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中國菜(英語:American Chinese cuisine)是由美國人所改造的中國菜,相比於在東亞地區來說在美國更為流行。其中,美式中國菜與一般中國菜最大的不同是烹飪和調味方式的不同。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3月29日) |
中國菜系列 |
---|
四大菜系 |
魯菜 - 川菜 粵菜 - 蘇菜 |
八大菜系 |
閩菜 - 浙菜 湘菜 - 徽菜 |
十大菜系 |
京菜 - 滬菜 |
十二大菜系 |
秦菜 - 豫菜 |
十四大菜系 |
遼菜 - 楚菜 |
十六大菜系 |
津菜 - 滇菜 |
新八大菜系 |
隴菜 - 杭菜 吉林菜 - 遼菜 浙菜 - 秦菜 晉菜 - 滬菜 |
閩系 |
福州菜 - 莆田菜 閩南菜 - 閩西菜 閩北菜 |
粵系 |
廣州菜 - 順德菜 客家菜 - 潮州菜 |
蘇系 |
淮揚菜 - 金陵菜 蘇南菜 - 徐海菜 |
東北系 |
遼菜 - 吉林菜 - 龍江菜 |
其他菜系 |
新疆菜 - 西藏菜 青海菜 - 內蒙菜 冀菜 - 贛菜 黔菜 - 桂菜 瓊菜 - 臺灣菜 香港菜 - 澳門菜 |
特種私房菜 |
宮廷菜 - 官府菜 譚家菜 - 紅樓菜 |
宗教飲食 |
清真菜 - 齋菜 - 道教飲食 |
海外中國菜 |
日式中餐 - 韓式中餐 娘惹菜 - 馬來西亞中國菜 印尼中國菜 - 菲律賓中國菜 印式中餐 - 巴式中餐 毛里裘斯中國菜 - 澳洲中國菜 英式中國菜 - 加拿大中國菜 美式中國菜 - 加勒比中國菜 拉美式中國菜 (波多黎各式中國菜 - 秘魯中餐) |
歷史
中國人移民美國最早始於19世紀中,台山人因為淘金熱和鐵路修建而移居三藩市。由於當時的種族歧視,華人不易找到工作,許多人只能自己開業,而中餐廳也是相當盛行的選項之一。
同一時期在美國南方,奴隸制度廢除後,南方地主引進了中國人種棉花,一些中國人在當地開設餐廳和超市。在當時的種族隔離制度下,白人不做黑人的生意,黑人沒有資本開業,而中國人可以同時做兩邊的生意。
早期中國人在小村莊裏開設提供豬排三文治、蘋果派、豆類、蛋類等菜式的小餐廳。這些小型餐廳發展了模仿中國菜,結合美國人口味的美式中國菜。這些菜式最早是提供給華工食用[1]。他們參照中國菜炒的方法發明李鴻章雜碎,且發展了非道地的中國菜模式。[2]
至20世紀中後期,不少台灣和香港人移民美國,成為另一批美式中餐廳的業主。
至21世紀初,由於中國經濟發展,美國出現了許多較富有的中國移民和留學生,隨之而來的是針對此客群的中國餐廳,販售中國各地的菜餚(而不限於香港和台灣菜),並且大多不會針對非華裔美國人的口味改造。
2011年,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在「酸與甜:美國的中國菜歷史(Sweet & Sour: A Look a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專區內展示歷史上美國華人的飲食文化[3]。
與道地中國菜不同的特點
美式中國菜主要用蔬菜作為配菜和伴碟。中國菜會以綠葉蔬菜和肉類、海鮮為主要食材。
當地華人的中餐館,分為「人餐」和「鬼餐」兩類,前者的主要客戶以華人為主,後者以非華人為主[4]。對非華人顧客會提供寫有英語或附帶圖片的菜單,對華人則提供中文菜單,推介豬肝、鳳爪或其他未必適合非華人口味的食品[5]。
在美式中國菜中,爆炒、油煎和炸這三種用炒鍋就能輕而易舉完成的中餐烹調法最為常用[6]。
炒飯在美式中國菜的烹調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炒飯上添加更多調味。而有些食品如點心會被改良至適合美國人的口味,例如在小炒內添加勾芡和較多醬油。而受中國菜影響而來的美式小炒會以糙米代替白米,或加上芝士粉來製作,而傳統中國菜甚少用牛奶製品。[7]
美式中國菜餐廳通常包含中國菜各地菜譜,並改良得較清淡、較濃稠和較甜去迎合美國民眾的口味,普遍同時提供3至5個不同中國菜系的食物,例如李鴻章雜碎或回鍋肉、「8種不同的酸甜小炒」或「一大堆20種不同的炒麵或炒飯」。[8]
菜式
以下的菜式經常出現在美式中國菜的菜單中:
- 炒麵三文治(麻省東南部)
在美國境內的美式中國菜連鎖店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