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巴爾戰爭塞爾維亞語Први балкански рат, Prvi Balkanski rat保加利亞語Балканска война希臘語Αʹ Βαλκανικός πόλεμος土耳其語Birinci Balkan Savaşı)是1912年10月至1913年5月間鄂圖曼帝國巴爾幹同盟保加利亞希臘門特尼哥羅塞爾維亞)間的武裝衝突,屬於18到20世紀東方問題的一部分。當時的巴爾幹聯軍擊敗了在兵員數和戰略上都處劣勢的鄂圖曼軍隊,而迅速取得戰果。由於這場戰爭,鄂圖曼帝國在歐洲剩餘的大部分領地都被聯軍奪取。由之也促成了阿爾巴尼亞的獨立。保加利亞由於不滿在馬其頓所分成的戰利品,轉向攻擊起其他的前同盟國,引致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

快速預覽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日期 ...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巴爾幹戰爭的一部分

順時針右上起:塞軍進入米特羅維察城鄂圖曼帝國陸軍佐治一世斐迪南一世塞薩洛尼基會晤、保軍重炮
日期1912年10月5日–1913年5月30日
(7個月3周又4天)
地點
結果

巴爾幹同盟勝利

領土變更 鄂圖曼帝國巴爾幹領土為同盟諸國瓜分
參戰方

巴爾幹同盟

 鄂圖曼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兵力

巴爾幹聯軍:749,500+人

  • 保加利亞王國:450,000+人[1]
  • 塞爾維亞王國 (近代):230,000人[2]
  • 希臘王國:125,000人[3]
  • 門特尼哥羅王國:44,500人[4]
鄂圖曼帝國:起始436,742人[5]
切爾克斯志願兵[6][7][8][9]
傷亡與損失

 保加利亞[10]

  • 14,000人戰死
  • 4,926人失蹤
  • 50,000人戰傷
  • 19,000人病死

 希臘[10]

  • 5,169人戰死
  • 23,502人傷病

 塞爾維亞王國

  • 5,000人戰死
  • 18,000人戰傷[11]
  • 6,698人病死

 門特尼哥羅[10][12]

  • 2,836人戰死
  • 6,602人戰傷
  • 406人病死
總傷亡:156,139人

 鄂圖曼帝國[12]

  • 50,000人戰死
  • 100,000人戰傷
  • 115,000人被俘
  • 75,000人病死
總傷亡:約340,000人
關閉

戰爭原因

巴爾幹半島民族繁多,自從鄂圖曼帝國在1389年的科索沃戰役中擊敗巴爾幹聯軍,以武力佔領整個巴爾幹半島後,南斯拉夫民族便長期受其統治。18世紀開始,鄂圖曼帝國開始衰落,亦多次與俄羅斯交戰中戰敗。至19世紀初,受鄂圖曼帝國統治多年的塞爾維亞人發動兩次革命成功取得自治,及1830年希臘王國成功脫離鄂圖曼帝國取得獨立,都大大鼓舞了南斯拉夫各民族,各族的民族主義者不斷發動武裝起義,力圖擺脫鄂圖曼帝國獨立。

至於帝俄也一直為了奪取地中海出海口,多次向鄂圖曼帝國發動戰爭。至1875年,被鄂圖曼統治,位於巴爾幹半島中央的波斯尼亞因饑荒發生動亂,不久動亂蔓延至保加利亞,1877年,俄羅斯乘保加利亞動亂再次向鄂圖曼帝國開戰,鄂圖曼戰敗求和,簽訂《聖斯特凡諾條約》當中獲准塞爾維亞、門特尼哥羅獨立,羅馬尼亞聯合公國則由瓦拉幾亞摩爾多瓦合併,另外建立一個大保加利亞公國,但有關安排引起其他列強如英國、奧匈等國不滿。1878年,列強舉行議定巴爾幹秩序的柏林會議,雖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的獨立地位獲國際承認,但保加利亞的版圖大大縮小,波斯尼亞則交由奧匈帝國託管,鄂圖曼帝國仍維持統治阿爾巴尼亞科索沃馬其頓等巴爾幹中部的地區。

1908年,鄂圖曼帝國發生青年土耳其黨人革命,奧匈帝國趁機吞併波斯尼亞,鄂圖曼帝國無力阻止。鄂圖曼帝國在波斯尼亞問題上的軟弱無能,加深巴爾幹各國對鄂圖曼的輕視,加上本來一心想併吞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因奧匈併吞波斯尼亞後,改為計劃向南擴展,以圖奪取阿爾巴尼亞的出海通道。加上1912年義土戰爭鄂圖曼帝國又敗於另一位列強意大利王國,各國認為時機成熟,故組成巴爾幹聯盟,向鄂圖曼宣戰奪取土耳其在巴爾幹的領土。

戰爭爆發

Thumb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軍事行動
Thumb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保加利亞軍事行動
Thumb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希臘軍事行動

在俄羅斯支持下,泛斯拉夫主義成為巴爾幹半島主流思想,巴爾幹半島諸國也積極擴軍及進行外交工作,謀求得到歐洲列強的支持,希望奪取鄂圖曼帝國巴爾幹半島的領土。1912年3月,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結盟,5月,門特尼哥羅希臘也參加,巴爾幹同盟成型。

1912年10月8日,門特尼哥羅向鄂圖曼帝國宣戰,10月14日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聯合向鄂圖曼帝國發出最後通牒,10月17日鄂圖曼帝國向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宣戰,10月18日希臘向鄂圖曼帝國宣戰。結果鄂圖曼帝國被巴爾幹聯盟打敗。

結果

Thumb
一幅描述保加利亞士兵使用刺刀與鄂圖曼士兵戰鬥的畫, 由捷克畫家Jaroslav Věšín所畫.
Thumb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之後最終領土劃分

由於列強干涉,1913年5月30日雙方在倫敦召開和會,原屬鄂圖曼的馬其頓地區被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及希臘瓜分,塞薩洛尼基則被併入希臘,隨後奧匈帝國加入和會。奧匈怕塞爾維亞得到阿爾巴尼亞後得到出海通道,會變得更加強大,以此加強國內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賽族人以及其他南斯拉夫人的分離主義情緒,因而堅持阿爾巴尼亞必須獨立。奧匈的動議正與塞爾維亞一直希望透過奪取鄂圖曼帝國在歐洲的領土建立一個包含塞爾維亞門特尼哥羅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及阿爾巴尼亞的『大塞爾維亞』夢想違背。此後塞爾維亞國內更加怨恨奧匈,成為奧塞戰爭以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因。同時,阿爾巴尼亞雖在戰後取得獨立,但有大量阿爾巴尼亞人居住的科索沃在戰後併入塞爾維亞,成為二十世紀末科索沃問題的根源。

另一方面,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就馬其頓地區的統治權產生分歧,6月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巴爾幹同盟結束。

新武器

Thumb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的鄂圖曼軍隊

塞爾維亞在巴爾幹戰場率先使用了機關槍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