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自強號列車(英語:Taroko Express),通稱太魯閣號或太魯閣,為臺灣鐵路公司(原臺灣鐵路管理局,略稱臺鐵或臺鐵局)於2006年引進之擺式TEMU1000型電動列車,2007年2月25日首次以加班車行駛花蓮-彰化,初期行駛宜蘭線、北迴線 。原本臺北-花蓮間行駛的自強號最快時間約2小時20分鐘[1],以太魯閣號行駛可縮短至1小時55分[2][3],花蓮-彰化間為4小時05分[4]。由於列車刻正進行無階化改造,2022年9月14日起樹林以南暫無太魯閣號行駛的運用。
| 此條目 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9月13日) |
Quick Facts 太魯閣自強號列車, 概述 ...
Close
More information 太魯閣列車營運路綫圖 ...
Close
列車名稱不再採用傳統自強、莒光、復興等以中華民族愛國教育口號命名之方式,而改向民間徵求命名,由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整理出「曙光/AURORA」、「飛魚/FLYING FISH EXPRESS」、「太魯閣/TAROKO」等名稱,再由臺灣鐵路管理局內部開會選出[5]。
臺灣鐵路管理局於2006年1月17日評定由「太魯閣」獲選。命名理由為:太魯閣國家公園之自然風光聞名國內外,其英語名稱轉音自太魯閣語「Taroko」(原語拼音作Truku),無論國語、臺語、臺灣客家語、日語、英語等皆易於記憶。結果出爐後,2006年1月20日、3月15日、6月1日及2007年1月21日、5月8日出版之免費時刻表皆以該型車為封面。其中3月15日、6月1日之版本更於內頁介紹列車基本資料及命名沿革,透過新聞媒體,民眾也熟知「太魯閣號」這個名稱[6]。
雖然通稱的「太魯閣號」這個名稱已廣為使用,且顯示於部分車站的最近發車時刻表,但臺鐵為避免票種過度複雜,亦配合其簡化車種的政策,故其票價比照普通自強號,稱為「太魯閣自強號列車」。台鐵發行的時刻表將太魯閣列車的班次標為「太魯閣」;車票上除標示自強外,並特別標示「太魯閣」、「Taroko Express」以供識別。
- 2007年5月8日,開始營運臺北─花蓮間的路綫,並創下該區間最快行車時間紀錄。另於清明節擔任自強號加班車,未開啟傾斜裝置行駛至南部[7]。
- 2008年2月2日,第二批進口的TEMU1000型擺式列車[8]於2008年春節以加班車的方式行駛臺北-員林間的直達車。
- 2008年2月25日,於2008年春節期間以加班車方式行駛的花蓮─員林間太魯閣號改為定期班次。原本僅行駛至彰化,但隨即於3月11日改為員林到開,每天來回各一班。
- 2008年9月20日,臺北鐵路地下化前最後一段平面鐵道由1074次太魯閣號為最後一班南下火車,亦為最後一列停靠平面松山火車站的火車。
- 2014年8月22日,原149次PP自強號編組ATP故障,當時行駛283次的太魯閣號(編組TED1005+1006)抵達斗六後延駛至高雄站,首次代打且全車自由座。該編組抵達高雄後過夜,待23日頭班車前(4:40發)迴送至斗六站作280次。
- 2015年2月春節假期首度於樹林─花蓮/臺東間試辦太魯閣號、普悠瑪號加班車部分或全部車廂自由座,全車自由座座位372人、立位186人,這是太魯閣號以加班車的名義首次營運至臺東;並限定於乘車當日上午6時至車站窗口購票,不適用網絡、電話語音及超商訂票。
- 2016年3月21日,台鐵改點後,台鐵推出太魯閣Hello Kitty彩繪列車[9],並推出周邊商品,深受民眾喜愛每逢五至日行駛426-441車次,週一到週四僅提供包車使用。
- 2016年4月21日,推出馬白水太魯閣之美彩繪列車[10],首度行駛到花蓮,第一班行駛到花蓮的班次為5934次。
- 2016年8月8日,配合「Hello Kitty上阿里山『森旅行』」活動,由太魯閣Hello Kitty彩繪列車行駛,以加班車的名義行駛於南港-屏東間[11]。為太魯閣號第二次運行至南部。
- 2016年10月16日,由於台中鐵路架空化,為了配合臺中架空化的月臺,將太魯閣列車暫時退出山線,改行駛海線,西部幹線僅剩278次及285次。
- 2017年1月24日,因台中鐵路架空化月台測試需要,首次開進台中架空鐵路試運轉。
- 2018年10月29日,受普悠瑪事故影響,時任交通部部長吳宏謀宣佈10月30日開始,太魯閣和普悠瑪單人駕駛先安排雙駕駛機制[12]。
- 2019年5月2日起,太魯閣號及普悠瑪號開放站票,乘車當日每列次限量發售120張,旅客須憑當日當次車車票始得乘車,持電子票證或非當日當次車車票旅客不得乘車。
- 2021年1月25日,太魯閣號進行試運轉(編組TED1011+1012)跨日次首次開進內灣線電氣化區間及六家線[13]。
- 2021年4月2日,清明節連假首日,由樹林開往台東的第408次TEMU1000型電動列車(太魯閣號,編組 TEMU1013+ TEMU1014)於上午9點28分47秒行北迴線花蓮縣秀林鄉和仁崇德間的清水隧道前(51K+250),撞上從隧道上方滑落施作明隧道工程的工程車,造成49人死亡和213人輕重傷。
- 2021年12月1日,207次太魯閣號(編組TED1005+1006),上午8:52行經石城-福隆間,遭工地掉落之鋼軌樁擊中車頭,TED1005擋風玻璃毀損,無人受傷。後由雙溪派電力機車作前位機車,繼續行駛至樹林站[14]。TED1005+1006後迴送富岡基地維修,於2022年7月5日出廠試運轉後回歸正班運用。
- 2021年12月29日起,和普悠瑪號確定恢復為不發售無座位乘車票之規定。
- 2022年8月9日,432次太魯閣號(編組TED1003+1004),於晚間6時10分經過花蓮瑞穗時,2車(TEM1005)發生燒軸事故,疏散乘客以及後續行程取消,同編組回程運用447次改由EMU3000型替駛[15]。
-
Hello Kitty彩繪太魯閣號
-
馬白水彩繪太魯閣號
-
原住民族日彩繪太魯閣號
-
太魯閣號於汐止車站
太魯閣號使用台鐵TEMU1000型電動列車營運,是台鐵首次引進的擺式列車,由位於日本山口縣的日立製作所笠戶事業所承造,設計源自JR九州885系電動列車,當地「海鷗號」、「音速號」等特快車,便都是使用該型列車。由於其可透過傾斜車體以高速行駛的特點,使得它在彎道可以較非擺式列車快約25km/h的速度行駛,在多彎的宜蘭線可大幅縮短八堵-頭城路段的行車時間。
- 已卸除
- 建國百年火車環島接力塗裝
- 行駛時間:2011年9月
- 編組:TEMU1003+TEMU1004
- 編組:TEMU1007+TEMU1008
- 新太魯閣Hello Kitty彩繪列車
- 行駛時間:2016年3月21日-2019年7月1日
- 編組:TEMU1013+TEMU1014
- 馬白水太魯閣之美彩繪
- 行駛時間:2016年4月21日-2019年9月16日
- 編組:TEMU1015+TEMU1016
- 原住民族日彩繪
- 行駛時間:2019年7月29日-2019年10月28日
- 編組:TEMU1007+TEMU1008
- 太魯閣號原不發售無座票,但民代提出要求,自2019年5月2日起同普悠瑪號開放每班車限量發售120張無座票。惟無票或不是持有當日該班次太魯閣號車票的旅客(含持悠遊卡、一卡通等電子票證、定期票、其他日期車次車種的車票者)不得搭乘,違者將依規定重新補票並加收50%票價。2021年5月15日起,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同普悠瑪列車暫停販售當日車次之站票,同年12月29日確定均恢復不發售無座位車票。
- 目前本型列車大部分用於東部幹線,西部幹線最南僅經海線行駛至員林,無純西部幹線班次。因尚未完成無階化改造,故於台中架空化路段通車後退出山線營運。
- 樹林─台東、知本間僅停靠板橋、台北、松山、花蓮、玉里之直達列車多以太魯閣號行駛,從2021年12月29日起,樹林─花蓮─台東間的直達車改由EMU3000行駛。
- 2022年6月29日起,經海線行駛之278、285次,因民代蘇巧慧要求,起訖站變更為彰化同時增停未在規劃中之鶯歌。
- 2022年9月14日起,原太魯閣號219、233、234、248、278、285次改為普悠瑪號行駛,原普悠瑪號202、237次改為太魯閣號行駛,本次改點後太魯閣號營運範圍縮短至樹林─知本間。
- 2012年1月17日,由田中開往花蓮的278次(編組TED1009+1010),在幸福水泥平交道口撞上闖越平交道的砂石車,TED1010車頭全毀,司機員殉職。
- 2012年4月21日,執勤275次的太魯閣號(編組TED1003+1004)於下午5:35經竹北市光明地下道上方路段,集電弓扯斷電車線約2公里,導致新竹-竹北間鐵路僅能單線通行,後續影響約63班列車、近3萬旅客[16]。
- 2016年6月27日,由樹林開往知本的426次太魯閣號,在行經宜蘭礁溪時發生故障,台鐵緊急加派一列普悠瑪號繼續南下,造成誤點76分[17][18]。
- 2021年4月2日,執勤408次的太魯閣自強號(編組TED1013+1014),在行經花蓮清水隧道時,撞擊侵入路綫的工程車而導致出軌,6到8車受損嚴重,包括司機員、機車助理在內,49人死亡,213人輕重傷。事故後於4月7日起至4月19日止,408次的行駛列車暫時改為普悠瑪號列車,此次代打亦包含使用與408次列車相同編組運用的426、441、421、436、405次。
桃園縣政府消防局 王柏森. 消防月刊-101年4月號. 內政部消防署. 2012-04-01 [2023-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5).
蔡孟尚、王錦義、曾鴻儒. 太魯閣號竹北故障 影響3萬旅客. 自由時報. 2012-04-22 [2012-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7)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