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一世 (英格蘭)

英格蘭國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亨利一世 (英格兰)

亨利一世(英語:Henry I;約1068年—1135年12月1日),自1100年至1135年亡故期間為英格蘭國王。亨利是征服者威廉第四子,接受過拉丁語自由七藝教育。1087年威廉亡故,亨利的兩名兄長短襪羅貝爾紅髮威廉各自繼承諾曼第和英格蘭,而亨利卻未得分寸土地。亨利自羅貝爾處購得諾曼第西部的科唐坦伯爵領地,但在1091年為兩名兄長所廢黜。亨利逐漸在科唐坦重建自己的權勢根基,與紅髮威廉結盟對抗羅貝爾。

快速預覽 亨利一世 Henry I, 英格蘭人的國王 ...
亨利一世
Henry I
Thumb
來自馬菲·帕里斯英語Matthew Paris在《盎格魯史》中於約1253年所繪微型畫。這幅畫像是通用樣式,描繪着亨利手握雷丁修道院教堂,他被埋葬在雷丁修道院。
英格蘭人的國王
統治1100年8月2日–1135年12月1日
加冕1100年8月5日
前任威廉二世
繼任史提芬
諾曼第公爵
統治1106年–1135年12月1日
前任羅貝爾二世
繼任艾蒂安
出生1068年
可能在約克塞爾比
逝世1135年12月1日(66–67歲左右)
法蘭西諾曼第里昂斯拉福雷
安葬
配偶蘇格蘭的瑪蒂爾達
1100年結婚;1118年喪妻
魯汶的阿德莉薩
1121年結婚;1135年寡居
子嗣
更多……
神聖羅馬皇后瑪蒂達
諾曼第公爵威廉·阿德林
非婚生子嗣:
第一代格洛斯特伯爵羅拔
蒙莫朗西領主夫人愛麗絲英語Alice FitzRoy
朱利安娜·德豐特夫羅英語Juliane de Fontevrault
佩爾什伯爵夫人瑪蒂達英語Matilda FitzRoy, Countess of Perche
林肯的李察英語Richard of Lincoln (son of Henry I)
蘇格蘭人之王后西比勒英語Sybilla of Normandy
第一代康沃爾伯爵雷金納德英語Reginald de Dunstanville, Earl of Cornwall
布列塔尼公爵夫人瑪蒂達英語Matilda FitzRoy, Duchess of Brittany
奧克漢普頓領主羅拔英語Robert fitzEdith
蒙蒂維利耶女修道院院長瑪蒂達英語Matilda FitzRoy, Abbess of Montivilliers
亨利·菲茨羅伊
富爾克·菲茨羅伊英語Fulk FitzRoy
吉爾伯特·菲茨羅伊英語Gilbert FitzRoy
王朝諾曼第王朝
父親征服者威廉
母親法蘭德斯的瑪蒂爾德
關閉

兄長威廉因狩獵事故意外身亡時,亨利與他同在英格蘭,遂趁機奪取英格蘭王位,加冕之時,承諾要匡正威廉諸多不得人心的政策。亨利與蘇格蘭的瑪蒂達成婚,兩人育有兩個存活下來的子女瑪蒂達皇后威廉·阿德林;他還與許多情婦育有眾多非婚生子女。羅貝爾在1101年自諾曼第入侵,與亨利爭奪英格蘭的統治權;這場軍事戰役最終以協商達成和解,確認亨利為國王。但和平未久,亨利於1105年及1106年兩度入侵諾曼第公國,最終在坦什布賴戰役擊敗羅貝爾。亨利將羅貝爾囚禁至死。法蘭西國王路易六世、法蘭德斯伯爵博杜安七世、安茹伯爵富爾克五世都對亨利在諾曼第的統治加以挑戰,他們力挺羅貝爾之子威廉·克利托與他爭位,在1116年至1119年間支持諾曼第公國境內一場大規模叛亂。亨利在布雷米勒戰役英語Battle of Brémule取勝後,於1120年與路易達成有利自己的和平協議。

時人視亨利為嚴苛卻卓有成效的統治者,他在英格蘭和諾曼第巧妙馭制眾貴族。在英格蘭,亨利借鑑既有的盎格魯-撒克遜司法、地方政府、稅收制度,同時還增設諸如王室財政署英語Exchequer和巡迴法官英語Justice (title)等更多機構來強化這一制度。諾曼第也憑藉漸趨完備的司法及財政署制度來治理。運作亨利這套制度的官員,許多都是出身微末的「新人」,而非來自高門世家,他們憑藉理政能力而得擢升。亨利鼓勵教會改革,但在1101年與坎特伯雷大主教安塞爾姆捲入一場嚴重紛爭,最終於1105年通過妥協方式解決。亨利支持克呂尼修會,在英格蘭和諾曼第高級神職人員的選拔上發揮重要作用。

亨利的兒子威廉在1120年白船海難中溺亡,致使王位繼承問題陷入疑雲。亨利續弦第二位妻子魯汶的阿德莉薩,期望能再得子,但二人婚後未有子嗣。亨利為此宣佈自己女兒瑪蒂達為繼承人,將她許配給安茹的若弗魯瓦。亨利與這對夫婦間關係日趨緊張,與安茹英語County of Anjou接壤的諾曼第邊境地區也掀起戰事。亨利在患病一周後,於1135年12月1日亡故。儘管亨利屬意瑪蒂達繼承王位,但英格蘭國王之位最終還是由他的外甥布盧瓦的艾蒂安承繼,由此引發一段內戰頻仍的亂世,史稱無政府時期

早年(1068年—1099年)

童年與外貌(1068年—1086年)

亨利可能於1068年夏季或年末數周出生在英格蘭約克郡塞爾比[1][註 1]。亨利的父親是諾曼第公爵征服者威廉,他在1066年入侵英格蘭後,成為英格蘭國王,他的領地延伸至威爾斯。諾曼入侵造就盎格魯-諾曼統治階級,讓許多人在英倫海峽兩岸皆擁有地產[2]。這些盎格魯-諾曼貴族通常與法蘭西王國聯繫緊密,彼時法蘭西王國只是諸多伯爵領地和眾多小國的鬆散聚合,國王僅為其名義上的統領[3]。亨利的母親法蘭德斯的瑪蒂爾德是法蘭西國王羅貝爾二世的外孫女,亨利這個名字可能是其母用她舅舅法蘭西國王亨利一世的名字命名[4]

亨利是威廉和瑪蒂爾德四個兒子中最幼者。亨利外貌酷似三名兄長短襪羅貝爾里夏爾紅髮威廉,誠如歷史學家大衛·卡彭特英語David Carpenter (historian)。所述,他「矮小敦實,胸肌發達」,有着一頭黑髮[5]。由於年齡差距,且里夏爾早亡,亨利與幾位兄長相處的時間可能相對較少[6]。亨利與姐姐阿代勒年齒相近,兩人很可能彼此熟悉[7]。亨利的早年鮮有文獻記載;歷史學家華倫·霍利斯特和嘉芙蓮·湯遜認為他多數情況下在英格蘭長大,而朱迪思·格林則主張他起初在諾曼第公國成長[8][註 2]。亨利可能受教會教育,也可能由國王的御前大臣索爾茲伯里主教奧斯蒙英語Saint Osmund施教;目前尚不確定亨利的父母是否有意讓他入神職人員之列[10][註 3]。同樣也不清楚亨利所受教育程度如何,但他大抵能閱讀拉丁文,且有一定自由七藝知識背景[11]。亨利受過教官羅貝爾·阿沙爾的軍事訓練,於1086年5月24日受父親冊封為騎士[12]

遺產繼承(1087年—1088年)

Thumb
13世紀描繪亨利的畫作

1087年,威廉在韋克桑征戰中身負重傷[13]。9月,亨利趕赴魯昂附近,陪伴在彌留之際的父親身邊,國王遂在幾個兒子間分配自己財產[14]。彼時西歐的繼承規則並不明確;在法蘭西部分地區,長子繼承制(即長子繼承頭銜)正日漸興起[15]。而在諾曼第、英格蘭等歐洲其他地區,傳統做法是分割土地,祖傳土地常被視為最貴重的部分,由長子繼承,而幼子則分得面積較小的土地,或新近所得的土地份額或地產[15]

威廉析分土地時,似乎遵循諾曼第傳統,區分他所繼承的諾曼第與經過戰爭取得的英格蘭[16]。威廉的次子裏夏爾已於狩獵時意外身故,遂留亨利和兩名兄長繼承威廉的地產。長子羅貝爾儘管在父親死時正舉兵反叛,但仍獲得諾曼第[17]。英格蘭則分給深得垂死國王寵愛的紅髮威廉[17]。亨利獲得大筆錢財,通常記載為5,000英鎊,且有望繼承已故母親位於白金漢郡格洛斯特郡的些許薄田[18][註 4]。威廉在卡昂的葬禮遭到當地一名男子憤怒抗議,亨利可能曾用銀子賄買抗議者,以解決此爭端[20]

羅貝爾返回諾曼第,本期望能兼得諾曼第公國和英格蘭王國,卻見紅髮威廉已渡海加冕為英格蘭國王[21]。兄弟二人在遺產繼承上分歧很大,羅貝爾旋即計劃入侵英格蘭以奪取王位,且得英格蘭數位顯要貴族反叛紅髮威廉的助力[22]。亨利留在諾曼第,在羅貝爾宮廷中謀得地位,可能因為他不願公然歸附紅髮威廉,又或者是因為羅貝爾若見他試圖離去,可能藉機沒收他所繼承的錢財[21][註 5]。紅髮威廉沒收亨利在英格蘭的新得地產,使亨利無地可依[24]

1088年,羅貝爾入侵英格蘭的計劃受挫,便向亨利求助,想借他部分遺產,遭到亨利拒絕[25]。隨後亨利和羅貝爾達成另一項協議,羅貝爾任命亨利為諾曼第西部的伯爵,亨利則支付3,000英鎊來交換[25][註 6]。亨利的領地是個新伯爵領地,涉及科唐坦的公爵權力可以由他來代為行使,其地跨阿夫朗欽英語Avranchin,掌控兩地的主教轄區[27]。也使亨利對兩位重要諾曼領主阿夫朗什的于格英語Hugh d'Avranches, Earl of Chester里夏爾·德勒維耶英語Richard de Redvers聖米歇爾山修道院(其土地在諾曼第公國境內延展更廣)頗有影響[28]。羅貝爾的入侵軍隊未能離開諾曼第,紅髮威廉得以安坐英格蘭王位[29]

科唐坦伯爵(1088年—1090年)

Thumb
描繪巴約主教厄德(中央手持棍棒者)於1088年至1089年囚禁亨利的情景。出自巴約掛毯

亨利很快確立起自己的伯爵地位,在諾曼第西部和布列塔尼東部廣結黨羽,建立起支持者網絡,歷史學家約翰·勒·帕圖雷爾英語John Le Patourel將其形容為「亨利之幫」[30]。亨利的早期支持者有芒德維爾的羅歇英語Roger de Mandeville勒維耶的里夏爾英語Richard of Redvers阿夫朗什的里夏爾英語Richard d'Avranches, 2nd Earl of Chester羅貝爾·菲茨艾蒙英語Robert Fitzhamon、神職人員索爾茲伯里的羅渣英語Roger of Salisbury[31]。羅貝爾試圖撕毀與亨利達成的協議,重新收回科唐坦伯爵領地,但亨利根基已固,使他未能得逞[32]。羅貝爾治理諾曼第公國,亂象叢生,亨利領地的部分地區幾乎已脫離魯昂的中央管控[33]

在此期間,威廉和羅貝爾似乎皆未信任亨利[34]。待到反紅髮威廉的叛亂徹底平息,亨利才於1088年7月返回英格蘭[35]。亨利面見國王,卻未能說服國王賜還母親的地產,遂在秋天又返回諾曼第[36]。然而,亨利離開期間,視他為潛在競爭對手的叔父巴約主教厄德說服羅貝爾,稱亨利與紅髮威廉共同密謀反叛公爵[37]。亨利登岸後,便被厄德就捉拿,囚禁在訥伊拉福雷,羅貝爾遂收回科唐坦伯爵領地[38]。亨利在訥伊拉福雷被關押整整一冬,直到1089年春,諾曼第貴族中的高層人士說服羅貝爾釋放他[39]

雖然亨利已不再正式擔任科唐坦伯爵,但他仍繼續掌控諾曼第西部[40]。亨利的兩名兄長間的爭鬥猶在繼續。紅髮威廉繼續鎮壓英格蘭境內對其統治的反抗,同時與諾曼第及鄰邦蓬蒂厄眾貴族結成多次同盟來對抗羅貝爾[41] 。羅貝爾則與法蘭西國王菲臘一世結盟[42]。1090年底,紅髮威廉鼓動魯昂一名權勢頗大的市民科南·皮拉圖斯反叛羅貝爾;科南得到魯昂大部分支持,呼籲毗鄰的公爵駐軍也改換陣營,歸附自己[43]

羅貝爾向自己的貴族求援,亨利於11月率先抵達魯昂[44]。暴力衝突隨即爆發,街頭混戰慘烈而混亂,雙方都試圖掌控權魯昂城[44]。羅貝爾和亨利離開城堡參戰,但羅貝爾旋即退去,留下亨利繼續作戰[45]。戰勢朝着有利於公爵軍隊的方向發展,亨利俘虜科南[45]。亨利對科南背叛其封建領主的行為怒不可遏。亨利命人將科南攜帶到魯昂城堡的頂端,儘管科南願意支付巨額贖金來換取自由,但亨利仍將他從城堡頂端擲下去摔死[46]。時人認為亨利此舉殺一儆百,立威得當,亨利也因在這場戰鬥中的英勇表現而聲名遠揚[47]

伏落與崛起(1091年—1099年)

Thumb
諾曼第聖米歇爾山,1091年被圍困之地

戰後,羅貝爾因亨利功高震主或是其要求正式恢復科唐坦伯爵身份,而迫使他離開魯昂[48]。1091年初,紅髮威廉率大軍入侵諾曼第,迫使羅貝爾坐至談判桌前[49]。亨利的兩名兄長在魯昂簽署條約,紅髮威廉獲得諾曼第幾塊土地和幾座城堡。作為回報,紅髮威廉承諾支持羅貝爾重新奪回曾屬諾曼第的曼恩伯爵領地控制權,且協助他重新掌控諾曼第公國,含亨利的領地[49]。紅髮威廉與羅貝爾互相指定對方為英格蘭和諾曼第的繼承人,亨利在二人中任何一人在世時都不得繼承[50]

於是亨利與兩名兄長戰爭爆發[51]。亨利在諾曼第西部募得僱傭兵,但隨着紅髮威廉和羅貝爾的軍隊步步緊逼,他的貴族支持者網絡瓦解[52]。亨利聚集剩餘兵力在聖米歇爾山,約在1091年3月遭到圍困[53]。聖米歇爾山易守難攻,但缺乏淡水[54]。編年史家馬姆斯伯里的威廉稱,亨利水快要匱竭時,羅貝爾允許給弟弟提供新鮮水源,導致羅貝爾與紅髮威廉起爭執[55]。圍攻最後幾日的情況並不清楚:圍攻者已起爭論,商討戰役的後續戰略,但亨利放棄聖米歇爾山,或許是協商投降的部分舉措[56][註 7]。亨利遂往布列塔尼,繼而進入法蘭西境內[57]

亨利後續行跡缺乏詳細文獻記載;編年史家奧德里克·維塔利斯稱,他率一小隊追隨者在法蘭西韋克桑、沿諾曼第邊境遊歷一年多[58]。1091年底,羅貝爾和紅髮威廉復生嫌隙,《魯昂條約》遂遭廢棄[59]。1092年,亨利與其追隨者奪取諾曼第的棟夫龍[60]。此前棟夫龍由貝萊姆的羅貝爾控制,但當地居民厭惡他的統治,邀請亨利接管,亨利遂不費一兵一卒實現接管[61]。此後兩年,亨利在諾曼第西部重新激活起自己的支持者網絡,朱迪思·格林將其稱為「候補宮廷」[62]。至1094年,亨利如自己就是諾曼第公爵一般,分配土地和城堡給自己追隨者[63]。紅髮威廉用錢財資助亨利,鼓勵他對抗羅貝爾,亨利動用部分錢財在棟夫龍修建一座大型城堡英語Château de Domfront[64]

1094年,紅髮威廉渡海登陸諾曼第,向羅貝爾開戰,戰事受阻時,求亨利相助[65]。亨利做出回應,卻前赴倫敦,未有奔赴諾曼第更東部的主戰場。亨利沒有奔赴主戰場,可能是應國王的要求,國王最終放棄戰事,折返英格蘭[66][註 8]。此後數年,亨利似乎在諾曼第西部鞏固自己的權力根基,偶爾也會前赴英格蘭,現身紅髮威廉的宮廷[68]。1095年,教宗烏爾巴諾二世發起第一次十字軍東征,號召歐洲各地騎士參加[67]。羅貝爾加入十字軍,為此向紅髮威廉借錢,將自己所擁有的那部分諾曼第公國領地臨時交由國王監護來交換[69]。國王似乎有信心從羅貝爾手中重新奪回諾曼第剩餘部分,而亨利與紅髮威廉也益顯親近。弟兄二人於1097年至1098年間在諾曼第韋克桑共同作戰[70]

早期統治(1100年—1106年)

登上王位(1100年)

Thumb
一幅17世紀描繪亨利加冕的手稿英語Claudius Pontificals圖。

1100年8月2日午後,國王紅髮威廉在一群獵手和包括亨利在內的諾曼貴族陪同下,前往新森林狩獵[71]。可能是貴族葛替耶爾·蒂雷爾英語Walter Tirel的一支箭射中紅髮威廉,致其身亡[72]。許多陰謀論紛起,認為國王遭蓄意謀殺;不過多數現代歷史學家都否認這些說法,因為狩獵本就是危險活動,此類意外事故頗為常見[73][註 9]。事發後,現場大亂,蒂雷爾逃往法蘭西,他可能是畏罪潛逃,又或是因為他遭無端指控為兇手,擔心成為國王之死的替罪羊[72]

亨利馳往溫徹斯特,眾人就當下誰最有資格繼承王位展開爭論[75]布勒特伊的繼堯姆英語William of Breteuil力挺羅貝爾的王位繼承權,彼時羅貝爾尚在國外,正自十字軍東征返程,且亨利和眾貴族往年都曾向羅貝爾宣誓效忠英語Homage (feudal)[76]。亨利辯稱,自己是國王與王后在位期間所生之子,不同於羅貝爾,因此依據生於紫室權,他理應有資格繼承王位[77]。雙方情緒激動,但在亨利·德博蒙英語Henry de Beaumont, 1st Earl of Warwick默朗的羅貝爾英語Robert de Beaumont, 1st Earl of Leicester弟兄二人支持下,亨利佔得上風,說服眾貴族承認自己為君[78]。亨利佔據溫徹斯特城堡英語Winchester Castle,奪取王室財寶[79]

8月5日,倫敦主教莫里斯英語Maurice (bishop of London)西敏寺匆匆加冕亨利為國王,因為當時坎特伯雷大主教安塞爾姆遭紅髮威廉流放,而約克大主教托馬英語Thomas of Bayeux彼時正在英格蘭北部的里彭[80]。依照英格蘭傳統,為使自己統治合法化,亨利頒佈《加冕憲章英語Charter of Liberties》,列出諸多承諾[81]。新國王將自己塑造為給這個飽受磨難的國家恢復秩序之人[82]。亨利宣佈將摒棄紅髮威廉對教會的政策,那些政策被神職人員視為苛政;承諾防止王室濫用貴族財產權,保證恢復告解者愛德華時期較為溫和的習慣法;亨利宣稱將在英格蘭全境「確立穩固的和平」,下令「此後務必維持這一和平」[83]

除既有支持者(其中許多人獲豐厚回報,得到新土地)外,亨利迅速將許多現任行政人員吸納進自己的新王室內廷[84]。紅髮威廉的御前大臣繼堯姆·吉法爾英語William Giffard受任命為溫徹斯特主教,而頗有名望的治安官烏爾斯·達貝特英語Urse d'Abetot管家海莫英語Hamo Dapifer、羅貝爾·菲茨艾蒙繼續在政府中擔任要職[84]。反觀前朝關鍵人物、不得人心的達勒姆主教雷納夫·弗朗巴爾英語Ranulf Flambard因被控貪污腐敗遭囚禁在倫敦塔[85]。已故國王留下許多教會職位空缺,亨利着手提名候選人填補這些空缺,力求為自己的新政府進一步爭取支持[86]。任命教會人員需要舉行祝聖儀式,亨利遂致信安塞爾姆,為大主教尚在法蘭西時自己就加冕一事致歉,邀請他即刻返回,批准自己對主教的任命[87]

與瑪蒂達成婚(1100年)

Thumb
亨利首任妻子蘇格蘭的瑪蒂達

1100年11月11日,亨利與蘇格蘭國王馬爾甘三世之女瑪蒂達[88]在西敏寺成婚。當時亨利年約31歲,不過在11世紀,貴族晚婚並不罕見[89]。夫婦二人可能早在十年前就經索爾茲伯里主教奧斯蒙介紹認識[90][註 10]。歷史學家華倫·霍利斯特認為,亨利與瑪蒂達感情深厚,但二人結合無疑也有政治考量[92]。瑪蒂達原名伊迪絲,是盎格魯-撒克遜名字,她是西撒克遜王室家族成員,是埃德加王子的外甥女、剛勇者埃德蒙的曾外孫女、阿佛烈大帝的後裔[93]。對亨利而言,與瑪蒂達成婚使他的統治更具合法性;而對雄心勃勃的瑪蒂達來說,這是她在英格蘭獲取高位與權力的良機[94]

瑪蒂達曾在多所女修道院接受教育,極可能已發下誓願正式成為修女,成為二人成婚的阻礙[95]。瑪蒂達不願當修女,於是向安塞爾姆請求准許她與亨利結婚,大主教遂在蘭柏宮召集會議來裁判此事[95]。儘管有些反對意見,但會議最終裁定,儘管瑪蒂達曾生活在女修道院,但實際上並未成為修女,因此可以自由成婚,安塞爾姆認可這一裁判,允准夫婦二人成婚[95][註 11]。事實證明,瑪蒂達是亨利的得力王后,她偶爾在英格蘭擔任攝政,主持並參與議會事務,還大力支持藝術發展[97]。夫婦二人很快育有兩個孩子,女兒瑪蒂達在1102年出生,兒子威廉·阿德林在1103年出生;夫婦二人可能還育有次子李察,但他幼年夭折[98][註 12]。生完孩子後,瑪蒂達出於宗教原因,或是因為樂於參與王室政務,更願意留駐西敏,而亨利則穿梭於英格蘭與諾曼第之間[100]

亨利性慾旺盛,有很多性伴侶,育有許多非婚生子女,至少九子十三女,其中許多子女獲他承認,受他撫養[101]。未婚的盎格魯-諾曼貴族與妓女及當地女子發生性關係,本是常事,世人也容許國王有情婦[102][註 13]。部分婚外情關係發生在亨利結婚前,但更多關係發生在他與瑪蒂達成婚後[103]。亨利的情婦出身背景各異,而且婚外情關係似乎開展得相對公開[100]。亨利可能出於政治目的選擇部分貴族情婦,但支持這一說法的證據有限[104]

《奧爾頓條約》(1101年—1102年)

Thumb
一幅14世紀早期描繪亨利的畫作

至1101年初,亨利的新政權已穩固建立,開始運轉,但許多盎格魯-諾曼精英仍支持他兄長羅貝爾,或者只要羅貝爾有望在英格蘭掌權,他們就準備易主而事[105]。2月,雷納夫·弗朗巴爾從倫敦塔越獄,渡海至諾曼第,為羅貝爾動員入侵兵力的行動注入新方向和動力[106]。至7月,羅貝爾已組建起一支軍隊、一支艦隊,準備舉兵進攻英格蘭對抗亨利[107]。亨利遂在衝突中加大賭注,沒收弗朗巴爾的土地,在安塞爾姆支持下免去他的主教職位[108]。國王於4月、6月在宮廷舉行受覲禮,眾貴族重申對他效忠的誓言,但他們的支持似乎仍有所保留且不牢靠[109]

入侵迫在眉睫,亨利在佩文西城外集結自己的兵力和艦隊,佩文西靠近羅貝爾預計登陸的地點,亨利還親自訓練部分士卒如何應對騎兵衝鋒[110]。儘管有大量英格蘭應徵兵員及需向教會服兵役的騎士前來,但許多貴族並未現身[111]。安塞爾姆勸說部分心存疑慮者,強調忠於亨利對宗教很重要[112]。7月20日,羅貝爾出人意料的率領幾百人小規模兵力在樸茨茅夫沿海更靠北處登陸,但英格蘭許多貴族旋即與他的隊伍會合[113]。羅貝爾沒有直取附近的溫徹斯特以奪取亨利的財寶,而是駐足不前,使亨利有時間向西行軍,攔截入侵兵力[114]

兩支軍隊在漢普郡奧爾頓相遇,旋即開啟和平談判,可能由亨利或羅貝爾發起,且可能得到雷納夫·弗朗巴爾支持[114]。兄弟二人遂達成《奧爾頓條約》,依據《奧爾頓條約》,羅貝爾解除亨利的效忠誓言,承認亨利為英格蘭國王;亨利放棄除棟夫龍外對諾曼第西部的領土所有權,同意每年向羅貝爾支付2,000英鎊的終身年金[註 14];若兄弟二人中任何一人死時沒有男性繼承人,另一人將繼承其土地;因支持對方而土地遭國王或公爵沒收的貴族,其土地將予歸還,弗朗巴爾將復職擔任達勒姆主教;兄弟二人將共同作戰,捍衛二人在諾曼第的領土[116]。羅貝爾在英格蘭與亨利共處幾個月,而後返回諾曼第[117]

儘管有《奧爾頓條約》,亨利仍對入侵期間與自己作對的貴族施以嚴懲[118]薩里伯爵英語Earl of Surrey繼堯姆·德瓦雷訥英語William de Warenne, 2nd Earl of Surrey受指控犯有新罪,所犯新罪不在奧爾頓大赦範圍內,遂遭逐出英格蘭[119]。1102年,亨利轉而對付最有權勢的貴族貝萊姆的羅貝爾及他弟弟,指控他們犯有45項不同罪行[120]。羅貝爾逃脫,舉兵對抗亨利[121]。亨利圍攻羅貝爾位於阿倫德爾蒂克希爾英語Tickhill Castle什魯斯伯里的城堡,南下西進,進攻布里奇諾斯[122]。羅貝爾在英格蘭的權力根基瓦解,遂接受亨利的流放提議,離開英格蘭,前赴諾曼第[123]

征服諾曼第(1103年—1106年)

Thumb
2008年諾曼第坦什布賴村;1106年坦什布賴戰役的發生地

1103年間,亨利在諾曼第的盟友網絡變得更為強大[124]。亨利安排自己的兩名非婚生女茱莉安娜英語Juliane de Fontevrault瑪蒂達英語Matilda FitzRoy, Countess of Perche分別與布雷特伊的厄斯塔什和佩爾什伯爵羅特魯三世英語Rotrou III, Count of Perche成婚,後一樁聯姻穩固諾曼第邊境[125]。亨利試圖拉攏其他諾曼貴族成員,將英格蘭其他地產及賺錢機會給予幾位關鍵諾曼領主[126]。公爵羅貝爾繼續與貝萊姆的羅貝爾交戰,但公爵處境愈發艱難,至1104年時,他不得不正式與貝萊姆結盟以求生存[127]。國王以公爵違反《奧爾頓條約》條款為由,渡海至棟夫龍,會見諾曼第各地渴望與他結盟的高級貴族[128]。亨利面斥公爵,指責他與自己的敵人勾結,隨後返回英格蘭[129]

諾曼第愈發陷入混亂[130]。1105年,亨利派自己朋友羅貝爾·菲茨艾蒙率一隊騎士進入諾曼第公國,此舉顯然為挑釁公爵羅貝爾[131]。公爵羅貝爾擒拿菲茨艾蒙,亨利以此為藉口入侵諾曼第,承諾恢復和平與秩序[130]。亨利得到諾曼第周邊大多數鄰郡伯爵支持,還說服法蘭西國王菲臘保持中立[132]。亨利佔領諾曼第西部,東進至巴約,以解救囚禁於此的菲茨艾蒙[133]。巴約城拒絕投降,亨利便對其圍攻,最後焚城將其付之一炬[133]。卡昂鎮害怕遭遇同樣命運,易幟投降,亨利得以進逼卡爾瓦多斯法萊斯,經過一番苦戰,拿下法萊斯[134]。國王征戰受阻,遂轉而與羅貝爾開啟和平談判[135]。談判無果,戰事遷延到聖誕節,亨利才返回英格蘭[136]

1106年7月,亨利再次入侵諾曼第,決意挑起決戰[137]。亨利初期取得若干戰術勝利後,轉往西南,朝坦什布賴城堡進發[138]。亨利圍攻坦什布賴城堡,公爵羅貝爾得貝萊姆的羅貝爾支持,自法萊斯前來解圍[138]。談判無果後,坦什布賴戰役約於9月28日打響[139][註 15]。坦什布賴戰役歷時大約一個小時,先是公爵羅貝爾的騎兵發起衝鋒,隨後雙方步兵及下馬騎士都投入戰鬥[141]曼恩伯爵埃利一世英語Elias I, Count of Maine布列塔尼公爵阿蘭四世統率亨利的後備軍攻擊敵軍側翼,先是擊潰貝萊姆的軍隊,繼而大破公爵主力[142]。公爵羅貝爾被俘,但貝萊姆逃脫[142]

亨利肅清諾曼第剩餘抵抗,公爵羅貝爾命令自己最後的守軍投降[143]。亨利抵達魯昂,重申諾曼第的法律和習慣法,接受主要貴族和市民效忠宣誓[144]。在坦什布賴被俘的低級囚犯獲釋,但公爵和莫爾坦伯爵威廉等幾位主要貴族遭無限期囚禁[145]。公爵的兒子威廉·克利托當時年僅三歲,交給諾曼貴族聖桑斯的埃利亞斯英語Helias of Saint-Saëns照料[146]。亨利與貝萊姆的羅貝爾達成和解,貝萊姆歸還所奪公國土地,重新回到王室宮廷[147]。亨利無法依合法途徑褫奪兄長的諾曼第公國,起初他全然避免使用「公爵」頭銜,強調自己身為英格蘭國王,只是充當多災多難的諾曼第公國監護人而已[148]

政府、家族、王室

政府、法律、宮廷

Thumb
Thumb
亨利的御璽,展現騎馬的國王(左)和坐在王座上的國王(右)

亨利從紅髮威廉處繼承英格蘭王國,由此對威爾斯蘇格蘭享有宗主權,後又奪取諾曼第公國,諾曼第公國情形複雜,邊境多有紛爭[149]。亨利在位期間,英格蘭與蘇格蘭的邊界仍未確定,盎格魯-諾曼的影響越過坎布里亞向北推進,但他與蘇格蘭國王戴維一世關係大體尚佳,這部分得益於亨利與他姐姐的婚姻,及亨利的私生女西比勒英語Sybilla of Normandy與戴維兄長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一世的婚姻[150]。在威爾斯,亨利運用權力威逼利誘當地威爾斯王公,而諾曼邊疆貴族英語Marcher lord則不斷向南威爾斯山谷推進拓展[151]。諾曼第憑藉公爵、教會、家族間相互交織的人脈網絡加以掌控,邊界沿線重要公國城堡不斷增多,也為諾曼第憑恃[152]。與諾曼第邊境毗鄰的諸多伯國建立同盟及關係,對維持諾曼第公國穩定尤為關鍵[153]

亨利通過英格蘭及諾曼第的貴族與領主施行統治,他巧妙操縱英格蘭及諾曼第的貴族與領主以達到政治目的[154]。12世紀時,被稱作「amicitia」(拉丁語,意為友誼)的政治友誼頗為重要,亨利廣結此類情誼,必要時在其王國內不同派別的朋友間斡旋,獎賞對他忠心耿耿者[155]。亨利也因懲罰忤逆自己的貴族而聞名,維持着一個有效的告密者與間諜網絡,以便他們向他匯報各類事件[156]。亨利是嚴厲、強硬的統治者,但依照當時標準來看,並非過分嚴苛[157]。隨着時日推移,亨利對貴族的掌控程度漸增,清除異己,扶持親信,直至如歷史學家華倫·霍利斯特所述的「重塑後的貴族階層」多是忠誠於國王且仰賴於國王者[158]

亨利的巡迴王室宮廷包含幾個部分[159]。核心是亨利的內廷,被稱作「domus」(住處);範圍更廣的群體被稱為「familia regis英語Familiaris」(御前重臣),而宮廷正式集會則被稱作「curia」(御前會議)[160]。「domus」又分為若干部分。禮拜堂由御前大臣掌管,負責管理王室文件;議事廳處理財務事宜;大元帥掌管出行和住宿安排[161]。「familia regis」包含亨利的王室騎兵衛隊,人數多達數百人,他們出身社會各階層,可依據需要調遣到英格蘭和諾曼第各地[162]。起初,亨利延續父親在「curia」定期舉行加冕儀式的慣例,但隨着時間流逝,此類儀式變得不那麼頻繁[163]。亨利的宮廷奢華而恢宏,出資營建諸多大型新建築與城堡,陳列眾多珍貴禮品,包括他蓄養在活斯托克宮英語Woodstock Palace的異國珍奇異獸[164]。儘管宮廷生氣勃勃,但相較於前朝諸國王的宮廷,亨利的宮廷管控更為嚴格[165]。嚴格規定約束個人行為,禁止宮廷成員劫掠周邊村莊,而此等行徑在紅髮威廉在位時期乃尋常之事[165]

亨利大力擴充王室司法制度[166][註 16]。在英格蘭,亨利借鑑既有的盎格魯-撒克遜英語Anglo-Saxon law司法、地方政府、稅收英語Taxation in medieval England制度,通過增設更多中央政府機構來強化這一制度[168]。索爾茲伯里的羅渣在1110年後着手發展王室財政署英語Exchequer,藉此收取並審計各郡治安官上繳國王的財政收入[169]。巡迴法官在亨利在位時期開始出現,巡遊全國各地管理巡迴法庭英語Eyre (legal term),更多法律也被正式記錄在案[170]。亨利借擴充王室司法制度,自罰款及各類費用中獲取的財政收入日益增多[171]。現存已知最早的《財政署卷檔英語Pipe rolls》可追溯至1130年,用於記錄王室各項開支[172]。亨利在1107年、1108年、1125年改革幣制,對被查實犯有降低貨幣成色的英格蘭鑄幣匠施以嚴酷肉刑[173][註 17]。在諾曼第,亨利在1106年後借一批諾曼法官及類似英格蘭的財政署制度恢復當地法律和秩序[175]。亨利統治下,諾曼第各類機構規模與職能範圍都有所拓展,不過進度不及英格蘭[176]。許多運作亨利這套制度的官員被稱作「新人」,他們出身相對低微,憑藉行政管理、司法處理或王室財政收入管理等工作逐步晉升[177][註 18]

與教會的關係

教會與國王

Thumb
坎特伯雷大主教安塞爾姆的印章

亨利的統治能力與教會緊密相連,教會是英格蘭和諾曼第兩國行政管理的關鍵所在,政教關係在他在位期間變化頗大[179]。征服者威廉在坎特伯雷大主教蘭弗朗克支持下改革英格蘭教會,蘭弗朗克遂成國王的親密同僚和顧問[180][註 19]。至紅髮威廉在位時期,此種安排瓦解,國王與大主教安塞爾姆交惡,安塞爾姆被遭流放。亨利也同樣支持教會改革,但他在英格蘭掌權後,旋即捲入敘任權鬥爭[182]

此爭議關乎應由誰授予新主教權杖與戒指:傳統上,此項任務由國王執行,以此作為王室權力的象徵展示,但教宗烏爾巴諾二世在1099年譴責此舉,辯稱唯有教宗才能執行此項任務,宣稱神職人員不應向當地世俗統治者宣誓效忠[183]。1100年,安塞爾姆自流放地返歸英格蘭,聽聞烏爾巴諾的宣告後,告知亨利他將遵從教宗的意願[184]。亨利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象徵意義及宣誓效忠對亨利至關重要;另一方面,他與兄長諾曼第公爵羅貝爾爭鬥,需要安塞爾姆支持[185]

安塞爾姆堅決遵循教宗教令條文,儘管亨利試圖勸他讓步,許以未來王室將作妥協的模糊承諾,然而安塞爾姆不為所動[186]。事態升級,安塞爾姆再次遭流放,亨利沒收他的地產收入。安塞爾姆威脅要將亨利逐出教會,最終二人在1105年7月經協商達成解決方案[187]。對高級神職人員的世俗權力與教會權力加以區分,據此,亨利放棄向神職人員授職的權利,但保留要求他們前來為世俗財產英語Temporalities(他們在英格蘭所擁有的土地財產)宣誓效忠的慣例[188]。儘管存有此分歧,但二人仍緊密合作,例如聯手應對1101年公爵羅貝爾的入侵,還在1102年和1108年召開重要改革宗教會議[189]

安塞爾姆的繼任者拉烏爾·德屈爾英語Ralph d'Escures在任時,坎特伯雷大主教與約克大主教間曠日持久的紛爭爆發[190]。坎特伯雷傳統上是二者中地位較高者,長期主張約克大主教應正式承諾服從坎特伯雷大主教,但約克辯稱,二者在英格蘭教會內各自獨立,無需作此承諾。亨利支持坎特伯雷的首要地位,以確保英格蘭處於單一教會管理之下,但教宗巴斯加二世更傾向於約克的辯詞[190]。此事因亨利與約克大主教瑟斯坦英語Thurstan的私人友誼及國王不願此事鬧到王室無法掌控的教廷而更顯複雜[190]。然而,亨利與法蘭西國王路易六世爭鬥,需要教宗支持,遂允許瑟斯坦出席1119年的蘭斯宗教會議,會上瑟斯坦獲教宗祝聖,卻未提及對坎特伯雷應盡的任何職責[191]。亨利認為瑟斯坦此舉違背先前承諾,於是將他逐出英格蘭,直至次年國王與大主教經協商達成解決方案[192]

即便在敘任權之爭後,亨利仍在英格蘭和諾曼第新主教及大主教的選任中發揮重要作用[193] 。亨利任命許多自己的官員擔任主教之職,正如歷史學家馬田·布雷特所指出的,「他的部分官員幾乎可以滿懷絕對信心期待能戴上一頂主教冠冕」[194] 。亨利的御前大臣及王后的御前大臣出任達勒姆赫里福德倫敦林肯溫徹斯特索爾茲伯里等地主教[195]。亨利日益倚重此類主教擔任顧問,尤其倚重索爾茲伯里的羅渣,打破此前主要仰賴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傳統[196]。如此遂形成一個團結協作的行政團體,亨利憑藉此團體,能夠審慎施加影響,召集總議會商討關鍵政策事宜[197]。1125年後,此種穩定局面略有變動,彼時亨利開始將更多各類候選人引入教會高級職位,他們常具更激進的改革觀點,這代人的影響在亨利死後數年仍可察覺[198]

個人信仰與虔誠

Thumb
2008年時已破敗的雷丁修道院的牧師會禮堂

和同時期其他統治者一樣,亨利會向教會捐贈財物,資助若干宗教團體,但同時代編年史家並不認為他是格外虔誠的國王[199]。亨利的個人信仰與虔誠或許在一生中有所發展;亨利向來關注宗教,但晚年可能對精神事務變得更為關切[200]。如果真如此,亨利思想上的重大轉變似乎發生在1120年他兒子威廉·阿德林早亡及1129年他女兒婚姻瀕臨破裂之後[201][註 20]

亨利支持宗教改革,向教會內改革派團體慷慨捐贈[203]。亨利熱衷於支持克呂尼會,這或許出於學識之故[204]。亨利向克呂尼修道院本身捐贈錢財,且在1120年後,又慷慨資助克呂尼會的雷丁修道院[204] 。雷丁修道院始建於1121年,亨利賜予它肥沃土地和諸多特權,使其成為自己王朝世系的象徵[205]。亨利還着力推動將教士團體轉變為奧斯定會修士,建立麻風病醫院,增設女修道院,支持薩維尼會英語Congregation of Savigny蒂龍會英語Tironensian Order等靈修團體[206]。亨利熱衷於收集聖物,在1118年派遣使團至君士坦丁堡收集拜占庭帝國文物,其中部分捐贈給雷丁修道院[207]

後期統治(1107年—1135年)

歐洲大陸及威爾斯政治局勢(1108年—1114年)

1108年後,諾曼第面臨來自法蘭西、安茹英語County of Anjou法蘭德斯日益加劇的威脅[208]。法蘭西國王路易六世於1108年繼承法蘭西王位,旋即着手重新強化中央王權[208]。路易要求亨利向他宣誓效忠,將諾曼第邊境兩座有爭議的城堡交由中立的城堡主控制[209]。亨利拒絕這一要求,路易遂興兵以回應[210]。經過一番爭執,兩位國王通過談判達成休戰協議,未動干戈而退兵,但根本問題仍未解決[210][註 21]。安茹伯爵富爾克五世於1109年掌權,開始重建安茹的統治權威[212]。富爾克繼承曼恩伯爵領地,但拒絕承認亨利為其封建領主,反而與路易結盟[213]。法蘭德斯伯爵羅貝爾二世在1111年死前,也曾短暫加入這一聯盟[214]

Thumb
亨利的對手法蘭西國王路易六世德尼耶銀幣英語French denier

1108年,亨利將自己六歲的女兒瑪蒂達許配給未來的神聖羅馬皇帝海因里希五世[215]。對國王亨利而言,這是樁榮耀的聯姻;對海因里希五世來說,這是改善財政狀況、籌措意大利旅程路費的良機,因為他從英格蘭和諾曼第獲得6,666英鎊的嫁妝[216][註 22]。籌措這筆錢頗具挑戰,英格蘭需徵收特別稅「援助款項」,方可籌集[218]。1110年,瑪蒂達加冕為德意志王后英語List of German queens[219]

亨利為應對法蘭西與安茹的威脅,在諾曼第邊境外拓展自己的支持者網絡[220]。貝萊姆的羅貝爾等他認為不可靠的諾曼貴族遭逮捕或剝奪財產,亨利用他們被沒收的地產去收買鄰境(尤其是曼恩)潛在盟友[221]。1110年左右,亨利試圖逮捕年幼的威廉·克利托,但威廉的監護人在他被捕前,將他轉移至安全的法蘭德斯[222]。大約此時,亨利可能已開始自稱為諾曼第公爵[223][註 23]。貝萊姆的羅貝爾再度與亨利反目,1112年,他以法蘭西使節的新身份現身亨利的宮廷時,遭逮捕囚禁[225]

1111年至1113年間,法蘭西與安茹叛亂迭起,亨利渡海至諾曼第,支持在叛亂中對抗路易的外甥香檳伯爵蒂博二世[226]。為在外交上孤立路易,亨利讓自己年幼兒子威廉·阿德林與富爾克的女兒瑪蒂爾德英語Matilda of Anjou訂婚,將自己的非婚生女瑪蒂達英語Matilda FitzRoy, Duchess of Brittany與布列塔尼公爵科南三世成婚,藉此分別與安茹、布列塔尼結為同盟[227]。路易讓步,於1113年3月與亨利在日索爾附近會面,達成和平協議,將有爭議的城堡劃歸亨利,確認亨利對曼恩、貝萊姆、布列塔尼的宗主權[228]

與此同時,威爾斯局勢漸趨惡化。1108年,亨利在南威爾斯興兵,在該地區拓展王室權力,使佛蘭芒人移居彭布羅克周邊地區以殖民[229]。至1114年,部分駐於當地的諾曼領主遭到攻擊,在中威爾斯,歐文·阿普·卡杜根英語Owain ap Cadwgan弄瞎他所扣押的政治人質,在北威爾斯格魯菲茲·阿普·塞南英語Gruffudd ap Cynan威脅到切斯特伯爵阿夫朗什的里夏爾英語Richard d'Avranches, 2nd Earl of Chester的權力[230]。當年,亨利派遣三路軍隊進入威爾斯,吉爾貝·菲茨里夏爾英語Gilbert Fitz Richard率兵力自南進兵,亨利的妻兄兼女婿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一世自北施壓,亨利本人則進軍中威爾斯[230]。歐文與格魯菲茲求和,亨利接受政治妥協方案[231]。亨利委派自己任命之人強化威爾斯邊區英語Welsh Marches,鞏固邊境領土[232]

叛亂(1115年—1120年)

Thumb
亨利一世的銀便士,在牛津鑄幣廠鑄造

亨利憂心王位繼承之事,試圖說服路易六世承認自己兒子威廉·阿德林為未來合法的諾曼第公爵,以兒子宣誓效忠為交換[233]。1115年,亨利渡海至諾曼第,召集諾曼貴族宣誓效忠;他還幾乎成功與路易商定和解協議,確認威廉對諾曼第公國的權利,以大筆錢財為交換條件。然而,路易在盟友法蘭德斯伯爵博杜安七世支持下,反而宣稱他認為威廉·克利托才是諾曼第公國合法繼承人[234]

亨利率領一支軍隊返回諾曼第,支援遭路易攻擊的外甥布盧瓦伯爵蒂博,戰爭爆發[235]。亨利與路易互相襲擊對方邊境城鎮,範圍更廣的衝突在約1116年爆發[235][註 24]。隨着法蘭西、佛蘭芒、安茹軍隊開始劫掠諾曼第鄉村,亨利被迫轉入守勢[237]蒙福爾的阿莫里三世英語Amaury III de Montfort等許多貴族舉兵反叛亨利,且亨利自己的隨從中也有人陰謀暗殺他[237]。1118年初,亨利的妻子瑪蒂達亡故,但諾曼第局勢危急,亨利竟無法返回英格蘭參加葬禮[238]

亨利採取應對措施,興兵討伐反叛的貴族,深化與蒂博的同盟[239]。法蘭德斯伯爵博杜安在戰鬥中負傷,於1118年9月亡故,諾曼第東北部所受壓力遂減[240]。亨利試圖鎮壓阿朗松城的叛亂,卻遭富爾克及安茹軍隊擊敗[241]。亨利被迫自阿朗松撤軍後,處境急轉直下,因為他的資源過度緊張,更多貴族棄他而去[242]。1119年初,布雷特伊的厄斯塔什與亨利的女兒茱莉安娜威脅要加入貴族叛亂[243]。雙方交換人質,以求避免衝突,但關係破裂,雙方都將所扣押的人質殘害[244]。亨利不顧茱莉安娜欲以射殺父親之舉,攻佔厄爾布勒特伊[244][註 25]。事後,亨利幾乎沒收夫婦二人在諾曼第的全部土地[246]

1119年5月,亨利的境況有所改善,他最終同意讓威廉·阿德林與富爾克的女兒瑪蒂爾德成婚,付給富爾克大筆錢財,誘使富爾克倒戈[247]。富爾克前往黎凡特,將曼恩伯爵領地交由亨利照管,國王得以騰出手來專心剿滅剩餘敵人[248]。當年夏,亨利進軍諾曼第韋克桑,遭遇路易的軍隊,遂爆發布雷米勒戰役英語Battle of Brémule[249]。亨利似乎先派出斥候偵察,而後將自己軍隊精心編為數排下馬騎士的隊列[250]。與亨利的兵力不同,法蘭西騎士仍騎於馬上;他們倉促衝擊盎格魯-諾曼軍隊的陣地,衝破第一道防線,卻困於亨利的第二道騎士防線[251]。遭包圍後,法蘭西軍隊開始潰敗[250]混戰英語Melee中,亨利遭劍擊中,幸有鎧甲護身[252]。路易和威廉·克利托逃離戰場,亨利遂凱旋返回魯昂[253]

布雷米勒戰役過後,戰爭逐漸平息,當年10月,路易將諾曼第爭端提交至教宗加理多二世蘭斯的宗教會議上[254] 。亨利面臨法蘭西對他奪取及後續治理諾曼第的諸多投訴,儘管有魯昂大主教若弗魯瓦英語Geoffrey Brito為他辯護,但亨利的辯詞被宗教會議中親法派的呼聲所淹沒[255]。加理多不願支持路易,只是勸兩位統治者謀求和平[256]。蒙福爾的阿莫里與亨利達成和解,但亨利和威廉·克利托未能尋得雙方皆滿意的妥協方案[257]。1120年6月,亨利和路易正式議和,條款對英格蘭國王有利:威廉·阿德林向路易宣誓效忠,作為回報,路易確認威廉對諾曼第公國的權利[258]

繼承危機(1120年—1124年)

Thumb
一幅14世紀早期描繪1120年11月25日「白船」在巴夫勒爾沉沒的畫作

1120年11月25日「白船」沉沒,令亨利的繼承計劃陷入混亂[259]。傍晚時分,亨利自巴夫勒爾港啟程前往英格蘭,留威廉·阿德林及許多宮廷年輕成員乘坐另一艘船「白船」在當晚隨後跟上[260]。船員和乘客都酩酊大醉,船剛出港口便撞上暗礁[261][註 26]。船隻沉沒,多達300人喪生,唯有來自魯昂的一名屠夫倖存[261]。起初,亨利的宮廷侍從因害怕而不敢將威廉的死訊稟報國王。亨利最終聞此噩耗後,悲痛欲絕,癱倒在地[263]

「白船」海難過後,亨利已無婚生兒子,他的侄子和外甥便成為最有可能的男性繼承人[264]。亨利宣佈將與新妻子魯汶的阿德莉薩結婚,寄希望於能再得一王子,兩人於1121年1月在溫莎城堡成婚[265][註 27]。亨利選擇阿德莉薩為妻,似乎是因為她容貌姣好且出身名門貴族世家。阿德莉薩似乎很喜歡亨利,常伴隨他四處遊歷,很可能是為儘可能增加受孕生子的機會[267]。「白船」海難又在威爾斯引發新衝突,切斯特伯爵里夏爾溺水身亡,致使馬勒杜德·阿普·布雷丁英語Maredudd ap Bleddyn舉兵叛亂[268]。當年夏,亨利率軍親自出面干預北威爾斯事務,儘管遭威爾斯人的一支箭所傷,但這場戰役再次鞏固王室在該地區的權勢[268]

亨利與安茹基於自己兒子威廉與富爾克之女瑪蒂爾德結婚而建立的同盟開始瓦解[269]。富爾克自黎凡特返回,要求亨利歸還瑪蒂爾德和她的嫁妝即曼恩許多地產與城堡[269]。瑪蒂爾德動身前往安茹,但亨利辯稱這些嫁妝實際上原本就屬於他,只是後來落入富爾克手中,因此拒絕將這些地產歸還安茹[270]。富爾克將女兒西比勒英語Sibylla of Anjou許配給威廉·克利托,還把曼恩賜予他們[271]。衝突於是再次爆發,1123年,蒙福爾的阿莫里與富爾克結盟,在諾曼第與安茹的邊境舉兵叛亂[271]。阿莫里得到數位諾曼貴族相助,為首者是亨利的舊盟友默朗的羅貝爾之子加勒朗·德博蒙英語Waleran de Beaumont, 1st Earl of Worcester[272][註 28]

亨利派遣格洛斯特的羅拔小拉努爾夫英語Ranulf le Meschin, 3rd Earl of Chester前往諾曼第,隨後在1123年末親自趕過去[274]。亨利着手圍攻叛亂者的城堡,而後在諾曼第公國過冬[275]。1124年春,戰事再啟。在布特魯爾德戰役英語Battle of Bourgthéroulde中,厄爾貝爾奈城堡主奧東·博朗率領國王之軍,接獲情報得知叛亂者正自博蒙勒羅歇的叛亂者基地撤離,於是他趁叛亂者穿越布魯東納英語Pont de Brotonne森林時設伏。加勒朗率軍向王室軍隊衝鋒,但他的騎士遭奧東的弓箭手擊退,叛亂者旋即潰敗[276]。加勒朗被俘,阿莫里逃脫[276]。亨利肅清叛亂的剩餘勢力,弄瞎部分叛亂者首領的雙眼(在當時,此舉被視為比處決更仁慈的懲罰),收復叛亂者最後的幾座城堡[277]。亨利支付給教宗加理多大筆錢財,以求教宗以血親結婚為由宣佈威廉·克利托與西比勒的婚姻無效[278][註 29]

規劃王位繼承(1125年—1134年)

亨利和阿德莉薩沒有生育子女,人們對此臆測紛紛,王朝的未來似乎岌岌可危[280][註 30]。亨利可能開始在外甥或侄子中物色繼承人選。亨利或許曾考慮過由布盧瓦的艾蒂安充當繼承人,或許為籌備此事,他為艾蒂安安排一門有利的親事,讓他與富有的女繼承人瑪蒂爾德成婚[282]。亨利的親密盟友布盧瓦伯爵蒂博可能也覺得自己受亨利青睞[283]。威廉·克利托是法蘭西國王路易屬意之人,始終與亨利作對,因此並不是合適人選[284]。亨利或許也曾考慮過自己的非婚生子格洛斯特的羅拔充當可能人選,但英格蘭的傳統習俗對此並不認可[285]

皇后瑪蒂達的丈夫皇帝海因里希在1125年亡故,亨利的計劃發生改變[286]。次年,國王將女兒召回英格蘭,宣佈如果自己死時沒有男性繼承人,則由她為自己的合法繼承者[287]。1126年聖誕節,盎格魯-諾曼眾貴族齊聚西敏,宣誓承認瑪蒂達及她未來可能擁有的任何合法繼承人[287][註 31]。以如此方式推舉一名女子為潛在繼承人,頗為罕見:英格蘭宮廷內仍有反對瑪蒂達之人,路易也強烈反對她成為繼承人[289]

1127年,法蘭德斯伯爵夏爾一世遭人謀殺,沒有子嗣,引發當地繼承危機,新衝突又起[290]。在法蘭西國王路易支持下,佛蘭芒人選擇威廉·克利托為新統治者[291]。這一事態發展對諾曼第構成潛在威脅,亨利遂開始資助法蘭德斯的一場代理人戰爭,力挺威廉對手亞爾薩斯的蒂埃里對法蘭德斯的所有權[292]。為破壞法蘭西與威廉的聯盟,亨利於1128年發兵攻入法蘭西,迫使路易削減對威廉的援助[293]。威廉在當年7月意外身亡,亨利統治的最後一大挑戰者不復存在,法蘭德斯的戰爭也隨之停歇[294]。沒有威廉,諾曼第貴族反對派遂無首領。與法蘭西達成新和平協議後,亨利終於能夠釋放1123年叛亂所剩囚犯默朗的加勒朗等人,加勒朗得以重新回到王室宮廷[295]

與此同時,亨利重新與安茹伯爵富爾克結為同盟,此次是將瑪蒂達許配給富爾克的長子若弗魯瓦[296]。夫婦二人於1127年訂婚,次年成婚[297]。亨利是否有意令若弗魯瓦日後對英格蘭或諾曼第擁有所有權,目前實難知曉,他大抵有意使女婿的地位含混不清。同理,儘管瑪蒂達的嫁妝中有諾曼第數座城堡,但並未明確規定夫婦二人何時可以實際接管這些城堡[298]。富爾克在1129年離開安茹前赴耶路撒冷,宣佈若弗魯瓦為安茹和曼恩伯爵[299]。這樁婚姻並不美滿,因為夫婦二人彼此沒有好感,且城堡歸屬何方成矛盾焦點,致使瑪蒂達在當年晚些時候返回諾曼第[300]。亨利似乎將二人分居的責任歸咎於若弗魯瓦,但在1131年,夫婦二人重歸於好[301]。令亨利大為欣喜寬慰的是,瑪蒂達於1133年、1134年先後誕下兩個兒子亨利若弗魯瓦英語Geoffrey, Count of Nantes[302]

死亡與遺留

死亡

Thumb
一幅14世紀早期描繪亨利為其子之死哀悼的畫作

國王在位最後幾年裏,亨利與瑪蒂達、若弗魯瓦間關係日益緊張。瑪蒂達和若弗魯瓦懷疑自己在英格蘭未得真心擁戴。1135年,二人力勸亨利在生前就將諾曼第的王室城堡移交給瑪蒂達,堅持要求諾曼貴族即刻向她宣誓效忠,以便夫婦二人在亨利死後地位能更鞏固[303]。亨利憤然拒絕這一要求,很可能擔心若弗魯瓦會試圖奪取諾曼第的權柄[304]。諾曼第南部的貴族在蓬蒂厄伯爵繼堯姆三世英語William III, Count of Ponthieu帶領下再次掀起叛亂,若弗魯瓦和瑪蒂達隨即出兵支持叛亂者[305]

亨利在整個秋季都在四處征戰,鞏固南部邊境,11月,前往里昂斯拉福雷打獵,彼時身體看上去依然健康[306]。然而亨利卻突然病倒,據編年史家亨廷頓的亨利記載,亨利不顧醫生建議,食用七鰓鰻過量。隨後一周里,亨利病情不斷惡化[307]。意識到自己大限將至時,亨利向神父告罪,召見魯昂大主教亞眠的于格英語Hugh of Amiens,格洛斯特的羅拔及其他宮廷成員也和于格一同前來[308]。依照慣例,人們着手準備結清亨利的未償債務,且撤銷尚未執行的沒收財產判決[309]。國王於1135年12月1日亡故,他的遺體在貴族護送下運往魯昂,作防腐處理;他的內臟埋葬在當地的普雷聖母修道院,而經過防腐處理的遺體則運往英格蘭,安葬在雷丁修道院[310]

儘管亨利生前多有綢繆,但王位繼承問題仍舊引起紛爭。國王亡故的消息剛一傳開,若弗魯瓦和瑪蒂達正在安茹,支持叛亂者對抗王室軍隊,王室軍隊中不乏格洛斯特的羅拔等瑪蒂達的數位支持者[15]。許多貴族曾立誓,待已故國王妥善下葬之前,要留駐諾曼第,因而無法返回英格蘭[311]。諾曼貴族商議,欲擁立布盧瓦伯爵蒂博為國王[312]。蒂博的弟弟布盧瓦的艾蒂安則率領自己親隨軍隊,自布洛涅疾渡海峽,前往英格蘭[313]于格·比戈英語Hugh Bigod, 1st Earl of Norfolk所證可疑,說亨利臨終前已解除眾貴族對瑪蒂達的效忠誓言[314],艾蒂安得到弟弟溫徹斯特主教布盧瓦的亨利英語Henry of Blois相助,奪取英格蘭政權,於12月22日加冕為英格蘭國王史提芬[315]。瑪蒂達並未放棄自己對英格蘭和諾曼第的擁有權,起初向教宗意諾增爵二世申訴,抗議允許艾蒂安加冕的這一決定[314],繼而舉兵入侵英格蘭,由此引發曠日持久的內戰,這場內戰從1135年持續到1153年,史稱無政府時期[316]

史學研究

Thumb
威爾斯《王公編年史英語Brut y Tywysogion》的一部分,它是一種記載亨利統治時期的編年史史料

歷史學家考究亨利諸事,所據史料頗豐,有編年史家的記述、諸如早期《財政署卷檔英語Pipe rolls》等其他文獻證據、留存下來的房子與建築等[317]。描述亨利生平事跡的三位主要編年史家是馬姆斯伯里的威廉奧德里克·維塔利斯亨廷頓的亨利英語Henry of Huntingdon,但他們每人都在記述中融入大量社會及道德評論,還從其他流行作品中借鑑諸多文學手法與模式化的事例[318]。其他編年史家則有愛德瑪吟詠者休英語Hugh the Chanter、修道院院長敘熱、威爾斯《王公編年史英語Brut y Tywysogion》諸作者[319]。並非那個時期所有王室文件都留存下來,但仍有一些王室法令、特許狀、令狀、書信及些許早期財政記錄留存於世[320]。其中部分後經查明是偽造,還有一些遭後人修改或篡改[321]

中世紀晚期歷史學家擇取部分編年史家對亨利所受教育情況的記載,賦予亨利「儒雅者」的名號,這一說法在法蘭西斯·帕爾格雷夫英語Francis Palgrave亨利·戴維斯英語H. W. C. Davis維多利亞時代愛德華時代歷史學家的分析中也有所體現[322]。1929年,歷史學家查理斯·戴維駁斥這一觀點,指出那些關於亨利所受教育程度的諸多誇張說法毫無根據[323]。有關亨利的現代史學研究始於1960年代李察·薩瑟恩英語R. W. Southern的著作,隨後在20世紀剩餘時間裏,人們對他在英格蘭統治時期諸多主題展開廣泛研究,不過對他在諾曼第統治的研究則數量較少[324] 。迄今只出現過兩部重要的現代亨利傳記,一本是2001年出版的查理斯·華倫·霍利斯特遺作,另一本是朱迪思·格林英語Judith Green's在2006年出版的著作[325]

歷史學家對亨利性格的解讀一直在變化。柯士甸·普爾英語Austin Lane Poole、李察·薩瑟恩等早期歷史學家視亨利為殘忍嚴苛的統治者[326]。而霍利斯特、格林等近世歷史學家以更帶有同情的眼光來看待他施行司法,尤其是放在當時的標準下來考量的時候,但就連格林也指出亨利「在很多方面都非常令人討厭」,亞倫·庫珀也觀察到,彼時許多編年史家很可能因懼怕國王而不敢過多批評他[327]。歷史學家還爭論過亨利的行政改革在多大程度上真正構成霍利斯特和約翰·鮑德溫所稱的系統性「行政管理上的國王身份」,亦或是他的觀念從根本上依然保持傳統[328]

亨利安葬在雷丁修道院,當地有一座十字架和一塊牌匾作為標記[329],但16世紀解散修道院期間,雷丁修道院逐漸遭拆毀[330]。其確切葬處已難以確定,不過目前來看,墓冢最有可能位於雷丁市中心的一個建成區內,處於昔日修道院唱詩班的舊址[330]。2015年3月,在英格蘭遺產委員會菲利帕·蘭利英語Philippa Langley(她曾助力成功尋得並挖掘出李察三世的遺骸)支持下,一項尋找亨利遺骸的計劃被公佈出來[331]

家庭和子女

婚生子女

瑪蒂達威廉之外[88],亨利與第一任妻子蘇格蘭的瑪蒂達可能還育有一個早夭的兒子李察[99]。亨利和第二任妻子魯汶的阿德莉薩沒有子女。

非婚生子女

亨利與不同情婦育有眾多非婚生子女[註 32]

兒子

  1. 格洛斯特伯爵羅拔·菲茨羅伊,於1090年代出生,母親是牛津郡北部蓋伊家族的一名女子[333]
  2. 李察英語Richard of Lincoln (son of Henry I),母親是安斯弗里德,由林肯主教英語Bishop of Lincoln羅貝爾·布盧埃英語Robert Bloet撫養長大[334]
  3. 康沃爾伯爵英語Earl of Cornwall雷金納德·德鄧斯坦維爾英語Reginald de Dunstanville, Earl of Cornwall,於1110年代或1120年代初期出生,母親可能是西比拉·科比特英語Sybilla Corbet of Alcester[335]
  4. 羅拔·菲茨伊迪絲英語Robert fitzEdith,母親是伊迪絲·福恩[336]
  5. 吉爾伯特·菲茨羅伊英語Gilbert FitzRoy,母親可能是根特的戈捷英語Walter de Gant的一位未具名的姐妹或女兒[337]
  6. 繼堯姆·德特拉西,可能於1090年代出生[337]
  7. 亨利·菲茨羅伊,母親可能是奈斯特·費爾希里斯英語Nest ferch Rhys[336][註 33]
  8. 富爾克·菲茨羅伊英語Fulk FitzRoy,母親可能是安斯弗里德[336]
  9. 威廉,是諾曼第的西比勒的同父同母弟弟,很可能也是雷金納德·德鄧斯坦維爾的同父同母弟弟[338]

女兒

  1. 佩爾什伯爵夫人瑪蒂達·菲茨羅伊英語Matilda FitzRoy, Countess of Perche[339]
  2. 布列塔尼公爵夫人瑪蒂達·菲茨羅伊英語Matilda FitzRoy, Duchess of Brittany[339]
  3. 茱莉安娜英語Juliane de Fontevrault,布雷特伊的厄斯塔什的妻子,母親可能是安斯弗里德[340]
  4. 梅布爾,繼堯姆三世·古埃的妻子[341]
  5. 薩爾特河畔博蒙子爵夫人康斯坦斯[342]
  6. 愛麗絲英語Alice FitzRoy蒙莫朗西領主馬蒂厄英語Matthew I of Montmorency的妻子[343]
  7. 伊莎貝爾,母親是彭布羅克伯爵夫人英語Countess of Pembroke伊莎貝爾·德博蒙[343]
  8. 蘇格蘭王后諾曼第的西比勒英語Sybilla of Normandy,可能在1100年之前出生[343][註 34]
  9. 蒙蒂維利耶女修道院院長瑪蒂達·菲茨羅伊英語Matilda FitzRoy, Abbess of Montivilliers[343]
  10. 貢德雷德·德鄧斯坦維爾[343]
  11. (可能)羅伊斯,亨利·德拉波默萊的妻子[343][註 35]
  12. 愛瑪法語Emma de Laval拉瓦勒領主居伊法語Guy III de Laval的妻子[344]
  13. 阿德莉薩[344]
  14. 伊利沙伯·菲茨羅伊,加洛韋領主弗格斯英語Fergus of Galloway的妻子[344]
  15. (可能)法萊斯的西比爾英語Sibyl of Falaise[344][註 36]

先祖

更多資訊 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的先祖[345] ...
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的先祖[345]
 
 
 
 
 
 
 
 
 
 
 
 
 
 
 
 
 
 
高祖父:諾曼第公爵里夏爾一世
 
 
 
 
 
 
 
曾祖父:諾曼第公爵里夏爾二世
 
 
 
 
 
 
 
 
 
 
 
高祖母:貢諾拉英語Gunnora
 
 
 
 
 
 
 
祖父:諾曼第公爵羅貝爾一世
 
 
 
 
 
 
 
 
 
 
 
 
 
 
外高祖父:布列塔尼公爵科南一世英語Conan I of Rennes
 
 
 
 
 
 
 
曾祖母:布列塔尼的朱迪思英語Judith of Brittany
 
 
 
 
 
 
 
 
 
 
 
外高祖母:安茹的埃芒加爾-格爾貝格英語Ermengarde-Gerberga of Anjou
 
 
 
 
 
 
 
父: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
 
 
 
 
 
 
 
 
 
 
 
 
 
 
 
 
 
外曾祖父:法萊斯的菲爾貝英語Fulbert of Falaise
 
 
 
 
 
 
 
 
 
 
 
祖母:埃勒瓦英語Herleva
 
 
 
 
 
 
 
 
 
 
 
 
 
 
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
 
 
 
 
 
 
 
 
 
 
 
 
 
 
 
 
 
 
 
 
外高祖父:弗蘭德伯爵阿爾諾二世
 
 
 
 
 
 
 
外曾祖父:弗蘭德伯爵博杜安四世
 
 
 
 
 
 
 
 
 
 
 
外高祖母:意大利的羅扎拉英語Rozala of Italy
 
 
 
 
 
 
 
外祖父:弗蘭德伯爵博杜安五世
 
 
 
 
 
 
 
 
 
 
 
 
 
 
外高祖父:盧森堡的費德歷
 
 
 
 
 
 
 
外曾祖母:盧森堡的歐吉夫英語Ogive de Luxembourg
 
 
 
 
 
 
 
 
 
 
 
外高祖母:韋特勞的厄門特魯德
 
 
 
 
 
 
 
母:弗蘭德的瑪蒂爾德
 
 
 
 
 
 
 
 
 
 
 
 
 
 
 
 
 
外高祖父:法蘭西國王于格·卡佩
 
 
 
 
 
 
 
外曾祖父:法蘭西國王羅貝爾二世
 
 
 
 
 
 
 
 
 
 
 
外高祖母:阿基坦的阿代拉伊德
 
 
 
 
 
 
 
外祖母:伯爵夫人法蘭西的阿代勒英語Adela of France
 
 
 
 
 
 
 
 
 
 
 
 
 
 
外高祖父:普羅旺斯伯爵繼堯姆一世
 
 
 
 
 
 
 
外曾祖母:阿爾勒的康斯坦絲
 
 
 
 
 
 
 
 
 
 
 
外高祖母:安茹的阿代拉伊德-布朗什英語Adelaide-Blanche of Anjou
 
 
 
 
 
 
關閉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