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硬骨鱼的演化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肉鰭魚總綱(學名:Sarcopterygii,英語:lobe-finned fish)是硬骨魚類的一個演化支,與輻鰭魚互為姐妹群。肉鰭魚的特點是鰭的主體是一個內有多關節內骨骼(附肢骨骼)和骨骼肌的附肢(而不像輻鰭魚那樣是僅有皮膚覆蓋棘骨的摺扇形鰭),在胸鰭和腹鰭的基部有胛骨和強勁的肌肉與肋骨相連,和之後四足動物的四肢同源。此總綱之下包括腔棘魚綱及肺魚四足綱[1][2],而所有陸地脊椎動物都演化自肺魚四足綱中的四足形類。
肉鰭魚最早出現在距今4.23億年前的志留紀晚期,在石炭紀和二疊紀時期興盛並成為淡水生態系統的頂級物種,但在二疊紀末大滅絕中受到重創,大部分於距今65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絕種。其中的腔棘魚曾被認為完全滅絕,直到1938年才在非洲東南的印度洋深海捕捉到現生的活體,之後並在印度等地區多次被發現而證實仍然存活於深海中,目前僅存一目二種,即矛尾魚,被認為是魚類中的活化石。
目前已知體型最大的肉鰭魚為石炭紀時期蘇格蘭的希氏根齒魚,體長可超過7米(23英尺)。現存體型最大的腔棘魚為西印度洋矛尾魚,體長可達2米(6英尺7英寸),體重可達110公斤(240英磅);體型最大的肺魚為非洲肺魚科,體長同樣可達2米(6英尺7英寸),重量可以達到50公斤(110英磅)[3][4]。
分子遺傳學表明,包括人類在內的陸生脊椎動物(四足動物)都屬於這一演化支,依據化石研究推測,有可能是在大約 3.6 億年前從肉鰭魚類中的類似蝶柱魚的祖先演化而來[5][6]。四足類祖先的鰾因直接從空氣進行氣體交換的能力變強逐漸演化成了肺,因此更適應泥盆紀晚期遍佈濕地的河岸帶生態位,其兩對硬骨化的偶鰭也逐漸演化成了更強健的四肢。而志留紀—泥盆紀陸地革命後空氣含氧量持續提升,加上之後泥盆紀末大滅絕中普遍水體缺氧造成的篩選壓力更有利那些能直接呼吸空氣的族群,使得倖存的四足形類(堅頭類)最終演化成出原始的兩棲動物。而由於兩棲動物中離片椎類的強勢,使得其它被邊緣化的兩棲動物不得不去適應更遠離水體的生態位,其中一支——爬行形類最終演化出了可以完全脫離水體進行繁殖的羊膜動物。這些羊膜動物很快分化出合弓類和蜥形類兩大演化支,並在石炭紀雨林崩潰事件後的二疊紀成為優勢的陸生動物,其中一些還在三疊紀先後返回水域生態系統成為海洋爬行動物。
肺魚四足綱(Dipnotetrapodomorpha)除了包含現存的肺魚綱和四足形上綱,也包含史前的爪齒魚類,而扇鰭綱則是個只包含前兩者的泛群、但不包含爪齒魚類。肺魚四足大綱與扇鰭類的關係取決於爪齒魚類的地位,如果爪齒魚類較接近肺魚四足類而不是棘腔魚綱,則扇鰭類為肺魚四足類的下級分支;如果爪齒魚類不屬於這里,則肺魚四足大綱可能成為扇鰭綱的異名:
依照 2017 年《硬骨魚支序分類法》,本總綱與其它現生硬骨魚的演化關係如下[1][7]:
有頜下門 |
| ||||||||||||||||||||||||||||||||||||||||||
Gnathostomata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