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台北市的行政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山區 Zhongshan District | |
---|---|
市轄區 | |
坐標:25°04′08″N 121°31′59″E | |
國家 | 中華民國 |
上級區劃 | 臺北市 |
下級區劃 | 42里869鄰 |
政府 | |
• 區長 | 黃鳴鴻(中山區區長列表) |
面積 | |
• 總計 | 13.6821 平方公里(5.2827 平方英里) |
海拔 | 16 公尺(52 英尺) |
人口(2024年11月)(101,831戶) | |
• 總計 | 215,460人 |
• 排名 | 臺灣的第23位/台北市的第6位 |
• 密度 | 15,748人/平方公里(40,786人/平方英里) |
時區 | 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
郵遞區號 | 104 |
戶政資料代碼 | 63000040 |
毗鄰 | 士林區、內湖區、松山區、大同區、中正區、大安區 |
網站 | http://zsdo.gov.taipei/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9月8日) |
中山區位於臺灣臺北市中部,係因紀念孫中山曾投宿於梅屋敷(今國父史蹟館)而得名。全區工商業發展興盛,並以金融及保險業與支援服務業較具代表[1]。
貫穿境內的中山北路最早前身是日治時期的敕使街道,沿線設有圓山公園、圓山運動場(後改為中山足球場,今爭豔館)等重要設施,進入二戰後時期則因駐臺軍事援助顧問團的成立,使其轉而融合美國文化。外圍被中山北路、南京東路、新生北路與市民大道環繞的區域在日治時期屬大正町,具有特殊的條通文化[2]。
1740年(清乾隆五年),現今中山區的範圍屬於淡水海防廳淡水保,包含大佳臘庄、八芝蓮林庄等村庄。 到乾隆二十五年時,涵蓋範圍進一步擴大,包括了周厝崙庄、中崙庄、下埤頭庄、上埤頭庄、新庄仔庄、八芝蘭林庄等更多村落。 嘉慶年間,這些區域改隸屬於淡水廳大加蠟堡及芝蘭一堡。 同治年間,該區域被細分為大加蠟堡的三板橋庄、上陂頭庄、新庄仔庄以及芝蘭堡的劍潭庄。 [3] 到了1879年,清政府對行政區域進行調整,現中山區範圍屬臺北府淡水縣,涵蓋了大加蠟堡的三板橋庄、牛埔庄、番子埔庄、上陂頭庄、下埤頭庄、朱厝崙庄、中崙庄以及芝蘭一堡的大直庄。
1895年,日治初期,原先的臺北府被改設為臺北縣。 1901年,臺北縣被裁撤,相關的區域改隸臺北廳。 1909年,現中山區範圍被劃分為四個區域:台北廳直轄的古亭村區(包含三板橋北端)、大稻埕區(包含大稻埕東南端)、大龍峒區(包含大部分區域)以及臺北廳士林支廳士林區(包含大直庄)。1920年,臺北州臺北市設立,原先的庄被改制為大字,位於現中山區範圍內的包括三板橋北端、大稻埕東南端、牛埔、山子腳、大直、新庄子、中庄子、下埤頭、朱厝崙以及上埤頭。1922年,日本政府實施町名改正,將市區的大字拆分並改制為町,位於現中山區範圍內的包括大正町、三橋町、御成町、宮前町、圓山町、大宮町、大直、西新庄子、中庄子、下埤頭、朱厝崙、上埤頭。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台灣,設立了省轄臺北市,下轄61區,位於現中山區範圍內的包括大正區、御成區、宮前區、大宮區、下埤頭區以及中園區。 1946年,上述6區的町和大字合併,組成了中山區。1990年,台北市進行了又一次行政區域重劃,中崙西南角被劃入中山區;大直(劍潭)西端則被劃入士林區;下埤頭東半部則被劃入松山區[4]。
年份 | 人口 | ±% |
---|---|---|
1991 | 235,963 | — |
1996 | 215,980 | −8.5% |
2001 | 216,043 | +0.0% |
2006 | 219,582 | +1.6% |
2011 | 224,102 | +2.1% |
2016 | 231,247 | +3.2% |
2021 | 215,567 | −6.8% |
來源: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2018-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3). |
根據臺北市中山區戶政事務所及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23年底中山區戶數約10.1萬戶,人口約21.6萬人[5],其中男性人數99,365人,女性人數116,981人,性別比約為84.94,是全國人口性別比最低的三級行政區[6];每戶人口數約2.14人,是臺北市戶人口量最低的行政區[6]。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永安里與大佳里,2023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9,270人與883人[7]。
由於已知的技術原因,圖表暫時不可用。帶來不便,我們深表歉意。 |
中山區公所是臺北市政府在中山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臺北市政府。區長由市長任命,其任期為無任期保障。在區長、副區長及主任秘書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9]。
臺北市14號公園為現今之林森公園、15號公園為現今之康樂公園,該地區原為台灣日治時代三橋町的三板橋日人公墓,並有第七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的墳墓。國民政府遷台後,有許多隨着遷台的舟山島、海南島居民在此建立違章建築(非列管眷村)。1956年,台北市政府進行第一次「都市計劃通盤檢討」,依日治後期都市計劃,將康樂里(原三板橋)之地列入公園預定地。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