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建昌南豐(今江西南豐)人,北宋散文家,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天禧三年(1019年),八月二十五生於江西南豐一個官宦人家,十二歲作《六論》一篇,為當時所推祟。十六歲即篤志為古文。
十八歲隨父曾易占遷移至玉山縣(在江西境內),周遊當地,寫成了《遊信州玉山小岩記》,內容主要是記述玉山縣的地貌,包括溶洞、岩石等等。二十歲時,上書歐陽修並獻《時務策》,得其賞識,成為歐陽修的學生,並稱「歐曾」。自此名揚天下,而且曾鞏同當時的重臣范仲淹等人皆有書信的來往。尚未當官,就已經參與時政討論。
慶曆二年(1042年),曾鞏時年廿五歲,第一次參加進士考試,卻落榜了,但此次落選,實出乎歐陽修的意外,不過,就當時的風氣而言,曾鞏未中進士,倒也在情理之中。當時流行的是帶有四六文風的文字,而曾鞏擅長古文化的策論。由於家貧,曾落榜後,無法在京城逗留。臨行前,歐陽修寫了篇《送曾鞏秀才序》,鼓勵並稱讚他,為他送行[5]。
嘉佑二年(1057年),曾鞏卅九歲進士及第,歷任太平州司法參軍、館閣校勘、越州通判,濟州、福州知州。後受宋神宗邀請,到京師擔任中書舍人,進行編修史書工作。曾鞏參與了整理並校勘《梁書》、《陳書》、《南齊書》、《列女傳》、《戰國策》、《說苑》等書,寫有「敘錄」。著有《元豐類稿》、《續元豐類稿》、《外集》等。代表作為《墨池記》。其文風細,筆墨犀利。
元豐六年(1083年),因母喪免官,四月十一日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諡「文定」。
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的省試(由禮部舉行)時,身為點檢試卷官(初步評定試卷等次的考官)的梅聖俞發現了蘇軾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驚為天人,並推薦此卷給主考官歐陽修批閱。據傳歐陽修頗驚其才,但是試卷糊名,歐陽修認為很有可能是弟子曾鞏所寫(實際為蘇軾所寫),於是將此卷取為第二,將原本第二名的卷子取為第一。[6][7]歐陽修對梅堯臣說:「取讀軾書,快哉!快哉!老夫當避此人,讓出一頭地矣」的感嘆。這也是成語「出人頭地」的由來。[8][9]
此說法出於蘇轍為蘇軾撰寫的墓誌銘,流傳甚廣,甚至誤傳成歐陽修有意錄蘇軾為狀元,因誤認為是曾鞏,為了避嫌改為榜眼;但實際上當時的考試有策、論、賦、帖經/墨義等四場,蘇軾僅在「論」試的獲得第二、「義」試獲得第一,而在這之後的殿試中乙科,並不是當年的榜眼。
嘉佑二年的狀元是章惇的侄子章衡,而章惇羞於落後年長自己的侄子,堅辭進士及第,選擇嘉佑四年重考,終得一甲第五名。[9][來源請求]當年該科的狀元是章衡、榜眼是竇卞、探花是羅愷等三人。
有一說蘇軾與曾鞏的文風差異較大,歐陽修不太可能認錯。王安石評論過:「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漢星之斗」。
曾鞏的文體風格為「古雅平正」,擅長引經據典;結構則平易理醇,章法開闔、承轉、起伏、迴環都有一定約束法度、嚴密、規矩。正因為其文章易於模仿和學習,他成為了唐宋文派和桐城派學習的首要對象。[10]
彭淵材說道:「恨曾子固不能作詩」[11]。自此說一起,曾鞏「不能詩」即盛傳於世,他自己的學生秦觀也認為他不會作詩[12],另一個學生陳師道也說他「短於韻語」[13]。這場筆墨官司一直延續至清朝[14]。元初劉壎亦為曾鞏的詩辯護說:「宋人詩體多尚賦而比興寡,先生之詩亦然。故惟當以賦體觀之,即無憾矣」[註 1]。
十世祖:曾丞,為曾參第33代嫡傳後裔。參見曾子家族東宗世系。
高祖:
曾祖:
祖父:
父親:
兄弟姊妹:
尚有母妹一人,及異母妹八人。
妻子:
子女: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