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戰役,又稱金城反擊戰1953年夏季戰役第三階段,是韓戰後期進行的戰役,自1953年7月13日至27日停戰協定簽字止,歷時15天。這場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渡過鴨綠江以來進行過唯一戰役規模的陣地進攻作戰,同時也是一次中國人民志願軍擁有炮火優勢的戰役。

Quick Facts 金城戰役, 日期 ...
金城戰役
韓戰1953年夏季戰役的一部分
日期1953年7月13日 - 7月27日
地點
結果 中國人民志願軍勝利
領土變更 志願軍向南攻佔縱深10公里[1]
參戰方

聯合國 聯合國軍

中國人民志願軍
指揮官與領導者
美國 馬克·克拉克
大韓民國 丁一權
彭德懷
楊勇
參戰單位

美國第八軍

志願軍第20兵團

志願軍第9兵團

兵力
187,000人
大量飛機
240,000人
1,360門火炮
傷亡與損失
美方記錄:陣亡399名[2]
韓方記錄:陣亡 2,689
受傷 7,548
失蹤 4,136 [3]
中方記錄: 美軍傷亡2286名、俘虜70名;南韓軍隊傷亡47661名、俘虜2766名[4]
中方記錄:20兵團受傷12391名,陣亡9187名[4]
韓方估計: : 傷亡66,000名、俘虜167名[5]
Close

這場戰役起因在於朝鮮停戰談判中,由於李承晚拒絕簽字,同時拒絕釋放約2.7萬名中朝聯軍俘虜,因此中朝方面無法與聯合國軍達成共識。最終,為了懲罰李承晚不肯簽字,中國人民志願軍決定針對金城地區發動大規模攻勢,這場攻勢也是中國在韓戰中進行最後一場大規模攻勢,面對聯合國取得勝利。志願軍在此戰役中並將戰線向南推進縱深10公里,並認為直接導致停戰協定簽署。

背景

1953年2月22日,克拉克致信金日成彭德懷,建議雙方交換傷病戰俘[6]:211

3月22日,當時在莫斯科的周恩來馬林科夫等蘇聯領導人商談後,致電毛澤東:「蘇方提議的中心思想,即是準備在戰俘問題上求得妥協,以掌握和平主動權。解決方案,是利用克拉克的文件,由金、彭出面答以同意根據日內瓦公約一〇九條,雙方先行交換戰俘,其不願回者暫交中立國,並恢復板門店談判解決問題。然後由中朝雙方當局分別聲明,主張戰俘按分類辦法遣返,要求立即遣返,其餘則交由指定的中立國(如印度或其他國,視情況再定),保證其得到公正解決。蘇聯外長跟着發表贊助聲明,然後蘇聯在聯合國代表即作同樣活動。」[7]:181

3月28日,金日成、彭德懷覆函克拉克,同意交換病傷戰俘,並建議立即恢復談判[7]:182

3月30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關於朝鮮停戰談判問題聲明》,提出經中國和朝鮮政府共同研究建議:「談判雙方應保證停戰後立即遣返其所收容一切堅持遣返的戰俘,而將其餘戰俘轉交中立國,以保證對他們遣返問題的公正解決。」[7]:182-183

4月6日,朝鮮和中國方面聯絡官朝鮮人民軍李相朝少將與聯合國軍方面聯絡官美國約翰·C·丹尼爾海軍少將就雙方遣返傷病戰俘問題舉行會談,4月7日雙方交換傷病戰俘估計人數,

4月11日,完全達成協議[6]:212[8]。4月中旬,毛澤東向鄧華提出:「爭取停、準備拖。而軍隊方面則應作拖的打算,只管打,不管談,不鬆勁,按原計劃進行」[7]:183

4月23日,毛澤東對鄧華舉行關於夏季戰役反擊意見批語:「至於停戰得早,或不要打以利談判,則可於五月間適當時機再決定。」[7]:183

4月24日,李承晚轉告艾森豪,如果達成允許志願軍留在鴨綠江以南之任何協議,他就決定將韓國軍隊退出聯合國軍,在必要時繼續單方面作戰[7]:184

4月26日,朝鮮停戰談判恢復,南日將軍提案遭到聯合國軍首席談判代表哈里森拒絕;

5月7日,朝鮮和中國方面再次提出解決遣俘問題八項提案:一切堅持遣返戰俘,予以直接遣返,其餘不直接遣返之戰俘,全部交給印度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瑞典五國組成中立國遣返委員會接管[6]:215。雙方因戰俘問題再次在談判桌上陷入僵局。

6月8日,朝鮮停戰談判關於戰俘問題達成協議。至此,朝鮮停戰談判各項議程已全部達成協議。6月中旬重新校訂軍事分界線工作基本完成,談判雙方即將簽訂停戰協定。但南韓以「就地釋放」為名,強行扣留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2.7萬餘名(含志願軍被俘人員50名),並且宣稱南韓準備單方面繼續打下去,企圖破壞停戰。為實現穩定可靠的停戰,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於6月20日建議,推遲停戰協定簽字時間,再給南韓軍隊一次打擊。毛澤東於21日指示:停戰簽字必須推遲。再給南韓軍予以打擊,極為必要。志願軍決定以金城以南地區的南韓軍部隊為主要目標,發起戰役並狠狠打擊南韓軍,確保停戰順利實施和停戰協定落實。

過程

此戰役志願軍集中20兵團的第21、54、60、67和第68軍及第24軍,總兵力達24萬人,同時集中1360門火炮,形成強大進攻力量,在金城以南—牙沈里至北漢江間22公里地段上對韓國第3、6、8、9四個師展開進攻。其中,7月14日凌晨,志願軍第203師609團第2營和第607團偵察班組成作戰支隊,穿過韓軍的炮火封鎖區,摧毀了位於二青洞(利川洞)的韓軍首都師(猛虎師)第1團(有來源稱「南韓首都師第一騎兵團[9])團部,是該戰役最經典戰例,由於在此團部繳獲一面綉有白虎圖案旗幟而聞名為「奇襲白虎團[10]。至7月16日下午時分,志願軍戰線已向南擴展192.6平方公里,達到既定目標。與此同時,部分韓軍陣地由美軍及韓軍預備隊接防,從16日開始,美軍第3師、韓軍第5、7、11師及3、6、8、9四個師殘餘部隊向志願軍連續反擊,截至7月27日停戰11天裏,志願軍第20團打退美軍和韓軍連續反擊一千餘次,韓軍攻佔白岩山、黑雲吐嶺等地點,但其餘由志願軍佔領的陣地仍為志願軍第20團牢固控制[1]

志願軍參戰序列

  • 第20兵團:
  • 15個師200,166人,
  • 炮兵7個團另14個營3,677門炮,
  • 工兵6個營47套門橋2套制式浮橋,20輛坦克。楊勇王平鄭維山
    • 西集團:57362人,905門炮。68軍代理軍長宋玉琳
      • 第68軍第203師 楊棟樑師長
      • 第68軍第204師 曹玉清師長
      • 第54軍130師
      • 第135師野炮營
      • 第199師野炮營
      • 第198師炮兵團
      • 第200師2個榴炮連
      • 第130師山炮營
      • 第134師山、野炮各1個營
      • 第135師山炮營
      • 第203師山炮營
      • 坦克第3師炮兵團1個營又1個
      • 炮兵第2師第30團第1營
      • 炮兵第7師第20團第1連
      • 炮兵第21師第201團(132火箭炮)
      • 炮兵第404團第2營(用於反坦克的加農炮)
      • (高射)炮兵第601團、高射炮第49營、第50營、第135師獨立高炮營
      • 工兵第4團2個營
      • 坦克獨立第2團1個連、57防坦克炮兵1個營
    • 中集團:82068人,1598門炮。67軍邱蔚軍長
      • 第67軍第199師
      • 第67軍第200師
      • 第67軍第201師
      • 第68軍202師(欠605團)
      • 第54軍第135師
      • 第201師野炮營
      • 第199師山炮連
      • 第200師山炮連
      • 第201師山炮連
      • 第196師炮團第3營
      • 炮兵第2師第29團2,3營
      • 炮兵第2師第28團1,3營
      • 炮兵第7師第41團
      • (火箭炮)炮兵第21師第207團
      • (高射)炮兵第607團,高射炮第22,45,46,47營
      • 工兵第10團,第20團各1個營
      • 坦克獨立第2團1個連,57毫米防坦克殲擊炮1個營
    • 東集團:47236人,877門炮
      • 第60軍第179師
      • 第60軍第180師 第二梯隊
      • 第60軍第181師 第一梯隊
      • 第202師605團
      • 第60軍野炮團
      • 炮兵第7師第20團第1,2營
      • 第179師山炮營
      • 第180師山炮營
      • 第181師山炮營
      • 第33師1個榴炮連
      • 第196師炮團第2營
      • 高射炮兵第48,53營
      • 工兵第10,第18團各1個營
    • 預備隊
      • 54軍134師:13500人,297門炮
  • 第21軍:49051人,1055門炮 軍長吳詠湘。為志願軍總預備隊。
  • 第24軍:49513人,1120門炮 軍長張震。進攻當日控制樂上、下九片公路,保障了20兵團右翼安全。
  • 志後前方指揮所:吳先恩司令員(志後副司令員兼),調派10個汽車團2000台汽車趕運1.5萬噸作戰物資。

結果與評價

美軍方面的來源評價稱,在戰爭的最後一周,韓國第二軍艱難地在中國志願軍的輕微壓力下守住了錦松江線。儘管反攻取得了勝利,但中國人已經消除了金城突出部並在中央戰線上將他們的陣線拉直。他們的滲透範圍大約為6英里(約10公里),他們的進攻切斷並瓦解了許多面對他們的韓國部隊。韓國和美國投入了 9 個師阻擊和反擊中國的進攻,並收復部分失地。中國人高調宣佈自己的軍事勝利,另一方面,中國志願軍付出的代價非常高;據第八軍估計,在他們的突破和後續行動中,志願軍傷亡人數超過 28,000 人[11]。時任聯合國軍司令的克拉克將軍事後評論說:「在我看來毫無疑問,共產黨進攻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不是唯一的原因,就是給韓國迎頭一擊,讓他們和世界知道『北上』— [李承晚堅持要繼續的戰爭],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11]:477。在中國大陸出版的書籍中,這段話翻譯為「在我看來,這場共產黨的進攻(即金城戰役)最重要的或者是唯一的意義,是給大韓民國一個響亮的耳光,並以此向韓國人和世界宣誓—『北進』(指李承晚試圖向北進軍統一朝鮮半島的計劃),做起來比說起來難!」[12]

中國方面,中國共產黨和中央軍委發給志願軍總部的賀電中稱,志願軍在金城東西30餘里的正面同時進行突破,攻佔縱深10公里約170平方公里陣地;僅自7月13日至7月18日5天中,共斃傷及俘虜南韓軍隊28,000餘人,擊潰南韓軍隊四個多師,給李承晚及南韓軍隊以嚴重的打擊,有利配合了停戰談判,使志願軍在突破敵堅固設防地帶的作戰中獲得了極寶貴的經驗。另有中方戰役後的總結稱,金城戰役連同正面其他各軍和朝鮮人民軍各軍團的作戰,共斃傷及俘虜南韓軍隊美軍78,000餘人,收復土地192.6平方公里,志願軍和人民軍傷亡33,000餘人,「敵我」傷亡對比2.3 : 1;此次戰役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1]

相關影視

2020年中國電影《金剛川》以此戰役為背景。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