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殺校,是指以公共行政法律手段停辦學校的行為。在正式的政府公文中,並無國家和地區直接使用「殺校」一詞,公文中往往代之於諸如「課程改革」、「教育改革[1]、教育資源整合、「退場」、合併、院系調整、休校、停止招生等溫和而中立的詞彙;而民間多用比較貶義的「廢校」;香港民間及傳媒更稱之為「殺校」。

20世紀初,很多國家推行西化教育時,舊制學校都面臨過殺校,僅一部分學校因為特殊性(如:宗教學校)而獲得保留。21世紀初,香港人口結構改變使「殺校」問題更加明顯,成為當時熱門話題,此詞彙因而出現。世界各地人口結構改變時,殺校或併校都有發生過,尤其是已發展國家最為明顯,至於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出現這類學校。

可能成因

  • 客觀原因:當地區學齡人口不至於支撐學校存續,或者學校不能吸引足夠的學生的時候,如果再行營運會入不敷出,且區內有足夠學位時,可能會導致殺校。[2]
  • 主觀原因:學校本身經營不善,學術醜聞不停發生、多次發生安全問題,或者在極權國家的學校違逆國家意志,教育主管機構便可能會將該校撤銷立案或勒令與其他學校併校等。
  • 政策原因:國家教育主管機構決定修改學制或者更換教育體系時,往往使得全國各級各類學校都面對轉型或殺校的危險。

香港

歷來殺校潮

第一波「殺校潮」

1970年代後期,政府取締設備簡陋、且不合規格的「天台小學[3],加上徙置區人口老化,不再有穩定生源。因此辦學表現遜色、且不獲遷校的學校(包括部分「火柴盒」小學,及絕大多數位於第一、二型徙廈的小學),在1980年代初至1989年間被著令停辦,當中天台小學於1980年代中消失;最後一間並非因屋邨重建,而在第一波殺校潮中停辦的小學,為藍田(一)邨佛教內明學校,於1989年停辦。

同樣基於上述原因,加上26座問題公屋醜聞於1980年代被揭發,不少舊式屋邨因而需要重建。位於受影響屋邨、學額過剩或不獲當局遷置的「火柴盒」小學[註 1],則需停辦,使第一波「殺校潮」一直延續至2000年代。隨着黃竹坑天主教小學[4]牛頭角聖鮑思高學校,分別於2005及2006年因屋邨重建而結校,第一波「殺校潮」亦告一段落。

第二波「殺校潮」

根據2001年政府統計處的人口推算,估計每年由中國大陸來港的6-16歲人士為16,708人,但2004年實際來港的人數卻驟降至5,085人,比2001年的預計數字少約11,600人。過去三年累積的差額更高達32,200人,同時香港出生率下降,適齡學童減少,教統局要求小學至少錄取23名新生才能開班[5],收生不足的學校將面臨縮班或殺校威脅。

然而九十年代政府大量興建新學校,加上教育改革引入直資學校一條龍學校,新舊校形成激烈競爭。2002年教統局頒佈《統整成本高及使用率低的小學》文件,標籤收生不足的學校為教育成效不彰,故不受家長歡迎[6]。因為政府資助的編制教師名額以班數計算,所以收生不足的學校就要縮減班數及教師編制,令學校出現「超額教師」。香港約於2003/04學年出現小學縮班殺校潮,於2009/10學年蔓延至中學。當中學縮班至一定程度,學校就沒有足夠教師開辦高中課程,於是政府就運用行政手段收回辦學權,稱為「殺校」。超額教師會被裁減,但教師的專業訓練局限於教學,以致轉職困難,而年資較短的教師又未能參與提早退休計劃,亦因遲來先走原則辭退[7],成為最大受害者。政府縮班殺校的直接後果就是教師失業,因此面臨很大的反對聲音,尤其來自教師工會,如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隨着釋慧文中學於2017年暑假停辦,同時雙非學童帶動中小學學生增加,第二波「殺校潮」劃上句號。

Remove ads

第三波「殺校潮」

2012年梁振英當選行政長官後,推動「零雙非」政策[8]香港公立醫院及私立醫院停止雙非孕婦在2013年或以後的預約分娩,[9]雙非嬰兒數目大幅下降,同時於2010年代中,政府曾以協助開辦「有時限小學」的形式,解決因「雙非兒童」適齡入學而短暫增加的學額需求。當其服務合約於2024-27年陸續到期時,該等小學亦陸續停辦,觸發第三次「殺校潮」[10]

而2020年《港區國安法》生效後,香港再度出現移民潮,加上少子化現象持續,適齡學童人口將於2022-29年內逐步下降。政府因此於2021年內率先宣佈停辦部分官立學校[11] [12],並與各辦學團體商討將部分收生不足的學校停辦[13],是為第三次「殺校潮」。多間學校因未能達到「開班線」而面臨殺校,包括獻主會溥仁小學。立法會教育界議員朱國強表示,教育局完全無人情講,局方提供的發展方案是「揀無可揀」,實際是「硬殺校」。[14]教育局指已調低「開班線」,由24人酌情下降至16人,認為不能無止境地降低。[15]

具體情況

殺校理據

收生不足而殺校,往往因為交通不便(如離島)、校風不良、師資不齊、硬件落後,或市場供過於求所致。課程不合時代,太多同類課程作替代是市區學校結束的老生常談。當中土地改變用途比辦學更有利社會時,便會重新開發。多數學校附設於房委會屋邨內,一般而言屋邨小學「殺校」後,除非曾經擴建或短期內有其他辦學機構、政府部門使用,原則上都會計劃重建成公屋(如漁灣邨漁進樓、富山邨富暉樓),部分可抽出作綠置居居屋(如居屋青俊苑),部分則改建成過渡性房屋簡約公屋(如救世軍「齊+」);若被殺學校為採用連環型校舍的中學,則會改作小學,以供一些無法再擴建、但辦學表現優良的「火柴盒」小學標準小學校舍遷置,當中釋慧文中學改為保良局莊啟程第二小學為香港首例)。

學校因營運不當,負面新聞而面臨殺校(實際上由其他辦學機構接手,類似1978年的金禧事件)的亦不少。有些人或團體以辦學為由申辦津貼,宣傳學校,但在校政(包括財政)上處理極為不當。而在2009年,臻美黃乾亨學校被指辦學牟利,虧空公款被政府收回辦學權(後改由福建中學接辦)一事,正是此等「殺校」的例子之一。[16]

此外政府於1987年實行「整體重建計劃」,以拆卸不合規格、甚至有即時倒塌風險的徙置大廈(不包括第七型)及政府廉租屋後,部分建於相關屋邨的「火柴盒」學校由於樓宇結構有問題,加上「一區一學校」規劃原則,以及無法投得新校舍而被「殺校」,此乃第三種「殺校」原因。

各校反應

過去香港收生不足的學校以北區村校,或位於徙置屋邨的學校為主,在面臨殺校之時,有學校試圖轉型至特色小學,如訓練獨立能力的寄宿學校、園藝為主體的綠色學校、少數族裔學校等,亦有學校發起激烈的抗爭活動,如簽名遊行、聯校罷課、校長絕食等,反抗殺校的司法覆核一直打至高等法院[6]。此外,亦有部分學校會以合併方式以求續存(以小學而言,一般是與一些有意推展全日制、但仍未能成事的小學合作,而且一般由大型辦學機構主導;至於中學,目前僅有少數例子)。或者去其他地方招生等,或者進行特色發展好讓學校本身自然招得到學生等。

政策副作用

對學生而言,殺校會導致正在該校就讀的學生無法原校畢業並且會自動退學,必須離開原來的同學,重新尋找學校收讀、適應新學校,家長亦要重新購置校服和教科書等,增加支出。

對教職員而言,被殺學校的教職員需要轉到其它學校任職或者遣散,校董會要解散,辦學團體及員工可能受影響。

對社會而言,殺校後各區校網欠缺學位的彈性緩衝,一旦出現突如其來的學位需求,如雙非學童湧入北區校網等事件,原有校網將不勝負荷,學生將被迫派往其他校區,而不能就近入學[6]

另外可能也衍生出「影子學生」的問題,因為學校為維持繼續辦學,可能會做出包含製造影子學生來維持的不當行為與問題,如興德學校[17][18]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19]

另外對學校狀態也受到影響,例如小班教學得到教育界以及不少學生、家長的支持,惟特區政府至今仍未落實小班教育政策,加上上述原因(現時已略為舒緩),小班教學只在部份私校、直資學校和部分津貼小學[20]推行。

台灣

台灣臺南縣麻豆鎮總爺國民小學,因校地要開發總爺藝文園區,2008年台南縣政府下令與文正國小合併,但遭到學生同家長反對,學生重向行政法院提起訴願成功,不過縣政府最後都用行政手段強制學生轉入文正國小。

過去的殺校之中,還有不乏名人讀過的,例如苗栗的亞太創意技術學院,為知名藝人蕭敬騰的母校,該校於2019年停收學生。[21]

台南縣白河鎮崎內國民小學於2006年殺校後曾因缺乏管理,使得校園荒煙漫草,蓊鬱林木中殘破景象,當地書法家陳世憲遂於2017年提議改為國際書法村[22],2018年西拉雅風景區管理處將該校校園整建[23],而後管理處將校舍交由陳世憲團隊成為「台灣意象書法館」並於2023年開館。[24]

大專院校

臺灣大專院校退場開始以來,有不少學校關閉,至目前已有九所大專院校關閉[25]

國際商業專科學校因為校務運作產生弊端,被教育部勒令退場。高鳳數位內容學院除了學生過少外,也因為財政問題主動關閉學校。[26]另外永達技術學院[27][28]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29][30] 等也是因為類似原因而退場。

興國管理學院透過中信金控轉型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31]立德大學藉由北部學校合併轉型為康寧大學[32]

日本

二戰以後,日本已有不少學校被殺校或「併校」或稱為大量「退場」。最主要是下列原因:

  1. 戰爭造成的設施損失和學校人口減少(廣島市等二戰遭破壞的城市)
  2. 昭和大合併和之後類似作業由集成的城市,城鎮和鄉村一體化措施
  3. 減少人口稀少地區日語過疎地域的學校教育人口
  4. 在學校合併時,危險設施的改造和新校舍的建設之間的補助金額有差異
  5. 由於甜甜圈現象(城市郊區化)[33]市中心的入學人口減少

例如:

  • 名義上人口最少的城市歌志內市,過去在因為煤礦,極盛時期曾設有高等學校,但在人口快速減少後,最終在2007年關閉;而中學、小學也遭到大量的關閉,現在轄內僅剩餘一間中學及一間小學,兩間公立學校,中學校之後就要到鄰近區域就學。
  • 端島因為礦業開採未結束時結束及能源政策轉變,在該島上的學校隨者人口遷出也都關閉,移出該地。

日本的副作用

這些情形除了正在該校就讀的學生無法原校畢業以外,以及無法輕易以殺校處理的公立學校(滿足地方需要),因為財政由納稅人負擔,隨着在校學生人數的減少,以及未來沒有增加的前景下,則是產生出大量的「空教室」(完全沒有使用的教室)的問題。日本政府透過殺校並將其與附近的學校合併,可以減少當地所需的教師人數,並減輕行政負擔,但是由於學校會影響區域發展,因此關閉學校與否常會有各種討論。[2]

私立學校因為由兒童和學生負擔入學費和學費,學生減少時無法正常營運時,就有殺校或併校的風險。除了導致該校就讀的學生無法原校畢業,必須離開原來的同學,重新尋找學校收讀、適應新學校等問題外,教職員也會面臨轉職的問題。特別是在教職員工,破產/殺校(廢園)將可能導致立即失業

廢棄學校的遺址有時通過翻新學校設施作為新設施重新使用,但有些廢棄學校可能因為無法獲得重新利用而被破壞。遭到破壞的原校址可能會導致公共安全惡化,從而衍生問題。

文部科學省也將使學校再利用的過程更加靈活和簡單。[34]

部分大專院校在2018年也面臨關閉的問題,源於2018年日本大學生人數達到頂峰,之後人數將會逐漸減少,而尚存的普通教育的學校則是吸納外國學生以維持營運。

再利用

Thumb
廢棄校舍再利用的例子:舊金成小學校的校舍轉用成為宮城縣栗原市金成歷史民俗資料館。

由於學校往往對社區有象徵意義,因此不同地方已嘗試以各種形式重新使用被廢棄的學校。[35][34]

東日本大震災中、原本的埼玉縣立騎西高等學校作為福島縣雙葉町居民的避難所、並且設置其同町役場。原本岩手縣宮古高等學校川井校提供救災志願者暫時住宿。

以下幾間是殺校轉用之例子:

  • 北海道夕張市夕張北高等學校
  • 北海道深川市音江町:舊深川市立向陽小學校
  • 北海道虻田郡新雪谷町:舊藤山小學校
  • 北海道古平郡古平町:舊古平高等學校
  • 北海道雨龍郡秩父別町:舊北海道立秩父別高等學校
  • 北海道中川郡音威子府村:1978年、舊筬島小學校
  • 北海道中川郡中川町:舊佐久中學校
  • 北海道足寄郡陸別町:舊小利別小學校:民宿「夢舎(ゆめや)」營業。
  • 青森縣八戶市:舊南郷村的増田小中學校,利用為青葉湖展望交流施設「山的楽校」建設。
  • 青森縣東津輕郡今別町:舊袰月中學校的公共的設施改建成「海峽的家 (ほろづき)」。
  • 秋田縣仙北市田澤湖乳頭溫泉郷在溫泉宿「大釜溫泉旅館」,由廢棄小學校移建而成。
  • 岩手縣宮古市(舊下閉伊郡川井村):舊箱石小學校轉用成「昭和的學校」。
  • 宮城縣石卷市(舊牡鹿郡牡鹿町):舊網長小學校改建成醫院「網小醫院」。
  • 宮城県栗原市:舊金成小學校校舎,轉用為栗原市金成歴史民俗資料館。
  • 新潟縣上越市(舊東頸城郡浦川原村):舊月影小學校的設備,改修成「月影的郷」。
  • 新潟縣中魚沼郡津南町:舊津南町立中津峽小學校,改修成溫泉旅館「かたくり的宿」。
  • 長野縣上田市:舊西塩田小學校為櫻花國際高等學校
  • 富山縣冰見市:舊有磯高等學校的校舎、體育館,移轉成冰見市役所。
  • 栃木縣小山市:舊梁小學校
  • 栃木縣小山市:舊梁小學校的校庭之體育館、棒球的練習場「小山ベースボールビレッジ」改修。棒球挑戰聯盟栃木黃金勇士的練習地點。
  • 群馬縣利根郡水上町
    • 舊水上町立藤原小學校湯之小屋分校的學校為溫泉旅館「葉留日野山荘」に改修(1972年 (昭和47年))。2013年4月關閉、40年歴史。
    • 舊猿京小學校轉為「水上町殺校活用項目」的一環、旅館設施「泊まれる學校 さる小」。
  • 東京都千代田區:舊練成中學校改建成文化藝術中心「3331 Arts Chiyoda」。
  • 東京都中央區:舊十思小學校校區轉用為「十思スクエア」。
  • 東京都新宿區:2008年3月24日、舊新宿區立四谷第五小學校移轉至吉本興業東京本社使用。
  • 東京都新宿區:舊淀橋第三小學校「芸能花伝舎」於2005年用為日本芸能実演家団體協議會使用、用作演舞台課程,表演,辦公室等。 也可提供一般租用。
  • 東京都台東區:舊柳北小學校轉用為法國人學校「東京リセ・フランコ・ジャポネ」,租用20年。
  • 東京都墨田區:舊西吾嬬小學校在與早稻田大學的合作項目中,建立了一個產學合作基地「すみだ産學官連攜プラザ」。
  • 東京都世田谷區:舊池尻中學校以「世田谷も的づくり學校」重新開校。
  • 東京都豐島區:舊時習小學校在2008年度以帝京平成大學重新開校。
  • 東京都足立區:舊足立第二中學校在2007年度以東京未來大學開校。
  • 千葉縣安房郡鋸南町:舊保田小學校改建、2015年以道的駅保田小學校開校。
  • 靜岡縣賀茂郡西伊豆町:舊大沢里小學校改建為「西伊豆町営やまびこ荘」溫泉旅館。
  • 愛知縣豐田市(舊東加茂郡足助町):舊足助町立椿立小學校用作青年旅社「あすけ里山ユースホステル」。
  • 愛知縣北設樂郡東榮町:舊東栄町立東部小學校東栄町體験交流館的き山學校使用。
  • 愛知縣新城市:舊新城市立菅守小學校轉為「つくで田舎レストランすがもり」使用。
  • 愛知縣豐橋市:舊豊橋市立多米小學校轉為豐橋市民俗資料收藏室使用
  • 愛知縣豐橋市:舊設樂町立神田小學校轉為「豊橋市神田ふれあいセンター」使用。它位於設樂町,為豐橋市設施。
  • 愛知縣岡崎市:舊岡崎市立鳥川小學校轉為「岡崎市螢科學校(岡崎市ホタル學校)」使用。
  • 愛知縣春日井市:舊春日井市立藤山台東小學校的「グルッポふじとう」利用。
  • 三重縣志摩市:舊南張小學校校舎轉用為界護設施「浜島地域密着型ケアセンター シルバーケア豊壽園」。
  • 京都府京都市中京區:舊龍池小學校を改築し、京都國際マンガミュージアムを開館。
  • 大阪府貝塚市:舊蕎原小學校校地「かいづか溫泉リゾート 活用。校舎轉用為溫泉、旅館設施。
  • 高知縣四萬十市:舊中半小學校改建、四萬十川的自然體験之旅館設施「四萬十楽舎」開業。
  • 高知縣室戶市:舊椎名小學校改建、「室戶殺校水族館」開館。
  • 岡山縣高梁市:舊高梁市立吹屋小學校的軌跡を伝える資料館として2018年を目途に開館予定。
  • 山口縣周防大島町:舊周防大島町立沖浦東小學校的同校設施轉用,利用為周防大島町立看護専門學校
  • 福岡縣添田町:舊福岡縣立田川商業高等學校的體育館的改建,用作土產菓子的めんべい工場。

大眾文化

不少媒體節目常會以殺校或併校為題製作出影視節目,例如LoveLive!的國立音乃木坂學院和Love Live! Sunshine!!便是以此危機為故事起點。[36]另外少女與戰車學園孤島等也是以學校已被裁撤和或面臨存續危機的作品。

一些綜藝電影日本電視劇也會以已經殺校的學校做為場景中,作為學校場景的拍攝地點。

中國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學校時有廢立。1978年以前的殺校,多因政治原因,比如:1950年初的院系調整,使得全國的高等院校幾乎全遭肢解;大躍進之後,1959年國家組織對1958年新開設的學校進行整頓,廢止、合併、轉制了一批不合標準的學校;文化大革命期間,全國學生組成紅衛兵,停課鬧革命,全國學校形同殺校。

1978年之後,國家經濟發展,人口遷徙的限制也被廢除。此後殺校,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的廢除多現於農村、小城市等人口集中流出的區域,殺校形式則多為自然殺校。所謂自然殺校,就是使得一所學校沒有學生或者沒有教師;一所學校沒有學生或者沒有教師了,就相當於不存在了。[37]

這種現象在鄉村相當普遍。雖然國家多次宣言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但是鄉村教師往往因為物質以外的原因逃離鄉村;學生也因為隨父母進城務工而在城市就學,而國家在維持鄉村學校存在的同時,亦認識到鄉村學生進城讀書不可避免,遂明令各地教育主管部門保障進城務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38]

在城市的自然殺校,則是通過行政手段,使得欲被廢除的學校沒有義務教育學區或者招生指標,待最後一屆學生畢業後即宣告結束,有時也會通過合併學校的方式減少學校的數量。

其他國家

釜山舊殺校海事高中。曾用來拍攝由魏河俊主演的鬼病院:靈異直播,故事背景為作為韓國三大靈異鬼屋之一(韓國廣州市山林)。CNN在2012年將這個地方列入「全球七大恐怖聖地」之一。[39]

其他國家也因為類似於前述提及的問題,出現不少關閉或合併的學校。例如因各類天災或人禍事故,而被迫關閉的學校或者「退場」的學校部分。例如重大災難發生時,人口於之後遷出時,學校會臨時關閉而且可能不再營運。

相關條目

  • 小班小校,教育制度的一種形態,也是除了殺校以外學校的其他作法和考量。該教育方式不易面臨殺校問題。
  • 2018年問題,日本因少子化而產生的類似大專院校退場問題,中小學也因同樣原因大量退場

註解

資料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