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屆柏林影展(德語:73. Internationalen Filmfestspiele Berlin)於2023年2月16日至2月26日於德國柏林舉辦,評審團主席由美國演員姬絲汀·史超域擔任[1]。榮譽金熊獎則授予美國導演史提芬·史匹堡[2]。美國導演麗貝卡·米勒執導的《她來找我》則獲選為影展開幕片[3]。法國紀錄片《塞納河上的船屋》贏得金熊獎。
評審團
- 安德烈·荷蘭:演員。
- 丹娜·斯特恩:電影製片。
- 梅特·赫諾:編劇。
兒童單元
青年單元
海納卡羅獎
- 艾方索·F·埃斯坎登:墨西哥混合影展副主席。
- 達魯尼·特德通塔維德:策展人。
- 梅蘭妮·艾瑞戴爾:策展人。
- 薩莎·普羅科彭科:策展人。
- 湯·奧耶: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高級副總裁。
- 西娜·斯庫拉德:酷兒女權主義影展聯合創始人、召集人。
官方單元
以下電影被選定為競賽片,並依首映日期排序,可角逐金熊獎和銀熊獎[13][14]:
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出品國 |
---|---|---|---|
《善良的生存》 | The Survival of Kindness | 羅夫·迪·希爾 | 澳洲 |
《說不出口的禁忌愛慾》 | Irgendwann werden wir uns alles erzählen | 艾蜜莉·阿特夫 | 德國 |
《黑莓》 | BlackBerry | 麥特·強森 | 加拿大 |
《白塔之光》 | 張律 | 中國 | |
《崇陽俱樂部》‡ | Manodrome | 約翰·特倫戈夫 | 英國、 美國 |
《從前的我們》 | Past Lives | 宋席琳 | 美國 |
《巴赫曼-沙漠追愛之旅》 | Ingeborg Bachmann – Reise in die Wüste | 瑪加蕾特·馮·特羅塔 | 德國、 瑞士、 奧地利、 盧森堡 |
《換命戰場》* | Disco Boy | 賈科莫·阿布賽斯 | 法國、 意大利、 波蘭、 比利時 |
《女孩的成長圖騰》 | Tótem | 莉娜·阿維萊絲 | 墨西哥、 丹麥、 法國 |
《巴洛克音樂戀母迷思》 | Music | 安姬拉·夏納萊克 | 德國、 法國、 塞爾維亞 |
《偶戲之家》 | Le grand chariot | 菲臘·加希爾 | 法國、 瑞士 |
《兩萬種蜜蜂》*‡ | 20.000 especies de abejas | 埃斯蒂巴利茲·烏雷索拉·索盧古 | 西班牙 |
《火灼的天空》 | Roter Himmel | 基斯頓·柏索 | 德國 |
《苦日方來》 | Mal Viver | 喬歐·康尼 | 葡萄牙、 法國 |
《鈴芽之旅》 | すずめの戸締まり | 新海誠 | 日本 |
《地獄邊緣》 | Limbo | 伊凡·森 | 澳洲 |
《藝術學院》 | 劉健 | 中國 | |
《塞納河上的船屋》Ⓓ | Sur l'Adamant | 尼古拉斯·菲力柏特 | 法國、 日本 |
《直到長夜將盡》‡ | Bis ans Ende der Nacht | 克里斯托夫·霍奇豪斯勒 | 德國 |
- * 表示為導演首部長片,可角逐最佳首部長片獎。
- ‡ 表示為LGBT題材電影,可角逐泰迪熊獎。
- Ⓓ 表示為紀錄片,可角逐柏林紀錄片獎。
以下電影被選為邂逅單元,並依首映日期排序,可角逐該單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及評審團特別獎[15]:
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出品國 |
---|---|---|---|
《命運回音谷》Ⓓ | El eco | 塔蒂亞娜·胡埃佐 | 墨西哥、 德國 |
《白色塑料天空》 | Műanyag égbolt | 蒂博爾·巴諾茨基 薩羅塔·薩博 |
匈牙利、 斯洛伐克 |
《千面歐蘭朵》‡Ⓓ | Orlando, ma biographie politique | 保羅·B·普雷西亞多 | 法國 |
《成人們》 | The Adult | 德斯汀·蓋伊·德法 | 美國 |
《多重盲點》 | Im toten Winkel | 愛夏·芭菈特 | 德國 |
《小世界》 | Here | 巴斯·德沃斯 | 比利時 |
《轉生幻夢》 | Samsara | 路易斯·帕堤諾 | 西班牙 |
《家庭時間》* | Mummola | 蒂婭·庫沃 | 芬蘭、 瑞典 |
《我最可憎的敵人》 | Mon pire ennemi | 邁爾漢·塔馬東 | 法國、 瑞士 |
《雪雲》* | 鄔浪 | 中國 | |
《籠子在尋找小鳥》* | Клетка ищет птицу | 瑪莉卡·穆薩耶娃 | 法國、 俄羅斯 |
《在水中》 | 물안에서 | 洪常秀 | 南韓 |
《來日方苦》 | Viver Mal | 喬歐·康尼 | 葡萄牙、 法國 |
《我心翩然》* | Adentro mío estoy bailando | 萊安德羅·科赫 帕洛瑪·沙赫曼 |
奧地利、 阿根廷 |
《東部前線》Ⓓ | Shidniy front | 維塔利·弗謝沃洛多維奇·曼斯基 葉夫亨·列奧尼多維奇·季塔連科 |
拉脫維亞、 捷克、 烏克蘭、 美國 |
《貝加莫城牆》Ⓓ | Le mura di Bergamo | 史特凡諾·薩沃納 | 意大利 |
- * 表示為導演首部長片,可角逐最佳首部長片獎。
- ‡ 表示為LGBT題材電影,可角逐泰迪熊獎。
- Ⓓ 表示為紀錄片,可角逐柏林紀錄片獎。
以下電影被選定為競賽片,可角逐最佳短片金熊獎和最佳短片銀熊獎[16]:
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出品國 |
---|---|---|---|
《八》 | 8 | 安娜伊絲-托赫·康馬雷 | 法國 |
《後退》 | Back | 亞贊·拉貝 | 荷蘭 |
《毛蟲們》 | Les chenilles | 米歇爾·凱瑟瓦尼 諾埃爾·凱瑟瓦尼 |
法國 |
《前夕》 | Eeva | 莫騰·奇納科夫 盧西婭·穆爾茲爾亞克 |
愛沙尼亞、 克羅地亞 |
《從魚到月》 | From Fish to Moon | 奇雲·干坦圖 | 美國 |
《快樂劫數》 | Happy Doom | 比莉·蘿絲 | 奧地利 |
《發光的傷口》 | La herida luminosa | 基斯頓·阿維萊斯 | 西班牙 |
《是場約會》‡ | It’s a Date | 娜迪亞·帕爾凡 | 烏克蘭 |
《吉爾,未經授權》 | Jill, Uncredited | 安東尼·英 | 英國、 加拿大 |
《一種遺囑》 | A Kind of Testament | 史提芬·維耶曼 | 法國 |
《浸黑》‡ | Marungka tjalatjunu | 馬菲·索恩 德里克·林奇 |
澳洲 |
《珠》 | As miçangas | 拉斐拉·卡梅洛 伊曼紐爾·拉沃爾 |
巴西 |
《馬奎尼女人》 | Mwanamke Makueni | 達莉雅·貝洛娃 瓦列里·阿盧斯基娜 |
德國 |
《不眠之夜》‡ | Nuits blanches | 多納蒂安·貝特羅 | 法國 |
《熊》 | Ours | 摩根·弗蘭德 | 瑞士 |
《親陌》 | 程宇 | 中國 | |
《大地之母》 | Terra Mater – Mother Land | 坎塔拉瑪·加希吉里 | 盧旺達、 瑞士 |
《迷離的城市》 | The Veiled City | 娜塔莉·庫比迪斯-布雷迪 | 英國 |
《這段等待》 | Das Warten | 沃爾克·施萊赫特 | 德國 |
《我的朋友》 | 張大磊 | 中國 |
- ‡ 表示為LGBT題材電影,可角逐泰迪熊獎。
以下電影被選為特別展映[19][20][21][22][23]:
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出品國 |
---|---|---|---|
特別展映盛會 | |||
《她來找我》(開幕片) | She Came to Me | 麗貝卡·米勒 | 美國 |
《超級強權》Ⓓ | Superpower | 辛·潘 亞倫·考夫曼 |
美國 |
《陽光和混凝土》 | Sonne und Beton | 大衛·溫德 | 德國 |
《砰!砰!世界對戰鮑里斯·貝克爾》 | Boom! Boom! The World vs. Boris Becker | 艾力士·吉伯尼 | 英國、 美國 |
《親吻未來》Ⓓ | Kiss the Future | 內納德·西辛-桑恩 | 美國、 愛爾蘭 |
《果爾達》 | Golda | 蓋·那提 | 英國 |
《塞內卡:地震的創世紀》 | Seneca – Oder: Über die Geburt von Erdbeben | 羅拔·史溫凱 | 德國、 摩洛哥 |
《TÁR》 | Tár | 托迪·菲爾德 | 美國、 德國 |
《阿雷莫的最後一夜》 | L'ultima notte di Amore | 安德烈亞·迪·斯戴法諾 | 意大利 |
特別展映 | |||
《那邊有人愛我》 | Laggiù qualcuno mi ama | 馬利歐·馬爾多那 | 意大利 |
《格殺福順》 | 길복순 | 卞成賢 | 南韓 |
《命案》 | 鄭保瑞 | 香港 | |
《迪士尼動畫100週年——短片慶典》 | 100 Years of Disney Animation – a Shorts Celebration | 華特·迪士尼 大衛·韓德 班·夏普斯廷 勞倫·積遜 威爾斐德·積遜 積·漢娜 約翰·卡爾斯 白賴仁·門茲 雅各·弗雷 希拉里·布拉德菲爾德 |
美國 |
《#人孔》 | #マンホール | 熊切和嘉 | 日本 |
《愛你,唐娜·薩默》Ⓓ | Love to Love You, Donna Summer | 羅渣·洛斯·威廉士 布魯克林·蘇達諾 |
美國 |
《鬼手鬼手請開口》 | Talk to Me | 丹尼·菲臘 米高·菲臘 |
澳洲 |
《測量之人》 | Der vermessene Mensch | 拉斯·克羅曼 | 德國 |
《歡迎來到極樂弒界》 | Infinity Pool | 布蘭登·柯能堡 | 加拿大、 克羅地亞、 匈牙利 |
《純真變奏曲》 | Les Innocentes | 安妮·芳婷 | 法國、 波蘭 |
《洛里奧的偉大動畫諷刺劇》 | Loriots große Trickfilmrevue | 彼得·蓋爾 維克·馮·布洛 |
德國 |
- Ⓓ 表示為紀錄片,可角逐柏林紀錄片獎。
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出品國 |
---|---|---|---|
經典修復 | |||
《金龟婿》(1967年) | 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 士丹利·克萊瑪 | 美國 |
《馬盤蘇拉》(1988年) | Mapantsula | 奧利維·舒密茲 | 南非、 澳洲、 英國 |
《裸體午餐》(1991年) | Naked Lunch | 大衛·哥連堡 | 加拿大、 英國 |
《鄉間羅密歐與茱麗葉》(1941年) | Romeo und Julia auf dem Dorfe | 漢斯·特羅默 瓦勒萊恩·史密德利 |
瑞士 |
《金色的夢》(1981年) | Sogni d'oro | 蘭尼·摩列提 | 意大利 |
《黎明》(1990年) | Szürkület | 哲爾吉·費赫爾 | 匈牙利 |
《巴黎一婦人》(1923年) | A Woman of Paris | 差利·卓別靈 | 美國 |
《夜之河》(1956年) | 夜の河 | 吉村公三郎 | 日本 |
回顧:年輕的心——在電影中成長 | |||
《關於我們的愛情》(1983年) | À nos amours | 莫里斯·皮亞拉 | 法國 |
《大河之歌》(1956年) | অপরাজিত | 薩耶哲·雷 | 印度 |
《聲音與憤怒》(1988年) | De bruit et de fureur | 尚-克勞德·巴梭 | 法國 |
《蜂巢的幽靈》(1973年) | El espíritu de la colmena | 域陀·艾利西 | 西班牙 |
《咪走堂》(1986年) | Ferris Bueller’s Day Off | 約翰·休斯 | 美國 |
《美少女》(1969年) | Gražuolė | 阿倫·澤布里恩 | 蘇聯、 立陶宛 |
《偷天情緣》(1993年) | Groundhog Day | 哈羅德·雷米斯 | 美國 |
《賈斯伯何西之謎》(1974年) | Jeder fü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 | 韋納·荷索 | 德國 |
《一袋大米》(1996年) | کیسه برنج | 穆罕默德-阿里·塔利比 | 伊朗、 日本 |
《好戲在後頭》(1971年) | The Last Picture Show | 彼得·博格達諾維奇 | 美國 |
《小逃亡者》(1953年) | Little Fugitive | 雷蒙·阿伯拉斯金 莫里斯·恩格爾 魯思·奧金 |
美國 |
《馬尼拉:在霓虹燈的魔爪下》(1975年) | Maynila: Sa mga kuko ng liwanag | 里諾·布洛卡 | 菲律賓 |
《一顆恨嫁的心》(1994年) | Muriel's Wedding | 保羅·約翰·霍根 | 澳洲、 法國 |
《革命前夕》(1964年) | Prima della rivoluzione | 貝納多·貝托魯奇 | 意大利 |
《阿飛正傳》(1955年) | Rebel without a Cause | 尼古拉斯·雷 | 美國 |
《黑人小茅屋街》(1983年) | Rue Cases-Nègres | 尤桑·巴爾琪 | 法國 |
《無法無家》(1985年) | Sans toit ni loi | 艾麗絲·華妲 | 法國 |
《野雛菊》(1966年) | Sedmikrásky | 維拉·希蒂洛娃 | 捷克斯洛伐克 |
《青春殘酷物語》(1960年) | 青春殘酷物語 | 大島渚 | 日本 |
《青春夢裡人》(1961年) | Splendor in the Grass | 伊力·卡山 | 美國 |
《颱風俱樂部》(1985年) | 台風クラブ | 相米慎二 | 日本 |
《土狼之旅》(1973年) | Touki Bouki | 吉布里爾·迪奧普·芒貝蒂 | 塞內加爾 |
《藍白紅三部曲之藍》(1993年) | Trois couleurs : Bleu | 古茲托夫·奇斯洛夫斯基 | 法國、 波蘭、 瑞士 |
《鎖不住的青春》(1999年) | The Virgin Suicides | 蘇菲亞·哥普拉 | 美國 |
致敬:史提芬·史匹堡 | |||
《飛輪喋血》(1971年) | Duel | 史提芬·史匹堡 | 美國 |
《大白鯊》(1975年) | Jaws | ||
《印第安納瓊斯:奪寶奇兵》(1981年) | Rider of the Lost Ark | ||
《E.T.外星人》(1982年) |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 ||
《舒特拉的名單》(1993年) | Schindler's List | ||
《慕尼黑》(2005年) | Munich | ||
《換諜者》(2015年) | Bridge of Spies | ||
《法貝爾曼》(2022年) | The Fabelmans |
平行單元
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出品國 |
---|---|---|---|
劇情片 | |||
《塞壬》(開幕片) | La Sirène | 塞比德·法爾西 | 法國、 德國、 盧森堡、 比利時 |
《之後》 | After | 安東尼·拉皮亞 | 法國 |
《世界色彩只在縱橫黑白道》*‡ | All the Colours of the World Are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 巴巴通德·阿帕洛洛 | 尼日爾 |
《背負》 | Al Murhaqoon | 阿姆·賈馬爾 | 也門、 蘇丹、 沙地阿拉伯 |
《林中野獸》 | La Bête dans la jungle | 柏德烈·希沙 | 法國、 比利時、 奧地利 |
《城堡》 | El castillo | 馬田·班希摩爾 | 阿根廷、 法國 |
《愛在柏林漂流時》‡ | Drifter | 哈尼斯·赫許 | 德國 |
《女氣》*‡ | Femme | 山姆·H·費里曼 吳春平 |
美國、 英國 |
《伏擊》* | Ghaath | 哈特拉帕·尼納維 | 印度 |
《綠夜》‡ | 韓帥 | 香港 | |
《你好,陰濕》‡ | Hello Dankness | Soda Jerk | 澳洲 |
《英雄氣質》 | Heroico | 大衛·佐拉納 | 墨西哥、 瑞典 |
《Inside》 | Inside | 瓦西里斯·卡蘇皮斯 | 希臘、 德國、 比利時 |
《權鬥教員室》 | Das Lehrerzimmer | 伊爾凱爾·恰塔克 | 德國 |
《瑪特莉雅》* | Matria | 阿爾瓦羅·加戈·迪亞斯 | 西班牙 |
《你的對手》‡ | Motståndaren | 米拉德·阿拉米 | 瑞典 |
《慾流雙行道》‡ | Passages | 艾拉·薩克斯 | 法國 |
《作惡者》‡ | Perpetrator | 珍妮花·瑞德 | 美國、 法國 |
《財產》 | Propriedade | 丹尼爾·班德拉 | 巴西 |
《告密者》* | Reality | 蒂娜·薩特 | 美國 |
《助產士們》 | Sages-femmes | 蕾雅·佛奈兒 | 法國 |
《銀色薄霧》‡ | Silver Haze | 薩莎·波拉克 | 荷蘭、 英國 |
《茜拉》 | Sira | 阿波琳·特勞雷 | 布基納法索、 法國、 德國、 塞內加爾 |
《茜茜與我》 | Sisi & Ich | 芙勞克·芬思特瓦德 | 德國、 瑞士、 奧地利 |
《安靜的生活》* | Stille Liv | 瑪琳·崔 | 丹麥 |
《你愛我嗎?》 | Ти Мені Сказала | 安東尼娜·諾亞布羅娃 | 烏克蘭、 瑞典 |
紀錄片 | |||
《還有,走向歡樂小巷》 | And, Towards Happy Alleys | 史瑞莫伊·星 | 印度 |
《在膠片墳墓》Ⓓ | Au cimetière de la pellicule | 蒂爾諾·蘇萊曼 | 法國、 塞內加爾、 畿內亞、 沙地阿拉伯 |
《永恆的記憶》 | The Eternal Memory | 梅特·阿爾貝蒂 | 智利 |
《鐵蝴蝶》 | Iron Butterflies | 羅曼·柳比 | 烏克蘭、 德國 |
《瓊·貝茲:我是個噪音》 | Joan Baez I Am A Noise | 凱倫·奧康納 梅里·納瓦什基 梅芙·歐博伊爾 |
美國 |
《KOKOMO:未至之城》‡ | Kokomo City | D·史密夫 | 美國 |
《施塔姆斯》Ⓓ | Stams | 伯恩哈德·布勞斯坦 | 奧地利 |
《跨性別武裝力量》‡ | Transfariana | 喬里斯·拉雪茲 | 法國、 哥倫比亞 |
《在大馬士革的天空下》Ⓓ | Under the Sky of Damascus | 赫巴·凱利德 塔拉勒·德爾基 阿里·瓦吉赫 |
丹麥、 德國、 美國、 敘利亞 |
- * 表示為導演首部長片,可角逐最佳首部長片獎。
- ‡ 表示為LGBT題材電影,可角逐泰迪熊獎。
- Ⓓ 表示為紀錄片,可角逐柏林紀錄片獎。
以下電影被選為論壇單元[29][30][31][32][33]:
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出品國 |
---|---|---|---|
《亞倫斯沃思》 | Allensworth | 占士·班寧 | 美國 |
《頸項》Ⓓ | Anqa | 赫林·切利克 | 奧地利、 西班牙 |
《三十歲的阿圖羅》‡ | Arturo a los 30 | 馬田·尚利 | 阿根廷 |
《在一處:瑪嘉烈·泰特的肖像》 | Being in a Place – A Portrait of Margaret Tait | 盧克·福勒 | 英國 |
《新娘》* | The Bride | 米麗安·烏維拉吉耶·比拉拉 | 盧旺達 |
《拉巴特城》 | Cidade Rabat | 蘇珊娜·諾布雷 | 葡萄牙、 法國 |
《具體的山谷》 | Concrete Valley | 安托萬·伯吉斯 | 加拿大 |
《最親愛的菲歐娜》 | Dearest Fiona | 費安娜·譚 | 荷蘭 |
《事實上》 | De Facto | 塞爾瑪·多博拉克 | 奧地利、 德國 |
《局外人》‡ | O estranho | 弗洛拉·迪亞士 朱魯納·馬龍 |
巴西、 法國 |
《寺木幫》 | Le Gang des Bois du Temple | 哈巴·阿默-札伊梅許 | 法國 |
《去與留》Ⓓ | Gehen und Bleiben | 沃爾克·寇普 | 德國 |
《馬劇》 | Horse Opera | 莫伊拉·戴維 | 美國 |
《革命之間》‡ | Între revoluții | 弗拉德·佩特里 | 羅馬尼亞、 克羅地亞、 卡塔爾、 伊朗 |
《有塊石頭》 | 石がある | 太田達成 | 日本 |
《無神之所》Ⓓ | Jaii keh khoda nist | 邁爾漢·塔馬東 | 法國、 瑞士 |
《阿根廷正義審判》Ⓓ | El juicio | 烏里賽斯·德拉歐丹 | 阿根廷、 意大利、 法國、 挪威 |
《莫斯科來電》‡ | Llamadas desde Moscú | 路爾斯·亞歷杭德羅·耶羅 | 古巴、 德國、 挪威 |
《哺乳類》 | Mammalia | 塞巴斯蒂安·米哈伊萊斯庫 | 羅馬尼亞、 波蘭、 德國 |
《我們的身體》Ⓓ | Notre corps | 嘉兒·西蒙 | 法國 |
《生命之金》 | Or de vie | 布巴卡爾·桑加雷 | 布基納法索、 貝寧、 法國 |
《來自沙漠新世的筆記》 | Poznámky z Eremocénu | 維埃拉·卡尼奧娃 | 斯洛伐克、 捷克 |
《水母的面孔》 | El rostro de la medusa | 梅莉莎·利賓塔爾 | 阿根廷 |
《回想起所有夜晚》 | すべての夜を思いだす | 清原惟 | 日本 |
《這是結束》‡ | This Is the End | 文森·狄厄特 | 法國 |
《遺忘的形式》 | Unutma Biçimleri | 布拉克·塞維克 | 土耳其 |
《與我們無關》* | 우리와 관계없이 | 柳興俊 | 南韓 |
《在烏克蘭》 | W Ukrainie | 彼得·包路斯 托馬什·沃爾斯基 |
波蘭、 德國 |
論壇延展 | |||
《樹》 | A árvore | 安娜·瓦斯 | 西班牙、 葡萄牙 |
《非洲智能》 | AI: African Intelligence | 曼西亞·迪亞華拉 | 葡萄牙、 塞內加爾、 比利時 |
《陌生黑人們》 | Black Strangers | 丹·格思禮 | 英國 |
《合謀》 | Conspiracy | 施蒙尼·雷伊 瑪德琳·亨特-埃爾利希 |
美國 |
《沙漠夢想》 | Desert Dreaming | 阿布都·哈利克·阿齊茲 | 斯里蘭卡 |
《初雨衝去春雨前的糠秕》 | Der frühe Regen, der die Spreu abwäscht, bevor der Frühlingsregen einsetzt | 海科-坦德卡·恩庫巴 | 德國 |
《毫無恐懼》 | Es gibt keine Angst | 安娜·澤特 | 德國 |
《展覽》‡ | Exhibition | 瑪麗·海倫娜·克拉克 | 美國 |
《家園侵入》 | Home Invasion | 格雷姆·阿恩費爾德 | 英國 |
《如果你不注意你移動的方式》 | If You Don’t Watch the Way You Move | 奇雲·艾佛森 | 美國 |
《殘存之物》 | Last Things | 黛博拉·史翠曼 | 法國、 美國、 葡萄牙 |
《山竹果》 | Mangosteen | 圖拉普·盛加侖 | 泰國 |
《羨慕女人的男人》(1985年) | The Man Who Envied Women | 伊馮娜·瑞內 | 美國 |
《見怪不怪》 | No Stranger at All | 普里亞·森 | 印度 |
《提煉場景》 | Sahnehaye Estekhraj | 莎娜茲·索拉比 | 加拿大 |
《西米婭:非命定的策略》 | Simia: Stratagem for Undestining | 阿塞姆·亨達維 | 埃及 |
《發光的河》 | 雷磊 | 中國 | |
《分離我們的時間》 | The Time That Separates Us | 帕拉索·阿努沙普爾 | 加拿大 |
《後旅》 | Trip After | 烏克里·桑·官海 | 新西蘭、 泰國 |
《中間世界》 | Zwischenwelt | 卡娜·比利爾-邁爾 | 德國 |
特別展映 | |||
《我通過小道消息聽聞了》(1982年) | I Heard It through the Grapevine | 迪克·方丹 | 美國 |
《惡魔妖后》(1974年) | A Rainha Diaba | 安東尼奧·卡路士·達·馮圖拉 | 巴西 |
特別展映:虛構證明 | |||
《居留許可》(1978年) | Aufenthaltserlaubnis | 安東尼奧·斯卡爾梅達 | 西德 |
《巴爾瓦爾德地區的秋天》(1983年) | Ein Herbst im Ländchen Bärwalde | 高塔姆·博拉 | 東德 |
《聖樹之戰》(1995年) | Der Kampf um den heiligen Baum | 萬吉魯·金延朱 | 德國 |
《黑腦袋》(1979年) | Kara Kafa | 科爾漢·尤策瓦 | 土耳其 |
《色彩的情人與殺手》(1988年) | A Lover & Killer of Colour | 萬吉魯·金延朱 | 西德 |
《我,你的母親》(1980年) | Man sa yay | 薩菲·法耶 | 西德 |
《我的父親,外來勞工》(1995年) | Mein Vater, der Gastarbeiter | 尤瑟爾·雅威茲 | 德國 |
《除此之外,我很好》(2020年) | Onun Haricinde, İyiyim | 亞倫·阿克蘇 | 德國、 土耳其 |
《正常》(1980年) | Ordnung | 蘇赫拉布·沙希德·薩利斯 | 德國 |
《噢呦呦》(1980年) | Oyoyo | 切特納·沃拉 | 東德 |
論壇延展:展覽 | |||
《阿哲羅》 | Achala | 丹增彭措 | 美國 |
《借一本家庭相冊》 | Borrowing a Family Album | 塔梅爾·艾爾·薩伊德 | 埃及 |
《首長,首長,見到您真好》 | Comrade leader, comrade leader, how nice to see yo | 瓦利德·拉德 | 美國 |
《舞蹈男孩》 | Dancing Boy | 丹增彭措 | 美國 |
《夢》 | Dreams | 丹增彭措 | 美國 |
《在這岸,這裏。》 | On this shore, here. | 雅絲敏·梅特瓦利 | 德國、 比利時、 法國 |
《父親 母親》 | Pala Amala | 丹增彭措 | 美國 |
《旋轉器》 | Revolver | 克莉絲朵·Z·坎貝爾 | 美國 |
《夏草》 | Summer Grass | 丹增彭措 | 美國 |
《塔爾圖帕魯克(原型)》 | Tartupaluk (Prototype) | 拉庫盧克·威廉遜·巴托里 | 加拿大、 丹麥、 格陵蘭 |
《時間隧道:1973年4月18日在電影兵工廠的飯村隆彥》 | Time Tunnel: Takahiko Iimura at Kino Arsenal, 18. April 1973 | 飯村隆彥 | 日本、 美國 |
《楚蜜赫》 | Цlумихъ | 陶絲·瑪哈秋娃 | 俄羅斯 |
《很長的動圖》 | Very Long Gif | 艾杜亞度·威廉士 | 西班牙、 挪威、 希臘 |
《尤甘塔電片集體》 | Our Daughters Shall Inherit the Wealth of Our Stories: The Imaginactivism of Yugantar Film Collective | 尤甘塔電片集體 | 印度 |
- * 表示為導演首部長片,可角逐最佳首部長片獎。
- ‡ 表示為LGBT題材電影,可角逐泰迪熊獎。
- Ⓓ 表示為紀錄片,可角逐柏林紀錄片獎。
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出品國 |
---|---|---|---|
兒童單元–長片 | |||
《深海》 | 田曉鵬 | 中國 | |
《女孩的靈緹犬》 | A Greyhound of a Girl | 安佐·達洛 | 盧森堡、 意大利、 愛爾蘭、 英國、 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 德國 |
《海波粼粼》 | Zeevonk | 多米恩·休 | 比利時、 荷蘭 |
《金屬的性質》 | Le proprietà dei metalli | 安東尼奧·比吉尼 | 意大利 |
《舞蹈女王》 | Dancing Queen | 歐若拉·戈塞 | 挪威 |
《咪咪》 | Mimi | 蜜拉·佛尼 | 斯洛伐克 |
《甘若》 | Sweet As | 賈布·克萊克 | 澳洲 |
《絕對超棒》 | Helt super | 雷斯穆斯·A·席維特森 | 挪威 |
《世界之愛》 | L'Amour du monde | 珍納·哈斯 | 瑞士 |
《小孩兒》 | Kiddo | 扎拉·德溫格 | 荷蘭 |
《我攜夢甦醒》 | Desperté con un sueño | 帕布羅·索拉茲 | 阿根廷、 烏拉圭 |
《仙履奇緣》(1950年) | Cinderella | 威爾斐德·積遜 咸美頓·呂斯克 克萊德·傑羅尼米 |
美國 |
兒童單元–短片 | |||
《交割會世家》 | Closing Dynasty | 洛依德·李·崔 | 美國 |
《納米級》 | Nanitic | 卡洛·阮 | 加拿大 |
《啊啊啊》 | Aaaah ! | 鄂圖曼·賽凡 | 法國 |
《德尼斯卡死了》 | Deniska umřela | 菲臘·卡斯特納 | 捷克 |
《兩姐妹間》 | Entre deux sœurs | 安妮-索菲·古塞特 克萊門特·塞德 |
法國 |
《寂靜中甦醒》 | Im Stillen erwachen | 米拉·日盧堅科 丹尼爾·阿薩迪·法伊齊 |
德國、 烏克蘭 |
《小暉和他的牛》 | 勞馨瑩 | 中國 | |
《岩漿》 | Magma | 盧卡·邁斯特 | 荷蘭 |
《劍尾魚》‡ | Sværddrage | 阿瑪莉雅·瑪麗亞·尼爾森 | 丹麥 |
《蜘蛛與艾拉》 | Spin & Ella | 安·弗朗博特 | 比利時 |
《另一面鏡子裏的夢中之夢》 | De songes au songe d'un autre miroir | 朱雲逸 | 法國 |
《山丘蓋比》 | Gaby les collines | 柔艾·佩爾查特-韋勒 | 加拿大 |
《哥斯塔彼得蘭》 | Gösta Petter-land | 克里斯特·華伯格 | 瑞典 |
《睡眠》 | Somni | 索尼婭·羅勒德 | 德國 |
《黃昏》 | Timis | 阿瓦·莫塔爾·蓋耶 | 塞內加爾 |
《池沼》 | Tümpel | 莉娜·馮·杜倫 愛娃·拉斯特 |
瑞士 |
青年單元–長片 | |||
《明天比昨天長久》* | 姚志衛 | 新加坡、 臺灣、 法國、 葡萄牙 | |
《考察團》 | Ha'Mishlahat | 阿薩夫·薩班 | 波蘭、 以色列、 德國 |
《阿爾瑪穆拉》*‡ | Almamula | 胡安·賽巴斯汀·托拉萊斯 | 法國、 阿根廷、 意大利 |
《拉蒙娜》 | Ramona | 維多利亞·利納雷斯·維利加斯 | 多米尼加 |
《我們不會消逝》Ⓓ | Ми не зґаснемо | 艾莉莎·科瓦倫科 | 烏克蘭、 法國、 波蘭 |
《天堂》*‡ | Le Paradis | 澤諾·格拉頓 | 比利時、 法國 |
《茜卡》* | Sica | 卡拉·蘇比納 | 西班牙 |
《什麼時候才會恢復原狀》 | Wann wird es endlich wieder so, wie es nie war | 蘇妮雅‧海絲 | 德國 |
《蠢貨》‡ | Mutt | 武克·隆古洛夫-克洛茨 | 美國 |
《然後國王說,好個奇異的機器》 | And the King Said, What a Fantastic Machine | 阿克塞爾·丹尼爾森 馬克西米利安·范·艾特瑞克 |
瑞典、 丹麥 |
《阿道夫》 | Adolfo | 索菲婭·奧扎 | 美國、 墨西哥 |
《夢想之門》 | Darvazeye royaha | 內金·艾哈邁迪 | 伊朗、 法國、 挪威、 美國 |
《靈魂小冊》 | Aatmapamphlet | 阿希什·阿維納什·本德 | 印度 |
《蜂鳥們》‡Ⓓ | Hummingbirds | 西爾維婭·德爾卡門·卡斯塔尼奧斯 埃斯特法尼亞·貝巴·孔特雷拉斯 |
美國 |
青年單元–短片 | |||
《一時一刻》 | 趙浩 | 中國 | |
《西莫》 | Simo | 阿齊茲·佐隆巴 | 加拿大 |
《魔鏡魔鏡》 | Mirror Mirror | 桑杜拉·阿桑達 | 南非 |
《步兵》 | Infantaria | 萊斯·山度士·阿勞霍 | 巴西 |
《馬德里之前》 | Antes de Madrid | 伊倫·胡安貝茨 尼古拉斯·波塔納 |
烏拉圭 |
《情迷意碎》‡ | Crushed | 艾拉·羅卡 | 瑞士 |
《默》‡ | To Write From Memory | 艾莫里·趙·約翰遜 | 美國 |
《火箭發射時》 | 劉博濠 | 中國、 美國 | |
《瑪丹》 | Madden | 瑪琳·英格麗·約翰遜 | 瑞典 |
《我母親與我》 | Ma mère et moi | 愛瑪·布蘭德霍斯特 | 荷蘭 |
《鯰魚人》 | Hito | 史提芬·盧比斯 | 菲律賓 |
《十字路口》‡ | Incroci | 法蘭西斯卡·德富斯科 | 美國、 意大利 |
《而我,我也在跳舞》 | من خود, من هم میرقصم | 穆罕默德沙·瓦利扎德根 | 伊朗、 德國、 捷克 |
《暴露》 | Mise à nu | 蕾雅·瑪麗·蘭布克 施蒙·瑪麗亞·庫別納 |
德國、 奧地利、 法國 |
《我的眼角》 | Szemem sarka | 多米尼克·埃爾哈特 | 匈牙利 |
- *表示為導演首部長片,可角逐最佳首部長片獎。
- ‡ 表示為LGBT題材電影,可角逐泰迪熊獎。
- Ⓓ 表示為紀錄片,可角逐柏林紀錄片獎。
以下電影被選為德國視點單元[36]:
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出品國 |
---|---|---|---|
《亞拉臘》* | Ararat | 恩金·昆達 | 德國 |
《星期三》 | Ash Wednesday | 若奧·佩德羅·普拉多 芭芭拉·山度士 | |
《艾拉哈》 | Elaha | 米萊娜·阿博揚 | |
《天竺葵》 | Geranien | 塔妮亞·伊根 | |
《骨與名》‡ | Knochen und Namen | 法比安·施塔姆 | |
《長長長長的吻》 | Langer Langer Kuss | 魯卡斯·羅德 | |
《核遊民們》 | Nomades du nucléaire | 基利安·阿曼度·腓特烈 提香·斯特朗普·扎加里 | |
《綁架新娘》 | El secuestro de la novia | 蘇菲亞·莫科雷亞 | |
《勿忘邁因》Ⓓ | Vergiss Meyn Nicht | 法比亞娜·弗拉蓋爾 基里安·庫倫達爾 延斯·穆爾霍夫 | |
《德黑蘭七冬》Ⓓ | Sieben Winter in Teheran | 史蒂菲·尼德佐爾 | 德國、 法國 |
客座 | |||
《撒謊者雅各》(1974年) | Jakob, der Lügner | 法蘭克·貝爾 | 東德、 捷克斯洛伐克 |
《庫什庫什:沒有羽毛我們無法生存》 | Kash Kash | 莉雅·奈雅爾 | 德國、 卡塔爾、 黎巴嫩 |
透視匹配 | |||
《朵拉或我們父母的神經官能症》(2015年) | Dora oder Die sexuellen Neurosen unserer Eltern | 史蒂娜‧薇倫費爾絲 | 瑞士、 德國 |
《梭哈人生》(2016年) | A Hologram for the King | 湯·提克威 | 法國、 德國、 開曼群島、 墨西哥、 美國 |
《安魂曲》(2006年) | Requiem | 漢斯-克里斯汀·史密德 | 德國 |
《德黑蘭禁忌》(2017年) | تهران تابو | 阿里·蘇贊德 | 德國、 奧地利 |
- * 表示為導演首部長片,可角逐最佳首部長片獎。
- ‡ 表示為LGBT題材電影,可角逐泰迪熊獎。
- Ⓓ 表示為紀錄片,可角逐柏林紀錄片獎。
獎項
以下為得獎名單[37]:
正式競賽
- 金熊獎:《塞納河上的船屋》– 尼古拉斯·菲力柏特
-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火灼的天空》– 基斯頓·柏索
- 評審團獎銀熊獎:《苦日方來》– 喬歐·康尼
- 最佳導演銀熊獎:菲臘·加希爾 –《偶戲之家》
- 最佳主角銀熊獎:蘇菲亞·奧特羅 –《兩萬種蜜蜂》
- 最佳配角銀熊獎:蒂婭·埃爾 –《直到長夜將盡》
- 最佳劇本銀熊獎:安姬拉·夏納萊克 –《巴洛克音樂戀母迷思》
- 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海倫娜·婁華(攝影) –《換命戰場》
邂逅
短片競賽
- 最佳短片金熊獎:《毛蟲們》– 米歇爾·凱瑟瓦尼、諾埃爾·凱瑟瓦尼
- 最佳短片銀熊獎:《浸黑》– 馬菲·索恩、德里克·林奇
- 特別提及:《是場約會》– 娜迪亞·帕爾凡
柏林紀錄片獎
- 柏林紀錄片獎:《命運回音谷》– 塔蒂亞娜·胡埃佐
- 特別提及:《千面歐蘭朵》– 保羅·B·普雷西亞多
最佳首部長片獎
- 最佳首部長片獎:《我心翩然》– 萊安德羅·科赫、帕洛瑪·沙赫曼
- 特別提及:《新娘》– 米麗安·烏維拉吉耶·比拉拉
劇集競賽
- 最佳劇集獎:《好媽媽們》– 朱利安·賈洛、伊莉莎·阿莫魯索
- 特別提及:《建築師》– 凱倫·盧末-克萊珀斯
特別獎
電影大觀
觀眾票選獎-劇情片
- 第一名:《茜拉》- 阿波琳·特勞雷
- 第二名:《背負》- 阿姆·賈馬爾
- 第三名:《助產士們》- 蕾雅·佛奈兒
觀眾票選獎-紀錄片
- 第一名:《KOKOMO:未至之城》- D·史密夫
- 第二名:《永恆的記憶》- 梅特·阿爾貝蒂
- 第三名:《在膠片墳墓》- 蒂爾諾·蘇萊曼
新世代
兒童單元
- 最佳影片水晶熊獎:《甘若》- 賈布·克萊克
- 特別提及:《海波粼粼》- 多米恩·休
- 最佳短片水晶熊獎:《交割會世家》- 洛依德·李·崔
- 最佳短片特別提及獎:《德尼斯卡死了》- 菲臘·卡斯特納
- 國際評審團最佳影片獎:《咪咪》- 蜜拉·佛尼
- 特別提及:《世界之愛》- 珍納·哈斯
- 國際評審團最佳短片獎:《寂靜中甦醒》- 米拉·日盧堅科、丹尼爾·阿薩迪·法伊齊
- 特別提及:《小暉和他的牛》- 勞馨瑩
青年單元
- 最佳影片水晶熊獎:《阿道夫》- 索菲婭·奧扎
- 特別提及:《然後國王說,好個奇異的機器》- 阿克塞爾·丹尼爾森、馬克西米利安·范·艾特瑞克
- 最佳短片水晶熊獎:《而我,我也在跳舞》- 穆罕默德沙·瓦利扎德根
- 特別提及:《我的眼角》- 多米尼克·埃爾哈特
- 國際評審團最佳影片獎:《蜂鳥們》- 西爾維婭·德爾卡門·卡斯塔尼奧斯、埃斯特法尼亞·貝巴·孔特雷拉斯
- 特別提及:《蠢貨》- 武克·隆古洛夫-克洛茨
- 國際評審團最佳短片獎:《步兵》- 萊斯·山度士·阿勞霍
- 特別提及:《十字路口》- 法蘭西斯卡·德富斯科
德國視點
- 羅盤透視獎:《德黑蘭七冬》- 史蒂菲·尼德佐爾
- 正式競賽:《善良的生存》– 羅夫·迪·希爾
- 邂逅:《小世界》– 巴斯·德沃斯
- 電影大觀:《安靜的生活》– 瑪琳·崔
- 論壇:《革命之間》– 弗拉德·佩特里
- 最佳劇情片:《世界色彩只在縱橫黑白道》– 巴巴通德·阿帕洛洛
- 最佳短片:《浸黑》– 馬菲·索恩、德里克·林奇
- 最佳紀錄片:《千面歐蘭朵》– 保羅·B·普雷西亞多
- 評審團獎:《銀色薄霧》– 薩莎·波拉克
- 特別獎:安德烈·卡爾帕奇(基輔國際電影節總監)、博丹·朱克(基輔國際電影節選片人)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 正式競賽:《女孩的成長圖騰》– 莉娜·阿維萊絲
- 電影大觀:《助產士們》– 蕾雅·佛奈兒
- 論壇:《無神之所》– 邁爾漢·塔馬東
- 特別提及:《塞納河上的船屋》– 尼古拉斯·菲力柏特(正式競賽)
讀者評審團獎
- 柏林摩根郵報讀者評審團獎:《兩萬種蜜蜂》– 埃斯蒂巴利茲·烏雷索拉·索盧古
- 每日鏡報讀者評審團獎:《千面歐蘭朵》– 保羅·B·普雷西亞多
公會電影獎
- 公會電影獎:《兩萬種蜜蜂》– 埃斯蒂巴利茲·烏雷索拉·索盧古
國際藝術電影院聯合會獎
- 國際藝術電影院聯合會獎:
- 《權鬥教員室》– 伊爾凱爾·恰塔克(電影大觀)
- 《水母的面孔》– 梅莉莎·利賓塔爾(論壇)
歐洲電影標誌獎
- 歐洲電影標誌獎:《權鬥教員室》– 伊爾凱爾·恰塔克
卡利加里電影獎
- 卡利加里電影獎:《事實上》– 塞爾瑪·多博拉克
和平電影獎
- 和平電影獎:《德黑蘭七冬》– 史蒂菲·尼德佐爾
大赦國際電影獎
- 大赦國際電影獎:《背負》– 阿姆·賈馬爾
海納卡羅獎
- 海納卡羅獎:法比安·施塔姆(編劇)– 《骨與名》
德國藝術影院協會獎
- 德國藝術影院協會獎:《然後國王說,好個奇異的機器》– 阿克塞爾·丹尼爾森、馬克西米利安·范·艾特瑞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