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讀(日語:音読み/おんよみ On'yomi),是日語漢字的一種發音方式,是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發音[1]。相對的,若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彙的讀音,則稱為訓讀[2]。
日語音讀
日語的漢字音讀(日語:音読み),又稱「日本漢字音」,依其傳入時間和地點的不同分為以下數種:
- 古音:早於吳音[3]傳入日本的漢字音。源於中國上古音。
- 吳音:早在西元5世紀、6世紀輾轉而入的字音,多使用於佛教用語與律令用語。通說吳音是從南方六朝或經由朝鮮半島輾轉而入,但缺乏史料證實。「吳」是本來學漢音的留學生叫的蔑稱。
- 漢音:於西元7世紀左右,日本始派出遣唐使自大唐所習得之字音,多使用於儒學。近代又用於大量創造新辭彙(和製漢語)。對當代日語影響最為深遠。
- 新漢音:漢音的最晚層,約在唐末期傳入日本。
- 唐音:指宋元以後才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以南方口音為基準。
此外,傳入日本後發生變異,不合於以上任一種的讀音稱為慣用音。
日語音讀多數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特別的是,古漢語的入聲塞音韻尾 [-t]、[-k] ,在日語當中已獨立自成一個音節,造成這些入聲字的音讀擁有兩個音節。而現代假名遣中[-p]則化為長音。
漢字 | 吳音 | 漢音 | 唐音 |
---|---|---|---|
和 | わ (wa) |
くゎ (kwa) |
を (wo) |
外 | ぐゑ (gwe) |
ぐゎい (gwai) |
うい (ui) |
子 | し (shi) |
し (shi) |
す (su) |
腳 | かく (kaku) |
きゃく (kyaku) |
きゃ (kya) |
暖 | なん (nan) |
だん (dan) |
のん (non) |
行 | ぎゃう (gyau) |
かう (kau) |
あん (an) |
京 | きゃう (kyau) |
けい (kei) |
きん (kin) |
明 | みゃう (myau) |
めい (mei) |
みん (min) |
同一詞中音讀與訓讀同時出現的,前訓讀後音讀者稱為湯桶讀法,反之稱為重箱讀法。
最早討論吳音、漢音、唐音傳入日本的歷史過程的是本居宣長(1730-1801年),著有《漢字三音考》(《本居宣長全集5》,筑摩書房)。
韓國漢字音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