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剎(梵語:राक्षस,羅馬化:Rākṣasa,巴利語:Rakkhasa),又作羅剎姿、羅叉娑、羅剎娑、羅乞察娑、阿落剎娑等,意譯爲可畏、速疾鬼、護者。羅剎女稱羅叉私、羅剎斯(梵語:Rākṣasī)[1]。印度教神話體系中一種常見的鬼神(其他鬼神包括阿修羅和畢舍遮等),在佛教中被歸屬於有福德、威神力的強大鬼神,爲四大天王多聞天王的手下,也是密宗十二天中西南方的護法神[1][2],稱爲羅剎天,別名涅哩底(梵語:Nairṛtī,巴利語:Nirṛti),又作泥哩底王、禰哩底王。
印度教
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經典《梨俱吠陀》裏就已經提到羅剎。《梨俱吠陀》說,羅剎和夜叉是由生主的兩隻腳的腳趾所生,羅剎是夜間活動的怪物,侵襲人類,妨礙祭祀。祂們被形容爲像貓頭鷹、兀鷲或狼一樣捕食人;人們還乞求因陀羅和蘇摩殺光羅剎與羅剎女[3]。相傳原爲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稱,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後,遂成爲惡人之代名詞,演變爲惡鬼之總名。羅剎男爲黑身、紅髮、綠眼,羅剎女則如絕美婦人,富有魅人之力,專食人之血肉。
羅剎與阿修羅都是男性醜陋、女性美麗的怪物,其間最主要的區別是,阿修羅是與提婆天神爲敵,而羅剎則主要侵擾人類。概因阿修羅本來是天神中的一族,後來才被貶斥爲天魔。
與男性羅剎經常被想像爲紅髮青面獠牙的怪物不同,羅剎女(當她變成人形時)據說是「絕妙者」,長相美麗[4]。如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怖軍之妻希丁芭就是一個美貌的羅剎女,並生有一子名瓶首[5]。
雖羅剎女長相美麗,卻象徵着破壞、不幸、災禍,被視同死亡之后(梵語:Mṛtyu,本義是死亡)。一般又視之爲疾病、危險、恐怖之神婆耶(梵:Bhaya)或「地獄之母」。其威力甚鉅,甚或可超越災禍,而成爲地府之支配者。
佛教
《楞嚴經》認爲羅剎爲具有神通力,可疾飛或速行;吸收爲護法神[6],列入八部眾,是四大天王多聞天王手下。
佛教也認爲羅剎女美麗而兇狠,在《佛本行集經》四十九卷、《出曜經》〈如來品〉等佛經中記載祂們裝飾華麗,以引誘人們上當受其捕食。
羅剎形象在密宗中多作男身,在十二天中被稱爲「羅剎天」,係一手執刀刃,騎白獅,呈恐怖形之鬼王名。
三十六種餓鬼里排第二十六位的餓鬼也是羅剎鬼。[7]
影響
羅剎的概念隨着印度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擴散而傳播到東亞和東南亞,被認爲是吃人的怪物[8],在中國民間文化中也深入人心,以前故事就有山裏有許多吃人的羅剎的。[9]
其他
學者記載元朝時,有俄羅斯探險隊遇險,倖存者逃到中國境內,當地人見其紅髮、白面,驚恐認爲是惡鬼,又因俄羅斯國名Россия(Rossiya)發音近「羅剎」,漢人就將俄羅斯翻譯爲羅剎國,此稱在清朝文獻中多見。清初稱羅剎[11]。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