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科納號(德語:SMS Arcona[註 1])是德意志帝國所建造的十艘瞪羚級小巡洋艦的九號艦,以德國呂根島北部的峭壁阿科納海岬命名。它由不萊梅的威悉船廠承建,於1901年開始龍骨架設、1902年4月下水、至1903年5月投入艦隊使用。其主艦炮包括有十門105毫米40倍徑速射炮和兩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最高速度可達21.5節。
阿科納號於1929年
| |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艦名 | 阿科納號 |
艦名出處 | 阿科納海岬 |
建造者 | 不萊梅威悉船廠 |
動工日 | 1901年 |
下水日 | 1902年4月22日 |
服役日 | 1903年5月12日 |
退役日 | 1920年2月 |
威瑪共和國 | |
再服役日 | 1921年5月25日作為教練巡洋艦 |
退役日 | 1923年12月1日 |
除籍日 | 1930年1月15日 |
納粹德國 | |
再服役日 | 1940年5月作為防空炮台 |
結局 | 1945年5月3日自沉,至1948年拆解 |
技術數據 | |
艦級 | 瞪羚級小巡洋艦 |
排水量 | 3180噸 |
全長 | 105米 |
全寬 | 12.40米 |
吃水 | 4.99米 |
動力輸出 | 8000匹軸馬力 |
動力來源 | 雙軸三脹蒸汽機 |
速度 | 21.5節 |
續航距離 | 4400海里以12節 |
乘員 | 270人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甲板:200-250毫米 |
阿科納號於20世紀上半葉曾先後跟隨德國三個時代的海軍服役。在1900年代早期的德意志帝國海軍生涯期間,它曾分別被部署至艦隊和海外。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它被用作海岸防禦船具,然後在大西洋充當潛艇戰的輔助艦。戰爭結束後,它又短暫服役於威瑪國家海軍直至退役,並執行次要任務。當納粹德國海軍於1935年成立後,將阿科納號改造成了一座浮動的高射炮台,並利用它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的一些港口進行防禦。艦隻於戰爭的最後幾天自沉,後於1948-1949年間拆解報廢。
建造
阿科納號是根據合同代號「H」[註 2]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單位訂購,並於1901年在不萊梅的威悉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它於1902年4月22日下水,之後展開舾裝工作。在下水儀式上,由德皇威廉二世的胞妹瑪格麗特公主主持為艦隻命名。1903年5月12日,艦隻正式投入演習艦隊(Übungsflotte,即公海艦隊前身)使用。[2]
阿科納號的全長為105米(344英尺6英寸),有12.4米(40英尺8英寸)的舷寬和4.99米(16英尺4英寸)的前吃水。在滿載情況下,艦隻的排水量可達3,180公噸(3,130長噸)。[3]其推進系統由兩台三脹式蒸汽機組成,它們的額定功率為8,000匹軸馬力(6,000千瓦特),最高速度達21.5節(39.8公里每小時)。發動機由八台燃煤船用式水管鍋爐提供動力。阿科納號可搭載700公噸(690長噸)煤,故此得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4,400海里(8,10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則為14名軍官及256名水兵。[4]
阿科納號的武器由十門單裝105毫米40倍徑速射炮組成。其中兩門並排佈置在艏艛前方,六門設於艦舯、每邊各三門,以及兩門並排佈置在艦艉。這些炮支的射程為12,200米(13,300碼)。它們共提供1500發彈藥,其中每炮150發。艦隻還配備有兩具450毫米(17.7英寸)的魚雷管及五枚魚雷,均浸沒舷側的船體內。[5]阿科納號還受到20至25毫米(0.79至0.98英寸)厚的裝甲甲板保護,司令塔的側面有80毫米(3.1英寸)厚、炮支的炮擋厚度也有50毫米(2.0英寸)。[6]
服役歷史
入役後,阿科納號於1903年7月18日被分配至艦隊的偵察部隊[7]。它跟隨艦隊參加了慣常的訓練巡航及演習,並於1904年的夏季巡航期間到訪鴨巴甸。1905年,它又轉配巡洋支隊,與姊妹艦女性之贊號、小巡洋艦漢堡號和大巡洋艦腓特烈·卡爾號在一起。[8]阿科納號於1907年撤出艦隊並裁減船員,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但澤號取代了它在艦隊中的位置。同年8月14日,阿科納號被派往海外值勤,為期三年。[7]它於8月27日從威廉港啟程,經由蘇彝士運河前往東亞,並於10月23日抵達設於新加坡的駐地。隨後,它再經香港和廈門來到青島。它在東亞的役期內主要運用於黃海和日本北部地區。從1908年12月8日至1909年2月21日,艦隻還展開了一次前往西里珀斯海的巡航。返回青島後的阿科納號又立即啟程,因薩摩亞正發生騷亂。而當它於1909年3月22日抵達時,當地居民的獨立運動起義已基本平息。返程中,艦隻經由蘇瓦和馬圖皮前往塞班島,並將騷亂者流放於此。然後,它訪問了關島並返回青島。同年秋天,阿科納號代表德國前往參加三藩市被發現140周年慶典,這也是為慶祝當地在1906年發生地震後完成重建。艦隻經由夏威夷的檀香山穿越太平洋,並在慶典開始之前造訪了美國的西雅圖、洛杉磯和聖地亞哥。返程途中,阿科納號再次經停檀香山。[9]在那裏,它於12月10日對在外圍暗礁擱淺的英國商船凱爾特酋長號(Celtic Chief)提供協助。在卸下船上貨物以減輕重量後,阿科納將商船拖曳出來。[10]
1910年1月17日,阿科納號踏上返回德國的征程。它先是行駛至沙璜與萊比錫號會合,並互換艦長。從3月4日至7日,它又在經停塞德港期間與換班的紐倫堡號相遇,並交換了部分船員。3月24日,阿科納號抵達威廉港,並於1910年4月30日退役。[7]1911-1912年間,它在威廉港的帝國船廠進行現代化改造。艦隻的兩門105毫米炮被移除,並在甲板上安裝了兩具500毫米(20英寸)魚雷發射管,以及可攜帶200枚水雷的裝備。在1913年重返現役後,阿科納被撤出前線服務,並擔任水雷測試船。而1912年拆除的兩門炮則於1914年得到重新安裝。[11]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阿科納號被委任為岸防艦。至戰爭後期,艦隻被轉移至埃姆斯河口,在那裏通過無線電通信與U艇協調,以襲擊英國商船。[12]
戰爭結束後,德國根據《凡爾賽條約》的指示需要清除敷設在北海的所有水雷[13]。從1919年至1920年,阿科納號接替過時的戰艦普魯士號擔任掃雷母艦,為第11掃雷半區艦隊提供協助。此後,它獲重新武裝並恢復巡洋艦職能。1921年5月25日,阿科納號加入新組建的威瑪國家海軍,直至1923年退役,由已完成了現代化改造的姊妹艦阿瑪宗號所取代。艦隻於1930年2月15日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隨後作為宿營船,最初在威廉港、1936年後跟隨納粹德國海軍在斯維內明德、以及1938年後在基爾使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9月爆發。[7]
1940年5月,阿科納號在斯維內明德改裝成為一個浮動的高射炮台[7]。由於其輪機裝置已經失效,故而被全數拆除。艦隻需要被拖曳至陣位並錨定在那裏。作為防空武器,阿科納號的排水量為2,650公噸(2,610長噸),吃水深度僅5米。它此時的武器裝備是由一門105毫米32倍徑速射炮、四門10.5厘米38年式高射炮、兩門37毫米30倍徑速射炮以及四門20毫米炮所組成。[14]隨後,艦隻被轉移至威廉港編入第223海軍防空旅,在戰爭後期又改為在布倫斯比特爾駐防。歐洲戰事結束的前幾天,阿科納號的船員於1945年5月3日自行鑿沉了艦隻,以防止被盟軍強佔。[7]儘管如此,在德國投降後,英國皇家海軍還是在5月7日接管了布倫斯比特爾的海軍裝備。阿科納號成為被扣押的德國軍艦之一,其餘還包括四艘U艇和受損嚴重的驅逐艦Z31號。它們的德國船員卸下彈藥,並在英國人的監督下將武器從艦上移除。[15]阿科納號隨後於1948-1949年間拆解報廢。[7]
註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