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古近紀(英語:Paleogene,符號Pg),舊稱第三紀古第三紀,是地質時代中的一個,開始於同位素年齡66 Ma,結束於23.03 Ma。「古近紀」一名中的「古」是paleo-的意譯,「近」則是-gene的音譯,併兼顧了字面意義。古近紀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7]

古近紀
66–23.03百萬年前

始新世(5000萬年前)

全時期平均大氣O
2
含量
約20 Vol %[1]
(為現代的100% )
全時期平均大氣CO
2
含量
約500 ppm[2]
(為前工業時期2倍)
全時期平均地表溫度 約18℃[3]
(高於現代4℃)
古新世至上新世的主要分層
-65 —
-60 —
-55 —
-50 —
-45 —
-40 —
-35 —
-30 —
-25 —
-20 —
-15 —
-10 —
-5 —
0 —
古新世至上新世的時間表
直軸:百萬年前

生物

被子植物侏羅紀就已經出現,在白堊紀陸地革命中興盛成為優勢的陸生植物,到了古近紀時已經極度繁盛;羊齒松柏等逐漸被樟樹柳樹等取代;這時被子植物主要為喬木

在海中,雙殼類軟體動物(如牡蠣海扇珠蚌)等異常繁盛,腹足類繁多且分佈廣泛。有孔蟲棘皮動物分佈廣泛,也有圓盤蟲貨幣蟲等的分佈。在蛇頸龍滄龍中生代海洋爬行動物滅絕後,海洋食物鏈的上層生態位逐漸被古鯨鯨豚類海洋哺乳動物佔據。

在陸地上,哺乳動物鳥類迅速多樣化,佔據了非鳥恐龍翼龍滅亡後空出的各種生態位。重要的是各種古老、原生的胎盤類有袋類大量發展,在經過長久的演化進程後,它們基本上和現代哺乳動物沒有直接的系統關係。

地理

岡瓦納古陸進一步分裂,澳大利亞與南極大陸分開,逐漸北移;印度地塊在始新世時與亞洲腹地連接,形成南亞次大陸;北非漸向東赤道靠近。南﹑北美在巴拿馬地峽有時連接﹐引起部分動物遷徙。初期歐亞大陸與北美相連;形成白令陸橋,晚期形成陸生動物遷徙的路線。格陵蘭斯堪的納維亞已移近現在位置。阿拉伯半島與非洲分開﹐開始與亞洲相連,紅海出現。

喜馬拉雅運動時期,青藏高原開始隆起﹐中國西部產生大規模的山前凹陷、並形成東部沉積中心。火山活動多為基性的噴發。但西藏岡底斯山拉薩一帶有中酸性的火山物質。

參考文獻

Remove ads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