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身梵語धर्मकाय羅馬化:Dharma-kāya巴利語धम्मकाय羅馬化:Dhamma-kāya藏語ཆོས་སྐུ།威利轉寫chos skuTHLchö ku),又稱自性身真實身[1],佛教術語,三身之一,指佛所證驗的超越的真理,遍及整個法界[2]

字義

dharma-kāya(法身)的字根由Dharma;巴利語爲Dhamma),以及kāya(身)所組成。可以理解為「法界真如之身」、「真實身」,即大乘《大般涅槃經》所說的「常」身(常、樂、我、淨)。而藏文chos sku,直譯也是「真身」。

概論

緣起與發展

在《阿毗達摩》之中,已經提出法身的概念。阿毗達摩認為,釋迦牟尼八相成道後,進入無餘涅槃。但是佛滅後,只是佛陀的生身消失,他所領悟的並沒有消失,法存在即佛陀存在,因此佛以法為身,稱之為法身。

在大乘佛教中,進一步發揮,提出三身的概念。

如來藏學派中,以如來藏作為佛的法身,法身與心識概念合一。[3]

法身之體性

  • 法身不是色法,也不是物質,沒有形象,也不會有形體或形狀[4],也是不可眼見的。[5]
  • 法身的體性是本來清淨的,也沒有任何世間覺受感應的,意即沒有意識及前五識的六塵覺受。[6]
  • 法身是常,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是本來清淨的但含藏七轉識染污種子。是無形無相,肉眼不可見。因依事顯理故慧眼能見,能得以親證。《宗鏡錄》卷40:「事能顯理。用能彰體。如見波生。知有水體。」

相宗理論

相宗根據《唯識論》分析存在「總相法身」與「別相法身」二種。[7]

  • 總相法身,具備理智二法,等同於佛所證真如。在三身理論中,即自性身與自受用報身的二身合見。
  • 別相法身,即三身中的自性身,爲一切有為無爲功德法之所依,故也叫法身。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