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蔥石(英語:Scorodite),由含的礦物氧化而成的次生礦物,化學成分Fe3+AsO4‧2H2O。[3][4]

Quick Facts 臭蔥石, 基本資料 ...
臭蔥石
Thumb
基本資料
類別砷酸鹽礦物
化學式Fe3+AsO4‧2H2O
IMA記號Scd[1]
施特龍茨分類8.CD.10
戴納礦物分類40.4.1.3
晶體分類雙錐晶族 (mmm)
H-M記號: (2/m 2/m 2/m)
晶體空間群Pcab
晶胞a = 8.937 Å, b = 10.278 Å
c = 9.996 Å; Z = 8
性質
分子量230.79 g·mol−1
顏色白色、綠色、藍色、紫色
晶體慣態土狀、塊狀、葡萄狀,一般晶體罕見且細小
晶系斜方晶系
解理{201}不良
斷口亞貝殼狀斷口
莫氏硬度3.5-4
光澤玻璃光澤-松脂光澤
條痕綠白色
透明性透明至半透明
比重3.1-3.3
光學性質雙軸(+)
雙折射δ = 0.027 - 0.036
多色性
參考文獻[2]
Close

命名

1818年由德國礦物學家Johann Friedrich August Breithaupt命名為 Scorodite,[2] 取自於希臘文「skorodion」,意指像大蒜的,表示礦石加熱後產生的砷臭味。[5]

物理性質

一般晶癖多呈雙錐體或板狀,稜鏡狀或塊狀,呈黃綠色至褐色,在薄片中有的是無色。強酸可以溶解。[6]

化學性質

在化學分類上,屬砷酸鹽礦物。成分中可取代的位置,三氧化二鋁含量超過7.1%者,又稱為「鋁臭蔥石」(英語:Aluminoscorodite)。[7]

產狀與產地

產於含砷量較高的硫化礦床氧化帶中,多為次生礦物,經常與毒鐵礦(Pharmacosiderite)、砷鉛鐵礬(Beudantite)、砷鉛鐵礦(Carminite)、砷鋇星石(Dussertite)、鈣砷鐵礦(arseniosiderite)、水砷鋅石(adamite)、砷鋅鈣石(austinite)、藍鐵礦氧化鐵等礦物相伴共生。[8]

在臺灣金瓜石礦區與中央山脈地區發現過臭蔥石,金瓜石礦區的本山、長仁、粗石山等地產有硫砷銅礦呂宋銅礦,在地表風化帶發現過臭蔥石。[3] 中央山脈合歡山含金石英脈中,臭蔥石與砷黃鐵礦伴生,為含砷礦物的轉化礦物。[6]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