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盂鼎,又稱盂鼎或廿三祀盂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文物,在清道光初年出土於陝西省岐山縣,岐山是古代周朝的發源地。
大盂鼎鑄造於周康王二十三年(約前1003年),鼎高102厘米,重153.5公斤,腹內側鑄有19行銘文,分2段,共291字。銘文的內容是有關一個名叫盂的貴族為頌揚周康王的賞賜、訓告和偉績,鑄鼎以銘記。
當時的岐山首富宋金鑒把銅鼎買下,因為器形巨大,十分引人矚目,鼎很快被岐山知縣周庚盛佔有,他把鼎轉賣到北京的古董商人。宋金鑒在考中翰林後出價3000兩白銀又購得了寶鼎,在他去世後,後代以700兩白銀賣給陝甘總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恆,後袁將其送予左宗棠,左又送予了恩人潘祖蔭。
潘祖蔭是當時著名的金石學家,與翁同龢並稱,他還收藏着大克鼎。他弄清了鼎的銘文,並為之定名為「大盂鼎」。潘祖蔭逝世後,鼎由其弟潘祖年收藏。潘祖年攜大盂鼎回到蘇州老家,一直對大盂鼎垂涎三尺的兩江總督端方不斷派人糾纏,直到辛亥革命爆發,端方被派往四川鎮壓保路運動而喪命。潘祖年死後,潘家成年男子也都相繼去世,潘家的珍貴收藏由孫媳婦潘達於掌管看護。抗日戰爭開始後,為了不讓寶鼎落入日軍之手,潘家將大鼎和其他古玩埋於大宅後院的中央大廳中,之後舉家遷往上海。日軍佔領蘇州後在潘家多次搜查,但一直未能找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潘家經過商議,潘達於上書華東文化部希望由國家收藏大盂鼎。1951年7月26日,上海文管會從蘇州南石子街的潘宅挖出大盂鼎和大克鼎。1952年上海博物館開館時,大盂鼎和大克鼎與公眾見面。後大盂鼎由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大盂鼎內腹側鑄銘文19行,分2段,共291字。
隹九月,王才宗周,令盂。王若曰:「盂!丕顯文王受天有大令,在武王嗣文乍邦,闢氒慝,匍有亖方,畯正氒民。在雩御事,𠭯酒無敢酖,有祡蒸祀,無敢擾,故天異臨子,法保先王,匍有亖方。我聞殷述命,隹殷邊矦、田,雩殷正百辟,率肆於酒,故喪師。已!女妹辰有大服,余隹即朕小學。女勿勉余乃辟一人,令我隹即型稟於文王正德,若文王令二三正。今余隹令女盂,召榮敬雍德經,敏朝夕入諫,享奔走,畏天威。」王曰:「須!令女盂型乃嗣祖南公。」王曰:「盂!廼召夾死司戎,敏誎罰訟,夙夕召我一人烝四方,雩我其遹省先王受民受疆土,易女鬯一卣,冂、衣、巿、舃、車馬,易乃祖南公旂,用狩。易女邦司四伯,人鬲自馭至於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易夷司王臣十又三伯,人鬲千又五十夫,𢔔畢遷自氒土。」 王曰:「盂!若敬乃正,勿廢寡人令!」盂用對王休,用乍且南公寶鼎,隹王廿又三祀。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