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石炭紀雨林崩潰事件(Carboniferous rainforest collapse)是一次發生在約3.05億年前的石炭紀時期,莫斯科階末期和卡西莫夫階早期之間的小型滅絕事件[1]此事件雖然規模較小,但仍然造成眾多物種的滅絕,並對歐洲和美洲赤道地區廣泛存在的煤炭森林產生深遠的影響。此事件可能導致森林生態系統瓦解,使得許多植物和動物種類變得矮小,進而引發後續的物種滅絕,包括受雨林崩潰影響最深的蕨類植物昆蟲兩棲動物等。

石炭紀主要分界
-360 —
-355 —
-350 —
-345 —
-340 —
-335 —
-330 —
-325 —
-320 —
-315 —
-310 —
-305 —
-300 —
-295 —
馬榮溪化石群英語Mazon_Creek_fossil_beds
石炭紀時間表
直軸:百萬年前

在雨林崩潰事件後,熱帶森林重新分佈於地球的大部分區域,但其範圍和物種組成發生了變化。更具抗旱能力的種子蕨和其他裸子植物取代了石松等蕨類,成為主要的陸生植物。與此同時,由於雨林樹沼濕地的縮小,大片土地轉變成乾燥的沙漠,促使可以離開水體繁衍的羊膜動物擴展其生態位,成為主要的陸生動物

Remove ads

陸地上的滅絕

在石炭紀時期,歐亞大陸上廣袤的煤炭森林為高聳的石松門和多樣的植被提供了繁茂的棲息地,同時也為各種動物提供了家園,包括巨脈蜻蜓千足蟲兩棲動物和最早的羊膜動物

植物

植物方面,石炭紀煤炭森林的興起通過分解低能量物質開始轉變地貌,形成像是擁有豐富有機物的河流和多通道沖積島的景象。木本植物的演化使得洪氾平原森林更加密集,同時木質碎片的產生和植物根系組合的複雜性增加,減少了侵蝕和運動[2]

在石炭紀晚期,蕨類植物的出現頻率逐漸上升,並延續至二疊紀早期。蕨類的主導使生態系統發生了變化,蜿蜒分枝的河流開始出現,大型木質碎片增多,原木堵塞英語Log jam[註 1]的記錄明顯減少[2],雨林也逐漸縮小,最終在卡西莫夫階時期從化石記錄中消失。

動物

在動物方面,雨林崩潰之前動物種類分佈廣泛,同一種動物遍佈熱帶地區。然而在崩潰後,每個倖存的雨林叢都發展出獨特的物種組合。許多兩棲動物滅絕,而爬行動物在事件後演化出更多樣化的物種[1]。雖然大多數生物因資源匱乏而急速消失,但隨着倖存的植物和動物重新適應環境,開始適應新的資源取得方式。石炭紀雨林崩潰後,每個雨林叢進化出獨特的物種,呈現出各自獨有的生態特徵。

物種的恢復

雨林的分裂在歐洲地區為物種留下了一些孤立的避難所,然而這些地方也無法維持物種的生存。許多物種在莫斯科期的熱帶濕地就已消亡[註 2][4]石炭森林的消失導致大氣中氧氣濃度減少,進而使得當時的巨大節肢動物縮小。氧氣減少使昆蟲無法維持巨大尺寸,因此在生態棲息地遭受損失的同時,巨型節肢動物在此事件中滅絕。最為明顯的例子包括巨脈蜻蜓和千足蟲(節胸屬)。

Thumb
石炭紀雨林崩潰後,煤炭森林仍然存在。這些植物化石來自其中一片森林,距石炭紀熱帶雨林崩潰大約500萬年。然而,森林的構成從以鱗木屬為主的森林變成了以樹蕨種子蕨為主的森林。

脊椎動物

這場突如其來的崩潰對許多主要的脊椎動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離片椎目兩棲動物受到了嚴重的衝擊,而羊膜動物則更能夠適應隨後的乾燥氣候。兩棲動物必須返回水中進行繁殖,而羊膜動物卻恰恰相反。它們的蛋內羊膜具有透氣和保持濕潤的特性,使其能夠在陸地上產卵並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羊膜動物以比兩棲動物更快的速度適應新的環境以及食物來源,如食草和食肉,這是在雨林崩潰之前主要以食蟲和食肉為主的羊膜動物所不具備的。

這次滅絕對兩棲動物的演化產生了長期的影響。在長時間的寒冷天氣下,兩棲動物能夠通過降低代謝率和冬眠(即在大部分時間內保持不活動的狀態)來生存。然而,這只是一種短期的應對策略,並不適用於應對長期的不利環境,尤其是適應乾燥氣候的情況。由於兩棲動物的適應能力受到限制,難以適應或主導二疊紀的乾燥環境,因此許多兩棲物種未能及時佔據新的生態位而滅絕。

Thumb
這是早期的羊膜動物樣貌。羊膜動物如始祖單弓獸屬是在崩潰以後迅速恢復的物種。

可能成因

氣候說

有關石炭紀雨林崩潰的原因和特性存在着多種假設,其中一些與氣候變化有關。[5][6][7]巴什基爾階後期的晚古生代大冰期之後,氣候開始在潮濕和乾旱間頻繁變化,[8]到了賓夕法尼亞紀中期(莫斯科階),乾旱週期正式開始。

在石炭紀雨林崩潰時,氣候變得更冷且更乾燥,岩石記錄也顯示地球進入短暫而激烈的冰河時代。此時的地球海平面下降了100米,冰川覆蓋了岡瓦那大陸南部的大部分地區。[9]這種更涼爽、更乾燥的氣候條件對熱帶雨林及其中大部分生物的生長不利。雨林收縮成孤立的島嶼,被限制在潮濕的山谷而進一步分散,原始的石松雨林生態系在這次初期的氣候危機中幾乎無一倖存。到了賓夕法尼亞紀晚期和二疊紀早期,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降到歷史低點。[8][9]

隨着後來的氣候變化再次導致乾燥,熱帶雨林最終被季節性乾燥的生態系所替代。[10]儘管崩潰的確切速度和性質尚不清楚,但通常認為在地質學方面發生的速度相對迅速,最多僅有幾千年。

火山說

研究者在使用新的參考框架來復原斯卡格拉克中心大火成岩區英語Skagerrak-Centered Large Igneous Province(SCLIP)的中心區域後,便提出火山說。研究顯示斯卡格拉克海峽熱柱核幔邊界升至約3億年前的所在位置。[11]此次主要的噴發事件發生在極短的時間範圍內(約為297±4百萬年前),並與石炭紀雨林崩潰的發生時間相符。[12]

註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