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盎格魯人(英語:Angles)是羅馬帝國沒落後在大不列顛島定居的主要日耳曼人族群之一[1]。他們在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七國時代建立了數個王國。「英格蘭」這個名字也源自他們的族群名稱,意思是「盎格魯人的土地」。據塔西陀報道盎格魯人在移居不列顛島之前與倫巴第人和塞姆諾內斯人一起居住在今天屬於德國北部和丹麥的歷史地區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2]。
盎格魯這個名字首次出現在塔西陀的著作《日耳曼尼亞志》,他使用拉丁語的形式拉丁語:Anglii。一個理論是這個名稱來自他們原來居住的地方,今天在日德蘭半島上的安格利亞半島(今屬德國,德語:Angeln,丹麥語: Angel halvøen)。
一些詞源理論包括:
5世紀裏所有入侵不列顛島的日耳曼部落都被稱為英語:Englisc、英語:Ængle或英語:Engle,他們都說古英語。所有這些名稱,包括後來的英格蘭,全部是從原始印歐語英語:*h₂enǵʰ-延申出來的,它的意思是狹窄。
在一份書信中教宗額我略一世把拉丁名稱Anglii簡化成Angli,它後來繼續演化成今天的寫法[5]。在拉丁語裏英格蘭的寫法依然是Anglia。阿爾弗雷德大帝翻譯保盧斯·奧羅修斯的世界歷史使用Angelcynn來描述英格蘭人;比德使用Angelfolc,其它的寫法包括Engel、Englan、Englaland等等[6]。
現知最早提到盎格魯人的是約公元98年塔西佗在他的《日耳曼尼亞志》第40章中提到。塔西佗說盎格魯人是與塞姆諾內斯人和倫巴第人相比居住更加遙遠的一個蘇維匯人部落。塞姆諾內斯人和倫巴第人居住在易北河畔,是羅馬人比較熟悉的部落。塔西佗把盎格魯人與當地的其他部落如朱特人等合併到一起。所有這些部落全部生活在河流和森林後面,因此無法攻擊[2]Tacitus (),Cap. XL</ref>[7]。與盎格魯人並列的朱特人的名字可能說明他們定居於日德蘭半島上,或者在波羅的海邊。
塔西佗沒有描寫他們精確的地理位置,但是說與其他臨近的部落他們崇拜那瑟斯或者大地母親,這個女神的聖地位於「大洋中的一座島上」[8]。這個海濱有許多河口、小島、溪流、島嶼、沼澤和海灘淤泥。對於對這裏不熟悉的人來說它很難接近,對於羅馬人來說這裏非常遠,不可知,無法進入,人煙稀少,沒有多少經濟價值。
大多數學者認為盎格魯人生活在波羅的海海邊,可能是在日德蘭半島的南部。這個觀點部分基於4世紀古英語和丹麥傳說中提到人物和事件,部分因為塔西佗提到的對那瑟斯的崇拜與考古發現斯堪的納維亞基督化之前的情況相符合[8]。
約公元150年克勞狄烏斯·托勒密在他的《地理學指南》(2.10)中對盎格魯人的描寫混亂。在一個段落里蘇維匯人盎格魯部落生活在萊茵河北部和易北河之間的地方,但是顯然不住在這兩條河的河畔,蘇維匯人倫巴第部落住在萊茵河畔他們的西部,而蘇維匯人塞姆諾內斯部落住在他們的東邊易北河河畔。這個描述出乎意料。但是古德蒙·舒特指出托勒密在另一個段落里說倫巴第人住在易北河和撒克遜人附近。這個說服更加好像是對的,那麼這樣說的話盎格魯人也應該住在這附近[9]。由於對這個段落不確定,對盎格魯人原來的住地也有許多猜測。
一種說法是住在海岸的人或者他們當中的一部分可能在薩勒河河谷以及今天屈夫霍伊瑟縣以下溫斯特魯特河河谷組成聯盟,形成了盎格魯圖林根王國[8][10]。一些其它北德的部落名稱在這些撒克遜地區也有出現。
另一個可能性是托勒密提到的盎格魯人與石勒蘇益格的盎格魯人沒有關係。尤利烏斯·伯克尼認為盎格魯是一個很常見的詞根,它們都與「彎」有關,而不同部落使用這個詞根延申出來的名稱。換而言之他們的名字的類似完全是偶然的,並不表示他們是日耳曼人當中同一個部落。古德蒙·舒特分析托勒密的著作時認為托勒密使用不可靠資料因此錯誤地把盎格魯人搬到錯誤的地方。他指出盎格魯人正確地位於倫巴底人的東北方,但是倫巴底人被兩次列入托勒密的著作中。一次正確地描寫在易北河下游,另一次錯誤地描寫在萊茵河北部[11]。
比德寫道安格魯人在來到大不列顛之前住在一個叫做安古魯斯的地方,「這個地方位於朱特人和撒克遜人的省份之間,今天這裏沒有人住」。在《不列顛人的歷史》中有類似記載。阿爾弗雷德大帝和史學家埃塞爾維爾認定這個地方是石勒蘇益格省的安格利亞半島,這個說法與比德的說法相符合[8]。
挪威航海家黑格蘭的奧特拉描述從奧斯陸峽灣去石勒蘇益格的兩天旅行,他描述了右舷的海岸。阿爾弗雷德註釋說「盎格魯人在到這裏之前住在這些島上」[n 1]。英語和丹麥語傳說中的兩名國王也支持這個說法。麥西亞王國的王族自稱是這兩名國王的後裔,而他們的傳說與石勒蘇益格安格利亞半島和倫茨堡有關。丹麥語傳說中流傳下父子兩名石勒蘇益格總督的名字,而威塞克斯王國的王族自稱他們是這兩人的後裔。5世紀裏盎格魯人入侵大不列顛島,此後他們的名字在歐洲大陸上沒有被提到,只有在圖林根王國法規中有「盎格魯和韋里諾法規即圖林根法規」的字樣[8][10]。
傳說教宗額我略一世在羅馬的市場上偶然看到一群來自德伊勒的安格魯人兒童被出售。這個故事是比德流傳下來的。額我略被這些奴隸的外貌打動,問他們的背景。別人告訴他這些是盎格魯人,他回到說:「好,因為他們有一張天使的臉,這樣的人應該是天堂里天使的後裔」(這裏他使用了雙關語,因為在拉丁語中盎格魯人是Angles,而天使是Angelus)。據說這次遭遇促使額我略一世發動向盎格魯人傳教的運動[14][15]。
石勒蘇益格有很多4世紀和5世紀遺留下來的史前古蹟。在倫茨堡和埃肯弗德間的博格施泰特發現了一個大火葬墓地,裏面出土多枚翁和胸針,它們與英格蘭基督教前出土的翁和胸針很類似。更重要的是在托爾斯貝格沼澤和尼當沼澤發現的大量古蹟,其中包括大量武器、裝飾品、服裝、農具等,在尼當沼澤還發現了船。通過這些發現可以重新體現盎格魯人在入侵大不列顛島之前的文化[8]。
據比德的《歷史》等記載盎格魯人入侵大不列顛島後分裂成諾森布里亞王國、東盎格利亞王國和麥西亞王國。洛因認為「航海對部落結構不利」[16],在英格蘭顯然新的基於部落結構的王國形成。最初在英格蘭北部和中部各有兩個王國,到7世紀演化成諾森布里亞王國和麥西亞王國兩個王國。7世紀條頓人入侵大不列顛島時諾森布里亞王國保持其主權,但是8世紀麥西亞王國逐漸強盛掩蓋諾森布里亞王國。8世紀丹人維京人入侵時這兩個王國全部覆滅。在戰鬥中它們的王族實際上被摧毀,它們的盎格魯人國民被併入丹麥區。英格蘭南部的撒克遜人威塞克斯王國抵擋住丹人的進攻。9世紀末和10世紀初威塞克斯王國擊敗丹人,把盎格魯人從丹麥區解放出來。通過與殘餘盎格魯王族的婚姻他們使得盎格魯人接受他們為自己的國王。這標誌着老盎格魯-撒克遜人世界的結束和英格蘭人的形成。諾森布里亞和東盎格利亞這些名稱沿用至今。諾森布里亞最強盛的時期向北一直延申到今天蘇格蘭東南部,包括愛丁堡,向南擴展到亨伯河口。
沒有去大不列顛島的盎格魯人留在他們的家鄉,今天這裏是日德蘭半島上德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的東北部。今天在弗倫斯堡、石勒蘇益格市和施萊海灣的島嶼之間還有一個叫安格利亞半島的半島。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