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父(英語:Father of the Nation),或稱為國家之父、祖國之父、建國之父、國民之父、民族之父、獨立之父,是給予當前國家政權奠基者的稱謂,當匹配此榮譽者多於一人時,則統稱為開國元勛(Founding Fathers)。現代漢語中的「國父」一詞,可考證的最早出處是清代學者梁廷枏的著作《海國四說》,書中提及第一任美國總統佐治·華盛頓逝世時,舉國稱其為國父。[1]
「 | ......而華盛頓隨以嘉慶五年卒。(西洋諸國千八百年。)為人公正自矢,不事威福,不辭勞瘁。既罷,常以暇日率官紳人士與農並力耕作,國中人傳為美談。卒之日,舉國傷悼,思其保障功,群尊之曰國父。 | 」 |
——海國四說·合省國說·卷二 |
國父(Pater Patriae)意指「祖國之父」,是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時期,由羅馬元老院授予元老以及羅馬皇帝的榮譽稱號。儘管多位羅馬皇帝都曾經獲得此頭銜,但它並沒有成為代表皇帝權利與榮耀的稱號。
許多國家以創世神話中的人物為建國之祖,如建立葡萄牙(「路西塔尼亞」)的路索斯、建立波蘭(「萊希亞」)、切希(現捷克地區)及羅斯(現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萊赫、施治和羅斯、中華始祖的炎黃二帝[2]、百越的貉龍君和雄王[3]、萬世一系的神武天皇[4]、古朝鮮的桓雄與檀君王儉[5];或者,以歷史上的傳奇人物為建國之祖,如蒙古的成吉思汗、俄羅斯的留里克、緬甸的阿努律陀。在希伯來聖經中,亞伯拉罕、以撒以及雅各被稱為「族長」(patriarch,意指「以色列之父」),是以色列人的共祖,所有以色列人被視為是雅各的子民。[6]
在君主體制中,君王為國家的集權者,國君就是「國父」、王后就是「國母」的權力象徵,同時亦是王侯貴族的宗主。這種概念源自君權神授說,君主的權力來自上天或者神明,國家的權力歸於君主。[7] 這點被明確記載在西班牙憲法裏,君主被視為是上帝的擬人和化身,是民族統一和永恆的象徵。泰國國王與王后在當地被視為是國民的父母,泰王誕辰也是全國的父親節,泰王后的誕辰則是母親節。[8][9]
中國歷代君王自稱「天子」,尊天為父,尊地為母,或有德高望重之臣者被君主尊稱為「父」,如仲父管仲、尼父孔子、仲父呂不韋、江東仲父張昭、尚父姜子牙、亞父范增、相父諸葛亮、皇父攝政王多爾袞。[10] 中國古代官制,卿大夫退休稱為「國老」,一般官吏退休稱為「庶老」,[11] 由朝廷給予原俸祿中的部分待遇(養老),以示敬老尊賢。[12] 中國古代皇帝為當朝之「國君」(君父),皇后為當朝之「國母」(母儀)。
日本江戶時代末期薩摩藩的末代藩主島津忠義尊其生父島津久光為「國父」,島津久光以「國父」的身份實際掌控該藩於幕末時期的藩政。
許多獨裁者會在其政治生涯中為自己加諸各式稱號,如多哥總統納辛貝·埃亞德馬自稱為「國父」、「老大哥」和「人民的指引」,[13] 扎伊爾總統蒙博托·塞塞·塞科自稱「國父」、「指引者」、「救世者」、「舵手」、「花豹」、「太陽總統」和「跨越一切障礙的雄雞」。[14] 斯大林於1949年的70歲誕辰時,被贈予「國父」的稱號,以表彰其在二戰後,在蘇聯佔領國家締造的「人民民主」功績。[15]
在後殖民主義中,「國父」的稱號有雙重意義,一則以彰顯其獨立運動的合法性,二則以作為父愛主義的象徵,匯聚民望。[16] 殖民國家脫離宗主國獨立後,建國及革命領袖常被非正式稱為「國父」。
「國父」的稱謂有時會引發政治爭議,如孟加拉國民黨於2004年修改憲法,撤銷謝赫·穆吉布·拉赫曼的「國父」稱號,以壓抑拉赫曼長女謝赫·哈西娜領導的人民聯盟。[17] 2007年9月,斯洛伐克共和國國家議會幾乎通過宣佈安德烈·赫林卡為「國父」的議程,儘管赫林卡是一位有爭議的戰前領袖。[18]
一些國家的建國領袖實際上並沒有正式的「國父」稱號,但因為個人形象突出、事跡被民眾傳頌、設立紀念堂、被授予其它特殊頭銜,常被外界誤稱或誤視如同爲「國父」,如中華民國「先總統 蔣公」蔣中正、中華人民共和國「偉大領袖」毛澤東、蘇聯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列寧、北韓「共和國永遠的主席」金日成、古巴「獨立的使徒」何西·馬蒂和革命領袖卡斯特羅與切·格瓦拉、尼加拉瓜「自由人的將軍」桑地諾和革命總司令卡路士·豐塞卡、菲律賓「國家英雄」黎剎、南韓李承晚總統、以色列戴維·本-古里安總理、愛爾蘭埃蒙·德·瓦萊拉總統、埃及納賽爾總統、緬甸昂山將軍、越南胡志明主席與伊朗最高領袖高美尼等開國領袖則是被一些支持者或評論成如同國父般的人物,甚至被刻意神化。[19]
孫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領袖之一,中華民國的肇基者。他也是中國國民黨的創黨領袖,並對推動聯俄容共政策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有很大的幫助。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4月1日,國民政府明令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20]:218[21],規定「公牘、教科書籍、報紙、刊物及一切文字稱述總理或孫先生時,均應改稱國父」。並尊稱其為「孫中山」。1949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後,在台灣仍然保持尊孫中山為國父的稱號。
2007年期間,民主進步黨執政的陳水扁政府有意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劃清台灣與中國的界限,提議在教科書中去除孫文的「國父」稱號,稱因孫文本人與台灣並無直接關係[22][23]。但這些政策在國民黨的馬英九繼任成為新總統後都被政府撤除,孫文的「國父」尊號就一直延續到現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建國後還沒有正式確立「國父」,一般對國父地位的孫文則稱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凸顯中共是「孫文革命事業的繼承者」[24][25],但也曾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機構在非正式場合稱孫文為「國父」,例如全國政協辦公廳新聞局與人民網共同主辦的中國政協新聞網[26],曾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網頁上設立「國父風采」板塊[27]。近年來逐漸增加,媒體間也偶見「國父」稱法[28],抑或稱為「民國國父」[29]。不過因為兩岸現狀,官方仍謹慎使用,在電影《國父孫中山》在發佈時就更名為《第一大總統》[30]。2016年7月起的媒體用語規範中要求將國父紀念館稱為「台北中山紀念館」[31]。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小楓在評價毛澤東時,尊稱毛澤東為「國父」引起爭議,反對批評者有之,贊同支持者亦有之。[32][33][34] 但按一般來說,中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都從未曾認毛是國父,根據官方宣傳詞,終身擔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均一律只稱為「毛主席「,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在文革時亦被稱為「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最敬愛的毛主席」、「人民心中的紅太陽」。[35] 然而毛澤東生前曾指示其厭惡各種各樣的稱號,並表示遲早要統統去掉。[36][37]
儘管越南政府沒有授予任何國家先賢「國父」的稱號,卻無損外界對「越南國父」的爭議。普遍上來說,越南共產黨、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人民軍的主要創立者和領導人胡志明和越南民族解放運動領袖潘佩珠都被不少人認爲是越南的國父。目前普遍越南人民傾向以胡志明為重,部份反共或流亡的越南人士則主張潘佩珠。[38][39]
下列人物在其國內經常被國民尊稱為「國父」,其他不稱為「國父」,或者不單獨稱為「國父」的國家先賢,另見建國先驅列表、美國開國元勛、聯邦之父、歐盟之父。
姓名 | 國家 | 稱號 | 簡介 |
---|---|---|---|
艾哈邁德沙·杜蘭尼 | 阿富汗 | 艾哈邁德沙·巴巴(احمد شــاه بــابا,Ahmad Shāh Bābā,意指「吾父艾哈邁德沙」)[40][41][42] | 阿富汗杜蘭尼王朝創建者 |
穆罕默德·查希爾沙 | 阿富汗國父(Baba-i-Millat-i-Afghan) | 巴拉克宰王朝末代國王,當塔利班政權於2002年被推翻後,他在國內獲得廣泛支持,由支爾格大會授予「國父」稱號[43] | |
何西·德·聖馬田 | 阿根廷 | 祖國之父(Padre de la Patria) | 南美獨立戰爭領袖,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促成南美諸國獨立,同時也是秘魯共和國建立者及秘魯守護者 |
亨利·帕克斯爵士 | 澳洲 | 聯邦之父(Father of Federation) | 開國元勛,澳大利亞聯邦構思者[44] |
萊登‧平林爵士 | 巴哈馬 | 國父(Father of the Nation) | 1973年獨立建國領袖[45] |
謝赫·穆吉布·拉赫曼 | 孟加拉 | 孟加拉之友(বঙ্গবন্ধু, Bangabandhu) | 1971年獨立建國領袖[46] |
佐治·凱德爾·普賴斯 | 伯利茲 | 國父(Father of the Nation) | 英屬洪都拉斯首席部長、英屬洪都拉斯總理、英屬伯利茲總理、兩任伯利茲總理[47][48] |
西蒙·玻利華 | 玻利維亞 | 祖國之父(Padre de la patria) | 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促成南美諸國獨立,同時也是哥倫比亞、巴拿馬、厄瓜多爾、委內瑞拉祖國之父 |
佩德羅一世和若瑟·博尼法西奧·德·安德拉達 | 巴西 | 國父和獨立之父(Father of the Nation and Patriarch of Independence) | 佩德羅一世是首任巴西皇帝,博尼法西奧是佩德羅一世的顧問 |
諾羅敦·施漢諾 | 柬埔寨 | 王父(Preahmâhaviraksat,中國官方稱為「太皇」) | 1953年獨立建國領袖 |
約翰·亞歷山大·麥當勞 | 加拿大 | 聯邦之父(Father of Confederation) | 加拿大第一任總理,開國元勛之一 |
貝爾納多·奧希堅斯 | 智利 | 祖國之父(Padre de la patria) | 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促成智利獨立 |
西蒙·玻利華 | 哥倫比亞 | 祖國之父(Padre de la patria) | 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促成南美諸國獨立,同時也是厄瓜多爾、巴拿馬、玻利維亞、委內瑞拉祖國之父 |
圖季曼 | 克羅地亞 | 祖國之父(Otac domovine) | 克羅地亞民族解放運動領袖,現代克羅地亞國家肇建者[49] |
卡路士·文路爾·德·塞斯佩德斯 | 古巴 | 祖國之父(Padre de la Patria)[50][51] | 十年戰爭起義者,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促成古巴獨立 |
卡爾四世 | 捷克地域 | 祖國之父(Otec vlasti) | 波西米亞國王,由布拉格查理大學授予的稱號[52] |
弗蘭蒂謝克·巴拉茨基 | 國父(Otec národa) | 捷克政治家和歷史學家,在捷克民族復興運動中有影響力的學者[52][53] | |
湯馬士·加里格·馬薩里克 | 祖國之父(Father of the fatherland) | 首任捷克斯洛伐克總統[52] | |
胡安·柏保路·杜瓦特 | 多米尼加 | 祖國之父(Padre de la patria) | 推翻海地統治,促成多米尼加獨立 |
西蒙·玻利華 | 厄瓜多爾 | 祖國之父(Padre de la patria) | 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促成南美諸國獨立,同時也是哥倫比亞、巴拿馬、玻利維亞、委內瑞拉祖國之父 |
切迪·賈根 | 圭亞那 | 國父(Father of the nation) | 英屬圭亞那首席部長、首任圭亞那總理,推翻英國殖民統治,創建人民進步黨 |
杜桑-盧維圖爾和尚-雅克·德薩林 | 海地 | 祖國之父(Père de la patrie) | 推翻法國殖民統治,促成海地獨立 |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 印度 | 聖雄甘地(महात्मा गाँधी,Mahatma Gandhi);國父(बापू,Bapu) | 印度獨立運動及國大黨領袖,推翻英國殖民統治,促成印度獨立 |
蘇卡諾 | 印度尼西亞 | 國父(Bapak Bangsa);印度尼西亞革命領袖(Pemimpin Besar Revolusi Indonesia) | 首任印度尼西亞總統 |
居魯士大帝 | 伊朗 | 沙汗沙(Shahanshah) | 波斯領袖,對抗米底王國,建立阿契美尼德帝國 |
狄奧多·赫茨爾 | 以色列 | 國家遠見者(חוזה המדינה,Khozeh HaMedinah);猶太國家的精神之父(האב הרוחני של מדינת היהודים)[54] | 錫安主義創建者,倡議在以色列地重新建立猶太國家(מדינת היהודים) |
大衛·本-古里安 | 開國元勳(האבות המייסדים)[55];國父(אבי האומה) | 錫安主義運動領袖,領導以色列成為獨立的國家;《以色列獨立宣言》之宣讀人暨以色列建國後首任總理 | |
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和朱賽佩·加里波底 | 意大利 | 祖國之父(Padre della Patria) | 意大利統一後的首任意大利國王,後者領導了意大利統一運動 |
喬莫·肯雅塔 | 肯雅 | 國父(Baba wa Taifa) | 首任肯雅總統 |
金九 | 南韓 | 民族先師(민족의 스승,Minjogui seuseung);國父(국부,Gukbu) | 韓國獨立運動領袖,對抗大日本帝國殖民統治,於1962年由朴正熙總統追授予「國父」稱號 |
金日成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偉大領袖(위대한 수령,Widaehan Sulyeong);社會主義北韓的始祖(사회주의조선의 시조,Sahoejuuijoseon-ui Sijo)[56]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第1代領導人,金日成雖然沒有正式的國父稱號,但在宣傳上稱呼他為「慈父領袖」(어버이수령,eobeoi-Sulyeong)[57] |
易卜拉欣·魯戈瓦 | 科索沃 | 國父(Baba i Kombit) | 首任科索沃總統 |
約納斯·巴薩納維丘斯 | 立陶宛 | 國父(Tautos patriarchas) | 立陶宛民族復興運動擁護者和首份立陶宛語報刊的創辦人[58] |
克爾斯泰·米西爾科夫 | 北馬其頓 | 國父(Татко на нацијата) | 著名語言學家、作家和獨立運動支持者,提出馬其頓民族的特徵不同於其它巴爾幹民族,同時在中馬其頓方言的基礎上編纂標準馬其頓語[59][60] |
東姑阿都拉曼 | 馬來西亞 | 獨立之父(Bapa Kemerdekaan);馬來西亞之父(Bapa Malaysia) | 首任馬來西亞首相 |
成吉思汗[來源請求] | 蒙古國 | 統一蒙古各部,橫掃歐亞,蒙古帝國創立者。 | |
西沃薩古爾·拉姆古蘭爵士 | 毛里裘斯 | 國父(Father of the Nation)[61] | 首任毛里裘斯總理 |
米格爾·伊達爾戈·伊·科斯蒂利亞 | 墨西哥 | 墨西哥民族之父(Padre de la patria mexicana)[62][63] | 墨西哥獨立戰爭領袖 |
薩姆·努喬馬 | 納米比亞 | 納米比亞建國之父(Founding Father of the Namibian Nation) | 首任納米比亞總統,於2005年通過國會法案授予「納米比亞建國之父」稱號[64] |
威廉一世 | 荷蘭 | 祖國之父(Vader des Vaderlands) | 荷蘭起義領袖,反抗西班牙統治,建立荷蘭共和國[65] |
埃納爾·基哈德森 | 挪威 | 國父(Landsfaderen) | 二戰後的首位挪威首相[66],挪威工黨領袖,奠定挪威的褔利國家和社會現代化制度。 |
穆罕默德·阿里·真納 | 巴基斯坦 | 偉大領袖(Quaid-e-Azam);國父(Baba-e-Qaum)[67][68] | 巴基斯坦建國者、全印穆斯林聯盟領袖及首任巴基斯坦總督 |
西蒙·玻利華 | 巴拿馬 | 祖國之父(Padre de la patria) | 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促成南美諸國獨立,同時也是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委內瑞拉祖國之父 |
米高·索馬雷爵士 | 巴布亞新畿內亞 | 國父(Father of the Nation) | 1975年獨立建國領袖,也稱為「酋長」[69] |
何西·德·聖馬田 | 秘魯 | 共和國建立者及秘魯守護者(Fundador de la República y Protector del Perú) | 南美獨立戰爭領袖,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促成南美諸國獨立,同時也是阿根廷祖國之父 |
黎剎 | 菲律賓 | 國家英雄 | 他的壯烈犧牲使菲律賓人意識到除了脫離西班牙獨立外別無選擇,隨後爆發了菲律賓革命。 |
亞豐素一世 | 葡萄牙 | 國父(Pai da Nação) | 首任葡萄牙國王,於1179年由羅馬教廷承認 |
孫中山 | 中華民國 | 國父 | 辛亥革命領袖,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政權,國民政府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決議追授予「國父」稱號[21]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被稱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
彼得大帝 | 俄羅斯 | 祖國之父(Отец Отечества,Otéc Otéčestva) | 1721年由元老院授予「國父」、「俄羅斯皇帝」和「大帝」稱號[70] |
瓦利·穆斯塔法·賽義德 |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 | 國父(Father of the Nation) | 波利薩里奧陣線領袖及首任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總統,擊潰西班牙殖民軍及反抗摩洛哥、毛里塔尼亞軍的入侵 |
約翰·康普頓爵士 | 聖盧西亞 | 國父(Father of the Nation) | 首任聖盧西亞總理[71] |
伊本·沙地 | 沙地阿拉伯 | 國父(والد الأمة,Waalid Al Ummah) | 首任沙地阿拉伯國王,統合阿拉伯半島諸部落 |
當奴·杜瓦 | 蘇格蘭 | 國父(Father of the Nation) | 《1998年蘇格蘭法》通過後,蘇格蘭議會首次選舉產生的首席部長[72][73] |
多布里察·喬西奇 | 塞爾維亞 | 國父(Отац Нације) | 首任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總統 |
李光耀 | 新加坡 | 新加坡建國總理(Founding Prime Minister of Singapore)﹔新加坡建國之父(Foundings father of Singapore)之一 | 開國元勛,首任新加坡總理、前內閣資政、執政人民行動黨首任秘書長 |
普里莫茲·特魯巴 | 斯洛文尼亞 | 國父(Oče naroda) | 斯洛文尼亞地區新教的創建者和首任教監,也是首本斯洛文尼亞語印刷出版書籍的作者 |
納爾遜·曼德拉 | 南非 | 國父(Tata wethu) | 反種族隔離運動領袖,也是取消種族隔離政策後的首任南非總統[74] |
天主教雙王 | 西班牙 | 卡斯提爾和阿拉貢王國君主(Reyes Católicos de los reinos de Castilla y Aragón) | 西班牙王國統合者,統一卡斯提爾、阿拉貢和安達盧斯地區,進一步促成西班牙帝國的擴張 |
唐史提芬·森納那亞克 | 斯里蘭卡 | 國父(Father of the Nation) | 首任斯里蘭卡總理[75] |
約翰·費里埃 | 蘇里南 | 祖國之父(Vader des Vaderlands) | 首任蘇里南總統 |
古斯塔夫一世 | 瑞典 | 國家英雄(Nationshjälte) | 瑞典瓦薩王朝創建者,推翻丹麥國王基斯頓二世統治 |
朱利葉斯·尼雷爾 | 坦桑尼亞 | 國父(Baba wa Taifa) | 首任坦桑尼亞總統[76] |
泰王拉瑪九世 | 泰國 | 泰國國王(พระมหากษัตริย์ไทย,Phra Ma Haak Sat Ri Thai) | 泰國君主是國家主權的象徵,深受國民的尊崇和愛戴,尊稱為「父親」,國王誕辰也是泰國的父親節[8] |
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蒂爾克 | 土耳其 | 阿塔蒂爾克(Atatürk,意指「土耳其之父」) | 首任土耳其總統,土耳其國會於1934年授予「阿塔蒂爾克」姓氏[77] |
謝赫扎耶德·本·蘇爾坦·阿勒納哈揚 | 阿聯酋 | 國父(والد الأمة,Waalid Al Ummah) | 首任阿聯酋總統[78][79] |
佐治·華盛頓 | 美國 | 國父(Father of His Country)[80] | 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美國獨立戰爭大陸軍總司令及首任美國總統 |
佐治·華盛頓、約翰·亞當斯、湯馬士·傑佛遜、占士·麥迪遜、班哲文·富蘭克林等獨立宣言簽署者和制憲會議代表(美國開國元勛) | 美國開國元勳(America's Founding Fathers)[81][82] | 美利堅合眾國的開國元勛們、獨立宣言簽署者和制憲會議代表 | |
何西·赫瓦西奧·阿蒂加斯 | 烏拉圭 | 烏拉圭獨立之父(Padre de la independencia uruguaya)[83][84] | 烏拉圭獨立運動領袖,在拉普拉塔聯合省擊潰英國、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軍 |
西蒙·玻利華 | 委內瑞拉 | 祖國之父(Padre de la patria) | 南美獨立戰爭領袖,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促成南美諸國獨立,同時也是哥倫比亞、巴拿馬、厄瓜多爾、玻利維亞祖國之父 |
沙納納·古斯芒[來源請求] | 東帝汶 | 東帝汶國父[來源請求] | 游擊隊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領袖,領導人民推翻被印尼吞併後的東帝汶,2002年建國,首任東帝汶總統 |
阿利雅·伊澤特貝戈維奇[來源請求] | 波黑 | 波黑建國之父[來源請求] | 波黑波斯尼亞克族律師、社會活動家、政治家,首任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主席團主席。 |
米爾頓·奧博特[來源請求] | 烏干達 | 烏干達國父[來源請求] | 烏干達政治家,1962至1966年間出任該國總理,1966至1971及1980至1985年期間兩度出任總統。1962年,他帶領烏干達脫離英國殖民統治,走向獨立,因而被視為現代烏干達的國父。 |
約瑟夫·詹金斯·羅拔斯[來源請求] | 利比里亞 | 利比里亞之父[來源請求] | 首任暨第7任利比里亞總統 |
米高·柯林斯[來源請求] | 愛爾蘭 | 愛爾蘭國父[來源請求] | 是愛爾蘭革命領導人,愛爾蘭共和軍情報首長,愛爾蘭臨時政府主席,他在1922年8月於愛爾蘭內戰被槍擊身亡。大多數愛爾蘭政治黨派都承認他對現代愛爾蘭國家的建立做出的貢獻,政治黨派「愛爾蘭統一黨」(Fine Gael)的成員和支持者們特別將其作為運動的創始人來紀念。 |
約翰·加朗[來源請求] | 南蘇丹 | 南蘇丹共和國國父[來源請求] | 是蘇丹共和國前副總統,蘇丹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和領袖,南蘇丹國父。加朗也是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和武裝力量蘇丹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 |
伊薩亞斯·阿費沃爾基[來源請求] | 厄立特里亞 | 厄立特里亞國父[來源請求] | 是厄立特里亞的建國者,1991年5月,阿費沃爾基領導厄立特里亞人民解放陣線於歷時三十年的厄立特里亞獨立戰爭中獲勝。1993年厄立特里亞從埃塞俄比亞人民民主共和國獨立後,阿費沃爾基由實行一黨專政的人民民主與正義陣線推舉擔任總統至今。 |
維爾·伯德[來源請求] | 安提瓜和巴布達 | 安提瓜和巴布達國父[來源請求] | 是安提瓜和巴布達的建國者,在之前的安提瓜自治領時期的1967年2月27日至1971年2月14日、1976年2月1日至1981年11月1日兩度擔任總理。帶領國民在1981年11月1日脫離英國獨立。為首任總理;兒子萊斯特·伯德第二任總理,任期1994年至2004年。他亦為知名運動員。他在1971年至1993年期間擔任安提瓜工黨主席,並在前總理、也是他的父親維爾·伯德辭職後,接任總理一職。 |
伊斯梅爾·捷馬利 | 阿爾巴尼亞 | 國父(Babai Kombit) | 阿爾巴尼亞的建國者,曾領導阿爾巴尼亞民族解放運動,並在1912年於夫羅勒主持國民大會,向外界宣佈阿爾巴尼亞獨立,後領導建立阿爾巴尼亞臨時政府,成為第一任阿爾巴尼亞總理。 |
哈伊克 | 亞美尼亞 | 納哈佩特(Նահապետ,意為部落族長) | 傳說中亞美尼亞民族的酋長和創始人。 |
康斯坦蒂·卡利諾夫斯基 | 白俄羅斯 | 白俄羅斯國族的締造者(Стваральнік беларускага народу) | 一月起義的主要領袖,白俄羅斯民族主義的代表人物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