᠯᠠᠢᠳ
ᠬᠣᠰᠢᠭᠤ
J̌alaid qosiγu 392,346 159,468 40.6%
錫林郭勒盟 阿巴嘎旗 ᠠᠪᠠᠭ᠎ᠠ
ᠬᠣᠰᠢᠭᠤ
Abaγ-a qosiγu 43,574 22,104 50.7%
蘇尼特左旗 ᠰᠥᠨᠢᠳ
ᠵᠡᠭᠦᠨ
ᠬᠣᠰᠢᠭᠤ
Sönid ǰegün qosiγu 33,652 19,527 58.0%
蘇尼特右旗 ᠰᠥᠨᠢᠳ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Sönid baraγun qosiγu 71,063 21,636 30.4%
東烏珠穆沁旗 ᠵᠡᠭᠦᠨ
ᠦᠵᠦᠮᠦᠴᠢᠨ
ᠬᠣᠰᠢᠭᠤ
J̌egün üǰümüčin qosiγu 93,962 51,145 54.4%
西烏珠穆沁旗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ᠦᠵᠦᠮᠦᠴᠢᠨ
ᠬᠣᠰᠢᠭᠤ
Baraγun üǰümüčin qosiγu 87,614 51,856 59.2%
太僕寺旗 ᠲᠠᠶᠢᠫᠤᠰᠧ
ᠬᠣᠰᠢᠭᠤ
Tayipusë qosiγu 112,339 4,296 3.8%
鑲黃旗 ᠬᠥᠪᠡᠭᠡᠲᠦ
ᠰᠢᠷ᠎ᠠ
ᠬᠣᠰᠢᠭᠤ
Köbegetü sir-a qosiγu 28,450 16,038 56.4%
正鑲白旗 ᠰᠢᠯᠤᠭᠤᠨ
ᠬᠥᠪᠡᠭᠡᠲᠦ
ᠴᠠᠭᠠᠨ
ᠬᠣᠰᠢᠭᠤ
Siluγun köbegetü čaγan qosiγu 54,443 17,702 32.5%
正藍旗 ᠰᠢᠯᠤᠭᠤᠨ
ᠬᠥᠬᠡ
ᠬᠣᠰᠢᠭᠤ
Siluγun Köke qosiγu 81,967 31,280 38.2%
阿拉善盟 阿拉善左旗 ᠠᠯᠠᠱᠠ
ᠵᠡᠭᠦᠨ
ᠬᠣᠰᠢᠭᠤ
Alaša ǰegün qosiγu 173,494 33,087 19.1%
阿拉善右旗 ᠠᠯᠠᠱᠠ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Alaša baraγun qosiγu 25,430 6,331 24.9%
額濟納旗 ᠡᠵᠡᠨ᠎ᠡ
ᠬᠣᠰᠢᠭᠤ
Eǰen-e qosiγu 32,410 5,217 16.1%
關閉
favicon
1 sources

1949年以來撤銷的旗

更多資訊 旗名稱, 撤銷年份 ...
旗名稱 撤銷年份 撤銷詳情
巴彥旗 1949年 併入莫力達瓦旗
喜扎嘎爾旗 併入科爾沁右翼前旗
商都旗 合併為商都鑲黃聯合旗
察哈爾左翼鑲黃旗
察哈爾左翼正藍旗 更名為正藍旗
察哈爾左翼鑲白旗 更名為鑲白旗
察哈爾左翼正白旗 更名為正白旗
察哈爾右翼正黃旗 更名為正黃旗
察哈爾右翼正紅旗 更名為正紅旗
察哈爾右翼鑲紅旗 更名為鑲紅旗
察哈爾右翼鑲藍旗 更名為鑲藍旗
喀爾喀右翼旗 更名為達爾罕旗
喀喇沁右翼旗 更名為喀喇沁旗
鄂爾多斯左翼前旗 更名為準格爾旗
鄂爾多斯左翼中旗 更名為郡王旗
鄂爾多斯左翼後旗 更名為達拉特旗
鄂爾多斯右翼前旗 更名為烏審旗
鄂爾多斯右翼中旗 更名為鄂托克旗
鄂爾多斯右翼後旗 更名為杭錦旗
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 更名為扎薩克旗
額濟納舊土爾扈特特別旗 改置額濟納旗自治區
烏珠穆沁右翼旗 1950年 合併設立東西烏珠穆沁東浩濟特聯合旗
烏珠穆沁左翼旗
東浩濟特旗浩濟特左翼旗
東阿巴嘎旗阿巴嘎左翼旗 合併設立東阿巴嘎東阿巴哈納爾西浩濟特聯合旗中部聯合旗
東阿巴哈納爾旗阿巴哈納爾左翼旗
西浩濟特旗浩濟特右翼旗
西阿巴嘎旗阿巴嘎右翼旗 合併設立西阿巴嘎西阿巴哈納爾聯合旗
西阿巴哈納爾旗阿巴哈納爾右翼旗
太僕寺右旗 合併設立明安太右聯合旗
明安旗
正白旗 合併設立正白鑲白聯合旗
鑲白旗
鑲藍旗 合併設立鑲藍鑲紅聯合旗
鑲紅旗
正紅旗 改置東四旗中心旗
阿拉善霍碩特特別旗 改置阿拉善和碩特旗自治區
四子部落旗 更名為四子王旗
科爾沁右翼後旗 1952年 併入科爾沁右翼前旗扎賚特旗
鄂倫春旗 改置鄂倫春自治旗
東西烏珠穆沁東浩濟特聯合旗 改置東部聯合旗
西阿巴嘎西阿巴哈納爾聯合旗 合併設立西部聯合旗
東阿巴嘎東阿巴哈納爾西浩濟特聯合旗
達爾罕旗 合併設立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茂明安旗
正黃旗 1954年 改置察哈爾右翼前旗
鑲藍鑲紅聯合旗 改置察哈爾右翼中旗
東四旗中心旗 併入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後旗
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 1956年 改置翁牛特旗
額濟納自治旗 改置額濟納旗
東部聯合旗 改置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
西部聯合旗 更名為阿巴嘎旗
太僕寺左旗 更名為太僕寺旗
正白鑲白聯合旗 更名為正鑲白旗
商都鑲黃聯合旗 更名為商都鑲黃旗
明安太右聯合旗 併入正藍旗正鑲白旗
郭爾羅斯前旗 改置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郭爾羅斯後旗 改置肇源縣
杜爾伯特旗 改置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莫力達瓦旗 1958年 改置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索倫旗 改置鄂溫克族自治旗
喀喇沁左翼旗 改置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達拉特後旗 併入五原縣
扎薩克旗 合併設立伊金霍洛旗
郡王旗
商都鑲黃旗 1960年 更名為鑲黃旗
阿拉善旗 1961年 改置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
土默特旗 1965年 改置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
額爾古納旗 1966年 改置額爾古納左旗額爾古納右旗
潮格旗 1981年 更名為烏拉特後旗
烏拉特中後聯合旗 更名為烏拉特中旗
喜桂圖旗 1983年 改置牙克石市
布特哈旗 改置扎蘭屯市
阿巴哈納爾旗 改置錫林浩特市
額爾古納左旗 1994年 改置根河市
額爾古納右旗 改置額爾古納市
關閉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