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厲生(1901年6月17日—1971年4月20日[1] ),字少武,原名維新,字興周,又名星舟,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和外交官。
張厲生 | |
---|---|
中華民國第2、6任行政院副院長 | |
任期 1948年6月22日—1948年12月23日 | |
行政院院長 | 翁文灝 |
前任 | 顧孟餘 |
繼任 | 吳鐵城 |
任期 1950年3月15日—1954年6月1日 | |
行政院院長 | 陳誠 |
前任 | 朱家驊 |
繼任 | 黃少谷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901年6月17日 大清直隸省永平府樂亭縣 |
逝世 | 1971年4月20日 中華民國臺北市 | (69歲)
墓地 | 中華民國臺北市北投區陽明山第一公墓 |
國籍 | 大清(1901年-1911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71年) |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學歷
| |
經歷
|
張厲生是河北樂亭縣人。法國巴黎大學政治系畢業後於1925年回國。任第十軍政治部主任、杭州市政府秘書長。南京市黨部監察委員。
1929年三月被指派參加國民黨三全大會。被中央組織部副部長陳果夫任命為中組部秘書。
1932年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駐北平軍事代表」,河北省政府委員、國民黨華北黨務特派員。1933年參與發起成立「青白團」為五大常務幹事之一。1933年在華北青年學生中組建「誠社」。1936年任中央組織部部長,起草國民大會組織大綱。
抗戰爆發後,與CC派關係緊張,專任政府職務,先兼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祕書長,後任行政院祕書長兼國家總動員會議祕書長。1944年春,任國防最高委員會中央設計局台灣調查委員會主任委員,同年11月任內政部部長[2]。
1946年3月張厲生任為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總事務所副主任[3]。5月25日,政治和談會議在南京重開,政府代表王世傑、邵力子、張厲生、雷震同中共代表周恩來、董必武、陸定一就停止衝突、恢復交通、宣傳休戰諸問題進行商談[4]:8059。
1947年4月23日張厲生改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內政部部長:8340,同年6月13日,張厲生任國民大會代表及立法院立法委員選舉總事務所委員會委員並為主席[4]:8370。張厲生的內政部部長任職到1948年6月[2]任行政院副院長為止,為行憲後首任內政部部長。同年底回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至隔年辭職。
1950年3月,張厲生再任行政院副院長[5]:64,輔佐陳誠實行地方自治,實施「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1954年8月,中國國民黨七屆四中全會舉行會議,通過以張厲生為祕書長[5]:78。1959年任駐日大使,遣返臺灣獨立運動推動者陳智雄[6]。1963年曾因周鴻慶事件被中華民國召回台灣表示對日本的抗議。1966年,獲日本政府頒贈勳一等旭日大綬章。退休後任總統府國策顧問、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