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時代 三皇五帝 |
舊石器時代 沂源人 新泰人 | ||||||||||||||||||||
新石器時代 後李 北辛 大汶口 龍山 岳石 | |||||||||||||||||||||
太昊 少昊 蚩尤 | |||||||||||||||||||||
夏 | 古羌人 九夷(東夷) 有窮氏 有鬲氏 商部落 | ||||||||||||||||||||
商 | 古羌人 商方 侁 告 醜 紀國 商奄 薄姑 人方 旁方 | ||||||||||||||||||||
周 | 春秋 | 萊國 莒國 滕國 齊國 魯國 | 山戎 孤竹 | ||||||||||||||||||
戰國 | 秦國 | ||||||||||||||||||||
秦 | 臨淄郡 琅邪郡 濟北郡 膠東郡 薛郡 | ||||||||||||||||||||
漢 | 臨菑郡 博陽郡 濟北郡 膠東郡 膠西郡 琅邪郡 城陽郡 | ||||||||||||||||||||
曹魏 | |||||||||||||||||||||
晉 | 西晉 | ||||||||||||||||||||
東晉 | 前秦 前涼 後涼 前趙 後趙 前秦 西燕 | ||||||||||||||||||||
北朝 | 北魏 東魏 北齊 | ||||||||||||||||||||
隋 | 河南道 | ||||||||||||||||||||
唐 | 河南道 | ||||||||||||||||||||
五代 | 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 | ||||||||||||||||||||
宋 | 京東東路 京東西路 | ||||||||||||||||||||
金 | 山東東路 山東西路 | ||||||||||||||||||||
元 | 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 | ||||||||||||||||||||
明 | 山東承宣布政使司 | ||||||||||||||||||||
清 | 山東省 (清朝) | ||||||||||||||||||||
中華民國 | 山東省 青島特別市 | ||||||||||||||||||||
中華人民 共和國 |
山東省 濟南歷史 青島歷史 | ||||||||||||||||||||
山東主題專頁 |
沿革
秦始皇時,分臨菑郡置濟北郡,治博陽(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南)。轄境位於濟水兩岸,相當今山東省德州、茌平以東,東平、泰安、萊蕪以北,鄒平、信陽以西及河北省滄州、海興以南地。
前206年,田齊宗室田安攻佔濟北數城,被項羽立為濟北王,都博陽,齊國遂分為三齊。同年,齊王田榮殺田安,王三齊。漢四年(前203年),韓信平定三齊,立為齊王。五年(前202年),徙韓信為楚王[1],復置濟北郡,仍治博陽。六年(前201年),立皇子劉肥為齊王,濟北郡屬齊國,分博陽等縣置博陽郡,遂移治盧(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西南)。
漢文帝二年(前178年),立齊悼惠王之子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分齊國濟北郡置濟北國。三年(前177年),濟北王謀反,國除為濟北郡。十六年(前164年),立齊悼惠王之子安都侯劉志為濟北王,復置濟北國。漢景帝四年(前153年),徙濟北王為菑川王;分濟北國置平原郡,徙衡山王劉勃為濟北王。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推恩置陰安、榮關、周望、陪、前、安陽、五據、富、平、羽、胡毋十一侯國,別屬東郡、平原郡、泰山郡等鄰郡[2]。元狩元年(前122年),濟北王獻泰山及其周圍的縣邑於天子,遂分濟南郡南部與濟北國獻地置泰山郡,另以他縣償濟北王。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濟北國屬兗州刺史部。後二年(前87年),濟北王劉寬謀反,國除,領縣併入泰山郡。[3]
漢和帝永元二年(90年),立皇弟劉壽為濟北王,分泰山郡盧、蛇丘、成、剛四縣復置濟北國。後以東郡茌平縣益濟北國。至此,濟北國領五縣:盧、蛇丘、成、茌平、剛[4]。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增封濟北王五千戶,廣其土宇,東郡臨邑縣或於此時益濟北國。後分盧縣復置肥城縣,後又廢[5]。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降漢濟北王為列侯,國除為濟北郡。魏明帝太和七年(233年),葬陳王曹植於其舊封地東阿[7],遂徙封其嗣子曹志為濟北王,復置濟北國[8]。
曹魏前後,茌平縣改屬平原國,剛縣(成縣併入)改屬東平國,東郡東阿、穀城二縣改屬濟北國。至此,濟北國領五縣:盧、蛇丘、臨邑、東阿、穀城[9],移治盧縣盧子城(今山東省平陰縣西)[10],至南朝初年不變[11]。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以濟北國轉封荀勖[12]。永嘉之亂後,國除為濟北郡。
十六國時期,濟北郡先後為後趙(325年-351年)、東晉(351年-355年)、前燕(355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東晉(384年-387年)、後燕(387年-398年)、東晉(398年-399年)、南燕(399年-410年)所有。後燕建興七年(392年),兗州併入青州,濟北郡改屬青州。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收復濟北郡後還屬兗州,次年入南燕後又改屬并州。義熙六年(410年),東晉再次收復濟北郡,還屬兗州。[10]
宋少帝永初三年(422年),濟北郡濟水以北的臨邑、東阿二縣為北魏所攻佔[10],僅餘濟水以南的盧、蛇丘、穀城三縣,因避敵而移治盧縣肥城(今山東省肥城市)[13]。後在濟水以南僑置臨邑、東阿二縣。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太原郡山茌縣改屬濟北郡[14]。大明元年(457年),省臨邑、東阿二縣。至此,濟北郡領四縣:盧、蛇丘、穀城、山茌[11]。
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年),以上年攻佔的濟北郡、東平郡的部分區域置濟州(治碻磝城,在今山東省茌平縣西南);分臨邑縣僑置盧縣(治碻磝城)。至此,濟北郡領三縣:盧、臨邑、東阿,治盧縣碻磝城。北魏獻文帝皇興元年(467年),又攻佔劉宋兗州濟北郡殘存之地。皇興二年(468年),以宋之兗州置東兗州,分宋之盧縣置肥城縣,盧、山茌二縣改屬太原郡,肥城、蛇丘、穀城三縣併入濟州濟北郡。至此,濟北郡領六縣:盧、臨邑、東阿、肥城、蛇丘、穀城[10]。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分濟北郡肥城、蛇丘、穀城三縣置東濟北郡[5]。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臨邑縣併入盧縣;廢東濟北郡,其所領穀城縣併入肥城縣,肥城、蛇丘二縣改屬濟北郡;廢東平郡,其所領范縣併入壽張縣,改屬濟北郡。至此,濟北郡領五縣:盧、東阿、肥城、蛇丘、壽張。[10]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濟州為濟北郡,仍治盧縣碻磝城,領九縣:盧、范、陽穀、東阿、平陰、長清、濟北、壽張、肥城。[15]
魏永平元年(617年),改濟北郡為濟州。許天壽元年(618年),復改為濟北郡。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復改為濟州,濟北郡之名不再作為行政區劃名稱。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濟州為濟陽郡。[16]
人口
長官
- 申紹,前秦時在任。[23]
- 丁匡,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出任,據碻磝。[24]
- 溫詳,晉孝武帝太元十二年(387年)棄城奔彭城。[25]
- 劉季略,平原人,南朝宋時在任。[26]
- 垣護之,字彥宗,略陽桓道人,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年)至三十年(453年)領,曾攻碻磝,不克。[27]
- 殷孝祖,陳郡長平人,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年)見任,屢大破魏軍。[28]
- 宋演,西河介休人,北魏獻文帝時在任。[29]
- 司馬直安,河內溫人,北魏孝文帝、宣武帝之際在任。[30]
- 房亮,字景高,清河人。[31]
- 孟崇,濟北蛇丘人。[32]
- 薛祖洛,河東人。[33]
- 李柬,字休賢,隴西狄道人,北魏孝莊帝建義元年(528年)離任。[34]
- 楊摽,字顯進,正平高涼人,北魏孝莊帝永安二年(529年)行郡事。[35]
- □弘,字法雅,北齊初在任。[36]
- 崔伯謙,字士遜,博陵人,北齊時在任。[37]
國主
參見
註釋及徵引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