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音是日本漢字音(音讀)的一類。廣義的「唐音」(唐宋音)指鎌倉時代以後直至近代傳入日本的漢字音,也就是明清時期的南方標準語「南京官話」。包含室町時代傳入的「宋音」與狹義的「唐音」,即江戶時代(明清)傳入的漢字音。「唐音」的「唐」與「吳音」的「吳」和「漢音」的「漢」一樣,並非指朝代,而是對中國的泛稱。本文以論述狹義的唐音為主。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7年1月) |
概說
江戶時代傳入的「唐音」與之前的「宋音」一樣,主要限於佛典誦讀及學問研究等,對一般用語的影響很小,僅限於特定的詞語。唐音內部尚有不同的系統。
就來源而言,大體分為以下三系。第一是隱元隆琦(福州府福清縣人)於承應三年(1654)渡日後建立的黃檗宗所傳承的用於誦讀清規的明代音。第二是延寶五年(1677)渡日的曹洞宗心越派開祖心越興儔(杭州人)所傳的清規和琴譜(明樂)的誦讀音。第三是江戶時代的漢語學者岡島冠山(1674-1728)及韻鏡學者文雄(1700-1763)等研究者通過長崎的通事(翻譯官)等所學的中國音。有坂秀世氏將此三類分別稱為黃檗唐音、心越系唐音和譯官系唐音。這些音皆主要源於明末清初的南京官話音。相比於鎌倉時代的宋音反映出更新的音韻變化[來源請求]。
學術的上所謂中世唐音(也稱宋音)和近世唐音的區分如下。
唐音的特徵
- 1. 區別輕唇音f-和重唇音p-。原因是日語出現了半濁音 p-和半濁音符「゜」。如:
- 輕唇音:福(フ)、伏(フ)、非(フイ)、佛(フ)、煩(ハン)、方(フヮン)、風(ホン)
- 重唇音:彼(ピイ)、被(ピイ)、比(ピイ)、普(プ)、拜(パイ)、本(ポン)、璧(ピツ)
- 2. 微母字聲母脫落變為ア行音。如:
- 微(ウイ)、無(ウ)、問(ウン)、聞(ウン)、萬(ワン)
- 4. 疑母字聲母脫落,原則上不變為ナ行音。如:
- 獄(ユク)、巍(ウイ)、五(ウ)、月(エツ)
- 2. 臻攝的文痕等韻字以エン韻表示。如:
- 恨(ヘン)、痕(ヘン)、問聞(ウエン)
甚至宕攝入聲字也有的以「エツ」表示,如 閣(ケツ)。反映這些韻的韻腹為中母音。
- 4. 職韻字以イキ/イ韻表示。如:
- 極(ギツ)、識(シツ)、直(ジ)
例詞
唐音的例詞如下列舉(此處一並列舉可能為宋音的詞):
椅子(イス)、蒲団(フトン)、行燈(アンドン)、行脚(アンギャ)、餡(アン)
明(ミン)、清(シン)、普請(フシン)、白湯(パイタン)、石灰(シックイ)、饅頭(マンジュウ,日本饅頭)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