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髻鯊科(學名:Sphyrnidae、英語:Hammerhead sharks),又稱丫髻鯊、錘頭鯊、斧頭鯊,是真鯊目的一科,種類不多,且各種之間差異不大,頭的前部向兩側突出,眼睛在突出部分的頂端,視野更有立體感,容易分辨遠近,如同古代女子頭上梳的雙髮髻。魚體最大可達4.5米,性兇猛,以魚類為主要食物,常成群活動,互相用姿勢語言交流,曾有報導達500條的群體,主要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洋水域,全世界都有分佈。
描述
雙髻鯊物種的體長範圍為 0.9至6.0米(3.0至19.7英尺),體重範圍為 3至580公斤(6.6至1,278.7磅)[3][4]。體色多半為帶有些許綠色的淺灰色,腹側為白色;深淺相反的體色可以減少雙髻鯊被獵物發現的機會[5]。頭的前部向兩側突出,形成外型類似雙髮髻的結構。在白天時常成群行動,在傍晚後則和其他的鯊魚一樣,為獨行的掠食者。
分類與演化
由於鯊魚本身缺乏硬骨,因此牠們鮮少能成為化石,僅有牙齒較容易被發現。雙髻鯊似乎與第三紀中期演化出來早的的真鯊屬親緣相近。根據 DNA 分析研究,最早的雙髻鯊可能出現於中新世[6]。
透過線粒體DNA的分析,得以建立以丁字雙髻鯊為基群的系統發生樹。由於丁字雙髻鯊具有所有雙髻鯊之中最大的頭翼,因此可以猜測早期雙髻鯊的頭翼可能也很巨大[7]。另外,化石紀錄顯示雙髻鯊也可能在始新世就已出現[2]。
| |||||||||||||||||||||||||||||||||||||||||||||
根據分子系統發生學證據繪製的雙髻鯊支序圖[8] |
一項理論認為雙髻鯊特殊的頭型有助於增加牠們的視野範圍[9],位於頭翼兩端的眼睛上下側的視野可達 360°,這代表着牠們向上與向下的視野死角幾乎不存在[10][11]。頭翼也被認為可以幫助雙髻鯊尋找食物、提高獵食時的機動性、或是在急轉彎時提供穩定性。然而,牠們獨特的脊椎骨結構就足以提供牠們轉彎的穩定性,並不需要頭翼的輔助。雙髻鯊和其他鯊魚一樣在頭部上都具有勞倫氏壺腹,可以幫助牠們感應到獵物所發出的微弱電場[12]。勞倫氏壺腹也遍佈於雙髻鯊的頭翼上,這代表着牠們可以感測的範圍更廣,更容易尋找到獵物[13]。
繁殖
雙髻鯊一年僅繁殖一次,雄鯊會透過咬住雌鯊來表達請求交配的意願[14],行體內受精,雄鯊會透過鰭足將精子注入到雌鯊體內。為胎生,胚胎一開始的營養來自卵黃囊,而耗盡營養的卵黃囊將轉變為卵黃囊胎盤,類似於哺乳動物的胎盤,由雌鯊提供營養直到生產。幼鯊出生後,雌鯊和雄鯊都不會有養護行為,幼鯊會一同游到較溫暖的水域成長[14]。一次生產約可產下 12 至 15 隻幼鯊(無溝雙髻鯊則可產下 20 至 40 隻)。
2007年5月,科學家發現窄頭雙髻鯊可以透過單性生殖進行無性生殖,雌鯊可以透過將自身的卵細胞與極體結合來形成受精卵。窄頭雙髻鯊為最早發現有這項行為的鯊魚[15]。
食性
雙髻鯊的食性十分多樣,包括魚類、鯊魚、魷魚、章魚、與甲殼類,尤其喜好魟魚。雙髻鯊多半發現於海床上尋找獵物,牠們獨特的頭翼可以當作獵捕獵物時的武器,可以用來壓住魟魚[14]。無溝雙髻鯊的攻擊性較其他雙髻鯊強,甚至有同類相食的行為,對象包括自己的後代[16]。除了動物之外,窄頭雙髻鯊也會以海草為食,甚至比例高於肉類,並且有能力消化這些海草。牠們可能是目前唯一已知的雜食性鯊魚[17]。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