毘盧遮那佛(梵語:वैरोचन,羅馬化:Vairocana;巴利語:Verocana),「毘」亦作「毗」字,又稱為大毘盧遮那佛或摩訶毘盧遮那佛(梵語:Mahā-vairocana),義爲「太陽」或「光明遍照」,意譯大日如來或大日覺王[1][2]。通常當作報身佛或法身佛的名稱,釋迦牟尼佛為應(化)身佛。毘盧遮那佛為五方佛之一,位居中間。
毗盧遮那佛 | |
---|---|
漢名 | 大日如來 (拼音: Dàrì Rúlái) 毘盧遮那佛 (拼音: Pílúzhēnà Fó) |
梵名 | वैरोचन 借音:馬 Lu 甘n Vairocana |
藏名 | རྣམ་པར་སྣང་མཛད་ Wylie: rnam par snang mdzad THL: Nampar Nangdze |
日語名 | (羅馬字: Dainichi Nyorai) (羅馬字: Birushana Butsu) |
蒙古名 | ᠮᠠᠰᠢᠳᠠ ᠋᠋ᠭᠡᠢᠢᠭᠦᠯᠦᠨ ᠵᠣᠬᠢᠶᠠᠭᠴᠢ Машид гийгүүлэн зохиогч Masida geyigülün zohiyaghci |
韓語名 | 대일여래 (RR: Daeil Yeorae) 비로자나불 (RR: Birojana Bul) |
越南語名 | Đại Nhật Như Lai Tỳ Lư Xá Na Tỳ Lô Giá Na Phật |
信息 | |
信仰教派 | 大乘佛教,密宗 |
屬性 | 光明、太陽 |
對應其他宗教的 | |
神道垂跡 | 天照 |
佛教主題 |
名稱釋義
毗盧遮那(Vairocana),意思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3],唐朝實叉難陀譯《八十華嚴》採用此譯名。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出的《六十華嚴》,譯為盧舍那[4]。
毗盧遮那佛是娑婆世界的佛[5],釋迦牟尼是他的名稱之一[6]。嘉祥吉藏大師在《華嚴遊意》說明,盧舍那佛即是釋迦牟尼[7]印順法師根據《華嚴經》的漢譯本比較,也支持這個說法。[8]
法身佛毘盧遮那佛(又譯作盧舍那佛、大日如來),居於蓮華藏世界(或稱密嚴世界 Ghanavyūha Akaniṣṭha[9])。天台宗把法身佛也稱為毗盧遮那,報身佛稱盧舍那(毗盧遮那和盧舍那其實皆來自於同一梵語名稱Vairocana),釋迦牟尼佛為應身佛。唐密以毗盧遮那佛為密教最大本尊,胎藏界、金剛界的主尊之一,《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金剛頂經》是其經典。
不同譯名
此外還譯作毗盧舍那佛、盧舍那佛、遮那佛、鞞嚧杜那、毘盧折那、吠嚧遮那等。
形象
毗盧遮那佛在佛教各個教派的形象不盡相同。
毗盧遮那佛通常頭戴五佛冠,身披袈裟,雙手結「毗盧印」,坐於千葉寶蓮高台上。另一種形象與釋迦牟尼佛無異,而手印是「說法印」。
毗盧遮那佛在漢傳佛教唐密和真言宗顯現為菩薩形象,頭戴五佛冠,身着華麗的服飾,跏趺坐於千葉寶蓮高台上,背後有帶火焰的圓光(象徵光明遍照)。由於兩部曼荼羅中手印和種子字不同,因此而分為胎藏界和金剛界兩種形象。胎藏界是「法界定印」,而金剛界是「智拳印」。
毗盧遮那佛在藏傳密宗顯現為菩薩形象,白色皮膚,雙手托寶輪。在一些唐卡中毗盧遮那佛被描繪成四張臉,稱為普明大日如來,因此又稱為「四面佛」(不同於泰國的「四面佛」梵天)。
化身
毗盧遮那佛的忿怒化身是不動明王,相傳曾經降伏過大自在天,是佛門中伏魔的大力者。
日本東密覺鑁法師在《阿彌陀秘釋》大認為阿彌陀佛即是大日如來的化身[10]。
明朝淨土宗的蓮池大師也有相同的看法。認為五方佛、三十七佛皆為毗盧遮那佛所化身[11]。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的無邊身如來[12],「施餓鬼七佛」中的世間廣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 、廣博身如來亦被認為是本如來化身。[13]
畫廊
-
新疆阿艾石窟的盧舍那佛法界人中像,唐代壁畫
參見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