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古茲托夫·奇斯洛夫斯基波蘭語Krzysztof Kieślowski;1941年6月27日—1996年3月13日),又譯古茲托夫·凱希洛夫斯基,是一位具有廣大影響力的波蘭電影導演劇作家,因他的作品《三色》和《十誡》聞名世界。

快速預覽 古茲托夫·奇斯洛夫斯基, 導演 ...
古茲托夫·奇斯洛夫斯基
導演
國籍 波蘭
出生(1941-06-27)1941年6月27日
逝世1996年3月13日(1996歲—03—13)(54歲)
職業電影導演編劇
配偶Maria Cautillo (1967-1996)
活躍年代1982-1996
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資訊
獎項
康城影展
評審團獎
1988年《殺人影片波蘭語Krótki film o zabijaniu
費比西獎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1991年《兩生花
其他獎項
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1993年《藍色情挑
威尼斯影展費比西獎
1989年《十誡
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
1994年《白色情迷
關閉

早年生活

奇斯洛夫斯基出生在波蘭華沙,在幾個小城鎮中長大。16歲時,他進入一所消防員培訓學校,惟於3個月後退學。隨後,沒有任何的職業目標的奇斯洛夫斯基靠着關係進入了一所學院學習戲劇技巧。他決定成為一名戲劇導演,但在當時,並沒有為戲劇導演的專門培訓,所以他選擇了學習電影作為中間的踏板。

離開學校後奇斯洛夫斯基作了一名戲劇裁縫,他申請進入了當時的先鋒藝術家創立的羅茲電影學校修導演課程,但兩次都落選了。為了逃避當時的強制性兵役,他暫時地成為了一名美術系學生,並且暴飲暴食,企圖使自己的身體不適合兵役的要求,在逃過了強制性兵役選拔的數月後,奇斯洛夫斯基通過第三次的申請,進入了羅茲電影學院

在1964至1968年奇斯洛夫斯基進入羅茲電影學校期間,政府給了學校相對較高的藝術自由。奇斯洛夫斯基很快就失去了他對戲劇的興趣,決定製作紀錄片

紀錄片

奇斯洛夫斯基早年的記錄片關注於城市居民、工人、士兵的日常生活,儘管他不是一個公開的政治電影攝製者,但他很快發現,試圖精確地描寫波蘭人民的生活使他與政府間產生了矛盾。他的電視影片,關於1971年什切青(波蘭港市)罷工事件的《工人的七一年》(Workers′71),只播放了經過徹底審查的部分。

在拍攝完《工人的七一年》之後,奇斯洛夫斯基在他的電影《履歷》(Curriculum Vitae) 中將他的目光轉向了政府本身,這部電影將一個政治局會議的記錄片與一個關於官方詳細審查一男子的虛構故事相結合。儘管奇斯洛夫斯基相信這部電影傳遞的信息是反對獨裁,但他仍被同行們所責備說他與政府合作。

奇斯洛夫斯基後來說他放棄拍攝紀錄片基於兩個原因:對影片《工人的七一年》的審查使他懷疑在獨裁的政體下,能否真正的敘述事實,以及在拍攝《車站》(Station、1980)時的一件事情,他的一些膠片險些被用作一起案件的證據。他認為小說不僅可以有更多的藝術自由,也可以更真實地描繪每天發生的事。

波蘭長片電影

奇斯洛夫斯基的第一部紀錄片電影, 電視影片《職員》(Personnel、1975)在曼海姆電影節英語International Filmfestival Mannheim-Heidelberg奪得了他的第一個獎。包括《職員》和他的下一部電影《生命的烙印》(The Scar)都是社會現實主義的作品,角色非常多: 《職員》描寫的是一個製作舞台戲劇產品的技師,這是基於奇斯洛夫斯基早年學校學習的經驗,《生命的烙印》展示了 在計劃經濟中一個小鎮的巨變。 這些電影有着記錄片的風格,並且都是由非專業的演員演出的。與他的早期作品一樣,它們描述了在不良體制重壓下的日常生活,但是沒有加以明確的評論。《電影狂》(Camera Buff、1979)(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金獎)與《機遇之歌》(Blind Chance、1981)延續了相同的路線,但是更加關注了個人的倫理的選擇,而不是整個社會的。在這一時期,奇斯洛夫斯基作為loose movement的一部分,與同時代的波蘭導演一起,包括Janusz Kijowski,安傑伊·瓦依達阿格涅絲卡·霍蘭,他們的作品被稱為道德焦慮電影。

《機遇之歌》(1981),講述一名醫科學生剛死去父親,受父親臨終遺言影響,決意乘火車到華沙一趟。片中描述三個截然不同的結局:一、趕上火車,遇上共產黨員,並加入了共產黨;二、趕不到火車,與車站保安打架被囚,獄中結織了異見人士,成了反政府分子;三、趕不到火車,繼續學業,結婚生子,成為醫生,決意避開政治。影片探討命運是註定還是個人意志的延伸,同類題材也一直出現在其他作品之中。影片表達了在極權的國度,不同的選擇都很諷刺地達致不幸的結局,未能通過審查,直到1987年才能上映。

《不絕之路》(No End,1984)可能是奇斯洛夫斯基最具政治傾向的電影,用一個律師死後的幽靈和他的寡婦的視角,描寫了波蘭戒嚴期間政治審判。影片嚴厲的批評了政府及政府的反對者。從《不絕之路》開始,奇斯洛夫斯基導演生涯中出現了兩個緊密的合作者:劇作家古茲托夫·皮斯維茲英語Krzysztof Piesiewicz和作曲家澤貝紐·普瑞斯納(Zbigniew Preisner)。皮斯維茲是一位辯護律師,奇斯洛夫斯基在為創作《不絕之路》調查政治審判時遇了他(《不絕之路》本打算作為一部記錄片),他與奇斯洛夫斯基合作寫作了隨後的所有電影。普瑞斯納提供了《不絕之路》的音樂創作和其隨後的絕大多數電影,還為電影虛構了一為名叫Van den Budenmayer的中古作曲家。

十誡》(The Decalogue,1988),一個包含十部短片的系列劇,每一部都基於十誡中的一條戒律,並將故事安排在了當代的華沙,這一系列劇是為波蘭電視創作的,直到多年後都很少在其他地方看到,但到現在,它仍然是一部飽受爭議的電影。奇斯洛夫斯基後將其中的兩個部分擴展成了長篇電影,《殺人短片》(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和《情路長短調》(A Short Film About Love)。

Remove ads

國外作品

奇斯洛夫斯基的最後四部電影全部是與他國合作的作品,主要由法國製片人馬亨·卡米茲法語Marin Karmitz投資。這些電影關注於道德精神哲學上問題,類似於《十誡》和《機遇之歌英語Blind Chance》,但更加抽象,更少的演員,更多的內在情節和更少對公眾的興趣。在這些電影中,波蘭更像是通過一個歐洲外來者的眼睛描繪的。這四部作品是他在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遠遠超過了他的其他作品。其中第一部作品為《兩生花》(1991年),使得伊蓮·雅各一舉成名。而後的《三色》三部曲(《藍色情挑》、《白色情迷》、《紅色情深》),是他繼《十誡》後最精彩的電影,也是他在國際上的第一次商業成功。

逝世及遺產

1996年3月13日,奇斯洛夫斯基在突發後心臟病心臟外科手術過程中逝世,其後葬在華沙的Powazki公墓,非常接近圍牆的地方。陵墓上有一磚以黑色大理石造成的小雕塑,坐落在一個一米多高的底座上,形狀為由兩隻手做出一個矩形框的攝影師典型的手勢,而下面亦刻有奇斯洛夫斯基的名字和年代。

在他死後多年,奇斯洛夫斯基仍是歐洲極有影響力的導演,他的作品在全球各地大學的電影課上所學習,1993年書籍《奇斯洛夫斯基論奇斯洛夫斯基》(Kieślowski on Kieślowski),根據Danusia Stok的採訪,奇斯洛夫斯基用他自己的語言描繪了他的生活和作品,還有一部描寫他的傳記電影《奇斯洛夫斯基-如是說》(Krzysztof Kieślowski: I'm So-So、1995年),由Krzysztof Wierzbicki執導。

儘管他曾宣稱在拍攝完《三色》後退休,但直到他逝世前,奇斯洛夫斯基還在與Piesiewicz一同創作新的三部曲《天堂英語Heaven (2002 film)》、《地獄》及《煉獄》,這一三部曲是由但丁的《神曲》獲得的靈感。唯一完成的部分《天堂》由Tom Tykwer執導,在2002年的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放映。

Remove ads

電影作品

更多資訊 年份, 中文片名 ...
年份 中文片名 原文片名 職位 備註
1966 電車 Tramwaj 導演,編劇 劇情片,6分鐘,習作
1966 辦公室 Urząd 導演,編劇 紀錄片,6分鐘,習作
1967 祈願音樂會 Koncert życzeń 導演,編劇 劇情片,17分鐘,習作
1968 攝影 Zdjęcie 導演,編劇 紀錄片,32分鐘
1969 洛茲小城 Z miasta Łodzi 導演,編劇 紀錄片,18分鐘
1970 在我當兵時 Byłem żołnierzem 導演,編劇 紀錄片,16分鐘
1970 工廠 Fabryka 導演,編劇 紀錄片,18分鐘
1971 集會前 Przed rajdem 導演,編劇 紀錄片,18分鐘
1972 合唱 Refren 導演,編劇 紀錄片,10分鐘
1972 弗羅茨瓦夫和錫隆納葛拉之間 Między Wrocławiem i Zieloną Górą 導演,編劇 紀錄片,11分鐘
1972 銅礦廠安全與衛生準則 Podstawy bhp w kopalni miedzi 導演,編劇 紀錄片,21分鐘
1972 71年工人們:沒有我們就沒有關於我們 Robotnicy'71 Nic o nas bez nas 導演,編劇 紀錄片,47分鐘
1972 磚瓦工 Murarz 導演,編劇 紀錄片,18分鐘
1973 地下行人路 Przejście podziemne 導演,編劇 劇情片,30分鐘
1974 X光 Prześwietlenie 導演,編劇 紀錄片,13分鐘
1974 初戀 Pierwsza miłość 導演,編劇 劇情片,30分鐘
1975 履歷 Życiorys 導演,編劇 劇情紀錄片,45分鐘
1975 人員 Personel 導演,編劇 劇情片,72分鐘
1976 醫院 Szpital 導演,編劇 紀錄片,21分鐘
1976 傷痕 Blizna 導演,編劇 劇情片,104分鐘
1976 石板 Klaps 導演,編劇 劇情片,6分鐘
1976 寧靜 Spokój 導演,編劇 劇情片,44分鐘
1977 自夜間守衛的觀點 Z punktu widzenia nocnego portiera 導演,編劇 紀錄片,17分鐘
1977 我不知道 Nie wiem 導演,編劇 紀錄片,47分鐘
1978 七個不同年齡的女子 Siedem kobiet w różnym wieku 導演,編劇 紀錄片,16分鐘
1979 電影狂 Amator 導演,編劇 劇情片,112分鐘
1980 車站 Dworzec 導演,編劇 紀錄片,14分鐘
1980 訪談群像 Gadające głowy 導演,編劇 紀錄片,16分鐘
1981 短暫的工作日 Krótki dzień pracy 導演,編劇 劇情片,79分鐘
1981 機遇之歌 Przypadek 導演,編劇 劇情片,122分鐘。1981年拍攝,1987年才解除禁播。
1985 不絕之路 Bez końca 導演,編劇 劇情片,107分鐘
1988 有七天的那一週 Siedem dni w tygodniu 導演,編劇 紀錄片,18分鐘
1988 殺人短片 Krótki film o zabijaniu 導演,編劇 劇情片,85分鐘
1988 情路長短調 Krótki film o miłości 導演,編劇 劇情片,86分鐘
1988 十誡 Dekalog 導演,編劇 10部電視影片系列,分別為:
十誡之一:生命無常 Dekalog, jeden 導演,編劇 劇情片,53分鐘
十誡之二:進退維谷 Dekalog, dwa 導演,編劇 劇情片,57分鐘
十誡之三:黑夜漫遊 Dekalog, trzy 導演,編劇 劇情片,56分鐘
十誡之四:父女迷情 Dekalog, cztery 導演,編劇 劇情片,55分鐘
十誡之五:殺人影片 Dekalog, pięć 導演,編劇 劇情片,57分鐘
十誡之六:愛情影片 Dekalog, sześć 導演,編劇 劇情片,58分鐘
十誡之七:真假母親 Dekalog, siedem 導演,編劇 劇情片,55分鐘
十誡之八:心靈之罪 Dekalog, osiem 導演,編劇 劇情片,55分鐘
十誡之九:婚姻之鑰 Dekalog, dziewięć 導演,編劇 劇情片,58分鐘
十誡之十:遺產風波 Dekalog, dziesięć 導演,編劇 劇情片,57分鐘
1991 兩生花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導演,編劇 劇情片,98分鐘
三色系列:藍色、白色、紅色 Trois couleurs : Bleu, Blanc, Rouge
1993 藍色情挑 Trois couleurs : Bleu 導演,編劇 劇情片,100分鐘
1994 白色情迷 Trois couleurs : Blanc 導演,編劇 劇情片,100分鐘
1994 紅色情深 Trois couleurs : Rouge 導演,編劇 劇情片,99分鐘
1996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說 Krzysztof Kieslowski: I'm So-So... 演員 紀錄片,56分鐘
2002 疾走天堂 Heaven 編劇 劇情片,97分鐘
2005 情獄 L'enfer 編劇 劇情片,102分鐘
關閉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 Amiel, Vincent. (1995). Kieslowski. Paris: Editions Payot and Rivages. ISBN 2-86930-992-9
  • Andrew, Geoff. (1998). The Three Colours trilogy. London: BFI Publishing. ISBN 0-85170-569-3
  • Attolini, Vito. (1998). Krzysztof Kieslowski. Taranto: Barbieri. ISBN 88-86187-34-3
  • Bleeckere, Sylvian de. (1994). Levenswaarden en levensverhalen: een studie van de decaloog van Kieslowski. Leuven: Acco. ISBN 90-334-2852-0
  • Campan, Veronique. (1993). Dix breves histoires d'image: le Decalogue de Krzysztof Kieslowski. Paris: Presses de la Sorbonne nouvelle. ISBN 2-87854-041-7
  • Coates, Paul. (1999). Lucid Dreams: The Films of Krzysztof Kieslowski. Wiltshire: Flicks Books. ISBN 0-948911-63-8
  • Dalla Rosa, Richard. (2003). La fascination des doubles: selon La double vie de Veronique de Krzysztof Kieslowski. Sarreguemines: Edition Pierron. ISBN 2-7085-0307-3
  • Dzieko'nska, El'zbieta. (2002). The best of all worlds: public, personal and inner realms in the films of Krzysztof Kieślowski.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PhD Thesis).
  • Enser, Martha. (1995). Krzysztof Kieslowski: das Gesamtwerk. Wien: Universtat Diplomarbeit.
  • Erbstein, Monika. Untersuchungen zur Filmsprache im Werk von Kryzstof Kieslowski. Alfeld: Coppi Verlag. ISBN 3-930258-57-9
  • Esteve, Michel, ed. (1994). Krzysztof Kieslowski. Paris: Lettres Modernes. ISBN 2-256-90934-4
  • Franca, Andrea. (1996). Cinema em azul, branco e vermelo: a trilogia de Kieslowski. Rio de Janerio: Sette Letras. ISBN 85-85625-51-1
  • Fritz, Heiko. (2004). Was von der DDR bleibt oder die produzierte Geschichte mit einem Blick auf das filmwerk von Krzysztof Kieslowski. Oldenberg: Igel Verlag. ISBN 3-89621-178-1
  • Furdal, Malgorzata, ed. (2001). Remembering Krzysztof: il cinema di Kieslowski. Udine: Centro espressioni cinematografiche; Pordenone: Cinemazero.
  • Furdal, Malgorzata, Turigliatto, Roberto, eds. (1989). Kieslowski. Torino: Museo nazionale del cinema.
  • Garbowski, Christopher. (1996). Krzysztof Kieslowski's Decalogue series: the problem of the protagonists and their self-transcendence. Boulder: East European Monographs. ISBN 0-88033-349-9
  • Haltof, Marek. (2004). The cinema of Krzysztof Kieslowski: variations on destiny and chance. London: Wallflower Press. ISBN 1-903364-92-2 (hbk) ISBN 1-903364-91-4 (pbk)
  • Insdorf, A. (2002). Double lives, second chances: the cinema of Krzysztof Kieslowski. New York: Hyperion Miramax Books. ISBN 0-7868-8474-6
  • Jazdon, Mikolaj. (2002). Dokumenty Kieślowskiego. Pozna'n: Wydawnictwo Pozna'nskie. ISBN 83-7177-022-7
  • Kickasola, Joe. (2004). The films of Krzysztof Kieslowski. London: Continuum. ISBN 0-8264-1558-X (hbk) ISBN 0-8264-1559-8 (pbk)
  • Kieślowski, Krzysztof. (1998). Przypadek i inne teksty. Krak'ow: Znak. ISBN 83-7006-702-6
  • Kieślowski, Krzystof. Piesiewicz, Krzystof. (1999). Raj, czy'sciec, pieklo: [three novels in one case]. Warsaw: Skorpion. ISBN 83-86466-30-8 (vol 1) ISBN 83-86466-31-6 (vol 2) ISBN 83-86466-32-4 (vol 3)
  • Kieslowski, Krzystof. Piesiewicz, Krzystof. (1991). The decalogue: the ten commandments [screenplays]. London: Faber and Faber. ISBN 0-571-14498-5
  • Kieslowski, Krzystof. Piesiewicz, Krzystof. (1998). Three colours trilogy [screenplays]. London: Faber and Faber. ISBN 0-571-17892-8
  • Lagorio, Gina. (1992). Il decalogo di Kieslowski: ricreazione narritiva. Casale Monferrato: Piemme. ISBN 88-384-1634-6
  • Lesch, Walter. Loretan, Matthias, et al. (1993). Das Gewicht der Gebote und die Moglichkeiten der Kunst: Krzysztof Kieślowskis Dekalog Filme als ethische Modelle. Freiburg, Schweis: Universitatsverlag; Freiburg: Herder. ISBN 3-7278-0910-8 (Univerlag) ISBN 3-451-23275-8 (Herder)
  • Lubelski, Tadeusz, ed. (1997). Kino Krzysztofa Kieślowskiego. Krak'ow: Universitas. ISBN 83-7052-926-7
  • Murri, Serafino. (1996). Krzysztof Kieslowski. Milan: Il Castoro. ISBN 88-8033-061-6
  • Rimini, Stefania. (2000). L'etica dello sguardo : introduzione al cinema di Krzysztof Kieslowski. Napoli: Liguori. ISBN 88-207-2996-2
  • Ripa di Meana, Gabriella. (1998). La morale dell'altro: scritti sull'inconscio dal Decalogo di Kieslowski. Firenze: Liberal libri. ISBN 88-8270-009-7
  • Rodriguez Chico, Julio. (2004). Azul, Blanco, Rojo : Kieslowski en busca de la libertad y el amor. Madrid: Ediciones Internacionales Universitarias. ISBN 84-8469-111-X
  • Simonigh, Chiara. (2000). La danza dei miseri destini: il Decalogo di Krzyzstof Kieślowski. Torino: Testo and immagine. ISBN 88-86498-90-X
  • Spadaro, Antonio. (1999). Lo sguardo presente : una lettura teologica di "Breve film sull'amore" di K. Kieslowski. Rimini: Guaraldi. ISBN 88-8049-166-0
  • Stok, Danusia, ed. (1993). Kieślowski on Kieślowski. London: Faber and Faber. ISBN 0-571-17328-4
  • Termine, Laborio. (2002). Immagine e rappresentazione. Torino: Testo and immagine. ISBN 88-8382-081-9
  • Wach, Margarete. (2000). Krzysztof Kieslowski: kino der moralischen Unruhe. Koln: KIM; Marburg: Schuren. ISBN 3-934311-06-7 (KIM) ISBN 3-89472-360-2 (Schuren)
  • Wilson, Emma. (2000). Memory and survival: the French cinema of Krzysztof Kieślowski. Oxford: Legenda. ISBN 1-900755-27-0
  • Wizner, Dariusz. (2002). Stile cinematografico di Krzysztof Kieslowski. Roma: Universita Pontificia Salesiana. Thesis.
  • Wollermann, Tobias. (2002). Zur musik in der Drei Farben: triologie von Krzysztof Kieslowski. Osnabruk: Epos Musik. ISBN 3-923486-38-3
  • Zawiśli'nski, Stanislaw, ed. (1996). Kieślowski: album pod redakcja Stanislawa Zawiśli'nskiego; teksty [by] Krzysztof Kieślowski ...[et al]. Warsaw: Skorpion. ISBN 83-86466-11-1
  • Zizek, Slavoj. (2001). The fright of real tears: Krzysztof Kieślowski between theory and post-theory. London: BFI Publishing. ISBN 0-85170-755-6 (hbk) ISBN 0-85170-754-8 (pbk)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