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頓唐人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曼哈頓華埠map

曼哈頓華埠(英語:Chinatown, Manhattan),又稱曼哈頓中國城曼哈頓中國城,是美國紐約市曼哈頓的一個地區。

紐約曼哈頓華埠的中國新年遊行是除亞洲以外規模最大的中國新年活動。
1995年拍的華埠東百老匯。背景裏可見已倒塌的前世界貿易中心北樓。
2004年拍的華埠勿街
勿街和堅尼路交叉口。
披露街(Pell Street)
一家銷售中藥的藥店。
福州
這裏有很多慶祝活動。

1980年代後,此地區已經超過三藩市中國城成為西半球最大的中國城[1]

地理

在1970年代之前,中國城的慣例邊界是:

  • 北至堅尼街(Canal Street)與小意大利(Little Italy)交界
  • 東至包厘街(Bowery)與下東城(Downtown Eastside)交界
  • 南至窩夫街(Worth Street)
  • 西至巴士特街(Baxter Street)

在這地區內,遊客可以看見老的中國城:堅尼街、勿街和茂比利街的交叉口,披露街和宰也街的交叉口。

不管所併吞的社區,中國城現在的邊界大約是:

這個地區大約有南北一英里東西兩英里。現在的中國城包括下列的街道:

歷史

早期移民華人

Thumb
1896年中國戲院表演

雖然Quimbo Appo聲稱其為1840年代時來到曼哈頓華埠的華人,但其實第一個到此地永久定居的中國人是一個廣東商人阿肯[來源請求]Ah Ken英語Ah Ken),在柏路開了一間香煙店。[2][3][4][5][6][7][8][9][10]他約在 1858 年時抵達紐約,據說當時他在紐約街頭販售一根三毛錢的香煙,提供點煙紙和油燈供顧客使用。[4]

後續來到的移民也仿效阿肯販售香煙,或是揹著廣告看板賺錢維生,阿肯的成功激勵了香煙製造商威廉·隆佛特(William Longford)、約翰·歐可(John Occoo)和約翰·艾瓦(John Ava),選擇在華埠經營生意,獨佔煙草生意。[11]有些人推測,阿肯在勿街南側經營一間招待所,租賃房間給初來到此地的華人,因此才富有起來,能夠開設香煙店,漸漸形成今日所謂的華埠。[2][6][12][13][14][15]

排華時期

十九世紀末,面對着大量的種族歧視和新的限制海外華人工作選擇的法律,許多美國西海岸的淘金華人遷移到美國東海岸來尋工。早期華人工作場所包括洗衣店和餐館。中國城由勿街、披露街、宰也街開始。1870年,中國城當時有200華裔居民。在《排華法案》通過的1882年,華人居民已達到2000。1900年,華人達7000人,但大多為男性,女性少於200人。

早期的中國城受堂口影響。堂口是一種氏族性的公所,執政範圍包括同鄉會、政治同盟(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和一些秘密的非法活動。這些堂口會照顧被種族歧視而受騷擾的會員,給他們反騷擾保護。堂口也與街頭幫派結盟,也幫助新移民起身:如借錢、幫助創業等等。

這些氏族性的公所後來建立了理事會稱為中華公所。雖然中華公建立的目的是幫助緩和堂口之間的局勢,但「安良堂」和「協勝堂」兩大堂口當年經常有街頭的「堂斗」,大部分的爭鬥發生在宰也街上。街頭幫派如「鬼影幫英語Ghost Shadows」和「飛龍幫英語Flying Dragons (gang)」在1980年代還很盛行。

中國城地區唯一的公園,哥倫布公園,是當時紐約市聲名狼藉的地區五點區,在十九世紀,此地是紐約市最危險的貧民窟。

移民許可之後

美國《1965年入境移民與國籍服務法案》實施後,使得更多的亞洲移民移居美國,中國城的人口因此而爆增,華人社區逐漸往北發展。導致在1970年代,居住許多意大利美國人的小意大利被併吞了,只剩下一些在是茂比利街上的意大利餐館。諾麗塔英語NoLIta, Manhattan(小意大利北區)的南部也開始被同化。1990年代,華人開始移居下東城的西側,這地區50年前是東歐猶太人所居,20年前則是西班牙人所居。今日,猶太人居住的遺跡所剩無幾,只有猶太餐館和幾所猶太教會堂

Thumb
曼哈頓華埠由於鄰近世界貿易中心而於2001年的九一一襲擊事件中受創甚鉅,圖為曼哈頓華埠近眺世貿中心大樓的景象。

2001年以後,中國城受九一一襲擊事件衝擊甚鉅,因為離世界貿易中心很近,收到倒塌的殘骸、煙塵及後續下城災區管制影響,旅遊業和當地商業恢復的很慢,許多連接金融區與華埠的幹道、地鐵線路、水電服務多年後未從衝擊中恢復,造成長期的交通不便。

2007年,豪華公寓的建設開始從蘇活區進入華埠,在這之前華埠以擁擠的公寓和華人居民聞名,雖然一些建設計劃仍以華人社區為目標,但豪華公寓的發展已促進華埠的經濟文化多元性。[16]

目前,曼哈頓房地產價格的攀升和居高不下的租金也影響了曼哈頓華埠,許多較為貧困的新華人移民無法負擔租金,因此這裏的發展減緩,許多華人開始移居法拉盛華埠布魯克林華埠。在下東城和小意大利區域,許多原先華人負擔得起的公寓被重新整修,以較高的價格出租,這些公寓的主人,多數都是有名望的華裔美國人,在地產價值飆漲的驅動下,發現停止較低收入的居民的合約才能有較多的利益收入。[17]

2009年,許多新華人移民選擇在東百老匯定居,捨棄以往的鮑爾里(Bowery)西側。此外,官話逐漸侵蝕廣東話,變成紐約華埠的主要中文方言。《紐約時報》曾指出,法拉盛華埠現今是曼哈頓華埠的主要對手,為華裔紐約客的政治貿易文化中心。[18]

經濟

Thumb
中國城有許多食品店。

很多中國城的經濟都屬於灰色經濟,工資一般低於其它的美國人,很多人拿了現金工資而不報稅或只報了少部分的稅。這裏提供了很多工作給不會英語或沒有技能的新華人移民。紐約市本來是以服裝業和旅遊業為主,所以中國城也循這方向發展了服裝業旅遊業,給中國城帶來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製衣廠。旅遊業和餐館業在中國城也很發達。

由於南美洲與中國內陸的生產成本低廉,上游的製衣批發商把訂單都給了海外的生產廠家,中國城本地的製衣業慢慢萎縮了,只剩下少數還在支撐運營。

中餐食品店和海鮮店密集於茂比利街、堅尼街和巴士打街交界、東百老匯上。華裔開的珠寶店位於勿街和包厘街之間的堅尼街。由於華裔的儲蓄率很高,中國城有很多的銀行。這些銀行一般都僱用了大量華人職員。這裏也有不少華資銀行進駐。

在中國城鄰近的小意大利區經常舉辦一些街坊活動,吸引了大量遊客來遊玩,他們一般都會順便走過來中國城這邊看看,這間接給中國城帶來了繁榮。在中國城與小意大利區之間,只相隔了堅尼街,所以造就了很多華裔攤販在堅尼街一帶銷售廉價的商品,一般都是遊客喜歡購買的小精品或仿冒的名牌商品。

人口

小粵港

直到1960年代,移民紐約中國城的華裔以廣府人為主,所以主要語言為粵語,特別是廣州話/香港粵語台山話。另外有少部分移民是客家人,講客家話

直到1960年代,本來中國城的界線是Bowery Street(包厘街)東邊和Canal Street(堅尼街)北邊. 以前那時候是全部台山人。但是從1965年開始很多香港人也開始大量進來中國城,使粵語廣州話變成中國城的通用語。中國城開始發展,先超過堅尼街的界線然後後來會超過包厘街的界線。但是從1970-80年代,真正最發展最多華人人口的中國城還是在勿街的周圍區。超了包厘街東邊沒有那麼發展屬於中國城也還是交疊華人猶太人和波多黎人混合一起。

小福州

而從1970年代開始,特別1980年代開始大批來自福建省福州人進入中國城,他們的母語是閩東語福州話。因為那時候中國城大部分廣東人和福州人無法融合因為方言和文化差別, 所以他們安定在華人、猶太人、波多黎各人交疊區超過包厘街東邊然後會慢慢發展自己的福州人中國城。

現在中國城變成早期發展的廣東中國城在西邊,新發展福州中國城在東邊。[19]

其他亞洲華人人口

另外,基於很多東南亞國家的政治紛亂、越南戰爭和排華的原因,大量華人從東南亞國家移民到美國來。這些國家包括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老撾,印度尼西亞等。1980年之前,現代標準中文很少被居民使用,都是以各自方言溝通為主。最近的新移民大多都是從中國大陸及台灣及而來,所以都講標準中文

住宅區和商業區

與其它市區中國城不同,曼哈頓的中國城不僅僅是商業區,它也有很大的住宅區。粗估有15萬至25萬居民,也有少數估算高達35萬。準確的人口數量很難獲得,因為語言障礙非法移民造成的「低人口普查參與率」。社區的主要人口成長來源是移民。現在居民慢慢地學會英語,也獲得更完善的教育,因此也有好的工作,最後搬到富裕的區域。

從2000年開始

從2000年開始,華人人口開始越來越小就因為士紳化開始來和房子租開始太貴。很多福州人從曼哈頓中國城搬走去布魯克林日落公園八大道新的中國城有更加大很多還有變成紐約最大最中的福州人新發展區而另稱的名字是叫做小福州城。

很多廣東人搬去布魯克林的本森赫斯特地區和羊頭灣到處發展了好幾個自己新的小廣東人中國城或另稱小粵港城例如18大道從65街到77街左右,Bay Parkway大道從65街到68街和86街從18大道到25大道,這些全部在本森赫斯特地區。羊頭灣的中國城就是在U大道Q地鐵車站附近。

建築

Thumb
這44層樓的孔子大廈是一棟政府補貼公寓,但是比一般中國城的住房的水準要高。

住宅

中國城的住房以前大多都是擁擠的公寓,很多建立已經百年了。自從大量新移民擁進來以後,中國城的景觀改變了,不少老舊的公寓被拆除或改建。

包厘街和地威臣街上的一棟巨大的聯邦補貼住房工程稱為孔子大廈(Confucius Plaza)在1976年完工。這44層樓的住宅大樓給上千所居民帶了必要的住所。這建築也包括容閎公立小學[20]。雖然這公寓是為低收入貧民的補貼公寓,因為現代標準的住房在中國城很少,所以有不少華人居住在此公寓裏。

中國城除了這棟孔子大廈外,另外還有橋景大廈,尼克村大廈, 兩橋大廈,及鄰近幾棟大型政府樓,都住滿不少華人。中國城裏面也新建了不少高級康斗公寓(Condo)。

風格

從建立以來,中國城沒有很多特殊風格的建築。

在1962年,一座稱牌坊在且林廣場上建立,紀念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犧牲的華裔少尉飛行員劉國樑英語Benjamin Ralph Kimlau和其戰友們。[21]這牌坊包含近代書法家于右任的作品。每年在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這一天,由美國華裔退伍軍人會在這牌坊獻花紀念。另外一座林則徐的銅像也由美國林則徐基金會於1997年豎立在此廣場,他是清朝一位著名的反鴉片的福州侯官。雕像正面朝向東百老匯大道,許多福州商店在此,俗稱「福州街」。1976年,孔子的雕像在「孔子大廈」前建立,由於地段方便,常被用於會合地點。

1970年代,紐約電話公司(之後被威訊購買)開始為電話亭加中國式的形裝飾。1980年代,住屬於中國城的一些大公司分店如銀行開始裝修用古典中國建築風格。

其它華人社區

一部分華裔社區於近幾十年來在紐約逐漸生根,其中包括位於皇后區法拉盛(Main Street, Flushing),其華裔人口因受到911事件的影響,已在近期超過了曼哈頓中國城和皇后區的另一個華人社區埃爾姆赫斯特(Broadway, Elmhurst)。此外,位於紐約布魯克林日落公園(Sunset Park)附近的另外一個華裔社區,其人口也在逐漸增長中。從8大道上的39街至68街,被稱為「八大道」。在布魯克林還有其它一些比較小的中國城,有海灣公園道(Bay Parkway)從65街至74街,羊頭灣地區(Shepherd Bay)的「U大道」從東12街至東24街,本森赫斯特地區(Bensonhurst)的86街從18大道至Stillwell大道,大紐約市週邊的愛迪生鎮現在也發展出一個小的中國城。

這些華裔社區的人口組成與曼哈頓中國城不一樣。住在新中國城的人一般比較富裕,商店也比較大型及運營的資本比較雄厚。法拉盛中國城主要的構成是由於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而來的香港移民。這些移民都有較多的資本,他們購買了之前居住在法拉盛的摩門教教徒財產。而布魯克林的「八大道」主要是來自廣東福建的新移民。美國化的華裔一般都離開密集的華裔社區。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