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狀龍屬屬名Kentrosaurus,意思為「具有尖刺的蜥蜴」),又名肯龍肯氏龍,是劍龍科(Stegosauridae)恐龍的一,化石發現於坦桑尼亞林迪區敦達古魯山(Tendaguru Hill)的敦達古魯組(Tendaguru Formation),生存年代為晚侏儸紀啟莫里階,大約是1億5570萬到1億5080萬年前。釘狀龍與北美洲劍龍屬Stegosaurus)是近親,但是體型大小、身體靈活度、與防禦用的板甲形狀不同。成年釘狀龍的身長約4.5公尺,釘狀龍的後背到尾巴分佈者尖刺,而非板甲。肩膀或臀部兩側可能有尖刺。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釘狀龍屬
化石時期:侏羅紀晚期, 159.7–146.8 Ma
Thumb
釘狀龍的骨架模型,位於德國柏林自然博物館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鳥臀目 Ornithischia
亞目: 劍龍亞目 Stegosauria
科: 劍龍科 Stegosauridae
屬: 釘狀龍屬 Kentrosaurus
Hennig, 1915
模式種
埃塞俄比亞釘狀龍
Kentrosaurus aethiopicus

Hennig, 1915
異名
  • Doryphorosaurus Nopcsa, 1916
  • Kentrurosaurus Hennig, 1916
Close

釘狀龍是在1915年由德國古生物學家Edwin Hennig命名。Kentrosaurus之中的kentron/κεντρον源自希臘文中的κεντρον(kentron),意思是「尖刺的」;而sauros/σαυρος'意為「蜥蜴[1]。而種名中的「埃塞俄比亞」(aethiopicus),來自中世紀以前歐洲漠南非洲的泛稱「Aethiopia」(這個名稱如今演變為「Ethiopia」,主要指的是現今的埃塞俄比亞),在此代指釘狀龍的發現地坦桑尼亞。晚白堊紀角龍下目尖角龍屬名Centrosaurus),也是來自相同的希臘文字源,但尖角龍字首改為"C",以避免混淆。

發現與種

在1909年到1912年,一個德國挖掘團隊在東非發現了數種新恐龍,釘狀龍是其中最重要的之一,牠顯示了坦桑尼亞莫里遜組兩地在較早期曾經非常接近,莫里遜組位於落磯山脈的東部。在這個挖掘團隊的三個科學家中,沃納·詹尼斯(Werner Janensch)在1910年發現這是一個劍龍類化石,而Edwin Hennig在1915年首次敘述釘狀龍[2]

釘狀龍的已發現化石包含:一個接近完整的尾巴、骨盆、數節背椎沃納·詹尼斯(Werner Janensch)利用這些化石,重建出一個釘狀龍的骨架模型,在柏林自然史博物館展出[3]。在2006到2007年間,博物館將這個骨架拆除,並組架出新的骨架模型。除此之外,一個顱骨與尖刺化石曾存放在柏林洪堡大學洪堡博物館,但洪堡博物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轟炸,而這些化石一度被認為已經遺失了[4]。但是,近年在博物館的地下儲藏室,發現了顱骨部分[5]

模式種埃塞俄比亞釘狀龍K. aethiopicus),也是目前唯一的物種。在1914年,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W. Gilmore)在美國懷俄明州發現的一些零碎化石,被命名為長刺劍龍(Stegosaurus longispinus),有可能是釘狀龍的北美洲物種[6]

Thumb
釘狀龍的骨架模型 - 柏林洪堡自然歷史博物館

命名爭議

釘狀龍(Kentrosaurus)是在1915年由Edwin Hennig命名。但是,角龍類開角龍Centrosaurus)的屬名也是來自相同的希臘文字源,兩者只差一個字母,在發音上可能會產生混淆。隔年,為了避免違反國際動物命名法規,Edwin Hennig將釘狀龍改名為Kentrurosaurus[7]。同時,匈牙利古生物學家法蘭茲·諾普喬(Franz Nopcsa)則將釘狀龍改名為Doryphorosaurus[8]。如果有重新命名的必要,較早重新命名的Kentrurosaurus具有優先權[9]。但是,釘狀龍與開角龍的屬名只差一個字母,並無重新命名的必要,Kentrosaurus仍是有效的屬名。

古生物學

Thumb
釘狀龍的復原圖

釘狀龍體型較劍龍屬小。釘狀龍身長4公尺,體重約320公斤[10]。在劍龍類恐龍中,釘狀龍的體型小。

食性

如同其他劍龍類恐龍,釘狀龍是種草食性恐龍。但不同於其他鳥臀目恐龍,劍龍類的牙齒小,磨損面平坦,頜部只能作出上下運動[11]。釘狀龍的頰齒呈獨特的鏟狀,齒冠不對稱,牙齒邊緣只有七個小齒突起。其他劍龍類恐龍的牙齒比較複雜。[12]由於禾本科植物直到白堊紀才演化出現,所以釘狀龍不可能以為食。過去曾有理論認為,劍龍類是以低矮的植物葉子、水果為食[13]。另一種可能是,釘狀龍能夠以後腳站立,以較高的樹枝、樹葉為食。

裝甲

釘狀龍的板甲與劍龍屬的板甲相當不同。釘狀龍有許多小型板甲沿者頸部與肩膀排列。而背部後方與尾巴通常有6對尖刺,每個尖刺長度為1呎。如同其他劍龍類恐龍,例如歐洲勒蘇維斯龍,釘狀龍另有一對尖刺從臀部(也可能是肩膀)往後延伸。劍龍屬的骨板可能作為體溫調節作用,而釘狀龍的尖刺可能只有自我防衛的功能。

Thumb
釘狀龍的模型,以後肢站立,模型位於華沙

釘狀龍可能曾被類似異特龍角鼻龍獸腳類恐龍所獵食。釘狀龍可左右揮動牠們有尖刺的尾巴來避免被攻擊。而釘狀龍臀部兩側的尖刺也可保護牠們免受攻擊。

步態

釘狀龍與劍龍屬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劍龍屬缺乏臀部與尾巴連接處附近的一對顯著的尖刺。釘狀龍的股骨長度與腿的其他部分相比,顯示牠們是種緩慢而不活耀的恐龍。釘狀龍可能用後腿直立起來以接觸樹葉、樹枝,但正常的狀態應該是完全四足狀態。

環境

釘狀龍的化石發現於坦桑尼亞敦達古魯組(Tendaguru Formation),目前已發現兩個骨骼,以及零散的骨頭,分別來自於成年與幼年個體[12]。這個地層的年代為晚侏儸紀啟莫里階,約1億5570萬到1億5080萬年前。

釘狀龍與劍龍屬的相似處與相異處,可用大陸漂移學說解釋。在坦桑尼亞騰達古魯地區發現的釘狀龍化石,以及北美洲發現的劍龍屬化石,兩者之間的相似處顯示現在分離的這兩個地區,過去一度是一個超大陸的一部分,該超大陸名為盤古大陸,而北半部分則稱為勞亞大陸。現在分離的這兩個地區,過去應該有非常類似的氣候,才能生存如此類似的物種。同時,釘狀龍與劍龍屬的相異處可解釋牠們不同的祖先,因為隨後的板塊運動而分隔兩地,兩個生物群在趨異演化下產生的改變

大眾文化

釘狀龍出現在斐凡迪環球遊戲的遊戲《侏羅紀公園:基因計劃》(Jurassic Park: Operation Genesis),以及微軟的遊戲《動物園大亨:侏羅紀》(Zoo Tycoon: Dinosaur Digs)。

沙盒動作冒險遊戲方舟:生存進化》中,玩家可以捕捉釘狀龍,但不同於遊戲中的劍龍,牠們無法被玩家騎乘。

可供參考的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