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瑪德蓮娜·「瑪蓮娜」·德烈治(德語:Marie Magdalene "Marlene" Dietrich,1901年12月27日—1992年5月6日[1]), 德國演員兼歌手,擁有德國與美國雙重國籍[2][3][4],在其近七十年的演藝生涯中持續自我革新,由此保持了頗高的受歡迎度。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10月11日) |
德烈治於1920年代柏林開始演藝生涯,出演戲劇及無聲電影。1930年她憑藉在《藍天使》中的表演贏得國際聲譽,也由此同派拉蒙電影公司簽約,進軍荷里活。德烈治出演了《摩洛哥》(1930年)、《上海快車》(1932年)和《慾望》(1936年)等電影,以其個人魅力及「異國美貌」大獲成功,成為這一時代收入最高的女演員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烈治在美國進行廣泛巡演。戰後她出演電影數量下降,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主要從事歌舞表演,巡遊世界。
二戰期間德烈治投身人道主義事業,為德國及法國避難和流亡者提供住所和經濟支持,並為其爭取美國公民權。她在前線巡演並鼓舞士氣,以此獲得了美國、法國、比利時及以色列方面的表彰。1999年美國電影學會評選德烈治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9名[5]。
生平
瑪蓮·德烈治生於1901年的柏林,出生時名為瑪麗·瑪德蓮娜·德烈治(Marie Magdalena Dietrich)。5歲時父親逝世,而後她的母親和名普魯士軍官結婚。1918年她在魏瑪的音樂學院學小提琴,並於1921年在柏林展開演員生涯.
1923年演出第一個角色,同年與助理製作魯道夫·席貝爾(Rudolf Sieber)結婚,並生下第一個女兒。1930年是瑪蓮·德烈治事業起飛的開始,當年她在根據德國作家亨利希·曼的小說《垃圾教授》為藍本改編的電影《藍天使》(Der blaue Engel)中飾演羅拉一角,其中演唱了歌曲《我從頭到腳為愛而生》(Ich bin von Kopf bis Fuß auf Liebe eingestellt)而紅遍全球,然後同導演約瑟夫·馮·史坦堡前往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陸續拍攝六部電影,包括1930年的《摩洛哥》、1931年的《羞辱》、1932年的《金髮維納斯》及《上海快車》、1934年的《放蕩的女皇》及《魔鬼是女人》,1935年她結束與史坦堡的合作。
1936年納粹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邀請她回到德國,並保證除了提供高薪之外,還給予她完全修改劇本與挑選合作夥伴的自由,但被德烈治拒絕。她留在在美國跟着多位導演包含亞弗列·希區考克、恩斯特·劉別謙、奧森·威爾斯(電影「大國民」的導演)與比利·懷德合作電影。1937年的奧地利短暫之行後,她開始了常年的旅途。兩年後她接受了美國國籍,儘管當時她的母親還住在柏林。
在三十年代中期,她和嘉芙蓮·赫本、葛麗泰·嘉寶、梅·蕙絲以及瓊·克勞馥等人同時成為「票房毒藥」,因為觀眾不再喜歡她們「高藝術水準」的電影了。在這樣的絕境下,電影《大騙局》(Destry Rides Again/The big bluff)的嶄新形象,挽救了她的事業。劇中她改變原本不可接近的女神形象,成為為命運奮鬥,嗓音低沉沙啞專唱淫詞艷語的酒吧女郎。其後德烈治因歌聲而更加出名。儘管她認為這根本稱不上唱歌,倒更像在說話。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莉莉瑪蓮》。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成為宣慰非洲與歐美軍隊藝人中最受歡迎的一位,為此她中斷了自己的正職,一直積極參與並資助戰時的避難和流亡者。戰爭結束前,她隨着最早進入德國的美軍部隊重新回到了德國,並尋找自己的母親與姐妹。而她的母親於1945年11月過世。
從50年代開始,她幾乎只發展歌唱事業,並取得極高的成就,當時她的音樂指導是伯特·巴卡洛克(Burt Bacharach)。
在1960年一次歐洲巡迴演出中,她再次回到德國柏林。和在波蘭、俄國或以色列演出不同的是,在這裏迎接她的不只是喜歡她的觀眾,還有另一群敵視她的人與媒體,他們視她為「叛國者」,甚至對她進行炸彈恐嚇。1961年她拍攝最後一部大片《劫後昇平》,這是一部關於法律工作者被捲入納粹非法體系的電影。
後期至過世
之後,她的酗酒問題越來越嚴重,1975年在澳大利亞一次登台演出中她股骨受傷,從此結束舞台生涯。在三年後,她出現在1979年的電影《漂亮的小白臉,可憐的小白臉》(Schöner Gigolo,armer Gigolo)。在本片中她的角色完全是在輪椅上完成的,這是她最後一次現身,拍攝完本片之後她選擇完全離開公眾的視線,在巴黎蒙田大街公寓中度過餘生。
數年後,她接受了馬克西米利安·謝爾的請求,在紀錄片《瑪蓮》中再次出現,但只有聲音而沒有身影。謝爾用老電影片斷與圖片等製作出這部作品。在這部紀錄片中,謝爾與德烈治一直以德語和英語交替爭論中,電影用德烈治的預言做為結束,本片後來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1962年,她的第一部自傳《ABC》出版。1987年發行第二部自傳《我是,謝天謝地,柏林人》。
1992年德烈治逝世於巴黎,官方發佈的死因是心臟問題與腎衰竭。但身為她秘書與女友讀諾瑪波克卻有不同說法,她認為真正死因很可能是德烈治在兩天內第二次中風後,服用過量安眠藥以結束自己生命。諾瑪波克在德烈治的過世的數週前頻繁的造訪她的住所,根據德烈治生前願望,她被葬在柏林斯都本勞赫大街(Stubenrauchstrasse)43-45號市立墓園中一座樸素的墓中。
在她逝世後,仍伴隨着有關「叛國者的爭論」,因受到公眾信件抗議與演員愛沃琳·庫內克(Evelyn Künneke)的公開譴責,最後原先計劃好的紀念活動以「組織方面的原因」為理由而取消了。1996年,在柏林甚至發生了一件以她的名字來命名街道而延伸出的爭議。
影響
1997年,柏林市動物園城區將新建的波茨坦廣場,以及凱悅酒店和歌劇院及賭場間的區域命名為「瑪蓮·德烈治廣場」。紀念詞寫道:「柏林的世界電影與音樂明星,為了自由與民主,為了柏林與德國」。2001年在她一百歲誕辰之際,柏林市正式對敵視她的過往提出道歉。2002年5月16日,她被追認為柏林的榮譽市民。
瑪蓮·德烈治通過她中性的氣質征服了公眾,她支持男女平等且經常穿着男裝,這在當時是非常受到爭議的。但也因此,她成為了兩次世界大戰中婦女運動的偶像。由於她是名雙性戀者[6],因此也成為同性戀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與社會方面,她投身反對希特拉不人道的民族主義思想得到國際讚揚,這份讚揚明顯的早於她在祖國德國所能受到的讚譽。在1947年,她獲得了美國最高的公民獎「總統自由勳章」。1950年法國政府則授予她「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作品
年份 | 影片 | 角色 | 導演 | 其他演員及註解 |
---|---|---|---|---|
1930 | 《藍天使》(Der blaue Engel) | Lola-Lola | 約瑟夫·馮·史坦堡 | 埃米爾·傑寧斯、庫爾特·蓋隆 (分別拍攝德文及英文版) |
1930 | 《摩洛哥》 | Mademoiselle Amy Jolly | 約瑟夫·馮·史坦堡 | 賈利·古柏、阿道夫·門吉歐 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 |
1931 | 《羞辱》(Dishonored) | Marie Kolverer | 約瑟夫·馮·史坦堡 | 維多·麥克勞倫、華納・歐蘭德 |
1932 | 《上海快車》(Shanghai Express) | Shanghai Lily | 約瑟夫·馮·史坦堡 | 克里夫·布洛克、黃柳霜 |
1932 | 《金髮維納斯》(Blonde Venus) | Helen Faraday | 約瑟夫·馮·史坦堡} | 卡萊·葛倫、 赫伯特·馬歇爾、安德烈·帕爾馬 |
1933 | 《歌之歌》(The Song of Songs) | Lily Czepanek | 魯賓·馬莫利安 | 布賴恩·艾亨、萊昂內爾·阿特威爾 |
1934 | 《放蕩的女皇》(The Scarlet Empress) | Princess Sophia Frederica / Catherine II | 約瑟夫·馮·史坦堡 | 約翰·戴維斯·洛奇、薩姆·賈菲、瑪麗亞·里瓦 |
1935 | 《魔鬼是女人》(The Devil Is a Woman) | Concha Perez | 約瑟夫·馮·史坦堡 | 萊昂內爾·阿特威爾、愛德華·埃弗雷特·霍頓、塞薩爾·羅梅羅 |
1936 | 《I Loved a Soldier》 | Anna Sedlak | 亨利·哈撒韋 | 查爾斯·博耶、阿吉姆·坦米羅夫 (未拍攝完成) |
1936 | 《慾望》 (Desire) | Madeleine de Aupre | 弗蘭克·鮑沙其 | 賈利·古柏、約翰·哈利迪 |
1936 | 《樂園思凡》 (The Garden of Allah) | Domini Enfilden | 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 | 查爾斯·博耶、約翰·卡拉丁 |
1937 | 《無甲騎士》(Knight Without Armour) | Countess Alexandra Vladinoff | 雅克·費代爾 | 羅伯特·多納特、艾琳·範布勒 |
1937 | 《天使》 (Angel) | Maria Berker | 恩斯特·劉別謙 | 赫伯特·馬歇爾、梅爾文·道格拉斯、愛德華·埃弗雷特·霍頓 |
1939 | 《碧血煙花》 (Destry Rides Again) | Frenchy | 喬治·馬歇爾 | 詹姆斯·史都華、尤娜·默克爾 |
1940 | 《七梟雄》 (Seven Sinners) | Bijou Blanche | 泰·加內特 | 約翰·韋恩、布羅德里克·克勞福德 |
1941 | 《新奧爾良之光》 (The Flame of New Orleans) | Countess Claire Ledoux | 勒內·克萊爾 | 布魯斯·卡伯特、羅蘭·楊 |
1941 | 《Manpower》 | Fay Duvall | 拉烏爾·沃爾什 | 愛德華·羅賓遜、George Raft |
1942 | 《雄霸閨房》 (The Lady is Willing) | Elizabeth Madden | 米切爾·雷森 | 弗雷德·麥克默里、艾琳·麥克馬洪 |
1942 | 《The Spoilers》 | Cherry Malotte | 雷恩·萊特 | 約翰·韋恩、倫道夫·斯科特 |
1942 | 《匹茲堡》(Pittsburgh) | Josey 'Hunky' Winters | 劉易斯·塞勒 | 約翰·韋恩、倫道夫·斯科特 |
1944 | 《Kismet》 | Jamilla | 威廉·迪特勒 | 羅納·考爾門、詹姆斯·克雷格 |
1944 | 《追男記》 (Follow the Boys) | 她自己 | A.愛德華·薩瑟蘭 | George Raft、Vera Zorina、奧森·威爾斯 |
1946 | 《Martin Roumagnac》 | Blanche Ferrand | 喬治·拉孔布 | 讓·加賓、Jean d'Yd |
1947 | 《金耳環》(Golden Earrings) | Lydia | 米切爾·雷森 | 雷·米倫、Murvyn Vye |
1948 | 《柏林艷史》(A Foreign Affair) | Erika Von Schlutow | 比利·懷德 | 珍·亞瑟、約翰·倫德 |
1949 | 《拼圖》(Jigsaw) | 她自己(友情客串) | 弗萊徹·馬克爾 | 弗朗肖·托恩、讓·華萊士 |
1950 | 《舞台驚魂》(Stage Fright) | Charlotte Inwood |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 | 珍·惠曼、邁克爾·威爾丁、理查德·托德 |
1951 | 《天空無路》(No Highway in the Sky) | Monica Teasdale | 亨利·科斯特 | 詹姆斯·史都華、格莉妮絲·約翰斯 |
1952 | 《惡人牧場》(Rancho Notorious) | Altar Keane | 弗里茨·朗 | 阿瑟·甘迺迪、梅爾·費勒 |
1956 | 《環遊世界八十天》 | Saloon Hostess (友情客串) | 邁克爾·安德森 | 大衛·尼文、Cantinflas、莎莉·麥克琳、弗蘭克·西納特拉 |
1957 | 《春滿銷金城》(The Monte Carlo Story) | Maria de Creveçoeur | 塞繆爾·A·泰勒 | 維多里奧·狄西嘉、阿瑟·奧康納 |
1957 | 《雄才偉略》 | Christine Vole (Helm) / cockney woman | 比利·懷德 | 蒂龍·鮑爾、查爾斯·勞頓 |
1958 | 《歷劫佳人》(Touch of Evil) | Tanna | 奧森·威爾斯 | 查爾頓·赫斯頓、奧森·威爾斯、珍妮特·利、莎莎·嘉寶 |
1961 | 《劫後昇平》 | Mrs. Bertholt | 斯坦利·克雷默 | 史賓塞·屈賽、伯特·蘭卡斯特、理查德·威德馬克、朱迪·加蘭 |
1962 | 《黑狐: 阿道夫· 希特拉的興衰》(Black Fox: The Rise and Fall of Adolf Hitler) | 旁白(只有聲音) | 路易·克萊德·Stoumen | |
1964 | 巴黎假期(Paris When It Sizzles) | 她自己 | 理查德·奎因 | 柯德莉·夏萍, 威廉·荷頓 |
1979 | 《漂亮的小白臉,可憐的小白臉》(Schöner Gigolo, armer Gigolo) | Baroness von Semering | 大衛·海明斯 | 大衛·鮑伊, 金·露華、西德恩·羅姆英 |
1984 | 《瑪蓮》(Marlene) | 她自己(只有聲音) | 馬克西米利安·謝爾 | 馬克西米利安·謝爾、安妮·阿爾伯斯、伯納德·霍爾 (獲得金像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