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璐(1919年8月23日—2021年3月28日[1]),原名馬義,曾用名馬元福,男,江蘇海安人,中國共產黨史專家,反共主義者。[2]一直以來與中共創始人之一張國燾有較多交往,並且強調中共官方黨史中,醜化張國燾,多違反事實真相。
生平
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底到延安。後在延安遭到政治迫害,離開延安,1941年被開除出黨。後一直從事自由、民主活動。曾在重慶辦《自由東方》、《人民周報》,組織中國人民黨。
1949年定居香港,出版《展望》雜誌。
1983年移居美國,主持《探索》雜誌。
2002年9月在紐約與戈揚結婚。二人原是同鄉,年青時共同參加革命,一個去了延安,一個留在江蘇,成為新四軍和《新華日報》記者。晚年在大洋彼岸的紐約重新聚首。戈揚在北京任《觀察》主編,1957年被劃右派,雜誌被停刊的同時,司馬璐在香港辦起了《展望》。[3]
司馬璐在美國紐約法拉盛的一家養老院生活。2021年3月28日在此安老院於睡夢中逝世 ,終年102歲[4],追悼會於同年4月7日在法拉盛舉行,遺體隨後被送往布魯克林區綠蔭墓園火化,並擇日安葬於法拉盛自購墓地。
著作
司馬璐1952年在香港出版《鬥爭十八年》(亞洲出版社1952年10月初版,自聯出版社1967年9月出版節選本),寫出自己從投奔共產黨到醒悟,到選擇自由的曲折歷程,轟動一時。五十年後,余英時教授在寫給司馬璐的詩里還提到「曾讀鬥爭十八年,香江反共萬人傳。」司馬璐長期從事中共黨史的研究,他主編的一套《中共黨史暨文獻精粹》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此外,他還對若干中共領導人物,如瞿秋白、張國燾等作過深入的專門研究。其回憶錄《中共歷史的見證》按內容分為三篇,第一篇是寫個人經歷,第二篇寫中共第一代人物,第三篇專論毛澤東與周恩來的鬥爭,最後是結尾,作者表達他最後的願望,學習蔡元培,不斷學習,不斷創造,敢於挑戰舊教條,迎接一切新思想,不斷進步。
- 《鬥爭十八年》
- 《中共黨史暨文獻精粹》
- 《瞿秋白傳》
評價
司馬璐被人稱為「當代中國政治人物的活詞典」。他說:「我這一生中,一個特別的經歷是,我可能是見過當代中國政治人物最多的人。」共產黨人中我見過毛澤東、張國燾、王明、博古、劉少奇、張聞天、朱德、彭德懷、周恩來、林彪、陳雲、鄧小平、江青、康生、高崗、潘漢年、王稼祥、柯慶施、董必武等。民主黨派中見過章伯鈞、羅隆基、張瀾、沈鈞儒、張申府、張君勱、梁漱溟等。國民黨人中見過蔣介石、蔣經國、陳誠,還結識過徐複觀、雷震。中共黨內的幾個著名的知識份子,王實味、鄧拓、田家英,都是司馬璐在延安時期的好朋友(此外,司馬璐和江澤民的養父江上青也相當熟悉,他把江上青和自己的關係稱作「亦師亦友」)。司馬璐與流亡海外的民運人士如王丹、陳破空、蘇曉康、胡平等也頗有交情。受司馬璐委託,王丹承繼司馬璐和戈揚創辦的中華學人聯誼會,並出任會長。
陳破空認為司馬璐對比劉少奇等中共高官,他是幸運的。如果司馬璐沒有在1941年退出中共,那麼,他可能在延安整風中,落得個王實味一般的下場;或者,在反右運動中,被打入十八層地獄;或者,在文革中,非死即囚。逃過一劫,又如何逃得過另一劫?劫劫相扣,在劫難逃。司馬璐的歷史研究,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讓外界得以繼續觀照和深思那未盡的歷史,中華民族至今仍深陷鐵血桎梏的由來。[5] 陳破空也曾作詩一首《如華燈初上》,祝賀司馬璐九十華誕[6]。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