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或稱禪觀[1],即是禪那(梵語:Dhyāna,巴利語:Jhāna),簡稱禪,漢傳佛教的譯詞。簡稱為「禪」的禪那是音譯,「定」是禪那的意譯[2],因此「禪定」是音義並舉的梵漢合體譯詞。
辨義
梵語有七個名詞皆與漢譯佛典之「定」有關,但它們之間有細微不同。這七名詞分別為:三摩地/三昧(Samādhi)[4]、三摩鉢底(Samāpatti)、三摩呬多(Samāhita)、馱演那(Dhyāna,又譯禪那)[2]、奢摩他(Śamatha)、現法安樂(Dṛṣṭa-dharma-sukha-vihāra)、質多醫迦阿羯羅多(Cittaikāgratā,心一境性)等。
在印度佛教傳統中,禪那與三昧各有其定義,不會被混淆。據《大毘婆沙論》,禪那專指色界四禪;三摩地則涵蓋所有類型的定境。換言之,印度佛教認為,只要心不散亂,制心一處,都可以稱為三昧。在一切三昧境界中,佛教特別重視的是能作為正觀與斷結基礎的定,也就是四種色界的禪定境界,稱為禪那。
在漢譯佛典的譯語中,禪定多半是指禪那,如禪定波羅蜜,對譯dhyāna pāramī。另外,禪定一詞也可能用來對譯pratisaṃlāna,這是指禪坐、打坐、燕坐[5]。
修行
人要透過佛教行法、修行、讀經,了解現象世界是眾生一念無明愛染心五毒所造,慢慢修行才能走向覺悟,詳見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裏頭有寫佛教修行方式。
- 禪那(Dhyāna),與三昧(Samādhi)兩者的分別在於,禪那的範圍窄而定的範圍寬。禪那專指色界以上的四種禪境界,而欲界諸定因智慧狹小,不能稱為禪[11]。佛陀與其弟子多以四禪力證入涅槃。
- 奢摩他(Śamatha,又譯為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意思是止、寂靜、能滅等。止息一切雜念、止息諸根惡不善法,所以能夠熄滅一切散亂煩惱。
- 以四禪為基礎,遠離妄想,身心寂滅,安住在現前的法樂之中,就是現法安樂,或稱現法樂住(梵:Dṛṣṭadharmasukhavihāra,巴:Diṭṭhadhammasukhavihārā)。
禪定的層次
- 欲界禪定
- 粗心住
- 細心住
- 欲界定
- 未到地定
- 色界禪定
- 初禪(離生喜樂)
- 二禪(定生喜樂)
- 三禪(離喜妙樂)
- 四禪(捨念清淨)
- 無色界禪定
- 空無邊處定
- 識無邊處定
- 無所有處定
- 非想非非想處定
- 滅盡定(想、知滅盡)
禪定的種類
法華玄義卷四上記載禪可以分為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等三種禪。
- 世間禪:凡夫禪、外道禪。
- 根本味禪:十二門禪,合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為十二門禪。
- 根本淨禪:此分三品:六妙法門、十六特勝、通明禪。
- 出世間禪:小乘禪、大乘禪、金剛乘禪、最上乘禪(祖師禪)(如來清淨禪)、如來禪。
- 觀禪:有五停心觀、九想觀(不淨觀)、四念處、八背捨、十遍處等觀修的禪法。
- 煉禪:依「九次第定」的順序練習,由入初禪開始,次第入二、三、四禪、四無色定,乃至滅盡定。
- 薰禪:即「獅子奮迅三昧」。從初禪至滅盡定後,再從最後起,回入四空、四禪、初禪,猶如獅子不但能奮迅而去,也能奮迅而歸,進退自在。
- 修禪:即「超越三昧」。從初禪至滅盡定,由滅盡定還入初禪,再入滅盡定,再還入二禪、三禪等等。入這一三昧,定力、觀力更為明利,能隨意超越遠近,出入自在。
- 出世間上上禪:即九種大禪。
- 一切禪:能得自化化他一切之功德,故名為一切。
- 自性禪:所修之禪,觀心之實相,於外不求,故名為自性。
- 難禪:為深妙難修之禪,故名為難。
- 一切門禪:一切之禪定,皆由此門出,故名為一切門。
- 善人禪:大善根之眾生所共修,故名為善人。
- 一切行禪:大乘一切之行法無不含攝,故名為一切行。
- 除煩惱禪:除滅眾生之苦惱,故名為除煩。
- 此世他世樂禪:能使眾生悉得二世之樂,故名為此世他世樂禪。
- 清淨淨禪:惑業斷盡,得大菩提之淨報,故名為清淨,但清淨之相亦不可得,故重曰淨,稱為清淨淨禪。
禪定的姿勢
禪定可以用各種不同的姿勢與結手印來修練,佛教將其分成行、住、坐、臥四者,其中又以坐禪為傳統並最為流行。
- 行姿
- 住姿
- 坐姿
- 單跏趺坐:俗稱單盤。
- 雙跏趺坐:最常見的禪坐姿勢,俗稱雙盤、蓮花坐。
- 如意坐:左腳在上,俗稱方便坐。
- 金剛坐:右腳在上,俗稱吉祥坐。
- 散盤:
- 至善坐
- 緬甸坐
- 臥姿
- 獅子臥
- 吉祥臥
- 手印
- 禪定印
漢傳發展
中國禪宗所說禪的意義就是在心得決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證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這叫作禪定。
《六祖壇經·坐禪品第五》: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裏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參究禪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對上根利智者而言,禪定並無一定之形式。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十字街頭好參禪。」「如來於二六時中常起觀照。」只要念念覺照,當下「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時時刻刻保任,修無修修,行無行行,修一切善而不執著所修之善,斷一切惡且故不為一切惡所縛,當下這念心便是歸於中道。
一般調養身心為主的數息禪坐、安般禪定並不等於禪宗,因為禪宗雖然也鼓勵參禪、或修打坐禪定,以先期調適身心,但是更重視般若智慧的開悟,並且明白的說世間禪定並不能讓人解脫生死的煩惱。佛教將禪定分成世間定與出世間定二者。世間定,亦即四禪八定,這是任何外道、凡夫甚至畜生道眾生都可能達到的境界。已能進入四禪八定的眾生,經由修學可能會得到一些神奇的能力,也就是神通,也可以暫時止息身處五濁惡世欲界的種種身心痛苦。但是一旦定力散失,離開定境,很快又回到世間煩惱中。
因此佛教並不專注於世間禪定的修練,而是將世間禪定當成追求解脫的輔助方法之一,最終目的在於追求能究竟解脫一切世間煩惱的出世間定:「解脫無明與無始無明煩惱」。
六祖大師指導別人時曾說:「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禪宗目的不是禪定。 如枯木一般的枯心靜坐乃至滅盡定,禪宗都不給予肯定。古訓「死水不養蛟龍」者是。
相關條目
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