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馬其頓
東南歐國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北馬其頓共和國(馬其頓語:Република Северна Македонија,羅馬化:Republika Severna Makedonija),通稱北馬其頓(Северна Македонија,羅馬化:Severna Makedonija,發音:[ˈsɛvɛrna makɛˈdɔnija]),是位於東南歐的巴爾幹半島南部的內陸國家,東臨保加利亞,北臨塞爾維亞,西臨阿爾巴尼亞,南臨希臘。首都與最大都市是史高比耶。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9月2日) |
Remove ads
原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成員國之一,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後獲得獨立,當時國號為馬其頓共和國(馬其頓語:Република Македонија,羅馬化:Republika Makedonija),通稱馬其頓,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名義加入聯合國,由於在「馬其頓」名稱的使用上與鄰邦希臘長期存在爭議,2019年2月12日起國號改為現名[4]。2020年3月27日,北馬其頓加入北約,成為該組織的第30個會員國。
Remove ads
歷史

馬其頓古為希臘文明北端的邊疆地區,時而常被雅典等希臘文明中心愛琴海地區的人嘲笑其未開化,但古馬其頓人本身亦是希臘人的一支,其所說的古馬其頓語亦為古馬其頓王國境內的古希臘語西北方言的統稱。亞歷山大帝國崩潰後,馬其頓地區先後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希臘人所主導)等統治。5世紀起斯拉夫人開始進入馬其頓地區(尤其是馬其頓的內陸地區)定居,因而奠定了現代馬其頓南北之分(南:希臘人/北:斯拉夫人)的基礎。
837年時保加利亞征服了馬其頓,並於10世紀末在該地的奧赫里德定都。1018年拜占庭帝國又征服了馬其頓,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裏馬其頓多次在拜占庭帝國、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之間轉手。15世紀初鄂圖曼帝國征服了馬其頓,並開始了長達500年的統治。
19世紀時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復國運動相繼展開,民族主義高漲,馬其頓也成為三國的必爭之地。1878年簽訂的《聖斯特凡諾條約》規定該地劃歸保加利亞大公國,但由於列強幹涉而未成功,導致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的出現,謀求與保加利亞統一。1913年三國在共同針對鄂圖曼帝國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獲勝,鄂圖曼帝國將馬其頓割予三國,但三國之間又因馬其頓具體分割方案爆發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最終希臘、塞爾維亞擊敗保加利亞,三國將馬其頓瓜分。塞爾維亞所得到的部分就是現代北馬其頓共和國的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塞屬馬其頓連同塞爾維亞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臘、南斯拉夫為同盟國,保加利亞參加了由納粹德國主導的軸心國陣營,希臘、南斯拉夫被德軍佔領之後,保加利亞分得了馬其頓的大部分地區,但戰爭結束後各國之間的邊界又還原到戰前的形勢。

二戰之後,南斯拉夫成為由鐵托所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初始定名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46年時鐵托將馬其頓地區從塞爾維亞分開,成為一個南斯拉夫直轄的社會主義共和國。1991年9月25日馬其頓從南斯拉夫和平分離,但馬其頓共和國隨即和希臘爆發國名爭端,最後馬其頓共和國於1993年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F.Y.R.O.M)」的名義加入聯合國。希臘共和國最終在1995年解除該國的經濟封鎖。[5]
1999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內部爆發科索沃戰爭,近40萬阿爾巴尼亞族難民從科索沃湧入馬其頓共和國。2001年春,該國西部的阿族人開始進行武裝叛亂,引發短暫的內戰,後來雙方於6月在歐盟官員的調停下達成停火協議,阿族同意放下武裝,政府同意給予阿族人更多權力,阿族人得以進入共和國的議會並參與選舉,之後國內的民族關係有一定的改善。
隨着2019年國名更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2020年3月27日北馬其頓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Remove ads
政治

北馬其頓為實行議會制的民主國家,行政權由北馬其頓議會(一院制)的政黨所組成的聯合政府掌握。國家元首為象徵性的總統,政府首腦為總理。
北馬其頓長期爭取加入北約和歐盟,2020年3月27日已正式加入北約。
國會大選每四年一次。最近一次的國會選舉於2021年6月5日舉行,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民族統一民主黨為第一大黨和兩大執政黨之一,黨首尼古拉·格魯埃夫斯基從2006年8月開始任總理至2016年。現任總理為來自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馬其頓民族統一民主黨的赫里斯蒂揚·米茨科斯基。
總統選舉每五年舉行一次,現任總統達夫科娃於2024年5月就任,來自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馬其頓民族統一民主黨[6]。
地理

北馬其頓為內陸國家,國土占廣義馬其頓地區的一半。國內多山,主要河流為貫穿南北的瓦爾達爾河。首都史高比耶為最大城市,其他主要城市有比托拉、庫馬諾沃、普里萊普、泰托沃。
-
Kuklica石林
-
薩摩古堡是一大觀光景點(位於奧赫里德)
-
北馬其頓地形圖
經濟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解體前,北馬其頓為國內最貧窮的地區,獨立後由於社會經濟轉型、區域局勢動盪不安、聯合國對塞爾維亞的經濟制裁、希臘於1994年至1995年對北馬其頓的經濟制裁,及至2001年由於內戰等原因,北馬其頓的經濟停滯不前。直到2002年才開始漸漸復甦,至今該地仍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失業率達30%。[7]
行政區劃
北馬其頓分為八個統計區,這些統計區只是作為法律及統計用途。北馬其頓的一級行政區劃單位為市鎮,全國劃分為80個市鎮,首都史高比耶由10個市鎮所組成。

Remove ads

軍事

1992年3月28日馬其頓建立軍隊。除了直升機外此國沒有其他戰機。
社會

截至2019年該國有207萬人口。馬其頓人為主,阿爾巴尼亞人居第二。通用隸屬於東南南斯拉夫語支的馬其頓語,與保加利亞語完全互通。[9]
主要民族有:
基督徒共有64%。(北馬其頓人口63%是東正教信徒,絕大多數為馬其頓正教會教徒。1%人口信新教、天主教、其他獨立教會。)穆斯林共有36%(北馬其頓是歐洲第三大(包括科索沃則為第四大)的伊斯蘭教徒居多的國家,僅次於阿爾巴尼亞和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文化



- 馬其頓廣播電視台(MRT)
名人
外交
此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正式外交關係。但在1999至2001年,該國與中華民國建立外交關係,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斷交。但不久後撤銷承認中華民國,並恢復與北京政府的外交關係。
因國名爭議,北馬其頓曾長期受希臘制裁,直至2019年與後者達成協議後改國號,兩國關係才有望改善,北馬其頓亦有望加入歐盟。但在2024年5月13日,時任北馬其頓總統席楊諾夫斯卡-達夫科娃於就職時不承認國名,席楊諾夫斯卡-達夫科娃在就職儀式時向國會議員及獲邀的貴賓演說時表示,她「尊重憲法和法律,同時將會捍衛馬其頓主權、領土完整與獨立」。並說:「我宣布將會認真負責執行馬其頓總統職務。」[8]。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