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臺灣義民信仰,是指臺灣民間信仰中奉祀義民的信仰。在臺灣,所謂之「義民」,是指在械鬥民變戰爭中,因保衛家鄉而犧牲的民間武力人士。該信仰的出現與其廟宇的興建,大量出現在林爽文事件之後。其是官方鼓勵民間運作的民間信仰,類似於民間的忠烈祠,當中以發源桃竹苗地區之客家褒忠亭義民廟信仰最為知名,並以每年農曆七月二十為「義民節」;非客家地區義民爺信仰則留存不多,有雲林縣北港鎮義民廟高雄市岡山區福德祠義民爺等。

快速預覽 義軍寺廟, 種類 ...
關閉
快速預覽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 ...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臺灣義民信仰
義民爺
台語羅馬字Tâi-uân gī-bîn sìn-gióng
Gī-bîn-iâ
關閉
快速預覽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 ...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臺灣義民信仰
義民爺
客羅客語白話字:Thòi-vàn ngi-mìn sin-ngióng
Ngi-mìn-yà
臺灣客語拼音:toiˇ vanˇ ngi minˇ xin ngiongˋ
ngi minˇ iaˇ
關閉

時代背景

臺灣的義民,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一是在早年拓墾時同盜匪或原住民的抵抗活動中的犧牲者;二是在協助清政府去鎮壓叛亂者的起事或戰爭中的陣亡者;三是在反抗日本人去統治臺灣人的起事或戰爭中的犧牲者。[1]

臺灣清領時期起,大量中國大陸移民移入臺灣拓墾。由於移民身分多元如閩南泉州人閩南漳州人粵東潮汕人客家人等等,遂容易因族群差異、利益糾紛等因素產生分類械鬥;此外對統治政權、官員的不滿亦常造成民變戰爭,無論發起或抵抗方往往皆產生大量傷亡。為了追念亡者、安撫生者,群體成員經常尊這些犧牲者為「義民」並建廟供奉。[2][3][4][5]

義民並沒有特定指稱那一祖籍的墾民。朱一貴事件時,六堆客家墾民組義民軍阻擋朱一貴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時,泉州籍和客家籍墾民各組義民軍以拒漳州籍的林爽文戴潮春陳周全事件時,又由漳州籍墾民組義軍鎮壓泉州籍的陳周全[6],此外原住民在各次亂事中也有組義民軍。乾隆一朝,漳、泉、客、原四籍墾民都有獲皇帝頒贈匾額或賜名。客籍義民獲頒「褒忠」匾額、泉州籍義民獲頒「旌義」匾額、漳州籍義民獲賜「思義」村名,而平埔原住民也有獲頒「效順」匾額[7]

客家義民信仰

新埔褒忠亭義民廟

Thumb
新埔褒忠亭義民廟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福建省臺灣府發生林爽文事件,林爽文在攻陷彰化後,其部將王作亦攻陷竹塹城。由於王作的部眾軍紀不良,對地方多有所滋擾,桃園新竹苗栗居民遂多以鄉勇的形式組織義民軍,以求抵抗林爽文、保衛自己的家鄉。其中新竹地區在陳資雲倡議下,組織義軍千餘人維持地方平靜,[8]初始雖戰況艱辛,但在清代淡水廳師爺壽同春的協同下收復竹塹,[9][10]其後這支義軍並協同各地泉籍、平埔原住民義軍轉戰鹿港彰化等地。事件平定後,鄉紳王廷昌出資四處撿拾忠骸,並和林先坤、黃宗旺、吳立貴商議建塚立廟。其後在戴禮成等三兄弟捐地、釋教居士王尚武捐巨資下[11],廟宇在乾隆五十五年竣工於枋寮(即今新竹縣新埔褒忠亭義民廟),收埋包括客家籍、泉籍閩南人、平埔原住民的忠骸二百多具[12],當時稱為褒忠義民亭。同治元年戴潮春事件時,姜殿邦和劉維翰等各募集鄉勇,協同大甲當地義軍協防大甲,其陣亡屍骸百餘具亦收埋於新埔義民廟。

新埔義民廟的祭典最初濫觴於王廷昌等四姓首事輪祭,其後在道光年間漸次演變成廟產由湖口鄉大湖口、新埔鎮新埔街、芎林鄉九芎林、關西鎮石岡子等四大客莊輪流管理,而祭祀則由桃園新竹一帶十三客莊聯莊輪祭,最後演變成今日的十五聯莊輪祭[13]日治時期後,隨着北臺灣客家人往外縣市二次移民,也將桃竹苗為主的義民信仰,逐漸分香到全台各地。

Remove ads

分靈廟宇

Remove ads

苗栗義民廟

林爽文事件中,苗栗地區義軍由鍾瑞生領導,召集當時後壠堡 山線一帶18莊客家籍義民,轉戰於苗栗、臺中彰化 等地。清高宗乾隆帝曾為此頒佈「褒忠」匾額給全臺灣客家莊。[14]事件平定後,在苗栗社寮崗地區(今苗栗市北苗地區)建立苗栗義民廟,以紀念陣亡之淡水廳同知程峻淡水廳幕僚壽同春、義軍首領鍾瑞生、苗栗義民等。約與新竹義民廟同時代興建。

六堆忠義亭

Thumb
日治時期的六堆忠義亭
Thumb
2016年的六堆忠義亭
Thumb
六堆忠義亭忠勇公牌位

臺灣客家民間向有「北義民、南忠勇」的說法[15]。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貴事件民變釀成分類械鬥,威脅六堆客家地區的安全。朱一貴杜君英起事之際,下淡水溪十三大莊、六十四小莊客籍墾民不願附眾起事,遂共推李直三為大總理,聚眾萬餘人,於今日新園萬丹屏東九如里港等地,分七營(六堆)沿下淡水溪東岸佈防自保。

朱一貴在擊敗杜君英部後,派兵南下欲一舉清剿屏東平原尚未歸附之勢力。6月12日,朱一貴部眾二萬餘人兵抵下淡水溪西岸,與七營沿河對峙;6月18日朱部發動攻擊,陳福壽先敗七營於小赤山,但進攻萬丹時為七營合攻所敗,撤退時亦遭截擊而潰散。從渡河至兵敗,前後歷時僅二日。事件結束後七營改組為「六堆義民團」,並興建「忠義亭」祭祀平亂的英靈。

閩南義民信仰

北港義民廟

雲林北港一帶當地泉州台灣閩南人自組義民軍,協同官府抵抗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後,以紀念當地泉州閩南人為抵禦此類民變而殉難之事跡。因為屬泉州義民廟系統,拜的是「旌義」牌,而不是客家系統的「褒忠」牌。

岡山義民爺

道光十八年(1838年)農曆9月,在大岡山地區發生「張貢民變」,張貢與平日結交的匪類,在農曆9月10日集合於今田寮區南安里,11日至大崗山的營盤搶奪武器,到阿蓮區復安里地區勒索搶劫民家,殺害平民,計劃在17日起事。地方政府得訊後,派兵與鄉勇於13日出發前往捉拿,烏合之眾馬上四處逃散,在10月底全被捉獲而結案。[16]農曆9月被官兵追擊而四散的部份匪徒流竄攻打阿公店街,阿公店街的義民起而對抗,在保護阿公店街過程中犧牲了不少義民,阿公店街的地方領袖於是在壽天宮的右側廂房,祭拜民變事件中犧牲的義民,而由於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就以雕刻一位身着滿洲官服的神像作為祭拜對象,稱呼為「阿公店義民爺」。[17] 1838年後,阿公店街開始於每年農曆9月15日舉辦「義民爺祭」,且以辦「普渡」的性質,家家戶戶辦流水席宴請鄉里居民,並且酬神演戲,「街民……依慣例,備三牲酒禮及演梨園數欄,以為普施,是日家家戶戶宴客。」[18]。義民爺祭於1928年後廢止[19]。戰後初期,恢復義民爺祭典,起初也恢復宴客習俗,但後來由於政府反對大拜拜,宴客風俗最後消失。[20]。後來義民爺祭改為不定期舉辦,目前大致是在壽天宮新主委上任以及岡山新鎮長就任的第一年舉辦,作為新主委及新鎮長向岡山義民爺致敬之舉。2010年底高雄縣市合併,岡山首長由民選的鎮長改為官派的區長,首任區長王嘉東於2011年10月11日(農曆辛卯年9月15日),由區公所科室首長陪同,至壽天宮參加義民爺祭,由壽天宮主委陪祭。

原先是客家人所創立,後來變成閩南人祭拜的義民廟

台中市神岡區紅圳頭義民祠、同市豐原區群靈祠、或彰化縣埔心鄉埔心忠義廟南崁褒忠亭..等。因為同屬客家義民廟系統,這些廟大多拜的是「褒忠」牌,而不是泉州閩南人系統的「旌義」牌。

參考文獻

  • 張正田,〈光緒初年「淡新分縣」新縣界與枋寮義民祭祀圈東北界之關係〉,《新竹文獻》,45(新竹縣),2011.06,頁106-118。

註釋

參閱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