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佛教僧人、艺术家(1880~1942)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釋弘一(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1][2][3],俗名李叔同,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是出身天津的畫家、音樂家、劇作家、書法家、篆刻家、詩人、藝術教育家、漢傳佛教(南山律宗)僧侶。弘一法師的音樂代表作《送別》,廣為傳唱,成為經典歌曲[4][5]。
1880年10月23日(農曆九月二十),他出生於直隸省天津道天津府天津縣。他的父親是李世珍,李世珍於同治四年中進士,後任官吏部主事,也在天津從事於食鹽貿易事業,同時經營銀號等。他是他父親的第三個孩子。他的母親是父親的側室王氏。1884年9月23日(農曆八月初五),他的父親因病逝世。1885年,他跟隨他的二哥李文熙,一同接受傳統啟蒙教育;他當時能輕易背誦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知道他相關事蹟者,都對其感到訝異。
1887年,曾於普陀山出家之王孝廉返回天津,並定居位於當地之無量庵。他大侄子的妻子跟隨王孝廉學習《大悲咒》、《往生咒》等,他在旁邊一同聆聽。同時,他也跟隨乳母劉氏讀誦《名賢集》。他又跟隨常雲莊學習,讀《孝經》、《毛詩》等。此後;他又讀《唐詩》、《千家詩》、《四書》、《古文觀止》、《爾雅》等。十三歲時,他學習篆文。十五歲時,他吟誦出「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等詩句。當時,他十分喜愛貓。
1898年,他前往上海,參與「上海書畫公會」、「滬學會」等組織,並曾就讀於南洋公學(交通大學滬校前身)。
1905年,他遠渡日本,留學於東京美術學校和東京音樂學校(東京藝術大學前身),專攻西洋繪畫和音樂。1906年,他與同學曾孝谷創辦業餘話劇團體「春柳社」[6],演出《茶花女》,開中國話劇之先河。留學日本期間,他曾因病返回天津休養。
1910年(一說1911年),他攜日本籍妻子春山淑子(一說福基)歸國。之後,他曾於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學堂、直隸模範工業學堂等校擔任教員。翌年,他於上海城東女子學校擔任音樂教員。
1912年,他於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擔任音樂及美術教師。
1915年,應江謙之聘請,他開始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南京大學前身)擔任教師,教授圖畫、音樂等,同時於浙江兩級師範擔任教師。
1918年,他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吃素念佛,弘揚律宗,並著有《南山律在家備覽》。出家後,他於藝術活動方面,只保留了書法。他的妻子在他出家後返回日本[7]。
1942年10月10日約18時,他於泉州開元寺之溫陵養老院寫下「悲欣交集見觀經」,並將之託付與妙蓮法師。三日後,他於當地圓寂。[7][8] 圓寂後,其舍利分葬於泉州圓寂處和杭州虎跑定慧寺,前者於1952年遷至泉州清源山的弘一法師舍利塔內供奉,文化大革命中舍利塔被毀,1979年重建[9]。
1897年,他遵從母親指示,與天津衛芥園俞家茶莊的茶商之女俞蓉兒成婚;俞蓉兒長叔同二歲。後來,俞蓉兒過世於1922年。1899年,他的長子李葫蘆出生後隨即夭折。1900年農曆九月十九(11月10日),次子李准出生。1904年12月9日(農曆十一月初三)三子李端出生。
1905年,他的生母王氏病逝。同年秋,他前往日本留學,在東京美術學院學習美術繪畫。後結識日本籍女性並與之結婚。
他是近代中國藝術界的重要人物及早期先驅之一。他將油畫、鋼琴、話劇等引介入中國,同時擅長於書法、詩詞、國畫、音樂、篆刻、文學、金石學等。
他所填詞命名之《送別》,至今仍廣為人知。他於1913年寫作詞曲之《春遊》,是中國音樂史上最初的多聲部音樂作品之一。
同時,他也將人體寫生等西方美術教育方法,以及現代音樂教育方法等,引入中國,並培養出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吳夢非等藝術家。
晚年,他對漢傳佛教做出巨大貢獻,尤其是在提升律宗於(漢傳)佛教中的地位方面;他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並親身加以實踐,成為恪守佛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的典範之一,被許多佛教徒推崇為「中興南山律宗第11代世祖」。[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