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半島地區
马来西亚的一个地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來西亞半島地區(英語:Peninsular Malaysia,馬來語:Semenanjung Malaysia),簡稱大馬半島[1],其他通稱馬來亞半島、馬來半島[註 1][2]或西馬,亦稱為馬來亞(英語:Malaya,馬來語:Malaya),是馬來西亞國土在馬來半島的一部分,總面積約130,590平方公里(50,420平方英里)。它北鄰泰國,南與新加坡通過新柔長堤和馬新第二通道相連[3]。它隔馬六甲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的蘇門達臘島相望。南中國海將其和馬來西亞島嶼地區(東馬)相隔。西馬佔馬來西亞人口和經濟的大部分,大約80%。截至2015年,西馬的人口約為2500萬,多數人口居於半島地區的西岸。
地理分區
馬來西亞半島地區由馬來西亞的11個州和兩個聯邦直轄區組成,亦有東西之分,其中東海岸通指面向南中國海和太平洋的區域,西海岸則為面向馬六甲海峽和印度洋的區域。而西海岸因人口密集而普遍被細分為北中南三部。雖然柔佛州東岸面向南中國海,但其西部和南部的馬六甲海峽和柔佛海峽屬於印度洋,所以可被視為西海岸州屬的一部分。
名稱
該區在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以前,曾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即馬來亞聯合邦,因此民間也有人使用「馬來亞」來稱呼現今的馬來半島。[4][5] 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後,就以「馬來亞半島」稱呼馬來亞,「馬來亞」一詞漸漸少用,但在一些歷史悠久的事物、法律文件,仍然使用「馬來亞」一名,如馬來亞大法官、馬來亞大學、馬來亞銀行、馬來亞虎等等。
為了規範馬來西亞華語用詞,2004年成立的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規範名稱為「馬來半島」、簡稱「半島」,「沙巴」、簡稱「沙」,並建議停止使用「西馬」、「東馬」的稱呼,但民間與傳媒依然使用。[2]
歷史
15世紀,馬六甲王朝統治了北大年以南的整個半島及蘇門達臘東部,至十六世紀被葡萄牙攻佔後、荷蘭、英國等歐洲殖民勢力先後進入馬來半島。至19世紀末全半島均成為英國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先於1946年成立馬來亞聯邦,隨後於1948年成立馬來亞聯合邦,並於1957年獨立。1963年9月16日連同沙巴、砂拉越、新加坡州組成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
人口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