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原住民(英語:Indigenous peoples of the Americas),是指在前哥倫布時期就已經生活在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民族及其後代。
美洲原住民 | |
---|---|
總人口 | |
超過七千萬 | |
分佈地區 | |
墨西哥 | 27,500,000(2019)[1] |
危地馬拉 | 8,000,000(2019)[1] |
玻利維亞 | 5,500,000(2019)[1] |
美國 | 4,300,000(2019)[1] |
秘魯 | 4,000,000(2019)[1] |
加拿大 | 1,630,000(2016)[2] |
智利 | 1,600,000(2019)[1] |
哥倫比亞 | 1,500,000 (2019)[1] |
厄瓜多爾 | 1,100,000 (2019)[1] |
阿根廷 | 1,000,000 (2019)[1] |
巴西 | 950,000 (2019)[1] |
委內瑞拉 | 900,000 (2019)[1] |
語言 | |
美洲原住民語言,英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荷蘭語 | |
宗教信仰 | |
美洲原住民在距今一萬到兩萬年前抵達美洲,在遺傳上,亦被證實為古西伯利亞人的直系後裔,[3]經過長期的不斷遷移與推進,最終散佈到美洲全境。美洲原住民並非單一民族,亦非單一語系,而有數十種以上的語系。受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等各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許多不同語言、不同習俗、不同文化的部落。
儘管某些美洲原住民傳統上是狩獵採集者(特別是在亞馬遜盆地生活的族群,很多迄今仍維持這種生活方式),但仍有許多族群從事水產養殖和農耕(儘管有些社會嚴重依賴農耕,有些則實行農耕、狩獵、採集相混合的生活方式)[4]。某些地區的原住民建造了紀念性建築、龐大而有組織的城市、城邦、酋邦、王國甚至帝國。而阿茲特克、印加和瑪雅在西元16世紀前為當中的最先進者(是指其政治和社會上)。他們對工程、建築、數學、天文學、寫作、物理學、醫學,種植和灌溉、地質學、採礦、雕塑和冶金都有廣泛的了解。
美洲有許多國家迄今仍有相當多的原住民在當地生活,尤其是玻利維亞、加拿大、厄瓜多爾、格陵蘭、危地馬拉、波多黎各 、墨西哥、秘魯和美國。在美洲,至少有一千種不同的原住民語言,諸如克丘亞語、艾馬拉語、瓜拉尼語、瑪雅語和納瓦特爾語等,迄今仍有數以百萬計的母語使用者。如同大多數文化,許多美洲原住民既保留了傳統(如宗教、社會組織和生活模式),亦滿足於現代需求,但仍有一些原住民遠離西方文化,甚至還有幾個未接觸部落。
名稱
美洲原住民在15世紀末之前本來並沒有統一的稱法。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基斯杜化·哥倫布航行至美洲時,誤以為所到之處為印度,因此將此地的原住民稱作「印度人」(西班牙語:「indios」),後人雖然發現了錯誤,但是原有稱呼已經普及,所以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中稱印地安人為「西印度人」,在必要時為了區別,稱真正的印度人為「東印度人」。漢語翻譯時直接把「西印度人」這個單詞翻譯成「印第安人」或「印地安人」,免去了混淆的麻煩,到目前仍為最普及的用法。20世紀,許多美洲國家美洲原住民的地位有了明顯改善,一些政府機構或民間組織開始對「印地安人」這一名稱進行正名,比如在加拿大被稱為「第一民族」等等。
歷史
原始人遷移到美洲的精確時間和方式,目前學術界仍有爭議[5][6]。但從目前的考古和基因證據所見,北美洲和南美洲為人類最遲抵達的大陸[5]。約在50,000至17,000年前威斯康辛冰期(Wisconsin glaciation),海面下降了大約130至160公尺,水深只有幾十米的白令海峽袒露出了一座陸橋,連接起了亞洲東北部(楚科奇)和美洲西北部(阿拉斯加),成為亞、美兩洲的天然通道[7][8]。推測當時以獵取猛獁、鹿類為生的古西伯利亞狩獵採集者穿過白令陸橋來到了美洲,成為美洲人的祖先。阿拉斯加之所以成為冰河避難所,很可能是因為降雪量低。而勞倫太冰蓋當時覆蓋了大部份北美洲,這些史前時代人類很可能被困在阿拉斯加達數千年之久[9][10]。直至大約16,500年前冰川開始融化,才允許人們向東、南方移動進入今加拿大[6][11][12]。科學家相信,這些人尾隨着更新世巨型動物群穿過勞倫太和科迪勒拉冰蓋之間的無冰走廊進入今美國本土各地,並一路向南移[13]。
另一條進入美洲的路徑很可能是沿北太平洋海岸從北美洲西北海岸向南,一路去到南美洲(陸上步行或近海划船)[14]。考古證據顯示,在上一次冰河時期後,海面上升了120公尺[15]。
16世紀後入侵美洲的歐洲殖民者帶給當地美洲原住民是毀滅性的災難。如今,拉丁美洲原住民的混血後代麥士蒂索人,大多為歐洲殖民者與當地土著的後代。而北美的美洲原住民被趕入印地安保留地。
歐洲人入侵前,美州原住民總數已經達到了1千萬至1億(具體數字不確定),和歐洲殖民者的戰爭及其引入的外來流行性疾病是造成絕大多數美洲原住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在那之前,歐洲人已對很多流行疾病有着免疫力,而美洲原住民卻沒有接觸過這些病毒(如天花),對美洲原住民造成毀滅性影響;同時,只存在於美洲而舊大陸人從未接觸過的病毒,舊大陸人對此沒有抵抗力(如梅毒),同樣傳染到整個舊大陸。
儘管今天的美洲原住民大多都是混血,但仍然能夠在一些人口稀少、瀕臨消失的未接觸部落中尋找原始美洲人的遺傳證據,以進行相關的研究。
在 Patrick Tierney 所著的 Darkness in El Dorado 書中指出,原始部落居民不斷被現代外來文明侵擾,成為了礦工或被傳教士欺騙引誘等。[16]亞馬遜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不僅人口數稀少,也面臨巴西政府的開疆計劃,壓迫其生存空間,隨着巴西軍隊的駐紮,不守規矩的士兵與部落婦女有染生下麥士蒂索人,並可能傳播現代人的疾病。
農業
美洲原住民所培育出的玉米、馬鈴薯、番薯、木薯、鳳梨、辣椒、番茄、煙草、古柯、可可、藜麥、酪梨、火龍果、熱情果、黑龜豆、棉豆、花生、番荔枝、番石榴、芡歐鼠尾草、南瓜、雲呢拿、草莓等作物在15世紀後散播到全世界,對全球現代社會影響深遠。
文化
美洲原住民經過兩萬多年的分化和發展,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和語言。在歷史上美洲原住民曾建立過多個帝國,其中最發達的有中美洲的阿茲提克帝國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國。美洲原住民中的瑪雅人發明了瑪雅文字,對天文學的研究造詣也相當深入。
然而,自西方開始殖民美洲後,美洲原住民人數銳減,大多文明現已多數沒落。而且由於西方殖民者對於原住民文化的迫害、殺戮和毀滅,致使現在殘存的古代文明材料也已經不多。目前,對於美洲原住民文化的研究越來越引起考古界的關注,美洲各國亦開始大力發掘古代原住民文化。
另外,美洲原住民曾被誤認為是紅種人,因為他們的皮膚經常是紅色的,後來才知道這些是歐洲人對美洲原住民赭面(面部塗紅顏料)習俗的誤解。
知名美洲原住文明有如下
基因
目前有關美洲原住民的遺傳學研究,包含了對Y染色體單倍群(Y-DNA haplogroup)和線粒體單倍群(mtDNA haplogroup)的研究。Y-DNA由父親傳給兒子,mtDNA則由母親傳給兒女。[18]常染色體「atDNA」標記亦會被用作研究,但有別於mtDNA和Y-DNA,它們會顯着地混合,[19]主要是用於量度和比較整個基因組中來自不同大陸族群的基因混合比例和相關的種群瓶頸。[19]
目前的科學研究,認為美洲原住民是古西伯利亞人的直系後裔,古西伯利亞人是由早期東亞人與北歐亞人混合形成。[17]
美洲原住民的DNA與歐亞大陸人有着緊密關係,尤其是西伯利亞人如凱特人、塞爾庫普人、楚科奇人、科里亞克人等民族父系單倍群與美洲原住民相近[20]。人類學家普遍同意美洲原住民的祖先最早生活在葉尼塞河以東一帶,此地區目前亦為最大比率的單倍群Q-M242攜帶者凱特人(92.8%)的聚居地[21][22]。
在父系血緣上,美洲原住民男性的Y染色體主要屬於單倍群Q(源自古西伯利亞人,在歐亞大陸上常見於西伯利亞人、土庫曼人、阿卡人等)、亦有少部分為單倍群C2a(來自新西伯利亞人,是哈薩克人、蒙古人、通古斯人的常見父系)。
另外受到與歷史時期歐洲人通婚的影響,使現代美洲原住民亦混有單倍群R1(歐洲人的主要單倍群)。
但也有少數一些民族例外,如加拿大的奇佩瓦揚人有62.5%男性屬於單倍群P1(這個單倍群為Q和R的共同祖先,見於西伯利亞舊石器時代的考古遺址。但罕見於其他歐亞大陸人。)[23]。
以下為目前所知的美洲原住民男性的Y-DNA單倍群分佈:
族群 | 語言 | 地區 | n | 單倍群C百份比 | 單倍群Q百份比 | 單倍群R1百份比 | 其他單倍群百份比 | 參考文獻 |
---|---|---|---|---|---|---|---|---|
阿爾岡昆人[註 1] | 阿爾吉克語系 | 北美洲東北部 | 155 | 7.7 | 33.5 [24] | 38.1 | 20.6 | Bolnick 2006[25] |
阿帕奇族 | 納-德內語系 | 美國西南部 | 96 | 14.6 | 78.1 | 5.2 | 2.1 | Zegura 2004[26] |
阿薩巴斯卡人[註 2] | 納-德內語系 | 北美洲西部 | 243 | 11.5 | 70.4 | 18.1 | Malhi 2008[27] | |
切羅基人 | 易洛魁語系 | 美國東南部 | 30 | 50.0 | 46.7 | 3.3 | Malhi 2008[27] | |
夏延族 | 阿爾吉克語系 | 美國 | 44 | 16 | 61 | 16 | 7 | Zegura 2004[26] |
奇布恰人[註 3] | 奇布恰語系 | 巴拿馬 | 26 | 100 | Zegura 2004[26] | |||
奇佩瓦揚族 | 納-德內語系 | 加拿大 | 48 | 6 | 31 [28] | P1(xQ) 62.5%。但另有研究鑒定為R(xR2)或R1b,科學家目前還在爭論中 .[29]) |
Bortoloni 2003[30] | |
歐及布威族 | 阿爾吉克語系 | 北美洲東部 | 97 | 4.1 | 15.9 [31] | 50.5 | 29.9 | Bolnick 2006[25] |
多格里布族 | 納-德內語系 | 加拿大 | 37 | 35.1 | 45.9 [32] | 8.1 | 10.8 | Dulik 2012[33] |
節人[註 4] |
節語系 | 巴西 | 51 | 92 [34] | 8 | Bortoloni 2003[30] | ||
瓜拉尼人 | 圖皮語系 | 巴拉圭 | 59 | 86 [35] | 9 | 5 | Bortoloni 2003[30] | |
印加人 | 克丘亞語系 | 祕魯 | 11 | 78 [36] | 11 | 11 | Bortoloni 2003[30] | |
因紐特人 | 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 | 美洲北極地帶 | 60 | 80.0 | 11.7 | 8.3 | Zegura 2004[26] | |
因紐維特人 | 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 | 加拿大 | 56 | 1.8 | 55.1 [37] | 33.9 | 8.9 | Dulik 2012[33] |
瑪雅語系 | 中美洲 | 71 | 87.3 | 12.7 | Zegura 2004[26] | |||
墨西人 | 墨西-索克語族 | 墨西哥 | 12 | 100 | Zegura 2004[26] | |||
墨西特克人 | 歐托-曼格語系 | 墨西哥 | 28 | 93 | 7 | Zegura 2004[26] | ||
穆斯科吉人[註 5] | 穆斯科吉語系 | 美國東南部 | 36 | 2.8 | 75 [38] | 11.1 | 11.1 | Bolnick 2006[25] |
納瓦人 | 猶他-阿茲特克語系 | 墨西哥 | 17 | 94 | 6 | Malhi 2008[27] | ||
納瓦霍人 | 納-德內語系 | 美國西南部 | 78 | 1.3 | 92.3 | 2.6 | 3.8 | Zegura 2004[26] |
托荷洛奧登族 | 猶他-阿茲特克語系 | 美國東南部 | 13 | 61.5 | 38.5 | Malhi 2008[27] | ||
塞米諾爾人 | 穆斯科吉語系 | 北美洲東部 | 20 | 45.0 | 50.0 | 5.0 | Malhi 2008[27] | |
蘇族 | 蘇語系 | 北美洲中部 | 44 | 11 | 25 | 50 | 14 | Zegura 2004[26] |
塔納納族 | 阿爾吉克語系 | 北美洲西北部 | 12 | 42 | 42 | 8 | 8 | Zegura 2004[26] |
提庫納人 | 提庫納-由里語系 | 亞馬遜盆地西部 | 33 | 100 [39] | Bortoloni 2003[30] | |||
特林吉特族 | 阿爾吉克語系 | 北美洲太平洋西北地區 | 11 | 18 [40] | 82 [41] | Dulik 2012[33] | ||
圖皮–瓜拉尼人[註 6] | 圖皮語系 | 巴西 | 54 | 100 [42] | Bortoloni 2003[30] | |||
瓦勞人 | 瓦勞語(為孤立語) | 加勒比 | 12 | 100 [42] | Bortoloni 2003[30] | |||
瓦尤人 | 阿拉瓦克語族 | 瓜希拉半島 | 25 | 8 | 36 | 44 | 12 | Zegura 2004[26] |
雅瓜人 | 佩巴-雅瓜語系 | 秘魯 | 7 | 100 [43] | Bortoloni 2003[30] | |||
尤帕族 | 加勒比語系 | 哥倫比亞 | 12 | 100 [42] | Bortoloni 2003[30] | |||
薩波特克族 | 歐托-曼格語系 | 墨西哥 | 16 | 75 | 6 | 19 | Zegura 2004[26] | |
鍚努人 | 已滅絕 | 哥倫比亞 | 30 | 81 [44] | 19 | Bortoloni 2003[30] |
在母系血緣方面,美洲原住民最主要的mtDNA單倍群為常見於東亞人的A、B、C、D[45]。這四個高頻率出現在美洲原住民身上的單倍群都是被認為在西伯利亞南部的阿爾泰-貝加爾地區一帶衍生出來的[46]。部份美洲原住民族群所屬的mtDNA單倍群C和D的分支則與蒙古人、赫哲人、日本人、韓國人和阿伊努人最為接近[45][47]。
1996年7月,肯納威克人在華盛頓州肯納威克市哥倫比亞河畔被發現,據碳同位素分析,其年齡在距今8900至9000年左右[48][49],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肯納威克人的顱骨和現代美洲原住民的顱骨不同,肯納威克人外貌更接近波利尼西亞人或是日本阿伊努人,然而後來的基因測序表明,肯納威克人和現代北美原住民居民的聯繫比與其他人種之間的聯繫更為密切。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人類遺傳學家艾斯克·威勒斯列夫(Eske Willerslev)博士,在2013年11月20日的《自然》雜誌上提出了新見解:西伯利亞中東部地區在1920年代發現的2.4萬年前的「瑪爾塔小孩」(The Mal'ta Child),所屬的族群來自歐洲,卻為美洲原住民貢獻了14%~38%的基因組。瑪爾塔小孩所屬的部落最早是從歐洲遷徙而來,並在西伯利亞遇到了另一支來自東亞的族群,兩者發生了大量基因交流[50]。
科學家在分析6號染色體上的人類白細胞抗原HLA I、HLA II,以及HLA-A、HLA-B和HLA-DRB1的基因頻率後,發現生活在日本北部和俄羅斯東南部的阿伊努人與部份的美洲原住民有關,特別是美國、加拿大西岸的特林吉特人。科學家推測,阿伊努人和這些美洲原住民的主要祖先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的南西伯利亞族群上[51]。
圖集
註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