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角手風琴(Concertina)與各類其他手風琴及口琴類似,是簧片類樂器。它有風箱,琴鍵鈕通常在琴身兩側。演奏時觸壓鍵鈕,使其與風箱同向運動,而一般手風琴,按鍵方向與風向運動方向垂直。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7月6日) |
六角手風琴很可能是各自獨立地在英格蘭和德國發展起來的。英格蘭六角手風琴由查爾斯·威斯通爵士發明於1829年。卡爾·弗里德里希·尤利格則於1834年公佈了德國六角琴。在古典音樂、愛爾蘭、英格蘭和南非的傳統音樂以及探戈和波爾卡音樂中多有使用。
體系
六角手風琴這一名稱涉及一類手持的、風箱驅動的簧片樂器。它們的體系會有不同,主要區別在於鍵盤安排以及在風箱推與拉時按鍵發出同一音符(單音)還是不同的音符(雙音)。
由於六角手風琴幾乎同時出現在英格蘭和德國,六角琴的體系可大致分為英格蘭、盎格魯-日耳曼和日耳曼三個類型。對於掌握一種體系的樂手,對另外一個體系可能完全不明就裏。
英格蘭六角手風琴和重奏六角手風琴在歷史上和琴的結構上都有類似之處。二者均使用半音音階以及單音體系,即在風箱推拉時發出同一音符。這兩種在英格蘭發展的樂器尺寸都小於日爾曼六角手風琴,通常呈六角形,也有八角、十角甚至十二角的。英格蘭體系讓音符分佈於琴的兩側,容易演奏快節奏曲調。雙重奏體系將低音部分置於左側,高音部分置於右側,以便演奏交錯的和聲和曲調。
英格蘭六角手風琴是查爾斯·惠斯通爵士發明的,他於1829年在大不列顛獲得專利。惠斯通在1844年也獲得重奏六角手風琴的專利。[1]
盎格魯或稱為盎格魯-日耳曼的六角手風琴從歷史上看就是一種英格蘭和日耳曼六角手風琴的混搭。鍵鈕的安排通常與優立格1834年發明的20鍵日耳曼六角手風琴相同,採用雙音體系。這種琴發明後幾年,因為便於演奏而前且價格低廉,就在英格蘭、愛爾蘭和北美廣為流行。英格蘭的製造商以傳統的英式方法生產出了自己的版本,以迎合流行趨勢:他們不用長簧片,而使用六角琴簧片;每個鍵鈕都有獨立的樞軸,六角形形狀,其結果就是現代的盎格魯六角手風琴。
德國為本地區市場和流浪藝人發展起來的日耳曼琴,比英格蘭和盎格魯琴尺寸更大。通常採用雙音體系,使用長琴簧,外形四角為多。[2]有時候一個鍵紐有幾個琴簧,能產生一種顫音效果。
多種德國琴體系採用具有同一結構特點的體系和鍵紐佈局。在美國,特別是在中西部,德國和中歐後裔聚集區,六角手風琴就是肯密澤琴。肯密澤琴採用雙音體系,與班東尼(Bandoneon)密切相關,只是鍵紐佈局和外部裝飾風格不同。在經過德裔美國製造商和發明家奧托·西里西(Otto Schlicht)[3]:204在機械上做了些創新後,出現了新的變種,叫做澤莫曼(C. F. Zimmerman)的卡耳斯費德琴(Carlsfelder concertina)。這種琴在1849年面世[4],1851年倫敦世博會展出[5]。
班東尼手風琴(bandonion)或稱班多鈕手風琴(bandoneón),是一種日耳曼琴體系,採用亨里齊(Heinrich Band)劃分的雙音佈局。雖說原本想作為小教堂管風琴的替代,很快世俗化。因為班多鈕手風琴十九世紀在阿根廷風靡一時,同時在阿根廷和烏拉圭多種舞蹈發展出了探戈舞,現在班多鈕手風琴與探戈音樂密不可分。[6]班多鈕手風琴大多是雙音體系,在1920年代出現了一些單音體系變種,如1925年左右的Ernst Kusserow 和 Charles Peguri 體系[7]:18[8]。典型的班多鈕手風琴每個鍵紐會有多個琴簧,調整為八度音階岔開[9]Ástor Piazzolla是這種樂器中最著名的樂器之一。
歷史
1830年代中,日爾曼和英格蘭風格的六角手風琴分別在這兩個地區製造和銷售。兩種體系隨着它們越來越受到歡迎,分別進化為現今的形式。售價和使用的廣泛性使二者漸顯分野。日爾曼或者盎格魯日爾曼琴被認為是低檔樂器,英格蘭六角手風琴則具有小資情調。英格蘭六角手風琴作為室內樂器在古典音樂演奏上更受歡迎,而日爾曼琴更多地用於日常大眾舞蹈伴奏。
1850年,盎格魯日爾曼琴在演奏樂曲和伴奏上的出色能力,使英格蘭地區的製造商開始開發重奏手風琴體系。麥肯(Maccann)體系一直流行到了十九世紀末。同時日爾曼製造商開始為當地製造多於20鍵的琴。三種鍵鈕體系最終得以流行:烏力格的肯密澤體系、齊默曼的卡斯費德體系以及班東尼的萊茵舍體系。不同的日爾曼製造商力圖統一日爾曼琴的鍵鈕佈局 — 但這種努力在十九世紀末只獲得了部分成功。肯密澤和卡斯費德體系得以融合。班東尼體系得以創立。儘管有了新的標準,舊的體系一直沿用到了二十世紀。
整個十九世紀六角手風琴都很流行。英格蘭、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救世軍在其樂隊內廣泛使用六角琴,樂隊和音樂家們在講英語的各地區演奏六角琴。德國移民帶着他們的肯密澤琴到了美國和阿根廷,在當地流行開來。在英格蘭、美國和澳大利亞六角手風琴幾乎無處不在。
二十世紀早期六角手風琴的流行程度迅速降低。原因包括手風琴的崛起、其它樂器(如鋼琴)的大規模生產、半音且少調性的音樂如布魯斯和爵士樂日益興盛以及由於收音機和唱機的應用使得總體上業餘音樂家數量減少。到了二十世紀中期,六角手風琴的製造者已寥寥無幾,並且他們通常只能用手風琴的簧片以及便宜且低質量的琴鍵製作六角手風琴。然而還是有少的琴通過各種方式在某些領域保留了下來:愛爾蘭傳統音樂中的盎格魯琴、莫里斯舞蹈中使用的英格蘭琴和盎格魯琴、南非歐洲人(布爾音樂)和祖魯人(他們把六角琴稱為「擠壓盒(squashbox)」)使用的盎格魯琴、美國在波爾卡樂曲中用肯密澤琴,還有阿根廷人在探戈中必不可少的班東尼琴。在一次世界大戰和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德國有不少六角琴和班東尼琴的樂隊,但隨着納粹的統治,這些樂隊逐漸消失。
20世紀60年代的民謠復興運動導致了六角手風琴的些許復甦,尤其是盎格魯琴。最近,六角手風琴人氣似乎再次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傳統愛爾蘭音樂中用的盎格魯琴。20世紀80年代,探戈的興起,也帶帶動了人們對對班東尼手風琴的興趣。
二十一世紀,在英國的許多地區依然使用英格蘭和盎格魯體系六角手風琴演奏傳統音樂。意大利和中國在大規模生產六角手風琴,歐洲、南非、澳大利亞和北美,也有個體作坊生產這種樂器。
從昂貴的傳統伸縮式簧片,到流水線生產的中低檔簧片,現代樂器製作工藝可以生產出適用於不同場合的六角手風琴。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