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代漢語是與現代漢語相對而言的,它是漢族祖先及其後代在古代的語言。一般人心目中的古代漢語的面貌在語音上為唐詩宋詞等韻文,文字上體現為王羲之、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等人的書法作品,詞彙和語法則為先秦到明末清初的文言文。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3年6月30日) |
直到現在,學術界還沒有對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定下公認明顯的劃分界線。目前學術界一般都以「五四運動」和「白話文運動」為分水嶺。
古代的漢語有三個明顯的發展階段:以先秦時代為核心的上古漢語,其語音體系一般稱上古音,以詩經和形聲字的古韻推測,文字為甲骨文、金文和篆書;以唐代和宋代為核心的中古漢語,其語音體系一般稱中古音,為等韻和韻圖所記錄,文字為楷書;以明末清初為核心的近代漢語。亦有人分成先秦、兩漢六朝、唐宋、元明清四個階段。古代漢語在不同階段最明顯的差別是語音,而上古漢語還有文字也與後世不同。狹義的古代漢語的面貌大體上和中古漢語一致,因為這是古代漢語發展最繁榮、影響力最大、產生最多代表性作品的時期。
漢字以紀錄語素和音節方式紀錄文字,稱為「音節語素」文字。意思是一個文字符號紀錄音節和具獨立意義的語素。
漢朝許慎師承劉歆,將漢字的構造和使用規律分為六種,稱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前四者是造字規律,而後兩者是用字規律。
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宜,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六書」的不足之處在於早期漢字以一個文字符號紀錄一個語素,依據「因義造意,據意構形」的理論造字,即是依語素意義,定立意圖,最後構字形,這是象形字。
夏朝、商朝、周朝主要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發展自己的書寫方式 。
到了秦朝,文字書寫方式被統一,秦朝政權以小篆作為通用的字體,並將戰國時不少秦國工匠為書寫方便無意間創造之隸書標準化,作為對小篆之簡化書寫。
古代漢語的語法主要體現在詞彙使用和句子結構上。
漢語沒有詞性變化,直接利用別的詞性的詞彙來活用(這只是用現代的概念來說,不是說,中國古代漢語有這些概念)。比如名詞動用,動詞名詞化,動詞形容詞化等。[來源請求]
大量使用省略句式,傾向於省略主語,所以大量句子看不到主語的存在,只能靠上下文的意思來推定。現代漢語大體上保留了這種習慣,尤其是口語。
否定句式中將賓語提前。例如:「時不我與」是典型的古漢語結構的一個成語,把「我」這個賓語提在「與」的前面。這種用法在現代漢語普通話和各種方言中都完全消失。
在周朝之前,中國境內沒有統一的音韻 。隨着周朝國力日增,各地的音韻慢慢以首都的口音為標準,稱為雅言。[來源請求]爾雅就是周朝第一本把字詞分類的著作。「爾」的意思是近/接近 。「雅」的意思是雅言,即是正音 。
早期漢語的拼音系統為「讀若法」或「直注法」,即用相同或相似讀音的字來標註別的字的讀音。
後來發明了「反切」:一般是用兩個的漢字音韻合併,用前者的聲母跟後者的韻母連在一起念。隨着時代變化,古代音韻跟現代音韻差別不同。
因為中國古代國力鼎盛,所以影響鄰近地區的民族採納或者參考漢語及漢字作為當地的語音及文字。
文字方面,例如:朝鮮半島從朝鮮三國時期是直接採用漢字,有學說指在古朝鮮時亦有使用燕、齊一帶通行的文字。遼朝根據漢字來自創契丹大字(契丹小字為依照回鶻文創建的字母拼寫文字)。金朝(女真)大字根據契丹大字結合漢字為基礎再次改造出新變種方塊字。西夏文亦是根據漢字筆畫改造而成。
語音方面,例如:現代日語的漢字音讀保留了六朝江南音和唐朝長安音的一些特徵,現代韓語和現代越南語的漢語詞都保留了唐朝長安音的一些特徵。詳見日本漢字音、朝鮮漢字音和越漢音。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