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報是利用電訊號傳遞文字、圖片等資訊的電信業務[1]:133,是非話通訊業務的一種[2]:1,在19世紀初發明,是最早使用電進行通訊的方法。電報大力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業社會的其中一項重要發明。早期的電報只能在陸地上通訊,後來使用了海底電纜,開展了越洋服務。到了20世紀初,開始使用無線電報,電報業務基本上已能抵達地球上大部分地區。電報根據通訊方式可分為公眾電報和用戶電報[3]:25;根據文件傳輸方式可分為編碼電報和傳真電報兩種,一般所說的電報是指編碼電報[4]:5。隨着傳真的廣泛使用,傳統編碼電報現在已經十分罕見。
歷史
在未發明電報以前,長途通訊的主要方法包括有:驛送、信鴿、信狗以及烽煙等。驛送是由專門負責的人員,乘坐馬匹或其他交通工具,接力將書信送到目的地。建立一個可靠及快速的驛送系統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道路網,然後配備合適的驛站設施。在交通不便的地區更是不可行。使用信鴿通訊可靠性甚低,而且受天氣、路徑所限。另一類的通訊方法是使用烽煙或擺臂式訊號機、燈號等肉眼可見的訊號,以接力方法來傳訊。這種方法同樣是成本高昂,而且易受天氣、地形影響。在發明電報以前,只有最重要的消息才會被傳送,而且其速度在今日的角度來看,是難以忍受的緩慢、能夠傳送的資料量也非常侷限。
歐洲的科學家在18世紀逐漸發現電的各種特質。同時開始有人研究使用電來傳遞訊息的可能。早在1753年,一名英國人便提出使用靜電來拍發電報。他的設想是使用26條電線分別代表26個英文字母。發電報的一方按文本順序在電線上加以靜電。接收的一方在各電線接上小紙條。當紙條因靜電而升起時,便能把文本謄錄[5]。
同期法國率先使用燈號和旗語的方式在一系列高塔上傳播資訊,稱為Optical telegraph,也是電報一詞的英文起源,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把訊號傳到很遠,但其限制是需要有較多的人手以在地形內見距離外作中繼傳信,又受到天氣影響[6]。
首條真正投入使用營運的電報線路於1839年在英國最先出現。它是大西方鐵路裝設在兩個車站之間作通訊之用。這條線路長13英里,使用指針式電報機[7]:1,由查爾斯·惠斯通及威廉·庫克發明。兩人並為發明在1837年取得英國的專利[8]。
在美國,塞繆爾·摩斯在接近同一時間同時發明了電報,並在1837年在美國取得專利。摩斯還發展出一套將字母及數字編碼以便拍發的方法,稱為摩斯電碼[9]:32。
初期的電報只能透過使用架在陸地上的電線(Land Line)通訊。最早期的電線屬於單線式,需要透過地面完成迴路,傳送距離有限,更不能越過海洋。到了1850年,首條海底電纜橫越英吉利海峽,把英國及歐洲大陸連接起來[10]:192–193。首條橫越大西洋的電報電纜則在1857年敷設完畢。但由於技術原因,這條越洋電纜只使用了數天便告失靈[11]:130。首條大西洋海底電報電纜要在九年之後,即在1866年方才成功投入使用。至於橫越太平洋的海底電纜,更要在1902年方才完工。
到了19世紀90年代,各地仍然要經過電線用來傳送電報。尼古拉·特斯拉等科學家在這個時候開始研究以無線電發送電報。1895年,意大利人馬可尼首次成功收發無線電電報。4年後,即1899年,他成功進行英國至法國之間的傳送[9]:40。1902年首次以無線電進行橫越大西洋的通訊。無線電報的發明使流動通訊變得可能,配備無線電電報機的遠洋船隻,就算在海洋上仍然與陸地保持通訊,更能在需要時發出求救訊號。
隨着通訊科技的發展,電報已不再是主要的通訊方法。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公眾電報已逐漸與數據、用戶電報網業務合併,或被其它通訊方式取代[2]:4。自從電信網絡數碼化以後,電報通訊變成為數碼通訊網絡內其中一種以文字通訊的應用,在傳真機普及後更被傳真所取代。當互聯網及流動通訊日漸廣泛使用以後,普通電報更進一步被電子郵件及短訊所取代[12]。現在一般人已不會使用電報通訊。傳統的電報新聞(即電訊新聞稿)亦已由傳真、互聯網及手提電話的短訊所取代。只有在一些很特別的舊有應用環境下,才會偶然看見使用電傳打字機的電報業務。但因為以編碼的方式轉送簡單的訊號需要的資源較少,而一些保密通訊上或專業的航空和航海剿動仍然可用上類似的編碼傳信,但這些不再構成一種特別的職業。
現時,在北美地區,International Telegram等公司仍然維持電報服務,主要針對一些特別喜慶場合,或用作解決法律爭議之用。美國最大的電報公司西聯宣佈2006年1月27日起終止所有電報服務。而在日本,NTT東日本和NTT西日本仍然為當地民眾提供禮儀電報服務,主要用於慶祝新婚、畢業,或喪禮治哀之用,而所傳的電報,會按場合以特製的紙和信封印出[13]。在英國,英國電訊在2003年將電報業務拆成一間小公司Telegram Online[14]。在部分發展中國家,電報仍有在法律以及通訊用途。香港的電訊盈科已於2004年1月1日宣佈終止香港境內外所有電報服務,在同一年,荷蘭的電報服務亦宣告停止,2008年5月1日泰國發行40000封紀念電報,以紀念使用了133年的泰國業務即日起走入歷史[15]。印度國有電信有限公司則於2013年7月14日終止電報業務[16]。
各地情況
1844年,摩斯從華盛頓國會大廈向巴爾的摩發送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封電報[17],美國第一家電報局也於次年成立,隨後,北美的公眾電報通訊網開始快速擴張,截至1849年,美國成立了20餘家電報公司,線路總長超過12000英里。[18]1851年,西聯電報公司的前身紐約和密西西比河谷印刷電報公司成立,其在1856年與伊利和密歇根電報公司合併後改名為西聯電報公司並繼續併購其它電報公司,成為美國當時的三大電報公司之一。1866年,西聯電報公司相繼收購了其競爭對手,最終壟斷了美國與加拿大的公眾電報業[19]。1885年,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成立了電報部門並建立了獨立的公眾電報網絡,打破了西聯電報公司在加拿大的壟斷。1915年,西聯電報公司在加拿大的子公司——大西北電報公司被加拿大北方鐵路收購,並隨後成為了加拿大國家鐵路的子公司[20]。1931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英語:AT&T)在其運營的電話交換網上建成了名為TWX的用戶電報通訊網[21],而西聯電報公司也於1958年開始利用其衛星通訊系統建立自己的用戶電報網[22]。
由於通訊技術的進步與長途電話資費的降低,美國對於公眾電報的需求逐漸下降,西聯電報公司於20世紀60年代取消了送報員,公眾電報的投遞改為郵送[23],同時,西聯公司大量關閉電信營業網點,話傳成為公眾電報的主要受理方式,三個西聯公司全國電報交換中心的報務員通過電話接收發報人的電文並直接通過計算機系統發送至收報人所在地的郵局完成郵送[24][25]。1969年,西聯公司收購了AT&T的用戶電報業務,但由於業務轉型,西聯公司於1990年又將其所有電信基礎設施與包括用戶電報在內的基礎業務售予AT&T,僅保留金融、公眾電報等業務作為電信增值業務[26]通過租用專線開展[27]。1991年12月,AT&T關停了其下的電報業務[28]。而在加拿大,為了降低電報網絡的運營成本,兩家公司於1967年達成了合作協議並逐漸合併為CNCP電信。
進入21世紀後,西聯公司增加了網絡受理方式,用戶可通過訪問西聯公司的網站發送電報。為了進一步加快從通訊公司到金融公司的轉型並更加專注於金融服務,西聯公司於2006年1月27日正式停止了其電報業務[29]。目前,美國的公眾電報業務由International Telegram、American Telegram、USCOMM等公司通過網絡受理提供,American Telegram於1993年由兩名原西聯公司的員工成立[30],是當時除西聯公司外僅有的電報公司[31];2003年,在加拿大AT&T結束公眾電報業務後,電報機收藏者科林·斯通成立了Telegrams Canada並接手了加拿大的公眾電報業務,在2006年西聯公司結束了公眾電報業務後,斯通又將其International Telegram公司的業務拓展到美國[32]。
不同於美國和加拿大,墨西哥在1865年就建立了電報的國家專營制度。1933年2月14日,墨西哥郵電部成立,2月14日成為墨西哥的報務員節[33]。1957年,墨西哥開辦用戶電報。目前,墨西哥的電報業務由政府機構TELECOMM提供[34]。
電報是中國電信業務之始,中國首條電報線路於1871年由英國、俄國及丹麥敷設,從香港經上海至日本長崎的海底電纜。由於清政府的反對,[35]電纜被禁止在上海登陸。後來丹麥公司不理清政府的禁令,將線路引至上海公共租界,並在6月3日起開始收發電報。隨後沈葆楨於1874年視師臺灣時提議建水陸報線。至於首條自主敷設的線路,是由福建巡撫丁日昌在臺灣所建,1877年10月完工,連接架設臺南府城至鳳山旗後電報線。1876年於臺北成立「電報總局」。1879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大沽及北塘之間架設電報線路,用作軍事通訊。1880年,中俄伊犁交涉,兩國關係緊張,李鴻章再以「用兵之道,神速為貴」為由,[36]得以准奏開辦電報總局,由盛宣懷任總辦。並在1881年12月開通天津至上海的電報服務。李鴻章説:「五年來,我國創設沿江沿海各省電綫,總計一萬多里,國家所費無多,巨款來自民間。當時正值法人挑釁,將帥報告軍情,朝廷傳達指示,均相機而動,無絲毫阻礙。中國自古用兵,從未如此神速。出使大臣往來問答,朝發夕至,相隔萬里好似同居庭院。舉設電報一舉三得,既防止外敵侵略,又加強國防,亦有利於商務。」天津官電局於庚子年一度遭亂全毀。[37]1887年,臺灣巡撫劉銘傳敷設了福州至臺灣的海底電纜,是中國首條海底電纜。
在19世紀末期,英國人統治香港後,即積極發展電報網絡,成立大東電報局,為香港工商界提供對外聯絡服務。1871年開始,大東電報局便於香港島西部的鋼綫灣鋪設電報電纜連接香港與外地。 1884年,北京電報開始建設,採用「安設雙線,由通州展至京城,以一端引入署中,專遞官信,以一端擇地安置用便商民」,同年8月5日,電報線路開始建設,所有電線桿一律漆成紅色。8月22日,位於北京崇文門外大街西的喜鵲胡同的外城商用電報局開業。同年8月30日,位於崇文門內泡子和以西的呂公堂開局,專門收發官方電報。[38]
而清朝1888年設立電報學堂。[39]為了傳達漢字,電報部門準備由4位數字或3位羅馬字構成的代碼,即中文電碼,採用發送前將漢字改寫成電碼發出,收電報後再將電碼改寫成漢字的方法。之後另外有所謂的國音電報,為臺灣鐵路管理局利用注音符號編寫的一套專用的電報編碼。此後電信局管理的五條主要電報電路也改用電傳打字機,並且使用國際通用的「五單位碼」。[40]
馬關條約後,在日治時期最盛時,臺灣有線音響機電報電路99路,對外無線電報電路16路,海纜6路。後多被美軍飛機轟炸破壞。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9月,江蘇省以官款組織淞崇無線電局,供官商通報。中國第一份商用無線電報由淞崇無線電局發出[41][42]。抗戰間電報也成了軍隊中重要通訊管道。
二戰後,香港經濟高速起飛,電報為香港的工商業發展帶來不少貢獻。在電報最為流行的時期,上至大企業、大銀行,下至一般貿易公司、製衣廠,都擁有最少一台電報發送機。至於臺灣設備與機房在民國時期之初由電信局接收。臺灣首次啟用英文電傳打字機是1949年8月16日,草山(陽明山)電信局為處理給蔣中正之大量電報,裝用美式15型電傳打字機。[43]
早在1933年,中國大陸便有使用電傳打字機發電報[44],但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大多公眾電報終端設備仍為落後的人工電報機和自動電報機。1956年,郵電部上海器材廠的BD55型機械電傳機研製成功並大量投入使用[45],中國公眾電報自1957年逐步實行電傳機通報,公眾電報網採用四級輻射匯接的結構形式,採用撕斷紙條式轉接[46]:188。1980年,SHZB64路自動轉報系統研製成功並於當年12月11日投入使用,隨後被推廣到全國多地的電信局使用[47]:53,而北京電報局則在1986年採用了日本OKI公司的KD1000B型自動轉報系統[48][3]:113,全國公眾電報網由人工轉報逐漸發展為自動轉報。1985年12月起,公眾電報網實行兩級交換制,任意兩個終端間通訊時報文交換不超過4個交換中心[46]:186。80年代後期,中國研製了漢字智能電報終端,隨後翰林智能漢字電報終端替代了電子電傳機[46]:622。1988年3月,全國用戶電報網由32個省級交換局調整為八大中心交換局,各網點開始採用瑞士哈斯拉(Hasler)公司T203型交換設備[49]。1990年,中國與瑞士Ascom公司合作開發了公用電報交換系統M203軟件,該系統利用T203交換機多餘的處理能力為公眾電報提供轉報功能,M203與用戶電報交換系統T203軟件合用一個硬件實體[50][51]。
由於電話、傳真、互聯網等業務的發展,電報業務量逐漸減少。1994年12月1日,上海的最後一條國際電報電路——上海至東京的電路關閉,至此中國僅剩北京一個國際公眾電報出口局[47]:64。國內電報此時也面臨着利用率低、設備老化等諸多問題,為了降低通訊成本並使電報通訊繼續發揮作用,電信總局從1995年起開始着手對公眾電報網和用戶電報網進行技術改造[52]。2000年5月,全國電報技改工作全部完成,包括轉報系統、載報電路等設備的公用電報物理網被取消,新的公用電報業務虛擬網則利用封包交換網與數碼數據網(CHINADDN)承載電報業務[53]:239。技改後的中國電報網由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武漢、成都、西安、瀋陽8個交換中心局組成,每個交換局裝有T203電報交換設備,各局均與北京、上海交換中心局相連,形成雙星形結構的骨幹網,而電報終端設備則通過當地電信公司的銀德數據通訊設備有限公司TELEMUX數碼載報機[54]經CHINADDN專線電路連接至上級TELEMUX或T203,進入骨幹網[1]:144,縣局報房、縣鄉等業務網點全部取消。進入21世紀後,由於需求量的繼續減少,加急、禮儀等特別業務種類被相繼取消[55],而部分省市則陸續開始完全取消電報業務,報路不通的地區甚至需要通過傳真機收發電報[56][57][58][59][60]。電報投遞網點的大量減少使得專職的送報員也接近消失,由於投遞區域大幅縮小,大部分電報需要郵送。2010年7月8日,八大交換中心局中的武漢電信分公司因無業務量且硬件故障頻繁關閉了T203交換設備[49];2021年6月16日,中國電信上海公司為騰出空間安裝5G消息平台關閉了其T203交換設備[61],目前中國大陸只有部分省市能收發電報[60]。
-
中國郵電的去報紙
-
中國網通的去報紙
-
中國電信的去報紙
-
中國聯通的去報紙
終端設備
人工電報機是最早出現的電報機,結構也是最簡單的。人工機採用電鍵作為發報器,報務員按照摩斯電碼控制電路的接通或斷開時間進行發報。其收報器有三種類型,採用紙條記錄的電報機可將收到的電碼記錄在紙條上,再由報務員翻譯成字符;採用音響器的電報機可將收到的訊號反映為音響器吸動時間的長短,報務員根據音響器產生的聲音記錄字符;採用音訊振盪器的電報機可在相連的耳機或喇叭上產生1000Hz左右的聲音,報務員根據振盪器產生的聲音記錄字符[4]:26。人工電報機工作效率低,不能打印字符,目前已在商務活動中淘汰;但因設備簡單、維修方便、工作性能穩定,而在特定的野外勘探或軍情通聯情境中沿用至今[62]。
摩斯符號高速自動電報機,簡稱自動電報機、快機[4]:1。自動電報機是一種半機械化的電報終端設備[63],使用時由報務員事先鑿好具有電報符號孔的紙條並將紙條放到自動發報機上發出;由於快機的發報速度較高,其發送的電報訊號靠報務員人工聽抄是來不及的[2]:102,收到電報時需使用波紋收報機在紙條上自動記錄下相應的電報符號[4]:2。自動電報機仍使用摩斯電碼,紙條上垂直的兩個圓孔代表「點」,傾斜的兩個圓孔代表「劃」,以此組成摩斯電碼[64]。常見的自動電報機有韋斯登快機和克利特快機。韋斯登快機使用的是三柱鑿孔機,而克利特快機則使用鍵盤鑿孔機直接鑿孔[47]:8。由於快機同樣不能直接打印字符,且不便於轉報,現已被淘汰[2]:103。
起止式電傳打字電報機,簡稱電傳機,是由鍵盤發報器和帶有打印字符的接收器組成的電報終端設備,除公眾電報外亦可用於用戶電報或用作計算機的外圍設備:363。電傳機有機械式和電子式兩種,機械式電傳機結構複雜,通報速率約50鮑;電子式電傳機採用集成電路或微處理器控制,只保留了少量機械動作,通報速率在100或200鮑以上[4]:41。電傳機使用博多碼、國際二號碼、數碼保護電碼等五單位電碼,程控式電傳機只需改變程序即可改變碼型。報務員使用電傳機可以像使用普通打字機一樣拍發電報,收方則可直接在紙上打印出字母或數碼符號,電報的效率得到很大提升[4]:2。
智能電報終端是搭載了為電報通訊專用的軟件和硬件的計算機,是智能用戶電報系統的終端設備。智能電報終端使用國際五號碼/ASCII碼,可實現終端存儲器之間的高速自動通訊。此外,智能電報終端不依賴於專門的網絡,公共交換電話網、電路交換數據網、封包交換數據網均可使用,通過轉換設備還可與用戶電報網互通[65]。
公眾電報業務種類
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和業務性質,公眾電報可分為若干種類:
普通電報是人們最常用的電報業務。電報的發明使得長途通訊的價格大為下降,最早期電報的傳送成本,是依靠目測的擺臂式訊號機系統的30分之1。之後更隨着技術的改良和用量擴大而大幅下降。到了20世紀初,就算是一般普通人亦可負擔用電報作長途通訊。當時負責經營電報通訊的公司,在各地大城市設置電報局。一般人只要到電報局付款,便能拍發電報到遠方的另一個城市,收費是按距離及電報字數計算。當另一端的電報局收到電報以後,會有專人把印好的電報製成信件,派送到目的地。由於電報的傳送速率十分有限,因此最初只可能用作傳送文字,而且必須要把文字盡量精簡以減少字數。
新聞電報是指通訊社、報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等新聞機構及其記者為報道新聞稿件所交發的電報[46]:626。隨着電報的普及,各地亦出現了使用專門透過電報傳送各地新聞的機構,使得各大洲之間的國際新聞成為可能,這機構即現時的通訊社。當中路透社於1851年在倫敦成立,是最早的通訊社之一。目前新聞機構已使用互聯網代替電報[66]。
匯款電報是指郵電局與銀行系統辦理匯兌業務交發的電報[46]:626。公眾電報長期以來是銀行的電匯方式,但安全性較低。1998年,濟南市發生一起假匯款電報案,營業員因業務不熟將詐騙分子個人交發的假電報報類標為匯款電報,導致巨額資金被銀行解付,最終濟南市電信局被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市分行起訴,要求賠償全部金額及利息共計231萬元[67]。20世紀末,隨着CNAPS、SWIFT等基於X.25、IP的銀行計算機網絡的建成,電匯已不再使用公眾電報。
政務電報是指各級黨、政、軍領導機關因公交發的電報[46]:625。目前政務電報多採用傳真電報或電子郵件經電子政務電子公文傳輸系統[68]或機要通訊渠道傳遞,不再使用公眾電報。
政務電報曾多次在歷史上發揮重要作用:
氣象電報是各級氣象局及各氣象部門指定的氣象台、氣象站交發的天氣電報[46]:625,需遵照國際氣象組織規定的格式編發[71]。隨着氣象業務的發展與現代化,使用公眾電報傳輸氣象電報的穩定性、時效性等方面等均不能適應業務需求[72],目前氣象電報的編輯與收發已轉為使用基於計算機的電報交換系統通過公用交換網絡進行[73][74]。
水情電報是指防汛機構和水情站在汛期報告雨情、水情、水文預報的電報[46]:625。隨着計算機系統的發展,水情電報已被水情資訊接受處理軟件取代[75]。
用戶電報業務種類
用戶電報又稱電傳,是用戶之間使用電傳打字機直接進行通訊的電報業務,既有公眾電報的文字性、法律性,又可像電話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隨時收發資訊[2]:129。用戶電報可根據不同使用方式可分為若干種類:
專用用戶電報是指用戶利用裝設在辦公地點的終端設備與其它用戶直接通報的電報業務[2]:130。
公眾用戶電報是指用戶利用電信企業或其它公共場所裝設的公用終端設備與其它用戶直接通報的電報業務[2]:130。
海事用戶電報是指用戶通過船舶上安裝的海事衛星通訊終端設備經海洋上空的海事通訊衛星與其它船舶或陸地用戶之間通報的電報業務[2]:130。
參見
延伸閱讀
[編]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