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語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史瓦希利語(Kiswahili),屬於班圖語族,是非洲大陸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之一(5500萬多人),與阿拉伯語及豪薩語並列非洲三大語言[3]。史瓦希利語是坦桑尼亞、肯雅、烏干達的官方語言,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國家語言之一,史瓦希利語的方言科摩羅語是科摩羅的官方語言之一。在贊比亞、馬拉維、布隆迪、盧旺達、莫桑比克等東非和中非的國家,史瓦希利語被作為交際語言使用。在1728年後史瓦希利語是以阿拉伯字母來拼寫,之後到19世紀受到歐洲殖民者的影響改以拉丁字母來拼音。而史瓦希利語也吸收了大量阿拉伯語借詞[4],語言的名稱「史瓦希利」來自阿拉伯文سواحيل,為「瀕海地區」之意[5]。
史瓦希利語 | |
---|---|
Kiswahili | |
發音 | [kiswɑˈhili] |
母語國家和地區 | 坦桑尼亞 肯雅 烏干達 布隆迪 剛果民主共和國 索馬里 科摩羅 莫桑比克 馬拉維 贊比亞 |
母語使用人數 | 1800萬 (2019-2023)[1] 8200萬(作為第二語言) |
語系 | |
文字 | 拉丁字母(史瓦希利羅馬字母) 阿拉伯字母(史瓦希利阿拉伯字母) 史瓦希利點字 |
官方地位 | |
作為官方語言 | 非洲聯盟 坦桑尼亞 肯雅 烏干達 |
管理機構 | 全國史瓦希利語委員會 |
語言代碼 | |
ISO 639-1 | sw |
ISO 639-2 | swa |
ISO 639-3 | swa ——囊括代碼各項代碼: swc – 剛果史瓦希利語swh – 海岸史瓦希利語 |
格思里代碼 | G.42–43; [2] |
語言瞭望站 | 99-AUS-m |
海岸地區,史瓦希利語或科摩羅語為當地語言
官方或國家語言
貿易語言。作為貿易語言,史瓦希利語的使用向西北方向延伸 | |
史瓦希利語傳統上被認為是阿拉伯治下桑給巴爾的語言,由於阿拉伯奴隸和其他商品貿易沿海岸傳播。至於它最初是因為來自桑給巴爾以外的大陸當地人被作為奴隸販賣而隨之傳到桑給巴爾的,還是桑給巴爾本地就有本地黑人居民,目前尚不知曉。無論如何,阿拉伯商人從至少6世紀就開始和沿海居民有密切的聯繫,伊斯蘭教也在至少9世紀開始在東非海岸傳播。
目前已知最早的史瓦希利文字記錄是1711年在基爾瓦基斯瓦尼用阿拉伯字母寫成的。它們被送往葡萄牙所屬的莫桑比克以及當地的同盟。這份新建的原件現在在印度的歷史檔案館中。[6]但是受到歐洲殖民力量的影響,拉丁字母後來成為了標準。
1886年,在德國控制了坦噶尼喀(現今坦桑尼亞的主要部分)後,它注意到史瓦希利語的廣泛分佈,並很快制定史瓦希利語為殖民地區域的官方行政語言。在臨近的肯雅,英國殖民當局並沒有這樣做,但是也在朝着這個方向行動。德國、英國都需要在一個居民使用多種不同語言的殖民地上進行通知,因此殖民當局都需要選擇一個單一的本地語言,並希望本地人能夠接受。史瓦希利語是這兩處殖民地唯一合適的選擇。
由於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其在海外的領地被瓜分。坦噶尼喀落入英國的掌控中。英國當局在英國基督教傳教士的幫助下,積極在東非殖民地(烏干達、坦噶尼喀、桑給巴爾和肯雅)推廣史瓦希利語,用以進行初等教育和基礎管理。史瓦希利語在當時附屬於英語:大學教育,大部分中學教育,較高層次的政府管理仍然使用英語。
推廣史瓦希利語的關鍵一步是創造一個統一的書寫語言。1928年6月,一個跨區域會議召開,桑給巴爾的一個方言語支被選作標準化史瓦希利語的基礎。[7]如今當作第二語言被教授的標準史瓦希利語,從實用角度就是桑給巴爾史瓦希利語,儘管在標準書面語和桑給巴爾口語之間存在着細微的差別。
史瓦希利語目前是坦桑尼亞、肯雅、剛果民主共和國三國的第二語言,作為官方、國家語言,有上千萬的使用者。臨近國家烏干達則在1992年將史瓦希利語列為小學的必修課程中,並在2005年宣佈其為官方語言。史瓦希利語或其臨近語言,是科摩羅的主要語言,在布隆迪、盧旺達、贊比亞北部、馬拉維以及莫桑比克也有少量使用者。[8]
史瓦希利在撒哈拉以南語言中比較特殊的一點是,該語言不是聲調語言(Mvita變體除外,該變體用於肯雅第二大城市、印度洋港口蒙巴薩)
標準史瓦希利語有五個元音音位:/ɑ/、/ɛ/、/i/、/ɔ/以及/u/。其中/u/的發音介於國際音標中的[u]和[o]之間。無論輕重音如何,元音都不會約減。各元音發音如下:
史瓦希利語沒有雙元音,當元音在一起時,每個字母單獨發音。因此史瓦希利語中「豹」一詞「chui」念做/tʃu.i/,有停頓。
單詞的重音幾乎總是在倒數第二音節上。這條規則的例外情況非常罕見,可以在從其它語言的借用的單詞中找到,主要是阿拉伯語。[9]
在連續的元音組合的情況下,每個元音自成音節並單獨發音。鼻音「m」和「n」可能會獨自構音節。[9]
如果它出現在單詞的倒數第二音節,它可能會獨自發重音。[9]
史瓦希利語現在使用的拼寫系統近似於英語,它沒有使用字母「Q」和「X」。[10]它有兩個二合字母「ch」和「sh」;字母「c」除了沒有同化的英語借詞外並沒有被使用,偶爾在廣告宣傳品中替代字母「k」。
史瓦希利語拼寫系統的字母和音沒有完全的對應,無法根據拼字來識別有送氣和沒有送氣的子音,不過史瓦希利語的所有方言都可以用拼字來識別子音送氣及不送氣,是用類似/kh/等德國殖民時代用的拉丁字母來識別。[來源請求]
史瓦希利語以往也曾用阿拉伯字母來拼寫。其他語言在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寫時會有一些修改,但用史瓦希利語時的修改相對來言較小。隨着城市、作者及時間的不同,拼法上也有一些差異,有些部份還相當的一致,但有些部份的差異已經大到會造成整合上的困難。
用阿拉伯字母拼寫時,一般會將母音用變音符號的方式來標示,因此史瓦希利語阿拉伯字母拼寫法是元音附標文字。/e/和/i/常被混為一談,/o/和/u/也是。不過在有些拼寫法中,/e/的kasra會旋轉90度,避免和/i/混淆,/o/的damma也會反過來寫,避免和/u/混淆。
有些史瓦希利語的子音沒有對應的阿拉伯字母,史瓦希利語阿拉伯字母拼寫法也不像波斯-阿拉伯字母系統或烏爾都字母會另外創造新的字母,而是用最接近的阿拉伯字母代替。因此一個阿拉伯字母可能代表一種以上的聲音,在書寫時也可能會針對同一個音用不同的阿拉伯字母代替。部份阿拉伯字母和拉丁字母的對應關係如下:
阿拉伯字母拼寫 | 拉丁字母拼寫 |
---|---|
ا | aa |
ب | b p mb mp bw pw mbw mpw |
ت | t nt |
ث | th? |
ج | j nj ng ng' ny |
ح | h |
خ | kh h |
د | d nd |
ذ | dh? |
ر | r d nd |
ز | z nz |
س | s |
ش | sh ch |
ص | s, sw |
ض | ? |
ط | t tw chw |
ظ | z th dh dhw |
ع | ? |
غ | gh g ng ng' |
ف | f fy v vy mv p |
ق | k g ng ch sh ny |
ك | |
ل | l |
م | m |
ن | n |
ه | h |
و | w |
ي | y ny |
和所有的班圖語言一樣,史瓦希利語具有高度且複雜的黏着特徵,名詞劃歸數種類別,不同類別具有不同的標示數及其他文法範疇的前後綴。這些名詞類別可被類比為其他語言中存在的名詞的性,並會體現在詞綴以及句子其他成分的一致性標志上。
單數帶有 m- 前綴、複數帶有 wa- 前綴的名詞表示人類。例如:m-toto 「孩子」,複數 wa-toto 「孩子們」。動詞的不定式以 ku-為前綴:ku-soma 「閱讀」。類別「其他」是一些難以歸類的詞。名詞的單數的 ki-前綴在複數中變成 vi-前綴,這個規則甚至應用於一些以 ki- 開頭的外來詞,如 kitabu「書」(源於阿拉伯語:kitāb)的複數是 vitabu,詞根的第一個音節被重新分析為前綴。這些類別中也包含語言,就像「史瓦希利語」這個詞本身 kiswahili。
單數 | 複數 | |||||
---|---|---|---|---|---|---|
mtoto | mmoja | anasoma | watoto | wawili | wanasoma | |
孩子 | 一個 | 正在讀 | 孩子 | 兩個 | 正在讀 | |
一個孩子正在讀 | 兩個孩子正在讀 | |||||
kitabu | kimoja | kinatosha | vitabu | viwili | vinatosha | |
書 | 一個 | 足夠 | 書 | 兩個 | 足夠 | |
一本書足夠了 | 兩本書足夠了 | |||||
ndizi | moja | inatosha | ndizi | mbili | zinatosha | |
香蕉 | 一個 | 足夠 | 香蕉 | 兩個 | 足夠 | |
一個香蕉足夠了 | 兩個香蕉足夠了 |
同一個名詞詞根可以以不同的名詞類別用於其衍生的含意:人 mtoto (watoto) 「孩子」,抽像 utoto 「童年」,指小 kitoto (vitoto) 「嬰兒」,指大 toto (matoto) 「大孩子」;植物 mti (miti) 「樹」,人工製品 kiti (viti) 「椅子」,指大 jiti (majiti) 「大樹」,kijiti (vijiti) 「棍子」,ujiti (njiti) 「瘦高的樹」。
一些類別的構造在剛開始可能看起來有悖常理:
史瓦希利語中的動詞由一個詞根和若干詞綴(大多是前綴)組成,這些詞綴的附加可以表述人稱、時態和從句。班圖語動詞以「-a」為結尾,這個元音的變化來表示虛擬語氣和否定。
在多數字典中,動詞以根形式被列出,例如:-kata 意思是「切、砍」。在一個簡單的句子中,用前綴加入語法中的時態與人,如:ninakata「我在切」。這裏 ni- 意思是「我」,na- 則表示指定的時間(現在時,除非另有說明)。
ni- | -na- | kata |
第一人稱單數 | 現在時 | 切、砍 |
這句話可以修改他的主語前綴和時態前綴,例如:
u- | -na- | kata |
第二人稱單數 | 現在時 | 切、砍 |
u- | -me- | kata |
第二人稱單數 | 完成時 | 切、砍 |
動物或人的主語和賓語前綴, 在第三人稱使用m-/wa-(人分類):
|
|
在標準史瓦希利語中,賓語是第二人稱複數和第三人稱複數的都使用-wa-;在內羅畢史瓦希利語中,賓語第二人稱複數使用-mu-。
常見時態前綴有:
-a- | 格言時態(不定時態) |
-na- | 確定時態(經常是現在進行時態) |
-me- | 完成時態 |
-li- | 過去時態 |
-ta- | 將來時態 |
hu- | 習慣用(不帶主語的前綴) |
-ki- | 條件句式 |
格言時態前綴用於陳述事物的常態,如:「鳥 飛」。不定時態的主語前綴可被省略,如:nasoma意思時「我 讀」,雖然這句話也是口語對ninasoma「我正在讀」的簡化。
人稱 | 單數 | 複數 |
---|---|---|
第一 | na- | twa- |
第二 | wa- | mwa- |
第三 | a- | wa- |
na- | soma |
第一人稱單數:格言時態 | 讀 |
mwa- | soma |
第二人稱複數:格言時態 | 讀 |
-ki-被譯成如果。
第三個前綴是賓語前綴,它在有相關賓語時放在動詞詞根前面:
a- | na- | mw- | ona |
第三人稱單數 | 確定時態 | 第三人稱單數賓語 | 看 |
ni- | na- | mw- | ona | mtoto |
第一人稱單數 | 確定時態 | 第三人稱單數:賓語 | 看 | 孩子 |
-a後綴表示肯定的語氣,-i表示否定和虛擬語氣,如sisomi:
si- | som- | -i |
第一人稱單數否定:過去時態 | 讀 | 否定語氣 |
人稱 | 單數 | 複數 |
---|---|---|
第一 | si- | hatu- |
第二 | hu- | ham(w)- |
第三 | ha- | hawa- |
除了,第一人稱單數和第二人稱單數外,其它即在肯定語氣的主語前綴前加 ha。 還有一些其它結尾元音變化的例子,比如用-e表示虛擬語氣。這些變化規則僅在以-a結尾的班圖語動詞中;由阿拉伯語衍生的動詞不改變他們的結尾元音。
其它的後綴則放置於結尾元音之前,如表示應動語態的-i-和表示被動語態的-w-:
wa- | na- | pig | -w | -a |
第三人稱複數 | 確定時態 | 打 | 被動語態 | 肯定語氣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